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 >

第15部分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第15部分

小说: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λ佬獭:苊飨裕植勒叩募绦队龅搅死醋缘衬诤腿恕∶竦那看笞枇Γ匦虢懈尤险娴淖橹急负拖破鹨桓隹植涝硕!     1935 年 12 月,中央委员会通过审查党员档案的决议,后来这一决议成 为大清洗的组织基础。但当时这个审查看来并不那么重要,而且当时宣布 1933年开始的清党已经结束。      当时,布哈林和拉狄克参加了新宪法的起草工作。新宪法起草委员会成 立于 1935年 12月,草案于1936年6 月完成。布哈林认为,随着新宪法的制 订和颁布,人民的权利和意见将受到尊重。因为新宪法中规定了公民的权利 和义务,比如,宪法规定:公民不能受到任意逮捕,住宅不能非法侵犯,通 讯保密,言论、出版、结社和游行示威自由。布哈林甚至天真地认为新宪法 将会贯彻,真正的宽松阶段即将到来。布哈林尤其认为,共产党员是为社会 主义而献身的人,他们应该懂得国家并非与他们对立,而是他们应该适应形 势,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布哈林认为布尔什维克需要人道主义,他对巴甫 洛夫和高尔基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大生理学家巴 甫洛夫是反对共产主义的。20 年代中期,当布哈林被提名为院士候选人时, 巴甫洛夫表示反对,说他 “身上沾满了血”。可是后来他们逐渐成了朋友。 布哈林常常为知识分子说话。      以上所说的只是表面的平静,事实上,大清洗的实际准备工作在悄悄进 行。注释:      ① 《大恐怖》,第124—125页。      ②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 《致友人的二十封信》,北京1979年版, 第37 页。      ③伊·米·格隆斯基等: 《古比雪夫的一生》,北京1985年版,第 312 页。      ④ 《高尔基选集》,莫斯科1953年版、第27 卷,第327 页。      ⑤C ·苏哈列夫:《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斯大林个人迷信的吹鼓手贝利 亚》,载 (苏)《苏共党史问题》杂志1990年第3 期、第 103页。      ⑥列夫·托洛茨基: 《斯大林评传》中文版下卷,第544 页。      ⑦B ·库马涅夫:《苏联知识分子的命运(30 年代)》,载 (苏)《苏 
… Page 64…

联历史》杂志 1990年第 1期,第30 页。      ⑧ 《斯大林肃反秘史》,第176页。      ⑨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苏共中央附属马列主义研究院、苏联检察院、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所谓“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中心”》, 载 《苏共中央公报》1989年第8 期,第81 页。      ⑩ (11) (12) 《联共(布)中央的秘密信:〈有关基洛夫同志被惨杀 的诸事件的教训〉》,载 《苏共中央公报》1989年第8 期,第95—96、96、 99 页。       (13) (14) 《关于所谓“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中心”》, 第82 页。       (15) 《关于所谓的“莫斯科中心”案》,第85 页。       (16) 《关于所谓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中心”》,第82 页。       (17)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 361 页。       (18) 《让历史来审判》上卷,第265 页。       (19)尼古拉·茹谢宁: 《贝利亚罪恶生涯片断》,载(苏)《星期》 周刊,1988年第8 期。       (20)转引自阿兰·维尔亚姆斯: 《贝利亚日记之谜》,上海文艺出版 社 1988年版。       (21) 《贝利亚罪恶生涯片断》。       (22) (23) 《贝利亚暴政》,载(苏)《军事历史》杂志1990年第 1 期,第 70、74 页。       (24) 《恐怖统治——苏联秘密警察(1917—1920)》,第95 页。       (25) 《尼·谢·赫鲁晓夫回忆录》(俄文版),载(苏)《历史问题》 杂志 1990年第6期,第84 页。       (26) 《斯大林文选》上卷,北京1963年版第 11页。       (27) (波)撒迪厄斯·威特林:《政治杀手贝利亚》,中国华侨出版 公司 1989年版,第 182页。       (28)H ·马斯洛夫:《〈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斯大林个人迷 信的百科全书》,载 (苏)《苏共党史问题》,1988年第 11期。       (29)叶努基泽: 《关于外高加索党组织史问题》,载1935 年 1 月 16 日 《真理报》,转引自《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第111页。       (30)见 (苏)《消息报》1987年 11月14 日。       (31)罗·麦德维杰夫: 《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北京1989年版,第 171页。       (32)贝利亚: 《论外高加索布尔什维克组织的历史》,莫斯科1939 年版,转引自 《政治杀手贝利亚》,第166—167、228 页。       (33)德·安·沃尔科戈诺夫: 《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 载 (苏)《十月》杂志1988年第 12期,第54 页。       (34)苏联检察院、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 《关于所谓的“克里姆林宫 案件”》,载 《苏共中央公报》1989年第 7期,第92 页。       (35) 《关于所谓的 “克里姆林宫案件”》,第90—91 页。       (36)按照最保守的估计,苏联1932—1933年大饥荒饿死二三百万人。 
… Page 65…

