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164部分

大隋帝国风云-第164部分

小说: 大隋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伽蓝忠诚于皇帝,忠诚于帝国,他的一举一动牵扯到与他紧密相连的各方势力的利益,而这些势力或主动、或被动,无一例外地站到了皇帝一边,为皇帝所用。
    窦衍很冷静,很沉稳,神情平静地听完了柴绍的述说后,陷入沉思。
    很明显,武川系内部已经分裂,以独孤震为首的一部分贵族有意利用杨玄感掀起的这场风暴迫使皇帝尽快立储,从而缓解帝国矛盾,确保帝国长治久安,而以李渊为代表的部分贵族迫于严峻局面改变了“中庸”的政治立场,转而积极支持改革,力争在帮助皇帝戡乱的同时赢得皇帝的信任,继而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攫取最大利益。这两者为了实现自己目的,都在竭尽所能争取山东贵族集团的支持,而山东贵族集团为了摧毁关陇人对他们的遏制和打击,正在殚精竭虑谋划重新崛起之策,双方各有所需,正好一拍即合。至于帝国和帝国苍生在这场风暴中所遭到的沉重打击,则不在它们的考虑之列。
    窦氏的政治立场直接决定了窦衍能否接受柴绍的建议。
    窦氏在今上继位后,窦氏家主窦抗因受汉王杨谅的连累而除名为民,学识最为渊博的窦威因反对皇帝的激进改革而罢职,族中两大支柱全部倒下,余者要么权势不显,要么外放为官,远离中枢核心,其权势遭到了沉重打击。
    窦威、窦抗叔侄是不是“束手就缚”了?当然不会,这是显而易见的事。独孤氏、陇西李氏、窦氏、长孙氏、贺拔氏……这些武川系的核心世家为了整个集团的利益,必然“互帮互助”,窦氏子弟和门生旧部至今依旧遍布中央、地方和军队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次东征,皇帝把关陇本土系、武川系和山东人同时放在黎阳,而且都是这些派系的核心成员,其中就包括窦氏,也足以证明窦氏实力不减。
    以窦氏目前的处境和与今上之间的仇怨,常理揣度下,即便不参加杨玄感的兵变,也会与陇西李氏合谋崛起之策。唯有重新崛起了,掌握了更大的权力,才有伺机报复的资格,否则只能低着脑袋忍辱负重。
    柴绍尚没有资格成为陇西李氏的决策层,当然不会知道更高层次的机密,但窦衍有资格旁听家族重大事务的决策,很多机密他不但知道,而且还是执行者,所以柴绍当初说,李建成肯定能打开仓城的大门,但他肯定不行,原因就在于此。
    “你信任西北人吗?”窦衍忽然问道。
    柴绍迟疑着,思索着,想到飞扬跋扈、骄恣妄为且又狡诈狠毒的伽蓝,缓缓摇头。
    “他们是一群狼。”窦衍笑道,“狼是不可信的,所以,安阳和黎阳才联手诛杀。”
    “正因为他们狡诈,所以现在即便他们到了黎阳,掉进了陷阱,但借助河北饥民和河北贼寇蜂拥而至之乱局,依旧闲庭信步,安然无恙。”柴绍叹道,“目前形势下,与他们为敌,实属不智。”
    窦衍摇手,“你可以进城,但西北人不行,就算李大郎亲自来说,也不行。”
    柴绍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此刻听到窦衍的拒绝,还是非常失望。由此可见,窦氏还是站在独孤震一方,他们并不赞同陇西李氏的“政治投机”,但也不公开支持杨玄感的兵变,不过他们会推波助澜,让风暴更大,让局势更混乱,以此来沉重打击皇帝和中枢。
    柴绍失望而归,但黎阳突生剧变,杨玄感匪夷所思地杀了游元,拿游元的脑袋祭旗,导致关陇人和山东人无可挽回地走向了决裂。风暴是掀起来了,但失败的种子就此种下,兵变胜算骤减。到了这一刻,形势对陇西李氏已经越来越有利,柴绍毅然决定支持伽蓝,与西北人携手作战。
    柴绍飞马疾驰仓城。宋正本带着巡察僚属紧随其后。伽蓝与西北狼兄弟带着几十名精锐或扮成隶属柴绍的乡勇,或佯作巡察使团的卫士,衔尾狂奔。
    中央巡察使团代表的是皇帝和中央,即便当前形势危急,基本礼节还要遵守,比如开大门迎接。如果巡视使没有皇帝的诏书,你可以不让他进去,但大门一定要开,这是基本礼仪。
    大门开了,窦衍和贺拔威出城相迎,刚刚见面,还没等寒暄两句,伽蓝和西北狼兄弟就一拥而上,拿下了窦衍和贺拔威。与此同时,几十名西北勇士如潮水一般冲进了仓城。
    号角冲天而起。
    江成之带着楼兰旅风驰电掣而来,如狂飙一般杀进黎阳仓。
    =
    =
    =
    ……

第一百八十章 腹背受敌
    第一百八十章腹背受敌——
    第一百八十章腹背受敌
