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初唐逍遥王爷 >

第58部分

初唐逍遥王爷-第58部分

小说: 初唐逍遥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层思想的封闭,以及底层被现实利益所吸引,百姓趋之若骛。这些共同导致了中国从宋以后逐渐失去了对外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张力,逐步被西方超过。可见;唐朝党争导致了士族的消亡;科举的确立。而科举的兴盛;又导致了以后中华文明在思想上的禁锢。这种封闭禁锢一直延续到近代的中国。



………【第十二章 改革的必要】………

    儒家文化起于农业社会铜器工具向铁器工具的过渡时期,当时正值春秋战国的混乱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文化并不被当时的群雄看好,确实也无助于兼并统一天下,可见儒家文化并不是一个强国的文化。秦统一中国,更是认为儒家文化百无一用。直到秦灭亡,汉朝皇帝才明白儒家文化虽不可以打天下,却可利于治天下。这从董仲舒的言行中也能看出。董仲舒在战争时期向刘邦推荐的都是一介武夫,到统一天下以后推荐的都是儒生。儒家虽然利于树立皇帝的权威,但文景之治最多采用的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政策,从而使汉朝逐渐恢复元气。这时的汉人受儒家的驯化还不彻底,特别是民间,还有几分血性,可以和匈奴打个平手。

    唐朝的文化是开放多元的,兼收并蓄成就了它的辉煌。佛教在当时也很兴盛,要不然也不会有唐玄奘到西方取经的事情发生。从韩愈起一批文人把儒学发扬光大。唐朝的兴盛在于它的疆域广,周围没有可以匹敌的外族入侵,而同样疆域很广的明朝就没有唐朝这么幸运了。

    把儒学推向**的是宋朝,程朱理学完全具备了驴之象,一是倔:撞倒南墙也不回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二是蠢:提倡愚忠,不坚持真理,只知道围着石磨转圈。这时的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到百姓的心理,又臭又长的裹脚布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儒家思想束缚了汉族人的思想,磨灭了汉族人的血性,宋朝在外族的不断侵扰中颠簸迷离。

    儒家文化是一种内治内行,外战外行的文化。宋朝在外族的侵略中终于败北,第一次把中原让位于外族的统治下。元朝的统治犹如秦朝一样,摆脱不了短暂的命运。最后被一个最没有儒家文化修养的农民,带领一批文士和武将收复了对儒教有认同的汉人。

    清朝汲取了元朝的教训,不但把汉人旗人化,留发不留头,而且把汉族文化统一到《四库全书》,搞思想统治也很有一套。然而儒家文化最终还是在外战中失败,带来了百年耻辱。

    纵观历史,有人提出,儒家就是一头黔之驴。一开始因为个头大还能唬住几个人,旁人不敢近其左右,叫声也挺吓人,但经过几次试探,“技止此耳!”除了尥蹶子,没有利爪,更没有锋利的牙齿,最后还是难逃老虎的血盆大口。

    这种想法是不全面的,儒家,不该一面否定,在乱世与治世,其治国之道,还是十分好的。但是,儒家治理下的国家,却都不能久远,一心只念和平的治理国之道,确实是不正确的。其遗留下来的文献、智慧等,确实是华夏历史上最宝贵的结晶。不过,这并不代表了,儒家就一定要是正统,其中的错误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就看整个历史吧,因为儒家思想、信仰佛教等而死的人命的价值,是否远远大于它所创造的文明呢?后世之人皆言‘自由’,重视生命。那么,那部分只在乎这些文献,却没有看清自己的先祖命运的人啊,这该如何解释呢?很多人说不可全盘否定儒家,很正确,但你们却是因为儒家的文明而做出结论,你们是否看到,那应儒家等思想而付出生命代价的华夏子民呢。

    同样的,还有那佛教,自大唐才真正昌盛,那么,就算大唐更多一部分人信封道教,吃丹药而死,那也仅是一小部分,后世之人就大肆痛骂了,真是笑话。满清等少数民族怎么对待汉族子民的?不少人认为,即便大唐上层社会都信奉道教而亡,也好过那愚民的佛教,还有儒家发展的儒教等。如此看来,儒家必须改革,儒教不该出现,佛教不能昌盛

    想了许多,李泰最终决定,还是先拿儒学做文章,至于高门士族与寒门庶族间的斗争,他李泰管不了,也没能力管,大唐数百年国运,况且毁于朋党之争,他李泰纵使能扭转国运,那首先也该将那害惨国人的儒家给剁了。