见 B ·丹尼洛夫:《西方报刊关于1932—1933 年饥荒的讨论和苏联 30—40 年代的人口灾难》,载 (苏)《历史问题》1988年第3 期,第 120页。 (37)  《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3 卷,第71 页。       (38)B ·库里岑:《1937年,迷信的根源和实践》,载 《死后平反者》 第一卷,莫斯科法学出版社 1988年版,第43—44 页。 
… Page 66…

                             第三章内务部的刑堂      我以对列宁的神圣的怀念起誓,我与反革命匪徒和暴徒的恐怖言论和恐 怖勾当,没有任何关系。                                                        ——捷尔—瓦加尼扬      我对此否认,我再说一遍,我对此否认,我否认。                                                             ——斯米尔诺夫      在排除恐怖政策的障碍,宣传和贯彻恐怖政策,鼓吹个人迷信以及强化 苏联法律的镇压机制的基础上,肃清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反对派的工作逐 渐向纵深发展。仅仅让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为基洛夫的被害担负道义上 的责任,是不能将他们彻底消灭的。1936年初,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过去 工作的基础上,着手制作后来所称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中心” 案。      从 “托—季联合中心”的制作过程看,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主观意志和 暴力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制作过程充分暴露了对布尔什维克党的原则和 社会主义法制的粗暴的践踏和破坏。 
… Page 67…

                                    1。突破口      选择突破口进行突破,是侦破阴谋集团通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但是,正 确的方法只能以事实上存在阴谋集团为前提。如果阴谋集团的存在仅仅是一 个假定,没有被事实所证明,那就只能证明突破口是假的,在突破口的基础 上建立的整个案件也是假的。而如果选择一个或几个意志薄弱的人作为突破 口,让他提供办案者所需要的口供,在他的口供的基础上制造一个假案,制 造一个阴谋集团,那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是有意地制造假案。所谓 “托 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中心”,就是这么一桩有计划地制造出的假案。       “托—季联合中心”的侦破工作是1935年 12月开始的。1936年 1月5 日,在高尔基市,内务部门在缺乏任何犯罪证据的条件下,逮捕了前托派分 子、高尔基市师范学院的教师奥利别尔格。这是内务部选择的一个重要突破 口。      瓦连京·帕夫洛维奇·奥利别尔格曾是德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因参加 派别活动被开除出党。1935年 7 月移居苏联,到高尔基市师范学院任教。按 当时的内务部干部奥尔洛夫在他后来所写的 《斯大林肃反秘史》一书中所提 供的材料,奥利别尔格的身份是苏联内务部特意安排到高尔基师范学院充当 内务部奸细的。奥尔洛夫在书中说,奥利别尔格作为内务部外事局的特工人 员,曾在柏林的德国托洛茨基分子中间收集情报。1930年,受苏联国家政治 保安总局德国情报站的派遣,企图混入托洛茨基的秘书处工作,因无法获得 托洛茨基的信任而未果。后又被派到布拉格,监视以捷克斯洛伐克为基地的 德国左翼政党的活动。1935年,奥利别尔格被召回国,调到莫尔恰诺夫领导 下的秘密政工局工作。当时一些大学托洛茨基思想情绪泛滥,如高级党校的 学生学过马列原著后,认为被斯大林斥为异端邪说的托洛茨基主义是真正的 马列主义。高尔基市高尔基师范学院的学生甚至成立了研究列宁和托洛茨基 著作的秘密小组,传阅诸如 “列宁遗嘱”等党内查禁的文件。内务部决定派 遣奥利别尔格到高尔基师范学院监视学生的活动。为此,他需要在该学院谋 取一个教授政治理论的教师职位。当时,在苏联教育部门,对担任政治理论 教员的政审、教学水平和经验的要求很严格。奥利别尔格不是联共 (布)党 员,甚至不是苏联公民,而是当时还未合并到苏联的立陶宛人,没受过高等 教育。尽管中央有关部门补发了任命他为革命运动史教师的书面指示,但一 到高尔基市,与负责教师工作的州党委委员、宣传鼓动处处长叶林的初步接 触便使他露了馅。叶林向高尔基内务分局和党中央作了汇报,坚决反对这么 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来充当教师,而且指出他的证件是伪造的。莫尔恰诺夫得 知这一消息后,急忙打电话向中央解释。叶若夫召见了叶林,命令他别再找 奥利别尔格的麻烦。由于叶若夫的干预,奥利别尔格到任,而叶林后来则因 这件事被害。按照奥尔洛夫的说法,奥利别尔格是受命充当奸细,与内务部 一起,制造出了高尔基市师范学院的托洛茨基阴谋集团案。      1988年6 月,苏联最高法院在审查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 中心”一案后,宣布撤销这一案件,案件中的所有被告因缺乏犯罪事实被宣 布平反昭雪。在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苏共中央附属马列主义研究院、苏联 检察院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共同撰写的 《关于所谓的“托洛茨基—季诺维 也夫反苏联合中心”》一文中说: “本案提出的关于‘联合中心’组织了对 基洛夫的杀害并且准备由该中心成员对斯大林等党和政府领导人采取恐怖行 
… Page 68…

