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最风流 >

第78部分

三国之最风流-第78部分

小说: 三国之最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乡,所以需要不停地巡查各乡、诸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并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但人不是铁打的,也不可能每天都巡查,所以在乡中给他留了一个小院,连办公带歇息。

乐进从后门进到主院,见一个带冠、黑衣的佩剑吏员刚好从堂中出来,低着头往院外走。乐进瞧了两眼,转到堂前,登阶而上,堂内只有荀贞一人,正跪坐在案前,在一片简牍上写字。乐进在门口脱下鞋,向荀贞揖了一揖,说道:“贞之,在忙呢?”

“文谦?……,你起来了?”

“惭愧,惭愧。这几天赶路有点累,一觉睡到现在了。”

“知道你累,昨儿你睡着后,可是鼾声如雷啊,吵得我睡了不到两个时辰就睡不下去了。……,灶上给你留的有饼、羹,吃了么?”

乐进在案几侧边的一个榻上坐下,答道:“昨晚饮酒略多,病酒头疼,没有胃口吃饭。沐手的时候,就着瓢喝了点井水,——你舍院里的井水不错,冰甜可口。”问道,“我刚进院时,见有一小吏出去,垂着个头,心不在焉的,有什么为难的公务么?”

荀贞先不回答,说道:“你等我片刻,等我将这封信写完。”笔尖蘸墨,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在竹简上续写了几行字,最后两行分别写道:“谨伏地再拜”、“忠马足下”。

乐进坐在榻边,看不清他写的内容,不过能看到大概的格式,问道:“这是给谁在写信?”

“阳翟有个朋友,姓戏名忠。我给他写封信,邀他有空来乡中看看。”荀贞洗了洗笔,将之放到笔架上晒晾,收好书简,印上封泥,先放到一边,这才接上乐进方才的问题,说道,“不是有为难的公务。刚才那吏员是本乡的乡佐黄香,他是来向我告辞的。”

“告辞?”

“本乡有一大姓,高氏。黄香与高家子有矛盾,发生过争执,所以他前两天去找了县君,提出请辞。县君将他安排去了别处。”

地方大姓逼走长吏的事情都常见,更别说逼走一个乡佐了。乐进也不奇怪,点了点头,说道:“原来如此。”问荀贞,“那这个黄香一走,乡佐岂不是空缺无人了?”

“黄香带来了县君的吩咐,叫我推举一人。”

“可有人选?”

荀贞把手放在案几上,冲着乐进略微倾身,笑道:“我觉得文谦你就不错。乡佐一职,君可愿为否?”

“贞之,且莫笑言。”

荀贞哈哈一笑,说道:“我的确是在笑言。文谦,你文武兼资,有学问,有勇略,怎么能屈就一个斗食的乡佐呢?……,我昨天给你说,今日有事与你商量,你还记得么?”

“我正为此事过来。贞之,你有何事要与我商量?”

“你打算在我这里待几天?准备什么时候走?”

乐进想道:“这话怎么听着像赶人呢?却不似贞之作风。”荀贞待他一直都很热情,突然问出这么句话,难怪他疑惑不解。他说道:“我本打算多待几天。不过你要有不便,我下午就可以走。”

“诶!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想问你,你家中还有何人?”

“父母皆在,有一兄。”

“噢!……,你还有一个兄长。”荀贞心道,“不记得乐进有兄长啊?”随即想道,“也许是早死了,也许是只是常人一个,故此泯然无闻,史书不载。”又想道,“他家有长兄倒是件好事,对我下边要说的话有利。”笑道,“文谦,我适才问你对乡佐一职是否有意,固为笑言,但是有一点却不是说笑。”

“什么?”

“我确实很想你能留下来啊。……,你愿留在本乡,为我佐助么?”

“留在……。”乐进完全没心理准备,陡然听荀贞说出这么句话,登时一愣,回过神来,说道:“留在本乡?”

“你也看到了,我今为乡有秩,治下虽不过一乡之地,民众只有万余,但要想治理好,也是不易。我身边的这几个人,如阿偃、小夏等,大多有勇力而不通文书,文谦你文武双全,我很想你能留下来助我。”

“这,……。”

荀贞一面留意乐进神情,一面佯作大笑,说道:“文谦,我这绝非是在勉强你,你若是不愿也没关系!我也知这乡中太小,恐怕留不住你这个大才。你有何想法,尽管言来。”

乐进已经加冠,是可以出仕的年龄了。他原先在乡中时也有过出仕的念头,只是因他一个出身不高,二来又无名师作为招牌,故此默然无名,不被乡人所知,虽有此心,奈何无人引荐。

不过,此时听了荀贞的话,他却也没有欢喜,而是踌躇不定。

他想道:“贞之待人友善,与我一见如故,在一起的时间虽还不长,但我二人言语投机,意气相投。以他的为人,我若留下,他必不会亏我。且家中有长兄在,也不必担忧父母。从这两方面看,我留下来也是无妨。……,只是?”他环顾俭朴的堂内,又望向院中的窄小。

