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残唐重生李世民 >

第244部分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244部分

小说: 残唐重生李世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呵呵的笑了一笑,说道:“要说创举,这龙骧卫倒是配得上。。;16K.CN。算起来,龙骧卫现在是一个兵也没有。”
“哦?”这下李晟可就弄不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啊?”
李世民笑道:“良器,你还记得前些日子。朕曾跟你说过,要逐渐取缔单纯的佣兵制,推行半雇佣半义务兵制吗?龙骧卫,就是义务兵的一个统称,也就是雇佣兵地血液和来源。可以看作是大唐军队的预备役。”
“这……不就是府兵吗?”李晟愕然道。
“本质上讲。是差不多。但也不全是。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府兵要时常在各个地域间调动。或征战在外或上蕃戍卫京师。有时出征行程数千里,将士苦不堪言。而龙骧卫则不必。”李世民说道,“真正地兵制改革,不是裁去多少老弱残兵,而是从制度上改变征兵办法。土地措施改革推行下去以后,朕相信义务兵制度也是可以逐渐推行开来的。到时候,朕要制定律法,规定全国凡十八岁以上的健壮男子,都有入伍充军的义务。具体施行的时候,要详细的制定各项法规制度。与以往府兵不同的是,这些人不必自带粮食马匹,全由国家供给。他们入了伍,衣食住行也可以由国家来提供。但是有一条,他们只享受少量的服役补贴,而没有雇佣军那样高额地军饷。这对整个国家来说,应该是好事。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可以接受军旅的磨练。尤其是那些闲散在民间的穷人、手工业者和商人,在丧失了谋生的手段后,也可以入军来服兵役,至少可以解决吃饭地问题。这样一来,流民岂不是要变得少去许多?更重要的是,如果是出色地义务兵,可以让他们转为雇佣兵,从此享受高额的军饷,战死战伤的抚恤军会很高,退役之后也会有土地田产的分配。良器,你说,这样的设计是不是照顾到了更多的人性?”
李晟不由得睁大了眼睛惊叹道:“陛下虽然只是针对府兵制和佣兵制,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可是,却显得相当的合理。微臣相信,推行下来一定能对国家相当的有利。别的不说,雇佣军的战斗力,那是要大大提升的。因为他们的人员来源,是已经服过义务兵兵役的老兵,而不是像当初那样,仓皇之下在民间拉壮丁召募而来的人。微臣理解陛下的意思了。所谓的龙骧卫,实际上就是一个雇佣军的资源储备。过不了几年,大唐的雇佣军,就会变成真正的精英中的精英,战斗力要上升好几个档次啊!”
“可不是么!”李世民微笑道,“说起来,朕真的是比较向往唐初时的府兵制度。但朕也清楚,针对当下的国情,朕要一厢情愿的回到大唐初时的兵制状况,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百姓们连饭都还吃不饱,还如何自备粮草马匹来入伍充军呢?所以,半雇佣半义务兵制的推行,迫在眉睫。这种兵制,不仅有利于杜绝地方军镇蕃王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更有利于提高百姓们地尚武精神和身体素质。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但在微臣看来,也会有一些弊端。”李晟说道,“这所谓的左右龙骧卫,实际上是要囊括天下所有州县的义务兵。义务兵相比于雇佣兵,要分散得多。左右神策卫的军队。大多相对比较集中。这龙骧卫……那可是遍布全天下了。该如何理事?”
“其实也容易。”李世民不急不忙的说道,“朕当初,也曾想到过这一层。龙骧卫遍布天下,该如何登帐造册如何管理。后来朕想通了。义务兵,以就地服役为宗旨和原则。比喻说。长安的义务兵,那就在长安入伍投军,就地参加军事训练。而各地方地州府,从此也新增一个衙门。比喻长安,龙骧卫的地方衙门就称为京兆龙骧团;华原县。称为华原龙骧营。现在大唐不是有许多地方都有团练、团练使吗?这些人,可以就地换官,担任龙骧团练使、龙骧营练使。在地方上。仍然是以府尹、刺史、县令为尊,团练使和营练使,是居于都督和县尉之下的武官。但是,义务兵却不受雇佣兵将领的调动和指挥,但可接受他们的训练和指导。要调动义务兵,也必须要有龙骧卫大将军堪发地兵符,和当地刺史或县令的认可批文才行。龙骧卫的运作,可看作是单独进行的。真正的指挥调动权。仍然落在龙骧卫大将军手上,在朝廷里。等龙骧卫真正发展起来以后,就可以每年按比例从中抽取精锐,补充进义务兵当中。与此同时,义务兵也会有一部分退役。这样一来。新旧交替,大唐军队地战斗力将始终不衰。兵源也是源源不断。如果当真天下大乱,大唐甚至可以全民皆兵。异邦胡族不是一直笑话我中原人软弱体质不好吗?朕,也给大唐的百姓们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洗礼。全民尚武,全民皆兵,又何惧他蕃邦铁骑!”“行、能行啊,陛下!”李晟激动地说道,“这神策卫和龙骧卫,就像是一对父子,将肩负起保卫大唐、威震夷戎的重任。比起现在的义务兵制和唐初时的府兵制,这半雇佣半义务兵制,显得更要高明!一来,可以避免府兵制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二来也可以避免形成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三来也可以大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强化民风、增强百姓的身体素质。再者,大唐地军人们也不会时常长途跋涉的在外征战了。所有军队划区而驻、划区而治,必要的时间却又能灵活调动。这比唐初时的府兵治,显得更加的灵活了。陛下,这可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地好事!微臣对陛下的聪明才智和超人胆魄,当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别忙着佩服。这只是朕一个人地独立设想,肯定还有不完善的疏漏之处。”李世民说道,“朕之所以把它告诉你,就是想让你帮朕详细的参详一下,尽量让它合理。你看看这个,朕把兵制改革的想法都写在这里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朕不能不费十二分的心思来琢磨啊!”
