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梦回1937 >

第2部分

梦回1937-第2部分

小说: 梦回193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1942年,换装了长身管75炮的IIIF8闪亮登场——记住,这是1942年,而长身管75炮的实用性将一直持续到1945年,直到北约统一换成标准的90炮为止。III突摇身一变,成了既能支援步兵,也能反坦克的多面手。变化之大,简直就是脱胎换骨。

  从此,III突忙碌于东西两线,乃至极北之地的芬兰,直到德国战败。

  表面上看,III突和老虎完全是两个极端。她并非明星武器,低矮的外形找不到一丝威风,贫弱的装甲也让她实施一些“猥琐”的战术。

  然而,无论是德军,还是苏军,都对她赞誉有加。魏特曼就认为“低矮的突击炮是反坦克的最佳武器”。III突也是德军唯一一款生产数量超过万辆,压倒苏军同行(Su85和Su100)的武器。

  最佳重型坦克歼击车:象。

  这家伙一开始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德军重型坦克竞标中,保时捷虎的失败,催生了这个怪物。

  她有着几乎坚不可摧的装甲,以及无坚不摧的长身管88炮。还有电驱的动力系统。

  她几乎一登场,就成为二战最知名的武器之一。与她的姐妹,老虎在列宁格勒的丢脸初战不同,在库尔斯克,这些重达67吨的怪物在苏军雨点般的炮火中犹如闲庭信步,苏军的地面力量几乎拿她毫无办法。

  与传说中“因没有机枪而遭到步兵偷袭,损失惨痛”不同。统计40辆在库尔斯克损失的斐迪南,没有一辆损失于步兵,或敌军坦克之手。绝大多数是踏上地雷,被击毁行动装置无法回收,自行摧毁。也有倒霉蛋被203榴弹炮,或500磅航空炸弹直接命中——这也从另一方面反应了苏军对这些家伙的惧怕。

  在波内里调车场战到满身疮痍的656重坦克歼击营,摧毁苏军坦克500辆以上——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对斐迪南的不当运用,她遭到了不应有的惨重损失(地雷)。她给了苏军极大的心理阴影:从此之后,苏军将任何一款威力强大的德军坦克歼击车——或许是猎豹,或许是猎虎,甚至是IV号——都称为“斐迪南”。

  在西线和意大利,盟军也体会到了象的恐怖。“斐迪南恐惧症”一时与“虎式恐惧症”并称。

  以区区90辆的生产数量,竟能取得与1355辆的老虎相当的威名,由此可见这个“失败品”的成功之处。若战争后期德国将生产猎虎的资源投入到斐迪南的生产中,想必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此,略说一下德军的防御作战战术,以及其与象的契合之处——以及犀牛,黄鼠狼的不适应。

  众所周知,德军的主要对手——苏军的进攻,一向以气势宏大的炮击开场。在苏军凶猛的炮击之下,很难指望部署在一线和浅纵深的反坦克炮能生存下来。加之苏军在主要进攻地段往往能集中8倍以上的坦克优势,以及每公里300门火炮和迫击炮的惊人火力密度,一线平摊的反坦克兵力自然毫无意义,与其如此,还不如将她们集中起来,当作预备队。

  所以当苏军投入第一波冲击——往往由坦克及其搭载的步兵组成——时,德军的一线营便只能指望反坦克壕和雷场来迟滞苏军坦克的进攻。

  反坦克壕和雷场被突破,也只是时间问题。苏军有很多手段可以对付它们,比如更大强度的炮击辅以工兵渗透。

  但苏军有一个弱点,即无线电不普及。这就意味着苏军主攻方向在短时间内无法灵活变换。也就是说,一旦苏军开始进攻,德军就有机会向其主攻方向投入主要的反坦克预备队,并集结强大的装甲兵力进行反突击。

  德军手中的反坦克力量主要是:俯冲轰炸机和强击机;牵引式反坦克炮和高射炮;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当然,还有独立重装甲营。

  轰炸机和强击机的支援仰赖于制空权。在1943年之后,随着德军两线作战,以及西线盟军战略轰炸的逐步升级,德军逐渐丧失东线制空权。

  牵引式的反坦克炮和高炮严重依赖道路,当苏军炮火将道路摧毁到一定程度时,她们就很难及时到达战场。而且,她们在苏军空军和延伸炮火下的生存能力也是值得怀疑的。

  自行反坦克炮(黄鼠狼和犀牛一类)虽然有越野能力,但敞开式的结构严重影响其在苏军炮火下的生存力。

  这样算下来的话,除坦克部队以外,唯一可靠的反坦克兵力,就是拥有装甲防护,越野能力也不错的驱逐战车了。让III突,IV驱,追猎者和象之类的驱逐战车穿过苏军延伸炮火抵达前沿,以精准火力摧毁和迟滞苏军的装甲兵力——即便一线阵地已被突破,这些战车也有就地固守的能力,而不像黄鼠狼和犀牛那样脆弱。

