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智囊全集 >

第103部分

智囊全集-第103部分

小说: 智囊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乖崖三呼,而军哗顿息;中山三叩头,而主信益坚。仓卒间乃有许大主张,非特恪谨而已!

【译文】

宋朝人张咏(官至吏部尚书,著有《乖崖集》)戍守成都时,战火连连,人心浮动。一天举行校阅,张咏才刚出现,军士们立刻大声鼓噪,再三呼叫万岁,张咏立即下马面向东北高呼三声“皇上万岁”,再上马继续校阅。军士们见此举动,不敢再喧哗。

明太祖有一次召徐达饮酒,饮至夜晚还不停灌徐达酒。徐达大醉,太祖命内侍送徐达到旧内休息。旧内是太祖为吴王时所住的宫殿,半夜徐达酒醒,问奴仆此为何处?奴仆答:“旧内。”

徐达立即起身,跪在台阶上朝北拜,三叩首后才离去。

太祖听说这件事后,非常高兴。

[评译]

张咏高呼三声万岁,平息了军士们急躁反叛的情绪;徐达三叩首,坚定了太祖对他的信任。这两人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对日后影响甚大的决定。看他们二人的作为,岂只是行事谨慎而已。

631、颜真卿 李揆
【原文】

安禄山反,破东都,遣段子光传李忄癸,卢奕,蒋清首,以徇河北。真卿绐诸将曰:“吾素识忄癸等,其首皆非是。”乃斩子光而藏三首。

李尚书揆素为卢杞所恶,用为入蕃会盟使。揆辞老,恐死道路,不能达命。帝恻然,杞曰:“和戎当择练朝事者,非揆不可,揆行,则年少于揆者,后无所避矣。”边批:佞口似是,揆不敢辞,揆至蕃。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耶?”

【译文】

唐玄宗时安禄山(本是胡人,得玄宗宠信,任平卢兼范阳节度使,天宝十四年举兵,陷长安,自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后败被杀)谋反,攻陷长安,命段子光带着李忄癸(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被害)、卢奕(安禄山之乱与忄癸同死)、蒋清(安禄山反与忄癸同死)三人的人头招降河北一带的勤王之师。

颜真卿(博学,擅正草书,著有《颜鲁公集》)对诸将军说:“我认识李忄癸等三人,这不是他们的头颅。”于是颜真卿斩了段子光,而把李忄癸、卢奕、蒋清三个人头藏起来。

唐德宗宰相卢杞(性阴险,貌丑陋,但口才佳,德宗任其为相,常陷害忠良)一向讨厌尚书李揆(唐开元进士,善应对),想刁难他,于是向德宗推荐李揆为朝廷特使,到番邦签订盟约。李揆以“年老多病,怕路途遥远,恐难达成使命”为由请辞,德宗也很同情。卢杞说:“出使番邦一定要挑选熟悉政务、善于应对的大臣,此事非李尚书不可,如果以李尚书如此年纪还肯为明廷出使番邦,那么朝中这些比李尚书年轻的,谁敢不为朝廷效命呢?”

于是李揆无法再推辞。

李揆来到番邦后,番王问:“听说贵国有位人称大唐第一的李揆,可是阁下么?”

李揆怕番王会借故强行挽留,就骗番王说:“那个李揆怎么肯来呢?”

632、顾琛
【原文】

宋文帝遣到彦之经略河南,大败,悉委弃兵甲,武库为之空虚。帝宴会,有归化人在座,帝问库部郎顾琛:“库中仗有几许?”琛诡辞答:“有十万人仗。旧库仗秘,不知多少。”帝既发问,追悔失言,得琛此对,甚喜。