    当时的士子、文人,皆仰慕儒家,引以为傲,也是因儒家的某些思想,才会形成高门士族与寒门庶族等。

    李泰叹气,方才回答,“父皇也明白,今晚的歌剧,讲述的正是士族与平民的矛盾、对立。不若,从这里做些文章吧。还请父皇废除《氏族志》并且严令禁止七姓十家通婚,并用国家暴力机构,强迫其与皇家、寒门士族通婚,若是不从,即便是诛其全族,青雀亦不认为有何不妥。而对于庶族,不该小觑,更应加大力度拉拢,但不可太过放纵其权利。若是庶族权利过大,则对我大唐亦无好处”说这些时,李泰眼中闪过狠色,不是我不择手段,而是不得不如此,要怪,就怪你们自己出生错了年代吧,在这个历史的转型时代,士族消亡,庶族兴起的时代中,我大唐若要长久,必须做一些事,一些即便是当政者也不愿意看到的事,否则,华夏历史上最强盛的一朝,只可有290年国运,而不可能有更多。

    李泰又阐述了一翻若是科举出生的庶族坐大,会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呢,以及后果。

    听了这些,李世民脸上阴晴不定,时而狠厉,时而叹气,看着这样,李泰亦无奈,说实话,他也不想让大唐的上层社会动荡,因为,那样势必影响到民间的安定,可是,唉。

    “但是,当前主题,还是如何削弱儒家,将其改革,否则,还是一样会出问题。说实话,儿臣觉得,以儒家来治理天下,问题太大了”李泰只得打断沉思的李世民,将矛盾转移,就如同军国主义国家般,将内部矛盾转移到对外战争。

    看李世民静静听着,接着道“若是对付儒家,说不定,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依赖于儒家的。万一,他们的信仰遭到否定,势必会令其忘记自己内部的矛盾,或许,届时,我们可以轻易化解其内部矛盾,令高门士族与寒门庶族联合起来,再慢慢想办法消除其距离。”

    至于关于文化思想方面的禁锢,李泰却不怎么担心,等将古希腊,波斯文明弄来,那么,对于儒家的冲撞将更大。到时候,我大唐未必会出现宋朝的情况。不,是一定不会出现‘程朱理学’以及‘八股文’那些妨碍科技发展的文化。而大唐那开放的文化,定能吸收来自西方的文明,就算等真有宋朝,那时大唐所信奉的儒学,也已经面目全非了。即便再来一次焚书坑儒,也总好过后世华夏民族的灾难,还有汉族被少数民族的大肆屠戮。

    李世民疲惫地点点头,“如此也好,青雀啊,朕今天累了,你先回去休息吧”说完,挥挥手。

    骑在回去的路上,李泰不禁感慨,今天对李世民的冲击,算是成功了吧。不过,心理总有一些歉意,对不起了,老爹。我也不是故意如此,虽然看似否定了你的一些政策,更是要让你做一些不愿意的事,但是,为了这大唐江山,李家的天下,不得不这么做啊。

    举目西眺,伊朗高原啊,请别让我失望,如今能最有力地将大唐命运扭转的方法,无疑是借用外力了。以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隐藏矛盾,再皆以强烈冲撞的文明,对国内文明来次改革,最终奠定大唐新文化与新的社会矛盾以及那科技发展的方向。



………【第十三章 准备南下】………

    喝着美酒,吃着美味,众人围着火炉相谈甚欢。此间屋子,李泰将之制成后世那西北别墅般的样式,不过,紧是那烘火之地吧,在屋子几处角落里,都有着镶嵌在墙中的火炉,烟囱直接向着房屋定上通去,不会呛人。当然,这是西方偏北地区较为常见的建筑才如此,比较,欧、美许多地方,比之中国更加靠北。而对于本来就属于南方的李泰,自然更加怕冷了,所以么,将屋子弄成这样,就似呆在了暖炉之内。

    李漱喝了口酒,脸带红通通的,煞是可爱,“唉,三哥也真是,当初说好了会传信回来的嘛,这都快过年了,居然还没消息”

    几人一听,都呵呵一笑,这丫头,将李泰这魏王府折腾得不够吗?当日那重阳节过后,她可是将整个长安弄了个华开遍地,人见人头疼!鬼见鬼心惊啊!最后,倒霉得还是他李泰,而李恪则很聪明地望风而逃,跑人了。这会,也不知道那家伙跑到哪个国家去溜达了。

    李治嘿嘿一笑,暧昧道,“十七姐啊,您还别说了,谁不知道你是惦记着三哥答应季回来的礼物啊,对了,你说,三哥会不会给你找个乘龙快婿啊”

    李漱一听,顿时恼羞成怒,“稚奴,你要死了啊”立马起身要揍人,李治赶紧在屋子里转起圈来,两人一个跑一个追,玩得不亦乐乎。

    李泰几人对视一眼,皆会心一笑。微微喝了口酒,李泰觉得比较慰心,这李漱因为经常跟他们混在一起,到现在,至少是目前为止,还没有结实那辨鸡大师,只是,不知自己几人走了以后,这历史,是否会向原来的脚步踏去。