“只是贞之今才为乡有秩,治下一乡之地,遍数吏员,五六人而已,且多是斗食、佐史。——我留下又能做些什么呢?乡佐非我愿,佐史还不如乡佐。难不成做一个吃闲饭的宾客?”这更不是他愿意的。

他尽管出身寒门,不敢说有远志,但也是有些志向的,很小的时候就羡慕县令、郡守出行的壮观场面,曾经私下里憧憬:“有朝一日,若能宰百里之地,佩黑绶,为一县之守,我愿足矣!”有这样的志向,肯定不想当一个吃闲饭的宾客。

他沉吟忖思,不做声。荀贞也不催他,只静静地等他做出决定。他在思忖,荀贞也在琢磨。

荀贞注意着他的表情,想道:“文谦这次回来得不早不晚,刚好赶上我迁为乡有秩。如果我还在繁阳亭的话,这番留他的话断不敢说。今日我为乡有秩,一乡虽小,寺中的佐史小吏也皆不入流,但至少我‘入流’了,能佩戴印绶,‘有了秩’,为一少吏了,勉强算有些‘权势’算是入仕的正式开始。更重要的,加上我‘荀氏’的名头,也许能打动他?”

乐进只是沉吟不语,表情变幻。荀贞又想道:“我也知今日贸然开口,有些鲁莽,但这次若不能留下他,他家在兖州,与颍阴相距几百里,待他走后,再想与之相见就不知是在何时了。”

放在后世,莫说几百里,几千里也朝发夕至,但放在当下,几百里就是一个遥远的距离。就像乐进这次奔师丧,他徒步而行,几百里地足足走了半个多月,便是骑马也得好几天。——今次若不能留下他,放他走了,下次相见还真的是遥遥无期。

荀贞这鲁莽之举也是不得已为之。他暗叹一声,想道:“我这也只是因为无奈。”

乐进起先思忖的时候,不知不觉身体放松,这时复又挺起腰,眉头也舒展开来,转脸看向荀贞。荀贞知他做出了决定,脸上带笑,心中忐忑,问道:“文谦,考虑的怎样了?”

“进与荀君,这次虽才只是第二次见面,但荀君待我如推赤心入腹中,赠钱送马、解衣推食,无微不至。君的恩情厚意,进不能不报。”乐进这番话说的很严肃,很正式。荀贞约略猜出了他决定,饶是城府深沉,也按捺不住欢喜,开心地笑道:“文谦,你这是答应留下了?”

乐进颔首,於榻上拜倒,说道:“进虽智谋浅短,庸庸碌碌,蒙君不弃,愿为君效犬马之劳。”

荀贞大喜,自榻上一跃而起,绕过案几,把他扶起,笑道:“只恨与文谦相识太晚!”

乐进考虑了这么长时间才做出决定,荀贞知他必是权衡利弊、做了很大的矛盾斗争。不过,他本也就没想着自己一句话就能引乐进折腰,人都不傻,如果没有利益,谁会甘愿相投?——这些事知道就行了,不必说出。他想道:“文谦所以答应留下,如我所料不差,八成原因应是因为我荀氏的名头。……,有一个世家的出身,果然占莫大的便宜。”

他猜的一点不错。最终使乐进决定留下的正是他“荀氏”的出身。

荀氏乃天下名门,今之郡守又与他们有族姻的关系,并且乐进想起来昨天那个报讯的佐史曾说:县君对荀贞也很赏识,在荀贞立大功前就有意擢为门下主记。——既有郡守为其族姻,又得到县令的赏识,出身名门,弱冠俊彦,荀贞今虽才为乡有秩,但前途不可限量。

反过来看乐进,寒门小户的出身,没后台没背景,与其苦苦寻找机会,不如就此依附在荀氏的这棵大树上。——这也是寒门士子常用的出仕办法,汝南袁氏为何能门生故吏遍天下?故吏,是过去的下吏;门生,便多是主动依附上来的寒门士子了。一旦与世家大族连上关系,不但容易获得名望,并且在诸如孝廉、茂才等等各类的举荐中也容易获得机会。

世家因门生众多而势力庞大,门生因依附世家而平步青云。对此二者而言,两全其美。

荀贞与乐进相识一笑。

荀贞忐忑过后,骤然放松,握着乐进的胳臂,笑着看他,略带得意,颇有成就感地想道:“这招揽‘名将’似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么?”忽然心有所思,转头看案几上写好的书信,笑容滞了一滞,得意顿时飞散,“唉,招揽‘名将’不难,是因乐进出身孤寒。……,招揽‘谋士’就太难了!”