  1943年突击炮旅的组建,就说明了德军将这种有一定装甲防护和强大火力的战车集中使用的倾向。

  而从另一个侧面,重装甲营在东线作为救火队的精彩表现,也说明在苏军的进攻面前,要想迟滞,乃至摧毁苏军的装甲矛头,光是牙齿犀利是不够的。

  
 美国,武器系列 '本章字数:2493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03 19:02:15。0'
  我先强调一句:自普法战争以来,战争就再也不只是军队的事情了。

  多数童鞋只是把开枪开炮作为战争的全部,醉心于调兵遣将,狂飙突进。但战争早已不是这个样子了。

  轻型军用车:吉普

  在二战时期的任何一个战场找到这个小家伙。从北极圈内冰天雪地的拉普兰,到赤道横穿赤日炎炎的几内亚;从风景如画杀机重重的法国乡间,到树木丛生血肉横飞的南洋诸岛。

  二战中没有一种武器的使用范围比她更广,即便到了今天,也只有一种武器在范围上能与她相提并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AK47。

  或许你对她嗤之以鼻,但你难道比二战的美国大兵更有资格评价她?

  对了,还有历史。她是如此受到认可,如此有名,以至于Jeep这个词,竟成了所有轻型四驱越野车的代称。

  对这位忠实的伙伴,美军士兵不吝于任何溢美之词:“没有它,我想战争赢不了。它能做任何事情,去任何地方,像一狗一样忠实,像骡子一样强壮,像山羊一样灵活。”

  美国当时生产了66万辆以上的吉普,有美军的地方就有吉普。

  或许你认为战争中除了开枪开炮外就无事可做……这显然是错误的。前送弹药,后运伤员,人员输送,武装侦察……这些活儿虽然不起眼,却比开枪开炮还要重要。

  虽说JP的标称载重只有250KG,但在普遍超载一倍的情况下仍然表现良好。

  装4个全副武装的士兵和一挺M2在法国乡间土路,意大利的山路,以及太平洋诸岛上粗糙的珊瑚礁地面上狂奔,毫无问题。

  她的德国同行,号称“桶车”的WW82在性能上毫不逊色。以二驱车的结构达到只比四驱的JP差一点点的性能,保时捷博士的天才实在令人敬佩。

  如果两者的数量相近,那么最成功轻型车的桂冠毫无疑问属于WW82。但这方面实在差得远。桶车的数量只有不到6万辆。

  在战场上的作用,自然差得更远,为了弥补桶车的数量,德国人只好使用更容易生产的挎斗摩托和履带摩托这种更小的家伙来履行她的职责。

  军用卡车:道奇:

  有历史学家干脆把美军(以至于盟军)在二战中胜利的原因归功于她。

  美国在二战中生产了40万辆以上的道奇大卡车。加上万国和杰米西等,美国卡车的生产数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238辆以上。这个数字不仅是其他主要参战国加起来的2倍,将近美国陆军主要对手德国(34。6万辆)的七倍!

  道奇和她的伙伴们,不仅保证了美国参战部队的全摩托化(美军的每个步兵师都配有8个运输中队,可以一次性运走全师的人员和装备),还有足够数量保证西线盟军及时充足的后勤。结果就是美军使用物资的奢侈性,让任何一个目睹此景的德国军人都感到心酸。

  道奇还被大量援助给美国的盟友。英国自不必说,苏联接受了40万辆美国卡车,这些卡车在其卡车保有数量中超过一半,如果用运输吨位来算的话或许超过60%。

  在中国,中印公路和中缅公路上长长的道奇卡车纵列,值得我们中国人铭记。(除了大卡车之外,途中还能见到道奇0。75吨的中吉普)

  或许你认为道奇那2。5吨的载重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有人放言:我的农用车拉7吨甘蔗,在乡间土路上跑的也很好。