【译文】

南朝宋文帝派遣刘彦之负责河南一带的军事,却一战大败,兵士们纷纷纷丢下武器溃逃,一时京城兵库武器短缺。

有一天,文帝赐宴,突然问管兵库的顾琛:“兵库中现有多少库存武器?”顾琛故意说:“兵库的武器,足可供十万士兵使用,其中旧存武器还不包括在内。”文帝话说出口后,才惊觉座中有河南地归化的人,颇觉后悔,听了顾琛的回答才松了口气,非常开心。

633、李迪
【原文】

真宗不豫,李迪与宰执以祈禳宿内殿。时仁宗幼冲,八大王元俨素有威名,以问疾留禁中,累日不出。执政患之,无以为计,偶翰林司以金盂贮熟水,曰:“王所需也。”迪取案上墨笔搅水中尽黑,令持去,王见之,大惊。意其毒也,即上马驰去。

【译文】

宋真宗病重,李迪(有贤臣之称)与宰相为祈神消灾而留宿宫中。八大王赵元俨(宋周王,于兄弟中排行第八)素有野心,此次以探真宗病为由进住宫中,虽已有一段时日,但似乎没有离宫的打算。而仁宗年纪还小,辅政大臣虽忧急在心,却也无计可施。

凑巧有一天,赵元俨需要开水,翰林司(官名,唐宋内廷供奉之官)用金盆盛了开水,正要端去,李迪灵机一动,拿起案桌上毛笔在盆中一搅,然后命翰林司端去,赵元俨一见盆水微黑,以为有人暗中下毒想谋害他,立刻骑马离宫。

634、曹玮 张浚
【原文】 

曹武穆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人惮之。一日方召诸将饮,会有叛卒数千亡奔贼境,候骑报至,诸将相视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曰:“吾命也,汝勿显言。”西人闻,以为袭己,尽杀之。

统制郦琼缚吕祉,叛归刘豫。张魏公方宴,僚佐报至,满座失色,公色不变,乐饮至夜,乃为蜡书,遣死士持遣琼,言“事可成,成之;不可成,速全军以归。”虏得书,疑琼,分隶其众困苦之,边赖以安。

[述评]

此即冯睢杀宫他之智。西周宫他亡之东周,尽以国情输之。西周君大怒,冯睢曰:“臣能杀他。”君予金三十斤,睢使人操金与书问遗宫他云云。东周君杀宫他。

【译文】

北宋时,曹玮任渭州知府时,军纪严明,胡人对他敬畏不已。

有一天,曹玮宴请各将领时,守卫前来报告有数千名士兵叛变投降胡人,将领们都大吃一惊。只见曹玮谈笑如常,不慌不忙的对守卫说:“他们是奉我命去的,你不要张扬出去。”

胡人听说这件事,以为降兵是曹武派来偷袭诈降的兵士,就将他们全数处斩。

南宋时统制(官名,宋南渡后设置,统领将领管制军马)郦琼(金人,字国宝)绑架了吕祉投降刘豫(宋朝人,高宗南渡后金人立为皇帝,国号大齐)。

张魏公(张浚)宴请宾客时,副将前来报告此事,满座的宾客大为吃惊,只见张魏公面不改色,照常饮宴。直到夜深才写了一封信,用腊封口后,命一名死士送交郦琼,信中写道:“如有机会刺杀刘豫则见机行事,否则尽快抽身。”刘豫截下这封信后,下令逮捕郦琼及他的手下,于是边境又恢复平静。

[述评译文]

张魏公所用的,就是冯睢杀宫他的计谋。

西周宫他投降东周,并把西周的机密泄露给东周。西周君王大为生气,冯睢说:“只要给我黄金三十斤,我便能杀宫他。”冯睢派人拿着信与黄金见宫他,于是东周君便杀了宫他。

635、太史慈
【原文】

太史慈在郡。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则州吏才至,方求通。慈问曰:“君欲通章耶?”吏曰:“然。”“章安在?题署得无误耶?”因假章看,便裂败之,吏大呼持慈,慈与语曰:“君不以相与,吾亦无因得败,祸福等耳,吾不独受罪,岂若默然俱去?”因与遁还,郡章竟得直。

【译文】

三国时,吴国的郡、州两府间常有冲突,而朝廷很难分辨谁是谁非,往往以先呈送的公文为是。

有一次州府的奏章已送出,郡府怕落后,于是征求能拦截州使者的人。太史慈(三国吴人,字子义)正巧在郡内,就志愿前往。日夜兼程,来到洛阳,到了宫门口时,州府的使者才到,正要请人通报。太史慈先问使者:“你是来呈送州府奏章的吗?”