动的指控,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对贝尔曼—尤林、弗里茨—达维德、奥利别 尔格、M ·卢里耶和H ·卢里耶提出的指控,即他们似乎是由托洛茨基派到国 内并在苏联从事反革命恐怖活动的指控,同样是没有根据的。”①除了为奥 利别尔格等平反的决定外,文中还列举了证明奥利别尔格并非奸细的材料。      我们相信苏联政府的材料和结论是建筑在对案件的全面法律调查基础之 上的。这一结论否定了奥尔洛夫关于奥利别尔格等是内务部的奸细一说。奥 尔洛大当时虽然是内务部的干部,但他开始时担任内务部下辖的边防军的军 官,后来到内务部担任经济局的负责人,没有直接负责奥利别尔格案件的工 作。不过,他可能知道奥利别尔格与内务部的复杂的关系,以及奥利别尔格 受审后的表现,尤其是他被捕后不久,就按照内务部的意图,驯服地交待或 者说编造了托洛茨基阴谋集团及其罪恶活动。于是,奥尔洛夫得出了奥利别 尔格是奸细的结论。当然,从他驯服地交待和编造材料的态度看,他确有奸 细之嫌。      内务部选中高尔基市师范学院和奥利别尔格作为突破口是有道理的。前 面已经说过,高尔基市师范学院的学生和教师中确实存在着对当局和斯大林 不满的思潮。他们在不公开的场合议论过中央的某些政策,特别是恐怖政策, 发泄过一些不满,但没有采取过任何政治和组织方面的实际行动,更不存在 什么秘密的阴谋。      奥利别尔格曾参加过托派并且是来自德国。他正好可以担当侨居北欧的 托洛茨基的联络员的角色。正是基于这种设想,内务部对奥利别尔格进行了 严刑逼供和欺骗。一个月之后,他就招了供。他交待说,他是由托洛茨基通 过其子谢多夫派到苏联完成特殊使命,即进行反革命串连的。在侦查员的压 力下,他交待出许多由他串连和发展的同伙。这些人大多是他在师范学院的 同事和学生。高尔基师范学院的许多教授和教师被捕。内务部有关领导对奥 利别尔格说,因为他在与托洛茨基分子的斗争中表现出色,被选定来继续完 成这一光荣任务。他应该帮助党和内务部消灭托洛茨基主义,应该在即将举 行的审判中把托洛茨基作为反对苏联的阴谋组织者予以揭露。有关领导向他 保证,不管判决的结果如何,他都会被释放并被派到远东地区担任一个负责 的职务。于是,奥利别尔格在屈服和投降的路上越滑越远。他采取了需要什 么便交待什么的态度,并和侦查员们一起研究和确定交待的细节。按照奥利 别尔格的供认,他以托洛茨基联络员的身份来到了高尔基师范学院,征募了 学生和教员,并与其他托洛茨基分子建立了联系,制定了谋杀斯大林的计划。 这个计划的大致内容是:派一个由坚定的托派分子组成的学生代表团到莫斯 科参加 “五一”游行,趁斯大林站在列宁陵墓上检阅的机会杀死斯大林。      为了使高尔基师范学院大学生案不致露出破绽,内务部秘密处决了知情 人叶林,因此后来审判时几次提到他的名字,可他本人未能出庭作证。内务 部还强令奥利别尔格供认他在学院作教师的弟弟和一些朋友也是恐怖分子。 无耻而怕死的奥利别尔格有求必应。在被他诬陷的人中,有师范学院院长费 多托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