    赫然觉得手心一痒,原来是武媚娘在扰自己,看着这明媚动人的女皇帝,心里一宽,还是算了吧,这路啊,是自己走的。原来李漱是嫁给了房遗爱,但其却是魏王,也就是原本自己这身体主人的死党。虽说因辨鸡处死,李漱才与房遗爱这家伙造反,最后牵连吴王李恪。但是,就目前而言,自己与房遗爱等人,也仅限与相熟,却决非死党这么严重。而目前,自己与太子的矛盾,也没有原来历史般的突兀,这确实令人始料未及啊。那么,这李漱若是要追求自己的幸福,自己该如何呢?还是放任自由吧,自己可没这精力与心力来管了。自己来大唐,该做的是阻止朋党之争,阻止可能的军镇割据,不让最为强盛的唐朝的短命,对外则主要在西方吧,唉,真得太累了,好累。

    崔莺莺也坐过来,替李泰揉捏肩膀,轻声道,“殿下是否有心事,故而时不时皱眉?”武碧娘等也都关心地看着李泰。

    摇了摇头,淡淡一笑,“没什么,只是有些觉得麻烦罢了,我们就要下扬州了,那么,你们说,合蒲这丫头,她能令人放心嘛,这可是个闯祸精啊”

    几女互看一眼,也颇为无奈,苦笑一下,都不说话了。

    打闹一翻,两人终于停下,喝了几口,润了润嗓子,李漱好奇道,“四哥,你刚才跟嫂子们在说什么?是不是说我的坏话?”

    李泰一脸尴尬,正想掩饰什么,刚才出去的兰儿却进来了,笑吟吟地面向众人,“吴王殿下家书到了,还有一些来自异国,颇具别样风情的礼物”

    “哦,太好了”李治欢呼一声,跑了出去,李漱亦然。李泰无奈地看着二人跑出去,摇头,“这么大人了,怎么还像个小孩子呢?”

    “咯咯,殿下,你有时,不也时常像个小孩子吗?”武碧娘掩嘴直笑,妩媚动人,尤其是熟透的风采,更加迷人。

    武媚娘等几人也纷纷低笑,一会,波斯公主黛丽雅却问了个问题,“大姐,你去了扬州,敏之与烟儿会习惯吗?”

    几人一愣,武碧娘更是芦苇皱了皱眉,随即释然,“反正平时我管理着花坊等,两个孩子都由娘亲照看,也没有什么习惯不习惯的吧”

    听到这,李泰不禁皱了皱眉头,心想啊,确实没有什么不习惯的。可惜,原来历史上,你们的母亲杨氏,她可是跟自己的亲外孙,贺兰敏之私通的啊。还有,这整个大唐历史上,哪来的那么多杨氏啊,都是姓杨的,真是怪了。打定主意,以后不可让这杨氏与贺兰敏之过于亲热。幸好,现在他们都还小。而,只要自己不与历史上的李治般,连贺兰烟也收,最后令武碧娘一家都见了鬼,这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走吧,我们也去瞧瞧,这三哥,他这家书上啊,写了些什么?”李泰站起身,首先向外走去,几女跟随

    李恪的家书上,却也没写着什么,不过就是些抱平安之类,还有对异域的一些描述,当然,少不了对西方战况的概括。

    将吴王府的家书分开,让人送去,李泰回头一看,不禁好笑,这些个没见过世面的。哦,也不能这么说,这些来自西域以及更西之地的亚洲之物,李泰大多是见识过的,而武媚娘他们没见过也没什么稀罕的。

    不准备打扰它们的兴致,向着一边走去,奇怪的是,黛丽雅也跟来了,一思索,也就明白了,这位波斯公主,她的见识可是很广的啊。

    点了点头,发现对方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欲言而止,李泰笑了笑,心想,你还跟我客气啥呢。“怎么,想说些什么?”

    黛丽雅沉吟一下,才慢慢开口,“殿下,您没发现么?”

    “发现什么?”李泰好奇道,这丫头想说啥呢?

    黛丽雅认真地看了眼李泰,才肯定道,“吴王所行的路线啊,并没按照原来那般,从他所季回来的物品,可以看出,决非那么简单。虽然很多物品都是原先预计的路线上的。但是,我经过过那些地方,这其中很多紧是滥竽充数的罢了。可以看出,吴王让人买了原先那条路线的物品,是随意买的,这其中却也有数件物品,预示着他所走路线的不同”

    李泰原本还算悠闲,此刻却全无刚才的样子,十分严肃地盯着黛丽雅,“你肯定?”

    黛丽雅点点头,“的确,按照吴王此行路线,其方向是我波斯王城泰西封无疑”

    李泰愕然,沉默,这位三哥啊,这事的确是出人意料,他说要亲自出大唐去勘测一翻,了解下异域风光,顺便将情报网铺得更大更严密些,最重要的是,经过李世民同意,他说是去大唐各地微服游览一翻。这事万不可闹大,大唐王子私自出疆域,万一落入敌手,那可如何是好啊?尤其,他去的还是波斯,如今那里战局混乱,万一出留神么事,那就完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