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 >

第31部分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第31部分

小说: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可夫恢复侦查的权力。既然刚刚结束的公开审判只凭 被告在重压下的口供,就可以判处被告死刑,那么已经被别人交待出来的布 哈林和李可夫,为什么不能被侦查呢?为什么不能取得他们本人的口供呢? 因此,只要不宣布关于布哈林和李可夫的供词是伪证,对布哈林和李可夫的 怀疑及 197侦查的可能就没有解除。他们随时可能被押上被告席。在这里, 重要的条件是时机和一个完完全全忠顺的内务部。      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中的意见分歧和某种程度的抵制,如果与一个不完 全忠顺的内务部结合起来,肯定不利于已经落后了4 年的清查工作。雅哥达 在第一次公开审判准备期间已经表露出与叶若大的分歧。叶若夫奉命监管内 务部的工作,直接贯彻自己的意图,也说明雅哥达的地位实际上已经降级。 据说,雅哥达没有参加有关公开审判的一些重要会议,他曾建议将公开审判 的问题提交政治局讨论。他还公然表露出对一些被告的供词的不相信态度。 后来在他自己被审讯时,他曾被指控包庇了斯米尔诺夫、鼓励右倾反对派分 子乌格拉诺夫挺住和坚持自己的供词。据说,他相信了答应不杀季诺维也夫 和加术涅夫的许诺,在他们被处决以后表现出不应有的惊慌失措和不满。叶 若夫担任内务人民委员后,曾与阿格拉诺夫一道,多次攻击雅哥达软弱和退 让。这也是雅哥达上述态度的一个证明。最后,就是内务部与解除对布哈林 和李可夫的审查的决定的关系。布哈林和李可夫没有经过一次审问就被解除 审查,这与内务部对待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大的态度大不一样。按照以前的 惯例,要解除对某人的侦查,须有内务部门关于进行侦查的证据不确的报告。 如果内务部就布哈林、李可夫问题送上了这样的材料,那就说明他们采取了 危险的辩护立场,如果没有送上这样的材料,但是不坚持对布哈林、李可夫 进行侦查,至少也说明他们的态度是消极的。雅哥达和内务部一些干部的消 极不满的情绪和态度,构成了继续深入执行恐怖镇压政策的阻力。      但是,不完全忠顺的态度并不是构成雅哥达垮台的唯一原因。雅哥达的 继任人叶若夫是一个完全忠顺于上司的人,但他后来也同样被撤职和处决 了。苏联历史学博士鲍里索夫教授还把雅哥达、叶若夫这样的人作为上司的 政策的替罪羊。他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他说,行政命令体制要求有一个强大 
… Page 134…

的官僚机构和绝对执行上司命令的官员。因此,像雅哥达、叶若夫、贝利亚 这样的人的出现就是合乎情理的现象。他进一步论述说, “合乎情理的不仅 是这些人的出现,而且还有他们的被替换。大规模的镇压引起了人们的疑惑, 而后来则引起了广泛的义愤。于是,必须定期地将执行者变成 ‘替罪羊’。 这个系列中的第一个人是雅哥达。” (11)      斯大林一贯注重策略和实际效果。对布哈林和李可夫的问题表面上的退 让和在内务部首脑任免问题上的坚定态度,是这一策略的两个表现方面。      叶若夫当时就分管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工作,现在提出的任命建议符合他 的情况,况且任命本身只是一项具体的干部安排问题,并且这项建议是由斯 大林总书记提出来的,因此,尽管奥尔忠尼启则、丘巴尔和柯秀尔等本想出 面抵制这项任命,但因提不出什么不同意的理由而作罢。      从正式的材料看,叶若夫是 1917年入党的,后来长期从事机关工作。在 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期间从事最普通的机关工作。为了政治的需要, 《联共  (布)党史简明教程》第一版把他说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部战线和白 俄罗斯军队起义的发起人,这显然是无稽之谈,因为当时叶若夫不过是一个 十七八岁的青年。但是,在 《简明教程》出版时谁也不敢提出异议。《简明 教程》第二版问世时,这个内容被删掉了,因为叶若夫那时已经变成了 “人 民的敌人”。      20 年代末,年轻而鲜为人知的叶若夫任哈萨克斯但一个州的州委书记。 据曾与他一块在哈萨克斯但和在农业人民委员部工作过的人反映,当时还看 不出他是那种阴险毒辣的人。他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年轻时,没有 诡诈和凶狠等恶习,不像他的继任人贝利亚那样年轻时就是一个恶棍和流 氓。他在政治和秉性上的根本转折发生在斯大林大约于 1928年与他在西伯利 亚的会见。从此,他 “受到了斯大林绝对的、独有的、几乎是魔术般的影响”。  (12)自此以后,叶若夫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1929年,叶若夫被任命力农业人民委员部副人民委员。虽然 199党的十 六大时,他仅是个列席代表,但在 1930年,他被任命为掌握实权的联共(布) 中央干部调配和人事部部长。那时他还不是中央委员,但手中已握有党的人 事安排的实际权力。斯大林更加注意这个经常出入其左右的人,对他的特点 更加了解,那就是:对领袖无条件的忠诚,百依百顺,勤勤恳恳,性格果决, 智力较低。这正是斯大林在下一步工作中所需要的人选。      在党的十七大上,叶若夫被选为中央委员。接着,他被选为中央组织局 委员,党的监察委员会副主席,并被任命为党中央工业部部长。他之所以被 选进中央领导机构,是因为当时的选举采取了等额选举制,并不是由于他有 什么政绩、才干或者威信。从 1935年起,叶若夫又被安排为党中央书记处书 记。尽管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缺乏基本的了解,谈不上有什么贡献,但却 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他被赋予代表党中央指导内务人民委员部 工作的权力,积极组织并参与了对基洛夫被害案的审判和莫斯科第一次公开 审判。实践证明,他比之雅哥达更能领会和贯彻上司的意志。他被任命为内 务人民委员本是意料中事。      叶若夫与其前任雅哥达相比,突出的特点是他在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 案件的预审中已经表现出来的凶狠和残忍。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他 是一个没有人性的屠夫和刽子手。鲍里索夫教授曾向与叶若夫一块在内务部 工作过的人作过调查。“人们谈到了他的卑下的道德品质,明显的暴虐习性。 
… Page 135…

