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第4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才是让开封知府都头疼的麻烦。
同时,急速的变温也带来了大规模的伤风感冒,以及在气温变化中被引发的宿疾和新病,有不少体质衰弱的老人和幼儿没熬过去,开封府中的医生和和尚,都开始了痛苦又幸福的赶场子的生活。
王旖刚刚和素心、周南、云娘三人,商量过要怎么从衣食住行上照顾好儿子女儿,不要生了病。家里面六个小孩子,大的也才五岁,小的还不满周岁,这个时节最是让人担心。
住在相府中,每日的晨昏定省少不了,而王安石生病后,王旖更是要去照看着已尽孝道。当她往父母的房间来问安时,正好看见王旁从父母的房中出来。
见到王旖,王旁的脚步一停,“是二姐儿啊。”
“二哥。”王旖向着房中问道。“爹爹怎么样了?”
“还好,”王旁点着头,“药也吃了,刚刚才睡下。”
“那就好!”王旖放下心来,这个天气对年纪大的人很有些威胁,很容易就出个中风、肺病之类的意外,王安石只是小小的感冒发烧,算是好运气了。
王旁可不觉得‘那就好’,眼下城中到处都有人生病,医生忙得不可开交,连带得他都没有一个清闲。
“今年的天气不对劲。这两天市易务里面十个倒有三个告病。”王旁还记得今天衙门里有多少空位,偏偏赶巧是最忙碌的月底,堆了一堆差事在手上,辛苦了一天,才解决了一部分。
“那还真是要小心了。二哥你也别一起躺下来要人求医问药、”
“也不会有大病,没有什么可怕,倒还能歇一歇了。”王旁满不在乎,忽然又想起了什么,“对了,张横渠真的快不行了。本来前些日子送药过去的时候,他的病情还有了点起色。可这天气一冷下来,他的情况就一天比一天差。刘医正昨日来府里给爹爹问诊时,还顺口说起玉昆的这位恩师,说如果到了春天就不会有大碍了。”
到了春天就不会有大碍了……王旖容色变得微微发白,她如何不清楚这是医家讳言,其实本意是在说张载基本上冬天熬不过去了。
“二哥。”她连忙叫道。
“知道,我知道。”王旁心领神会的忙不迭的点着头,“我明天就上门去探病。”
韩冈不在京城,王旖肯定是不便代夫上门问候,只能转托给王旁。
王旁两天前已经去看望过张载一次。回来后将张载的病情一说,王旖便写了信通知远在广西的丈夫。
如今名震天下的横渠张载,他的肺病已经磨了有十年之久。韩冈本来建议他去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养老,这样运气好时,还能多拖上十几年,可他偏偏要留着京城宣讲经义,最后短了寿数。
王旁也不知是该叹气,还是该感慨和佩服。张载为了宣讲关学,连命都不要了,王旁自问可是做不到这一点。当今世上也少见能像张载这样能毅然决然的不顾性命安危,而将剩余的时间全都投入到对事业的追求上。
王旁摇摇头,虽然自家是做不到,但并不影响到他对张载的这项行为的尊敬和佩服。
第二天,王旁带着一些精选出来的上好药材来到了张载的府邸。宽敞的院落,精美的房屋,这是韩冈和几个学生一同出钱,为张载租用的屋宅。位置不差,环境又好,能从开封府中租到这套宅院,韩冈的面子加上张载的盛名在其中占了大半。
州桥外张载的家中,进进出出的都是士林中人。外院全是人,基本上都曾经聆听过张载的多次宣讲,是他在京城收到的学生。而内院,更有十几名登堂入室的弟子守候着。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敬慕他声望和学问的官员,这些天来陆陆续续的也有几百上千上门来探望的。
这两年国子监中无名儒主持,而张载却是声望正隆,在京中弟子甚多。虽然他在崇文馆和太常礼院都有职位,但他日常精力和时间投注的地方,还是讲学。宣讲关学为主体的经义,同时也包括韩冈在格物致知上所总结出来的学问。
从熙宁八年到熙宁十年,两年多的时间,张载在京中教授的弟子以千百计,而关学一脉对于经义大道的阐述,也逐渐深入人心。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作为关学一脉的根本经义,甚至京城中普通百姓,都能说个一二来。而天子据说对这四句话也很赞赏,甚至亲笔在集英殿的素色屏风上写了下来。
王旁将带来探病的礼物让张家的人收下,进去探视了一下。张载差不多已经是进入了弥留之际,妻儿皆在身边,一干得意门生在旁守着。