答:“正是。”

又说:“奏章在哪儿?题署没有错误吗?”于是假意检视,却把奏章给撕了。

使者大叫抓人,太史慈却说:“如果你不随便把奏章交给我,我也撕不了。我若被抓,你也难脱罪,不如假作没事回去吧。”于是两人一起离开洛阳,而郡府的奏章也就顺利的呈给朝廷了。

636、杨四
【原文】

天顺中,承天门灾,阁臣岳正以草诏得罪,降广东钦州同知。道漷,以母老留阅月,尚书陈汝言素憾正,至是嗾逻者以私事中,逮系诏狱,拷掠备至,谪戍肃州镇夷所。至涿州,夜宿传舍,手梏急,气奔欲死,涿人杨四者素闻正名,为之祈哀,解人不肯,因醉以醇酒,伺其熟睡,谓正曰:“梏有封印,奈何?”正曰:“可烧鏊令热,以酒喷封纸,就炙之,纸得燥,自然昂起。”杨乃如其言,去钉脱梏,刳其中,复钉而封之。其人既醒,觉有异,杨乃告曰:“业已然,可如何?今奉银数十两为寿,不如纳之。”正以此得至戍所。

【译文】

明英宗天顺年间,承天门发生火灾,内阁大臣岳正(明朝正统进士,因杵石亨谪贬,著有《类博杂言》等书)因起草诏书有失获罪,被贬为广东钦州同知。路经漷县,因母亲年岁已大,恐奉养之日不多,曾停留一个月陪伴母亲。

尚书陈汝言(有谋略,著有《秋水集》)一向忌恨岳正,为报私仇,便借此事下令拘捕岳正,严刑拷打后发配肃州镇夷所。一路上,岳正被差官折磨得不成人形。一天夜晚来到涿州一家客栈休息,有个叫杨四的本地人,一向尊敬岳正的为人,为岳正向差官求情,要求松下镣铐。差官不答应。

为救岳正,杨四只好假意请差官喝酒,趁差官酒醉熟睡施救,但一见岳正的手铐,便泄气的说:“手铐上有封条,怎么取下手铐呢?”

岳正说:“用火把手铐加热,再用酒洒在封条上,潮湿的封条烤干之后自然会翘起来,便容易脱落了。”

杨四照岳正的话去做,扭松手铐上的铁钉后,再将封条贴上。

第二天差官发觉手铐松脱,杨四具实相告,并说:“事已至此,你又能如何?闹大了您也难脱罪,这有纹银几十两给您添福增寿,您就收下吧?”

于是岳正得以平安的到达肃州。

637、李文达
【原文】

天顺初,德、秀等王皆当出阁,英庙谕李文达公贤慎选讲读官,文达以亲王四位,用官八员,翰林几去半矣,乃请于新进士内选人物俊伟、语言正当、学问优长者,授以检讨之职,分任讲读。遂为定例。

【译文】

明英宗天顺初年,德、秀等四位皇子即将受封,英宗面谕李文达要慎重的遴选四位皇子的讲读官(讲解诵读诗书)。李文达认为四位亲王的讲读官以往翰林几乎占了一半,想有所改变,就奏请英宗准许由新科进士中,遴选样貌英俊身材挺拔、言谈得体举止谦和、学识丰富的人,授以官位担任讲读,从此成为遴选讲读官的一种惯例。