在内务人民委员部工作的妇女,甚至害怕在走廊里撞见他。”鲍里索夫认为 当时由这样一个人担任内务人民委员是合乎逻辑的事情,因为 “他所干的事 情,只有完全丧失良心和道德规范的人才能干得出来。” (13)后来,人们 把叶若夫任内务人民委员的年代称为 “叶若夫之乱”。这个用语从严格的政 治意义上讲并不确切,因为他当时多半是一个执行者而不是最高的策划者。 但对叶若夫而言,这个用语却是对他罪恶生涯的恰当概括。当然,他的深重 的罪孽并不能成为为他的前任雅哥达辩护的理由和根据,因为他们的罪孽只 有程度之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若拿他与比他更早的前任捷尔任斯基 和明仁斯基这样的人民政权的红色卫士相比,那就尤如人妖相比:前任是顶 天立地的英雄,而他不过是一条嗜血的豺狼。叶若夫的身高大约只有 154厘 米,他的知识像他的身材一样地低下。不久以后,叶若夫就因其残忍以 “嗜 血的侏儒”而闻名于世,成为苏联历史上杀人最多的最可怕的刽子手。      雅哥达在被免去内务人民委员之前的三四个月中,显得趾高气扬,不可 一世。他的脸上总是挂着令人恶心的得意的笑容。那时,他已接近完成对季 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预审,并 “连带”上了列宁的其他一些亲密战友和学 生。后来,他又成功地组织了莫斯科第一次公开审判。为此,他捞到了国家 安全总政委这一相当于元帅的头衔,穿上了为他特制的元帅服,并且还得到 了在克里姆林宫内占有一套房间的殊荣。这意味着他进入了只有政治局委员 一级的人才有资格进入的最高权力中心。当时,似乎克里姆林宫上空又升起 了一颗新星。这时的雅哥达根本没有感到危险已经临近他。他仿佛被吹足了 气,工作起来干劲特别大。他拼命美化内务部机关,要把它装修得更加光彩 夺目。他下令加快莫斯科—伏尔加运河的挖掘工程,希望这条主要由内务部 使用劳改犯施工的运河最终能用他的名字命名。他要借此与一直企图排挤他 的卡冈诺维奇争个高低,因为莫斯科的地铁是以后者的名字命名的。他还忙 着为内务部人员换装,让他们穿上有金银边饰的新式制服。他还制定了内务 部哨兵的换岗仪式,使它像沙皇御林军换岗时一样,要鼓乐齐鸣。他何曾想 到,他的红运就要结束。      1936年 9 月 26 日,莫洛托夫执行了斯大林的指示,任命叶若夫为内务 人民委员,这时他刚满40 岁。雅哥达调任邮电人民委员。当天,中央报纸登 出了叶若夫和雅哥达两位新人民委员的大幅照片。原任邮电人民委员的李可 夫被借机免职。李可夫就这样简单地离开政府,不再担任任何职务。1936年 9 月30 日,雅哥达向叶若夫移交了工作。当天,贝尔曼被任命为副内务人民 委员,原内务部第二副人民委员普罗科菲耶夫调任内河航运人民委员部副 职。10月17 日,满脸横肉的凶狠的弗里诺夫斯基被任命为副内务人民委员。 他和贝尔曼此前都没有在内务人民委员部中央机关工作过。贝尔曼是劳改营 管理局的头头,弗里诺夫斯基是一个边防军军官。除此之外,内务部暂时没 有重大调整。雅哥达的人马基本留任原职。不过,叶若夫以帮助首长工作为 名在各局安插了自己的人。这是因为叶若夫既需要控制内务部,又需要保持 内务部工作的连续性。往后我们就会看到,心狠手辣的叶若夫将如何收拾原 来在雅哥达手下工作的人。 
… Page 136…