    黎阳仓失陷,陷没于西北人之手。
    这个消息在黄昏时分传到黎阳城,杨玄感、李子雄、李密等人神色平静,默默思考。
    很显然,游元被杀的消息传到了黎阳仓,杨玄感与山东人决裂了,而决裂使杨玄感失去大部分山东人的支持,同时激化了关陇人和山东人之间的矛盾,由此导致兵变胜算急剧降低,于是,黎阳仓的窦衍和贺拔威毫不犹豫地改变了策略,向杨玄感关闭了黎阳仓的城门。
    那么,独孤震在得知游元被害的消息后,是不是也会改变策略?考虑到独孤震的政治理念和对帝国未来的构想,可以肯定他不会改变策略,他还是要想办法“帮助”杨玄感以不断加重危机,从而迫使皇帝让步,以立储做为双方的妥协。当然,储君的人选肯定会变化。
    储君的人选如何变?关键还在于山东人的态度。山东人的决策权掌控在谁的手里?山东大世家。以此来推断,未来形势的发展就很清楚了,只要杨玄感坚持在皇统一事上向山东大世家做出妥协,那么兵变依旧还有很大的胜算。也就是说,游元的死,不会导致山东大世家与杨玄感决裂,真正与杨玄感决裂的是山东三四流世家和地方豪强。
    山东大世家的政治目标不会改变,为此他们必须赢得关陇人的“合作”,而山东各路义军不过是他们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其中一个手段而已。假如山东各路义军为杨玄感所用,其最大作用就是在河北战场上阻碍皇帝和远征军的南下速度,所以他们是纯粹的牺牲品。义军对自己的处境一清二楚,当然不想做个牺牲品,而实际控制他们的山东三四流世家和地方豪强更不甘心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因此左右摇摆踌躇不决,而游元的被害,恰好在最关键时刻送给他们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种决裂,并没有危害到这场风暴的“根源”。这场风暴的“根源”是帝国保守派贵族与激进改革派贵族之间矛盾的总爆发,是双方的巅峰对决,而帝国的保守派贵族既包括关陇贵族,也包括山东和江左贵族,尤其是那些既得利益的大世家大权贵,所以,杨玄感与山东中下级贵族的决裂,并没有影响到对决双方的实力对比,不会给这场风暴带来实质性的影响,除非山东中下级贵族带着山东各路义军全部支持皇帝,成为皇帝的“生力军”,但这可能吗?
    这是绝无可能的事,就算山东人有这个心思,皇帝也不会接受,他会举起屠刀,毫不留情地杀戮这些叛逆。如此推衍下去,杨玄感并没有什么损失,他本来就还没有得到山东各路义军的公开支持,因此现在的“决裂”,实际上损失最大的是山东大世家。杨玄感一刀下去,山东贵族集团分裂了,山东一二流世家与山东三四流世家还有那些地方豪强,因为彼此政治目标、利益诉求和所采取的策略悬殊太大,冲突太激烈,终于不可阻止地分裂了。
    山东大世家失去了实现其政治目标的一个有效有力的手段,那么在与关陇人的政治妥协和利益交换中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筹码,他们被动了,而被动的结果对杨玄感非常有利,杨玄感正需要他们的被动,由此才能在彼此之间建立更为牢固的合作。与山东大世家的合作加强了,也必然有利于杨玄感拉拢和赢得关陇武川系的支持。
    杨玄感杀死游元,从表面上看对他非常不利,但实质上却是有效推动了帝国持保守理念的既得利益贵族集团之间的合作。
    山东各路义军本来是山东大世家谋利的手段,是他们手里的一把刀,杨玄感本想据为己有,为己所用,为此他需要向山东大世家做出巨大妥协,而这必然会损害到关陇人的利益,激化关陇人内部的矛盾,于是这成了一盘死棋,就在这时西北人突然给了他致命一击,替他“提”出了一个重要棋子,结果局势豁然开朗,死棋变活棋了。
    当初李密、王仲伯等人为什么坚持北上?就是担心山东人出尔反尔,背后下黑手。现在好了,山东大世家失去了山东义军这把刀,没办法背后下黑手了,唯有“帮助”杨玄感拿下东都,与皇帝抗衡到底,否则,在山东义军这股强大的反对皇帝的力量暴露之后,山东大世家必会遭到皇帝毫不留情的打击。
    山东义军的燎原之势和对帝国越来越严重的危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被蓄意隐瞒,但现在,终于遮掩不住,要暴露了,而暴露的原因就是黎阳仓遭到劫掠。
    到了这一刻,西北人的谋划也清晰浮现。几十万河北饥民,各路河北义军,跟在西北人后面,浩浩荡荡地冲到黎阳,就是为了黎阳仓里的粮食,而西北人正是用黎阳仓里的粮食“收买”了这些河北人,分裂了山东贵族集团,并成功断绝了杨玄感试图召集河北义军来壮大自身实力的企图。