张载传道授业,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教授过的弟子数以千计,但真正得他看重的并不多,也就寥寥十来人而已。人数虽少,却也足以传衣钵。吕大忠、苏暋⒙来罅僬庋牡靡饷派褪卦谒纳肀摺
病痛的折磨下,张载已经瘦脱了形,脸上一片由疾病引起的潮红,呼吸时喉间带着嘶声,甚至许多时候都感觉着他好像连话都不能说,根本都喘不上气来,仿佛溺了水一般。
吕大临看着呼吸艰难的老师,难过的转过身,不忍再看下去。
到了最后的时刻,张载的意识反而愈加的清醒,平生的经历在眼前一一闪过。
幼年时,随母扶亡父灵柩出蜀,因无钱回返开封乡里,最后停在了半道上的横渠镇。自此以后,他便与横渠和关中紧紧联系在一起。读书习文,娶妻生子,被范仲淹所勉励,自此钻研经义大道,考上了进士,又回到关中讲学,直到如今,门生遍及天下。
回想此生,未有虚度,也可去见范文正了。
睁开眼睛,望着房中。
“进伯、季明、与叔……”张载是一个个叫着房中他最亲近的弟子们。吕大忠等人都立刻凑前了上来。
“差不多到时候了。”张载低声说着,
众人闻言都是一震,有几个都不禁落了泪下来。
“‘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当记着这句话,生死有常,切勿做小儿女态。”张载挣扎的要坐起来,连忙就有人扶上去。
“我要沐浴更衣。”张载临终不乱,依然谨守着儒门的礼仪。
房中一下就忙碌起来。张载望着朝南开的窗户,没能在最后一刻,与得意弟子见上一面,张载有些遗憾。若说日后能光大关学门楣的弟子,韩冈必然是其中一人。
“只可惜玉昆不在。”他低声说着。
第27章 鸾鹄飞残桐竹冷(中)
【下一更会很迟了,大约在凌晨,朋友们明天早上起来看吧。】
“张载病卒?”
听提举皇城的宋永臣的汇报,赵顼一下放下的手上奏章,神色也变得沉重起来。
前两天还特意赐药与他,还让御医为其医治,这份殊恩基本上都是侍制以上的重臣才有资格享受,想不到还是这么快就病故了。
赵顼是听过张载讲学的。过去张载担任御史时不提,他复官后在崇文馆中任职,赵顼见到他的机会很多。
尽管专门为皇帝讲习经义的经筵官,张载没有做过,赵顼也不便任命,但也曾多次在君臣问对的时候,听过张载说起他关于对易经等儒家经典的诠释。
有许多地方,赵顼觉得他比王安石说得要透彻。而据说是挂在横渠书院院墙上的一篇《钉顽》,只有区区两百余字,赵顼看了之后,却是为之击节。融孔孟要旨为一炉,就算是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中,也没有说得简明扼要,却又鞭辟入里。
赵顼在福宁殿中黯然兴叹,此人病故,世间又少一名儒。
尽管一干大儒本身很难做到高位,能如王安石一般的官运亨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就算是韩愈,都可算是仕途畅通了。但他们在官场、士林和民间的声望,却远远超出他们身上的官职。
张载这几年来在士林中声望直线飙升,不过因为关学与新学相抵触的关系,一直无法进入国子监教书育人,可他的的确确是世所公认的名儒。
想想当年被称为真先生的胡瑗,他被范仲淹举荐后,也只是个最低阶从九品的京官,但最后教出多少英杰来?文官不用说,就说武将,连镇守西陲的现任秦凤路兵马副总管苗授,都是他的亲传弟子。
而张载本人绝不逊于当年的胡翼之。
尽管眼下他的学生们,绝大部分地位还不高,但随着时间的过去,其中必然会许多人逐渐崭露头角。而且……在他们之外,还有个例外的韩冈。
能教出韩冈这样的学生,当然不会是普普通通的庸师。就是韩冈这个学生出色得有些过了头。
赵顼叹了口气,挥挥手示意宋用臣退下。照常理来说,接下来当是会有臣子上表,为张载请求封赠。
的确也不出他所料,第二天,在张载病故的消息传播出去后,事情的发展就一如他的猜测那样,很快就有人过来打算帮着张载最后一把。
张载官位不高,连上遗表的资格都没有。但王珪、吕惠卿,以及下面的一干臣僚,总计四五十人,都为他上了请求追赠的奏表,表中对张载多有溢美之词。在赵顼想来,要不是王安石称病,没办法自己拆穿自己,他当也会上表为张载请一个追赠。
赵顼完全没有否决的意思。毕竟张载为士林所敬,在民间声望也高。而且还有一个有名的尊师重道的韩冈。
当年韩冈在有半师之谊的程颢家门前站到积雪没膝,现如今在民间的图书和年画上,都有韩冈程门立雪的绘图,就跟司马光砸缸的事迹,很快就遍传了全国各地。多少人家在教导家中子弟的时候,都拿韩冈做例子,教子弟们该如何尊师重道。