他自与戏志才在荀彧家见过一次后,再无二次相见,虽说彼此有书信来往,但总觉得有一道隔阂横在他两人之间,戏志才总客客气气的。他想将两人的关系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却不能,实在是为此头疼万分。

院外有人进来,脚步匆匆。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35 乡吏残民
从院外来的是个佐史,在堂外去掉鞋,进来跪拜。
荀贞与乐进各归坐塌。荀贞问道:“有何事体?”
“西乡置催着要这两个月的鸡和钱了。”
“西乡置?鸡、钱?”
“按例,本乡每两个月需给西乡置两只鸡,一千钱,本来月中就该给的,只是赶上谢君离任、荀君下车,故此拖延至今。西乡置的置蔷夫等不及了,这已是第二次派人来催。”
……
置,又名邮,“置者,度其远近之间置之也”,乃是传驿之所,即后世唐之驿站、宋之急递铺,各县皆有。其责主要是传邮、接待使者,并给使者提供车马饮食。
通常来说,小县一个邮置,大县可有数个,或在县中,或在乡下。颍阴是个大县,总共有三个邮置,皆位处交通要道,行驰必经之地,其中一个就在本乡。
“置”和“亭”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在传邮、接待使者方面,两者相同,因而又有邮亭并称。不同的地方是,亭有治安职责,且平时不但接待使者,也供百姓投宿,同时在规模上,亭也不及“置”大。
置不但地方大,置内的吏员也很多,有长有椽,长者总揽,椽者分管。
他们的顶头上司就是郡督邮。督邮之下,每置设一置史,由郡级官吏兼领,主监督,上传下达。其下为置蔷夫,负责管理具体事务,多为一人,也有两人的。再下为置丞、置佐,又有置厩蔷夫、厨蔷夫、传舍蔷夫分别负责马匹、饮食、传舍等相关事务。
吏员既多,专职传递邮书、平时打杂的邮人更多,又要养牛马、供官吏饮食止息,日常开支不小,这个费用主要是由各地县道提供,但类似“西乡置”这样在乡中的,乡里也是需要提供一部分。
……
荀贞说道:“两只鸡,一千钱。”
这佐史答道:“原本按郡中规定,是该每个月都给两只鸡、一千钱的。费里的费畅做了郡督邮后,照顾乡里,给咱们乡减成了两个月给一次。”
如前文所说,时人乡里观念重,这费畅虽是阉宦家的宾客,倒也不忘给乡里“造福”。荀贞点了点头,说道:“这事儿我知道了。……,你去写道公文,拿过来,我给你画诺签押,然后去乡佐院中支钱。”乡佐管钱。黄香虽请辞了,但他手下的佐史没有请辞,现在暂管乡中的财物收支。
这佐史应了,却不肯走。荀贞问道:“怎么?还有何事?”
“荀君,这钱给了置里边之后,要不要按以前的惯例向乡中征收?”
荀贞才刚来上任没几天,而且自上任以来,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阅读往年的简书案牍上,说实话,对乡中日常的工作运转还不太熟悉。他问道:“这钱以前都是从乡中征收的么?”
这佐史理所当然地说道:“那是当然了。……,咱们只是个乡,又不是县,收来的赋税都交给上边了,平时也没什么节余,又要维护官寺,又要维持各种日常开销。让咱们出钱,咱们哪里有钱呢?”
“县里知道此事么?”
“最先就是由县里批准的,到现在二十多年了。”
荀贞略微沉吟,说道:“既是由县廷批准的,就按此征收罢。”
佐史应了,还不肯走。荀贞耐住性子,问道:“还有事么?”
可能是因为堂内冷,佐史呵了呵手,暖了下脸,继而笑嘻嘻地说道:“荀君,往年的惯例都是支一收二。”
“支一收二?”
“也就是向乡民征四只鸡,两千钱。”
荀贞心道:“我从仲兄学经时,偶尔听他议论时政,十句话里有八句都是‘州郡以下,无不贪放狼藉’。几年前,时任尚书令的桥玄表奏太中大夫盖升在任南阳太守时,受取数亿以上,应免职禁锢,没收财贿,但是却因盖升於天子有旧恩,不但没有被罢免,反被升为侍中。……,仲兄听说后,愤慨非常,以为这是亡国之兆。我虽当时口不言说,但对他这个‘判断’却是十分赞成的。仲兄并因此称赞本县的县君,说他轻徭薄赋,不事征敛,实乃本县之福。县君的确清明廉直,可是,也只是他自己清明廉直罢了。——便连这乡中的斗食小吏也贪婪残民!”
他问道:“这‘支一收二’又是从何时开始的?”
“从谢君的前任有秩开始,到现在有十几年了。”
“你刚才说这钱是向乡民征收的,但是我忽然想起一事:我在任繁阳亭长时,为何从不曾有人来征收此钱?”
“两千钱不多,用不着每次都向全乡征收。本乡十一个亭,几十个里,以亭为次,轮换着征。两月一次,一年征收六回,十一亭得两年才能轮换一遍呢。”这佐史见荀贞似有沉吟,笑道,“荀君在任繁阳亭长时,恩加小民,泽被诸里,乡民无不称颂,小人对此也有耳闻。今荀君为乡有秩,若还心念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