  我认为,如果你的农用车能拉着2。5吨的货物,在没有道路的情况下爬上60%的土坡(大约是37度),那么请通知我去瞻仰你的农用车。

  事实上,那些华侨志愿兵总是驱使着她装7吨货物,翻过以险峻著称的中印公路和中缅公路。

  道奇撞翻日本坦克,并不是一个传说。

  事情发生在1944年12月,这名英勇的道奇卡车司机名叫邓中华。被拉了7吨货物的道奇撞翻的是95轻型坦克。

  两车一起坠入路边山沟,邓中华最后被同伴救出。

  军用无线电设备:摩托罗拉电台和步话机。

  Motorola。一个中国人感到熟悉的名字。她的BP机和手机曾风靡一时。

  看名字的话,或许会以为她是个汽车品牌(Motor…ola)。但实际上,与汽车相关的产品,她只生产过火花塞和车载收音机。

  摩托罗拉产品在二战中的出色表现,让她真正为世人所知。

  如果说,道奇和吉普显示出了美军令人艳羡的后勤能力,那么摩托罗拉就体现出了美军令人艳羡的组织手段。

  摩托罗拉的步话机——步话机的起源,就因为是“步兵用的通讯器”——普及到了班排。在良好状态下,她的通话能力可以达到4KM(当然,在南太平洋岛屿的森林里,只有1KM。但在这种情况下,日军的通讯能力也就下降到了“通讯基本靠吼”的地步了),能随时招来伙伴,友邻,上级,

  无线电设备的普及,使得步兵,机枪和迫击炮,支援火炮,坦克,舰炮,甚至飞机都成为一个作战整体,协调作战——这是所有军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但二战中,只有美军勉强实现了。毕竟是1940年代的产品,可靠性并不算太好。

  与之对比,虽然德军装甲部队的每辆坦克,空军的每架飞机都有无线电(可怜的苏联人和日本人……),但步兵的通讯手段却少的可怜——甚至营一级都是如此(苏联人和日本人连炮兵的无线电设备都难以普及)。

  西线的德军作战时,虽然屡屡逼退一线美军,但在美军良好的整体组织下却占不到什么便宜。

  步枪:加兰德

  想必看过斯皮尔伯格二战三部曲的同学,对那支打完八发子弹——在饱受了海水,沙子,碰撞,颠簸之后——会“铮”的一声弹出弹夹的步枪印象深刻

  在那个其他所有交战国都以栓动步枪作为步兵的主要武器的年代里,美国人使用了半自动。

  德国人还好些——因为他们有划时代的MG42,但日本人的确是被美军步兵凶狠火力打懵了。在熟练的射手手里,交替射击的两支M1就能压制住歪把子,甚至是三年式。

  M1的精度也不错——当然,这是在非狙击枪的射程(350米以内)上来说的。

  半自动替代单发步枪,几乎具有了里程碑意义,堪与米尼步枪替代滑膛枪,或者撞针步枪替代前膛枪相比。之所以说是“几乎”,是因为半自动的得意并没有持续的像米尼和撞针枪一样久,就被火力更加凶悍的突击步枪终止了。

  德国人的G44和苏联人的SVT未必不好,但也只有美国人才有能力给每个大兵都装备一支M1。半自动和突击步枪的生产比栓动步枪复杂,对工业能力远不如美国的德国,以及大片国土和熟练工人落入敌手的苏联,还是栓动步枪比较有意义。

  M1的战斗射速是她的战力之源,但同样的也要消耗极多的弹药。K98的弹药基数是60发,而M1则是120发——因此造成的后勤负担,后者是前者的两倍。

  当然,对于扬基土豪来说,无论是半自动结构上带来的生产困难,还是翻倍的后勤压力,都只是小意思。

  
 二战经典武器之轻武器 '本章字数:2392 最新更新时间:2013…10…20 18:02:18。0'
  1、汤普森冲锋枪

  由美国人O·V·佩思和T·H·奥克霍夫设计的。 又叫芝加哥打印机,最早的生产型是M1921式,后来又相继出现了M1923、M1928系列冲锋枪。其中M1928A1式于1930年研制成功,并少量装备了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为盟国军队所使用。

  2、美国汤姆逊冲锋枪

  第一种真正投入生产的汤姆逊冲锋枪是M1921,最早有M1921冲锋枪出售记录的是在1922年。后来推出的M1923、M1927、M1928,其大多部件都源于M1921。1942年,改进后的M1928定名为M10。45英寸(1英寸=25。4mm)汤姆逊冲锋枪。进一步改进M1,又出现了M1A1。M1系列汤姆逊冲锋枪在外观上与M1928汤姆逊冲锋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M1的拉机柄在机匣的右侧,而M1928的拉机柄在机匣顶部。

  3、美国M1卡宾枪

  M1卡宾枪是美国陆军1940年左右要求研制的一种替代制式手枪的自卫武器。在二战期间,M1卡宾枪及其变形枪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步兵近战武器。在战后一段时间内,有大量的M1卡宾枪及其变形枪作为军用剩余物资在民间市场上销售。

  4、美国勃朗宁自动步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参战后发现,在欧洲大陆环境恶劣的堑壕战中,他们缺乏密集的火力。1917年由著名武器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的一种可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步枪的方案很快被军方选中为制式武器,优先迅速投产,被命名为“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

  5、柯尔特m1911式手枪

  M1911自动手枪作为美国军队的制式手枪长达70多年。虽然在1985年美军更新制式手枪(M9手枪)后M191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