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恐怖悬拟电子书 > 血色商王钺 >

第4部分

血色商王钺-第4部分

小说: 血色商王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一会儿,鉴定结果出来了,果然不出所料,死者颈骨上的青铜粉末和青铜钺,虽然都属于青铜,但两者铜和铅的比例含量不一样。
    既然不是凶器,下午,段霞他们便把青铜钺送回博物馆。他们在姬成的带领下,到家属院对博物馆的所有人员都进行了访问。经过调查,首先他们排除了博物馆工作人员作案的可能性,因为他们中间,除了姬成还听説过交通局长姓莫以外,其他人根本不知道交通局长姓氏名谁。他们与莫汝方也没有任何联系和瓜葛。其次断定,陶玲大殿门锁的钥匙被人配制过了,而且是在三天以前配制的,因为陶玲非常肯定地説,这三天钥匙一直挂在自己的腰带上,从没有让人动过,不可能是在这三天配的。但以前她就不敢保证了。以前她总是早上一上班把锁打开以后,就很随便地把锁带着钥匙一块挂在门环上,就连中午回家吃饭也不管,直到晚上下班时才把门锁上。而且因为博物馆很少有人来,所以只要是姬成不在单位,他们连门都没人看,偷偷地躲到房间里打扑克。周围居民、闲杂人员,谁爱进就进,他们也懒得管。谁要想配制大殿门锁的钥匙太容易了。如果案犯早在以前就配制了大殿门锁的钥匙,那么説明,案犯不一定是冲着青铜钺来的,他不可能知道农民能从地基里挖出青铜钺来,并且把它送到博物馆。也许把莫汝方的血洒在青铜钺上只是一种巧合,是碰上的。如果大殿里没有青铜钺,案犯也会把血迹洒到大殿里的任何一个地方。段霞和史文都这么想。
    案犯杀人前为什么要搞这些动作,这也是使陈子杰和张强,以及整个刑警队感到困惑的问题。
    在分析会上,有人説,案犯非常猖狂,很可能是一个对社会极端仇视的人,他这样做,就是向社会挑战;也有人説,案犯也可能是个受到法律制裁的人,他是向法律挑战;还有人説,案犯也许是个受到过公安打击的人,他是向我们公安挑战。
    现在看来,案犯把血迹洒在这个曾经供奉过阎王爷的大殿里,有可能是想借助阎王的恶名制造一种恐怖。如果是这样的话,案犯很可能是一个心理阴暗甚至变态的杀人恶魔。想到这儿,两人禁不住打了一个寒战。
第七章:传奇故事《血色商王钺》
    为了配合公安局的调查,姬成最近几天也不打算去北京了。
    这天,他闲着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摆弄他那几盆花草,陶玲领着她婆家弟弟吴风来了。吴风的父亲也是文化系统的干部,他们家和姬成住一栋楼,大家都非常熟悉。
    “哟,吴大记者怎么有时间到我们这座小庙来了,该不是来拉广告的吧?”
    吴风大学毕业后到《滨山法制报》社当了记者,所以姬成这么称呼他。姬成的话里明显带着讥讽,这是因为法制报社的记者现在在滨山市是谁见了谁烦的人。
    听了姬成带刺的话,吴风满不在乎,哈哈一笑説:“姬叔呀,我就是拉广告也不会到你们这座破庙来,你们连饭都吃不上了,我还怕你们给我要施舍呢。”
    吴风不是不在乎,而是听这种话听习惯了。因为现在全滨山市都在流传一句顺口溜“防火、防盗、防记者”,这其中的“记者”,就是指《滨山法制报》的记者。
    《滨山法制报》是由滨山市司法局办的一份自办发行的小报。去年年底,司法局老局长退休以后,换了位年轻的新局长。这位新局长敢説敢干,很有魄力,一上任,就提出了一个“三改善”发展战略,即在2005年彻底改善司法局的办公条件、干部职工的住房条件和福利待遇。“三改善”发展战略一经提出,全局上下一片欢腾。是呀,多少年了,他们司法局的干部职工一直过着比较清贫的日子,办公条件比别人差,住房条件没别人好,福利待遇就更别説了,啥都没有。这都是因为原来的老局长思想保守,为了保持革命晚节平稳过渡的结果。新局长提出的“三改善”发展战略,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能不一片欢腾吗?