李晟接过了李世民递过来的一本厚厚的纸册,只见黄色的封皮上,用飞白书写着四个大字“大唐王师”。李晟郑重的接了过来,拱手拜道:“陛下,微臣一定细心参详,反复琢磨。”
“好,辛苦你了。”李世民点了点头,微笑道,“这兵制的事情,朕在西川的时候就开始寻思了。眼下大唐大最的隐患,莫过于节度专权,蕃镇割据。如果这兵制改革能在大唐推行下来,才有可能真正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蕃镇割据的局面。许多人曾想,用武力削蕃。这并非是不可行。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途径和手段。假使现在我们能够消灭淮西和河北三镇的反王,却不从制度上进行革新和变化,用不了几年,新的蕃镇割据照样还是会再出现。所以,武力征讨只是扬汤止沸的做法。要想釜底抽薪的挽救大唐,就必须要彻底的消灭节度蕃镇,就必须要对兵制进行本质的改革。良器,你我可是任重而道远哪!朝堂上的那些鸿儒文官们,腹内自然是有才学,可毕竟不懂军事。这许多的将军中,也唯有你李晟是文武双全见知卓著。所以,朕才特意选了你,来最后堪定大唐王师的组建措施。今后这几年,你就是兵制改革的核心要员。当然,朕最终也是会把它拿出来,当朝公议的。到时候,马燧等一些重要的将领,也会要参预讨论。集思广益,我们一起把这场兵制改革,进行得彻底而又完善。”李晟拱手再拜:“微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言重了。”李世民开玩笑的说道,“朕不会让朕的臣子,都像诸葛亮那样苦不堪言的。因为朕还不是蜀后主。这所有的革新和变法的责任,朕都会一力的挑起来。就算是天塌了下来,也是先压着朕。李晟,你就放开手脚去干吧。大唐要复兴,离开不你这样的忠良之臣的贡献。”
李晟也笑道:“比起后主刘禅,陛下可是英明神武千万倍不止了。大唐在陛下的引领之下,必然会走上复兴之路。到时候国内升平四夷拱伏,大唐盛世再度降临华夏大地……微臣,真很期盼这一天早早到来!”
“会有这一天的。”李世民异常肯定的点头,看着李晟微笑。





    网友上传章节 第347章 大唐王师(三)
     更新时间:2008…8…22 23:38:22 本章字数:4177

数日以后,李晟带着《大唐王师》再来求见皇帝了。他连着数日细心研究这本皇帝亲笔写下的兵制要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了许多的有利意见。大大小小,共计六十余处。李世民和他一起再作讨论详加推敲,算是把兵制改革的方略,做出了一个粗略的框架。修改之后,《大唐王师》也就正式变成了《大唐新兵志》,只等今后再不断的完善和修改。
紧接着,李世民自然是将《新兵志》在朝堂上公之于众,寻求众臣的意见。这东西一拿上朝廷,果然立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马燧那些将军们,自然是惊讶不已,感叹皇帝的奇思妙想和高瞻远瞩。就连那些文臣,也感觉到了新兵志中利国利民的好处所在。
朝堂之上讨论了两日略作修改,《新兵志》居然全票通过,没有任何一人提出反对。反来,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了,大唐的节度使这个重大弊病,很有必要废除。而要废除这一制度,新的兵制是非常有必要推行的。熟悉大唐的人都能看出,这新的兵制,实际就是综合了府兵制和佣兵制的两种制度,非常有效的互补了彼此的缺憾。可以说,这应该是最适合眼下大唐的一套兵制建构。
由于眼下朝廷异常的穷困,所以龙骧卫的组建,暂时只是一个画饼。而且皇帝之前也曾下令,天下都要免去一些赋税,借以修养生息。因此,朝廷至少还要过上一年的穷日子。刚刚安顿了大批的退役军士和仆役丫鬟,那是一时无钱再组建起龙骧卫的。
但是,龙骧卫大将军的任命,却是有必要这时候提上日程开始讨论的。群臣商议得出的结论是,左右龙骧卫的大将军,首先必须是行伍出身熟悉军事;二是要老练沉稳。精于内政。因为龙骧卫毕竟还不是正规地野战军,大多数的时间,他们是在地方与地方衙门亲密合作又相互监督。因此,龙骧卫是一支很接近平民的军队。或许九成以上的龙骧卫都不会真正参预到战斗中来,他们的重要任务,就是训练和保卫地方安稳。因此,龙骧卫大将军的人选。最值得慎重考虑。