638、周忱
【原文】

己巳之难,也先将犯京城,声言欲据通州仓。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烧仓,恐敌之因粮于我也。时周文襄公[忱]适在京,因建议,令各卫军预支半年粮,令其往取。于是肩负者踵接,不数日,京师顿实,而通州仓为之一空。

[述评]

一云,己已之变,议者请烧通州仓以绝虏望。于肃愍曰:“国之命脉,民之膏脂,奈何不惜?”传示城中有力者恣取之,数日粟尽入城。

郦生以楚拔荥阳不坚守为失策,劝沛公急取敖仓。

又李密据黎阳仓,开仓恣民就食,浃旬得兵三十余万。徐洪客献策谓:“大众久聚,恐米尽人散,难以成功,宜乘锐进取。”密不从而败。

刘子羽守仙人关,预徙梁、洋公私之积。金人深入,馈饷不继,乃去。

自古攻守之策,未有不以食为本者,要在敌未至而预图耳。若搬运不及,则焚弃亦是一策,古名将亦往往有之,决不可赍盗粮也。

【译文】

明己巳年瓦剌举兵入侵,并扬言要占领通州各米仓。消息传来,朝廷百官大为惊慌,有大臣建议烧毁米粮,以免增加瓦剌的实力。周文襄,正巧在京城,便建议下令各守卫军可前去通州预支半年军粮,命令下达没多久,京师各米仓盈满,而通州已成空仓。

[述评译文]

另有一说是:己巳年大臣曾建议烧毁通州米仓,以断绝瓦剌野心,于肃愍(谦)上奏说:米粮是国家命脉、人民膏脂,不应轻易焚毁。于是下令城中凡有能力搬粮的百姓都可前去通州搬米,不多日,通州的米全集中到京城。

楚汉相争时,郦食其认为,项羽攻荧阳却不力守是一大失策,劝刘邦夺取敖仓米粮,奠下日后胜基;而李密占领黎阳后曾下令大开米仓任百姓搬米,一时归附李密的有三十万人,徐洪客曾建议李密:趁米粮充足深得人心时,一鼓作气继续进攻,不要等到米尽人散时就难成功了,但李密没有接受这建议,终于失败。

宋朝时刘子羽占仙人关,事先运走梁洋公私藏的米粮,金人进攻时,因粮饷不继,只有退兵。

自古军人作战无不以米粮为胜负关键,因此在敌人尚未进攻前就要有全盘的计划,万一搬运不及,烧毁也是一种策略,许多名将往往也用这一招,就是不能将米粮白白送给敌人。

639、韩雍
【原文】

韩雍弱冠为御史,出按江西。时有诏下镇守中官,而都御史误启其封,惧以咨雍,雍请宴中官而身为解之,明日伪为封识,而藏旧封于怀,俟会间,使邮卒持以付己,佯不知而启之,稍读一二语,即惊曰:“此非吾所当闻。”遽令吏还中官,则已潜易旧封矣,雍起谢罪,复欲与邮卒杖,中官以为诚,反为救解,欢饮而罢。

[述评]

此即王韶欺郭逵之计,做得更无痕迹。

郭逵为西帅,王韶初以措置西事至边。逵知其必生边患,因备边财赋连及商贾,移牒取问。韶读之,怒形颜色,掷牒于地者久之,乃徐取纳怀中,入而复出,对使者碎之。逵奏其事,上以问韶,韶以原牒进,无一字损坏也。上不悟韶计,不直逵言,自是凡逵论,诏皆不报,而韶遂得志矣。

韩襄毅在蛮中,有一郡守治酒具进,用盒纳妓于内,径入幕府,公知必有隐物,召郡守入,开盒,令妓奉酒毕,仍纳于盒中,随太守出。

[评]

此必蛮守欲假此以窥公耳,公不拂其意,而处之若无事然,此岂死讲道理人所知,

【译文】

明朝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