    就在大家都在欢呼雀跃的时候,只有一个人在愁眉苦脸,他就是司法局宣传科科长兼《滨山法制报》社总编靳玉平。
    “三改善”发展战略确实得民心,可这需要巨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而司法局只有一个地方能创收,那就是由他们宣传科具体负责承办的那份《滨山法制报》。新局长在提出“三改善”发展战略之前,已经给靳玉平通过气了。靳玉平本想给新局长算算帐,看看报社最大的创收能力有多少。可话还没説完,新局长就把他的话拦住了:“我不是説你能创收多少,现在的问题是我需要多少。我需要四百万才能实现我们的‘三改善’发展战略,这就是你的任务,一分也不能少。”
    新局长板上钉钉,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靳玉平苦思冥想想了两天,决定马上召开全报社创收动员大会。
    动员会上,靳玉平宣布了两项改革方案。一是机构改革方案,将原来的编辑部一分为二,改成编辑一部和编辑二部。因为《滨山法制报》是周二刊,每周二、周五出报。编辑一部负责周二版,编辑二部负责周五版。这叫划小核算单位,形成竞争局面。二是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全体人员实行零工资,按绩效考核,上不封项,下不保底。考核主要分两项,一是创收任务的考核,也就是看谁广告拉得多,完成任务发全工资,完不成任务按比例扣罚,超额任务重奖。二是考核销售指标。销售指标主要是指零售指标,因为预订户都是年初发行部做的工作,和每期报纸版面质量没多大关系。零售指标最能反映报纸受读者欢迎的程度。
    动员会后,整个《滨山法制报》社的人都像打了兴奋剂的苍蝇,到处乱闯乱撞。见了大门就钻,看到单位就进。不管你是国营的还是私营的,不管你是大的还是小的,不管你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也不管你是欢迎还是不欢迎,只管进。进去就是一个话题,拉广告。弄得许多单位的领导一看见法制报社的记者,就像躲瘟疫一样,赶快躲开。
    不过,今天吴风到博物馆来,还真的不是拉广告,他是专门来看那把青铜钺的。他是在收集写作长篇通讯的素材。
    为了提高报纸销售量,报社编辑部经过研究认为,要想提高报纸的发行量,就得吸引读者的眼球。要想吸引读者的眼球,每期报纸上就得有一篇有份量的案件侦破通讯。而且通讯要有故事性,故事要曲折、离奇,甚至有点恐怖,最好能让读者看了晚上做几个恶梦。因此,编辑部要求每个记者每月要写出一篇长篇侦破通讯。当期报纸的发行量与通讯作者的报酬挂钩。发行量越多,报酬越高。所以,法制报社的记者们除了找单位拉广告以外,就是跑法院,跑公安局,跑刑警队找案件素材。
    姬成听説他是来看青铜钺的,马上来了兴趣。也许是在这么一个小单位被人冷落久了,姬成渴望受到人们的关注。吴风的到来,虽然是一个不被他看好的人,但也象一块石头投到一潭死水当中,激活了他特别想炫耀的**。姬成对吴风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很热情地把吴领到青铜钺的展柜前。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姬成故意卖弄关子。
    “当然知道,这是青铜器。”吴风是学中文的,对一些历史知识还是比较了解的。
    姬成説:“我是説这是件什么东西你知道吗?”
    “这是件古代兵器,名子好象叫‘钺’。”
    “你知道这是谁使用的兵器吗?”
    吴风很老实地摇摇头。
    “这是商王用的兵器。”
    “商王?哪个商王?”
    “商王你都不知道,就是那个把夏桀打败建立了商朝的那个商王。”
    “那个商王?你是説这是件商代的青铜器?”
    “那当然了。”姬成的语气里充满了骄傲。
    “要真是商代青铜器,那可是件宝贝。你这是真的吗?”吴风的语气中带着怀疑。
    “当然是真的了,我们都请北京的专家来鉴定过了,不信你问问你嫂子。”説着向陶玲使了个眼色。
    陶玲只好支支吾吾地应付:“哦,是,是。”
    姬成装模作样地指着上面的花纹説:“你看这花纹,这是兽面纹,这是焦叶纹,这都是商代青铜器的特征。”
    “是吗?姬叔,你懂得不少呀。”吴风已经被姬成忽悠得开始有点晕了。
    其实,姬成哪里懂什么文物知识,这几句行话是从老教授那里听来的。姬成原来只是文化局给局长开车的一个司机,后来局长看他年龄大了,才给他安排到这儿来,让他养老。不过,听了吴风的夸奖,他心里美滋滋的,于是,他继续给吴风显示起自己的知识来。他指着青铜钺上的那个象形文字:“特别是这个字,这是个象形文字,你知道这是个什么字吗?”
    吴风又摇摇头:“不知道。”
    “这是个‘履’字。”
    “哪个‘吕’字?”
    “就是那个,一个尸体的‘尸’,下面一个双立人,再加上一个‘复杂’的‘复’字。”
    “你是説那个‘履’字,就是表示鞋的意思的那个‘履’?”
    “对,对,就是那个,就是那个。”
    “这上面刻上这么个字是什么意思?”