赵顼将一摞子奏表放在这里,用手拍着最上面的奏折,最后吩咐道:“张载官位虽卑,但他于经义儒术上多有创建,又为国作育英才,当厚给赏赐。”
只是荫补和追谥就不可能了,前者身前至少得六品官,后者则要更高——张载虽是一代师表,却也还不够资格入文庙,不能走这一条路——只能赐钱赐物。追赠官职同样是得按照礼制,赵顼看看张载的官职,当是郎中一级。
宋用臣出去了。赵顼又拿起了奏章,崇政殿上静悄悄的,在王安石称病之后,赵顼便很少留人独对。不仅仅是赵顼没有那个心情,也是他不觉得还有必要让人太过于接近自己。
他手上的这份奏章,来自于关西。是种谔送回来的奏报。
种谔之前的功劳也算是煊赫,回到京城后连赵顼都不好安排他的职位,只能让他在外界继续镇守边疆,必须再过几年的时间,再招他回来也不迟。
低头看着种谔的奏章,上面说官军最近死死压着党项人的骑兵。而横山的部族已经近乎所有部族都投向了大宋。尽管他们毕生的盼望依然是钱和利益,身为渴望能从富庶的中原地带,再得到足够的财富。但在大宋的军势下,绝大多数还是觉得命比钱来的要重要。
在横山蕃部投效的过程中,也不是坐等他们派人上门,而是直接有人去接近他们,一家家的去将横山蕃部给说服和压制住。
接受了这个任务的人有许多,毕竟有了官军做靠山,安全性提高了不少,而且有军队在背后,直接说服他们并不算什么难事。只是其中有个人叫做种建中——只从姓氏上就能知道,他依然是种谔的近亲。翻看过去的记录,种建中在种谔幕中多有功勋,如今功劳也最大,种谔上表主要目的就要奖励他。
这种建中似乎也是张载的弟子。赵顼隐隐约约的想了起来。种谔前一次上京入觐,曾经听他说起过。这也不足为奇,关西世家子弟很多都在张载门下学习过,种建中考上了明法课,这一点还比较让人感到惊讶。
赵顼感叹了一声:西军种家英才辈出,与种谔一到戍守边州的几兄弟,种诂、种谊如今都是损伤不得。而种谔的儿子种朴,从熙宁初年的罗兀城之战,便立有殊勋。之后依然跟随种谔,也就在二个月前,他靠着在其父种谔那里得到的细节,接任了王舜臣的罗兀城主一职。
种朴、种建中、王舜臣、折可适、李信、赵隆,军中年轻有为的将领数不胜数,都是点起一支兵马,便能克敌制胜。只要有了他们,未来的几十年,大宋的边疆都可以保持安定,甚至可以让边疆不再是边疆。
作为军中核心的大将,有燕达、种谔等一干人,都是四十岁上下,头脑、经验和精力,都处在巅峰状态上。而张守约这样的宿将老将,也不会输给年轻一辈,用来领军,半点都不用担心会出问题
而领军的主帅也不缺人选。武有郭逵,文有王韶,两人兵法、战功和地位都不缺,随时都能出来统领大军。再年轻点的,也有章惇、甚至韩冈。就是李宪、王中正两人,尽管皆是阉人,但他们也都是功绩累累,在战场上有过出色的表现,绝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马谡之流。
有了他们为将为帅,军器监的几个作坊也在拼了性命制造板甲,再有一两年的准备,便能举兵西向,将江河日下的西夏国给剿灭。
赵顼呆呆的在崇政殿上幻想了半天,终于清醒过来。这些事可以放在一边,更重要的还是该如何安排王安石。
有王安石在总掌朝政,赵顼做起事来总觉得有些束手束脚。虽然有吴充、有冯京,但许多事,王安石的一句话,能抵得上所有宰执的合力。这么多年下来,赵顼觉得是该变上一变了。
大宋天子低头看着王安石的第三封辞章,前面两次他都已经毫不犹豫的给否了,眼下这第三封辞章,很快就又递上来了。
随意的将辞章浏览了一通,文字依然出色,不愧是文坛宗匠。但赵顼不是要跟王安石比较文采,而仅仅是想将王安石的辞章给驳回去。
亲自提起笔,赵顼将王安石的辞章再一次毫不犹豫的打回去,这一次他还是不能答应。若仅仅是三请便允许,对于王安石这样的宰相等于是侮辱,就仿佛是赵顼等不及的要将他赶走一般——尽管赵顼的确觉得王安石离开比较好,但他对辅佐自己富国强兵的宰相依然敬重有加,他不会也不愿去做这样的事。
将笔放下,赵顼吹了吹墨迹未干的纸页,便放在了一边,待会儿就让人送过去。
‘再有个三四次就差不多了吧?’赵顼想着。不过转念一想,是不是该再过来个两次?毕竟王安石不是普通的宰相,是富国强兵的贤相,赵顼与他是君臣相得,得加以优容和褒奖,在每件事上都得如此。
王安石铁了心要辞官,赵顼也有心成全,但王安石一手辅佐自己近十年,让大宋的军队逐渐建立起对契丹和西夏的优势,这份功绩,赵顼一直都记在心中。
换作是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