    西北人与河北人之间没有任何信任,唯有互相利用。接下来西北人是开仓放粮,而河北义军乘势杀进仓城,大肆劫掠,然后满载而归。这种前所未有的大劫掠,虽然帮助河北义军迅速壮大了,但也把他们的实力彻底暴露了。
    皇帝和远征军到了河北,不仅要面对占据东都乃至整个中原的杨玄感,还要对付如潮水一般涌现出来的各路义军,其处境之困窘,可想而知。
    实际上,不论是杨玄感掌控河北义军,还是西北人与河北义军互相利用,局势继续发展下去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河北义军迅速壮大,河北义军与皇帝直接对抗,河北义军与杨玄感对皇帝形成了夹击之势。
    所以,杨玄感、李子雄和李密等人在仔细分析和推衍了局势之后,对西北人攻陷黎阳仓之举“拍案称好”,并迅速做出了决策:即刻整军,以最快速度渡河,十万火急杀奔东都。
    在最短时间内拿下东都,本来就是兵变的核心策略。中原之地和河洛世家才是杨玄感真正的实力所在,东都的贵族官僚才是杨玄感兵变成功的保障。若顺利拿下东都,则兵变成功了一半,若拿不下,则兵变必定一败涂地。
    至于黎阳,在兵变中虽然占据了一定份量,不过份量有限。中原与河北抗衡,天然屏障是大河,诸如占据黎阳这类重镇并没有实际意义。尤其重要的是,黎阳仓不是给杨玄感的军队提供粮食,而是给皇帝的军队提供粮食。杨玄感占据黎阳仓,目的无非是断绝皇帝的粮食。现在黎阳仓给西北人占据了,但西北人用黎阳仓的粮食“收买”了河北义军,粮食要给河北人,所以西北人最终拿到的是一座空仓,而这个效果与杨玄感占据黎阳仓的效果如出一辙。
    因此,黎阳的诸般麻烦事,就统统丢给西北人,而杨玄感则依照预定谋划,火速杀奔东都。
    同一时间,杨玄感以行尚书台的名义,以中央之命,下令黎阳仓开仓放粮。杨玄感要求黎阳及其周边地区各级府署在最短时间内遍告饥民,并火速传达到大河两岸诸郡,让更多的河北义军加入对黎阳仓的劫掠。
    一旦河北人的劫掠越过了西北人的底线,双方必然决裂,战斗不可避免,如此既拖住了西北人,又吸引了大量河北义军。而涿郡方向的卫府军在接到皇帝的圣旨后必然急速南下平叛,他们首先就会受阻于黎阳。另外,可以预料到的是,河北义军在自身实力强大了,会迫不及待地开始攻城拔寨,抢占地盘,以便在帝**队围剿他们之前最大程度地壮大自己。而这种近乎“疯狂”的攻击,必然导致河北局势异常紧张,进一步激化山东贵族集团内部的矛盾,并严重影响到卫府军对东都的攻击。
    =
    六月初四,杨玄感率临时组建的两万大军沿白沟西进,直奔河内。
    从汲郡到河内,再从河内渡河南下到东都,是最近的路程,大军可以水陆并进,大大加快行军速度。
    杨玄挺领选锋军在前,李子雄率主力居中,王仲伯断后,而元务本留守黎阳。
    =
    同一天,伽蓝和西北人受“困”黎阳仓。
    攻占国仓等同谋反,柴绍和宋正本当然不愿承担罪责,所以两人把脑袋一缩,以被西北人“挟持”不得不“合作”为借口,“携手”西北人攻占了国仓。窦衍和贺拔威虽然有所怀疑,但此事只要西北人闭紧嘴巴,也就无从查证了。
    黎阳仓方圆二十余里,有九个仓储区,每个仓储区都有坚固门户,都有府兵把守。在遭到攻击的第一时间内,戍守城门的府兵便点燃了报警烽火,结果西北人仓城是进了,但一个仓储也没有拿下来。
    伽蓝不敢强攻仓储,一则顾惜兄弟们的性命,二则他也害怕国法。目前还可以找到托词,因为迫于形势不得不进城避难,但进了仓城如果再强攻仓储,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很快,饥民就蜂拥而至,混在其中的河北义军也纷纷冲到了仓城之下。当夜郝孝德、刘黑闼、曹旦、杨公卿、张金称、高开道、孙宣雅等义军首领找上门来,恳请伽蓝兑现承诺,开仓放粮。
    伽蓝腹背受敌,苦思无策。
    =
    =
    =
    ……

第181章 开仓
    第一百八十一章开仓
    普罗大众位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获得“正义”的途经,除了求助虚无缥缈的神,就是寄希望于遥不可及的皇帝和实实在在的官府(DUKANKAN
    今官府悬榜相告,行尚台的最高官长杨玄感,下令开黎阳仓放粮,赈济饥民,且时间持久,直到帮助饥民回归乡里耕种自食为止粗略算一下,这次赈济至少要持续到来年夏天这是从未有过的“恩赐”,饥民们欢呼雀跃,在对杨玄感感恩戴德的同时,潮水般涌向黎阳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