    “这是商王的名字呀。”
    听到姬成这句话,吴风抬起头:“不对吧,那个商王不是叫‘汤’吗?历史上説‘商汤灭夏商汤灭夏’,怎么会叫‘履’呢?”
    “看看,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别看你是学中文的”姬成更加得意了,“我给你説,史称‘汤有七名’,就是説商汤有七个名字,除了‘汤’以外,还有六个名字,其中就有这个名字。哎呀,亏你还是学中文的,连这点历史知识都不知道。”
    吴风这时已经对姬成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我哪能跟您老比呢,您老见多识广,今后我还真得跟您好好学学呢。”
    接着,姬成又给他讲了老教授讲的那个传説。传説讲完了,姬成还感到不够尽兴,又即兴接着往下胡诌起来。説那个铸工把商王钺带到民间以后,那商王钺就开始显灵了。每当出现压榨百姓的贪官,或出现鱼肉乡里的坏蛋时,那商王钺就会在夜里飞出去杀人,而且是专杀这些坏人。每当要杀人时,商王钺上面就会渗出血来,杀过人以后,还会留下绿色的粉末标记。
    吴风听得十分认真,还不停地用笔记录。听完以后,就匆匆忙忙回报社去了。第二天,《滨山法制报》上就登出一篇名为《血色商王钺》的传奇故事。
    在交通局长莫汝方被杀案件正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传奇故事《血色商王钺》登出来以后,马上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并给博物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向被人冷落的博物馆里突然热闹起来,竟然破开荒地有人来博物馆参观。三元钱一张的门票,开始一天能卖十几张,到后来能卖上百张。原来这些人都是来看那件“商王钺”的。这下可把姬成他们乐坏了。照这样下去,他们不仅能发全工资,而且每月还能发上一百多元的奖金呢。
    晚上下班时,大家都围在售票室里看售票员点票子。看着售票员大把大把地数票子,心里都乐得像喝了蜜水。
    姬成説:“当初文化系统搞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你们一个个都想哭鼻子,谁都想不通。现在想通了吧?”
    有人附和説:“就是,还是改革好,就是在以前没让我们自谋生路的时候,我们也从没有发过奖金呀。”
    陶玲説:“这应该感谢我兄弟,要不是他写的文章,谁知道咱们这儿有这东西?”
    有人不服气:“要我説呀,应该感谢那个被人杀死的交通局局长莫……莫什么来着?”
    “莫汝方。”
    “对,莫汝方,应该感谢莫汝方。”
    “看你説的,为什么要感谢他?这和他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了,要不是他的血提前洒在这青铜钺上面,人们才不会来看这青铜疙瘩呢。”
    听着她们的议论,姬成生气了:“什么乱七八糟的,这是什么逻辑?照你们这么説,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个杀人凶手?”
    姬成本来説的是反话,可这帮女职工们不知是文化素质低,还是故意装痴卖呆,竟顺着姬成的话説:“对,对,应该感谢那个凶手,应该感谢那个凶手。”把姬成气得七窍生烟:“都给我闭嘴,你们……你们……我,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説你们,真是没文化,没文化……”
    见姬成发了脾气,大家这才没了言语。
    过了一会儿,姬成説:“你们不要被钱弄迷糊了,别忘了,我们的正事还没干呢。”
    陶玲説:“什么正事呀?”
    “我们还没去北京鉴定呢。你准备准备,明天咱们就去。”
    听了姬成的话,陶玲想了想説:“姬叔,我看咱们还不如不去呢。”
    “为什么?”
    “你説,咱们去北京鉴定图啥?”
    “咦,看你説的,如果经过鉴定,这件东西真的是传説中的那件‘商王钺’的话,那我们博物馆可就名声大振了。”姬成説,“另外,我们要是拿到了鉴定证书,就可以给市政府打报告申请奖金了,那几个送文物的农民的奖金还没给呢。按照国家规定,人家把文物送来,是要给奖金的。我们不去鉴定,这奖金怎么给?”
    “奖金还不好办,我们现在有钱了,不就几千块钱吗?从我们的门票收入中给不就成了?”
    “那何必呢,放着市政府的奖金不拿,用我们的门票收入,你是不是见钱多了有点犯傻了?”
    “我才不傻呢,”陶玲説,“你想过没有,如果到北京一鉴定,是个假的,你怎么办?到时候你别説名声了,连我们现在的大好形势也都给毁了。你可别忘了,人家教授可説过,这东西十有**是假的。”
    陶玲的话真把姬成给説住了。是呀,如果是假的,那可真就像她説得那样,什么都完了,别説名声了,连门票收入都没有了。
    “不去鉴定,那你们説怎么办?”
    陶玲很有主见地説:“不用怎么办,人家愿意当真的看就当真的看,愿意当假的看就当假的看,反正我们也没有説过这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