最后,在马燧和李晟的推荐、众臣地表决之下,李世民决定任命许州刺史曲环与汴州刺史伊慎,为左右龙骧卫的大将军。这两名大将,也都当过地方父母官。对治民治吏这种事情并不陌生,本身也是畅晓军事的能征惯战之将。将他们调入京师担任这样的要职,也算是用人得法。更何况,曲环现在是五十岁,伊慎才四十余岁。二人都正当壮年。龙骧卫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经营。他们二人,都还有大把地时间,替大唐经营未来的铁血之师。
敲定了这两个人选。其他的人选就更好订下来了。。。左右神策卫,大唐的天下兵马统制,大将军自然不会旁落的任命了李晟和马燧。
飞龙骑,这支皇帝亲勋地大将军人选,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最后,李世民通过反复的思考和比对,决定任命浑为飞龙骑大将军,高固和野诗良辅为将军。本来飞龙骑就不是纯粹地御林军。其野战能力才是最突出的地方。眼下浑和高固都在西面,李世民也打算调出一半的飞龙骑,一万人前往泾州参加戍防和训练。这样一支精锐的部队,可不能因为懒散而变得消沉了。从今以后,飞龙骑也会不断的被派往边疆。人员时常轮换,都不会长时间的懒散下来。而皇城之中。还有野诗良辅这个飞龙骑将军统率,李世民也是最放得心的。
皇城御林军当中,左右羽林卫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常驻皇城地御林军,是皇城最重要的保障。李世民早就承诺过了,任命年仅十六岁的李为左羽林卫大将军。消息一出,满朝皆惊。但大家联想到李的出身,尤其是他这几年来的所作所为、立下地军功,也就释然了。皇帝这也算是破格提拔,唯才是举。
右羽卫的大将军人选,李世民也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地决定:名头并不太响亮的薛平,出人意料的荣膺此职。当初只是在飞龙骑里当个小小武官的薛平,现在可谓是平步青云,一跃成了三品大将军。李世民识人如炬,薛平虽然行事低调、不喜欢张扬,可李世民早就看出,这个年轻人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将帅之才。给他一支羽林卫来统领,也算是最大的一个磨练。像他这样的人才,缺的就是经验。时辰一到,他就能变成一员沙场儒将,笑傲军旅。
至于左右金吾卫,这在以前只是皇城仪仗队,同时也兼负一些保卫皇城的责任。可是现在,他已然身兼金吾卫和以前的千牛卫的职责,还成了皇帝的贴身卫队。谁要是当了金吾卫的大将军,那含义也就异常的明显了:那将会在皇帝面前,颇受器重和信任。再加上金吾卫平常都只是衣着光鲜的摆摆阵势,又没有什么重荷的操练,也不必要上阵冲杀。因此这两个大将军的人选,在群臣的眼中就成了一块香饽饽。任命谁当金吾卫大将军,也几乎成了朝堂上的一枚风向标…………那就表示,皇帝最厚待于谁。
结果,出身长安第一仕族的郭钢,不出所料的担任了左金吾卫大将军一职。而右金吾卫大将军,则是郭钢的亲叔叔、郭子仪的六子、原附马都尉郭暖。明眼人都知道,这金吾卫将军看来有可能只是个虚职了。郭暖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会荷甲执枪的去保护皇帝?郭钢,倒是有点靠谱。这小子生得风流倜傥,穿上明亮的战甲战袍往皇帝身边那么一站,倒还像那一会回事。
其实金吾卫加起来也那就是那么几个人,而且以前汉王府的那些铁血卫士们,都进了金吾卫任担大小的将军。李世民任命郭暖一个右金吾卫大将军,无非是为了表示对他郭家的无限恩荣。本来任命自己的未来岳丈、曾经也是军旅出身的郭当这个大将军更为合适。但郭年岁已高,那就正好便宜了正当年轻的郭暖。郭家一门,二女嫁给皇帝。二男当了大将军,从此可谓是风光之极,受尽恩荣。长安第一豪门地地位,越发的变得牢不可破。李世民这也是有意的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