                                   3。再设刑堂      赫鲁晓夫后来这样概括叶若夫上台后的表现:“在叶若夫于1936年主管 内务人民委员部之后,镇压行动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厉害了。一场名 副其实的大屠杀开始了,大批大批的人被送进了 ‘绞肉机’。”(14)      叶若夫控制了内务部大权并初步调整了内务部的人马后,立即开始了莫 斯科第二次公开审判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未来的主要被告皮达可夫、拉狄 克等人的秘密审讯。在预审中,皮达可夫及其同案犯被宣布为是托—季反革 命集团的 “后备中心”。“后备中心”的提法显然是公开审判的策划者的精 心发明和创造。 “后备中心”之说含有这样的意思,即这个中心是托洛茨基 —季诺维也夫中心的预备队。它可能给人以一种假象,即这个中心还没有正 式投入使用,至少是活动不积极,其主要使命是要接替托—季中心,完成它 没有完成的任务。既然如此,那么它的罪行可能并不严重,不像托—季中心 的成员那样,因此这个中心的人大概不会被判处死刑。 “后备中心”的提法 有助于麻痹人们包括高层领导人的思想,克服侦讯工作可能会遇到的障碍。      在内务部的大楼里,侦讯工作在加紧进行。      本来,只要指控后备中心从事暗杀和恐怖活动,就足够置后备中心的全 部被告于死地,就像对待托—季反革命集团那样。因为根据刑法,有阴谋暗 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罪行的人是要判处死刑的。但是,当内务部已经按照这 一模式,轻车熟路地登上征程后,内务部领导有一天突然下令中断一切审讯, 等候新的指示。有的侦讯人员推测,是不是第一次莫斯科审判引起了世界舆 论的谴责和嘲笑,类似的审判将予以取消。过了几天后,在叶若夫参加的由 保留原职的莫尔恰诺夫召集的内务部紧急会议上,下达了新的指示:除了强 迫被告承认恐怖活动罪外,还要强迫他们承认企图借助德、日法西斯的力量 夺取政权,在苏联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这就是说,他们不仅是暗杀者、破 坏者,而且是一帮无耻的间谍。这种惊人的提法甚至超出了一般侦讯人员的 想象。或许叶若夫相信希特勒所谓的谎撒得越大越有人相信的信条吧。但是, 当我们研究了当时的材料后,我们看到这并非是愚蠢和凶狠的叶若夫的个人 发明和创造。      1936年 9 月 29 日,联共 (布)中央政治局以征询意见的方式,通过了  《关于对待反革命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分子的态度》的决定。该决定由 斯大林签署后执行。决定内容如下:       “关于对待反革命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分子的态度的指示已正式批 准,内容如下:       (1)直到最近,联共 (布)中央委员会一直把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恶 棍们看作是国际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组织上的先锋队。      最近的事实表明,这些先生们要堕落得多。现在,需要把他们看作是欧 洲的法西斯资产阶级的特务、间谍、捣乱分子和破坏分子。       (2)因此,必须镇压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恶棍们,镇压的范围不仅包 括已经被捕、其案件的侦查工作已结束的人,不仅包括处于被侦查状况的人, 如穆拉洛夫、皮达可夫、别洛博罗多夫等人,其案件的侦查工作还未结束, 而且还包括以前被流放的人。” (15)上述两点指示十分明确地表明,将要 组织另一次大规模的公开审判,这次审判的被告的罪行要比以前公开审判的 被告的罪行广泛和严重得多。他们不但是谋杀中央领导人的恐怖分子,而且 
… Page 137…

是法西斯的间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者。       “平行中心”的被告就是这样被毫无根据地打成了法西斯间谍。1936年 10月4 日,斯大林在翻阅索科利尼科夫的审讯记录时,看到了索科利尼科夫 与英国记者塔尔博特谈话的交待,便在旁边批注道: “那么,他到底谈到了 杀害联共 (布)领导人的计划没有呢?当然,他谈到了。” (16)在审讯记 录的最后一页,索科利尼科夫坚决否认他知道塔尔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