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资本大唐 >

第253部分

资本大唐-第253部分

小说: 资本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李愔和杨暕的这场对话结束没几天,李愔苦苦等候的王安终于回来了。王安做为李愔的第一智囊,这次之所以要他亲自出马,而且一去就是这么久,主要就是带着人围着流求大岛转了一圈,当然这可不是去观光,而是拿着陆青等当地势力提供的流求地图,实地去勘察一番,看看有没有错误,顺便再大概了解一下当地的地形、土质、气候等问题。
    这些事情看似并不是件难事,而且也不需要王安这位齐王府的王傅亲自跑一趟,不过这却关系到流求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对行政区域的划分,毕竟这么一个大岛,自然不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全权管理,必然要分成数个县区,可是流求好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没有人能提供当地的资料,所以只得派人亲自跑一趟,并在地图上大致标出各个行政区域的边界,以此做为李愔划分的参考。
    王安带着人回来了,相应的资料也全都带回来了,李愔也终于可以开始对流求进行一些军政方面的重大改革,不但重新划分各个行政区域,而且对于流求的行政及军事机构,也将进行极大的调整,其中虽然有许多地方都是参照大唐的那一套,但也有不少创新,特别是李愔自己想出来的一些机构和措施,让杨暕、王安和燕北这些人都有些看不明白。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六章 行政与司法
    流求和登州虽然都在李愔的管辖下,但却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流求并不是大唐的领土,确切的说,这里应该是李愔的私人领地,完完全全的属于李愔。可以说他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谁也管不了他,如此一来,李愔就不必再像登州那样束手束脚,只能在大唐体制内进行改革。
    王安回来之后,李愔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流求大岛的官方名称,流求这个名字虽然不错,而且认同的人也比较多,但是却有一个歧义,那就是在流求大岛以北有一条岛链,也就是后世的琉球群岛,不过在大唐这个年代,也被人称为流求,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汉人的眼中,后世的台湾岛和琉球群岛是一个地方,这显然是一个认知上的错误,所以为了区别这两个地方,李愔决定将台湾这个明朝才出现的名称提前,定为流求大岛的官方名称。
    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都有乱改地名的恶趣味,一个地方从古至今,可能有不下七八个名称,因此李愔将流求改为台湾的举动在王安和燕北这些诗书人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况且李愔还拿出了正当的理由,所以倒也没有人反对,以后李愔治下的所有官方文件中,统一用台湾代替流求这个称呼。
    名称确定下来后,接下来就是行政区域的划分了,台湾全岛的面积虽然不小,但顶多也就比大唐的一些上州面积大一些,所以最后还是将台湾定为州一级的行政区域,下辖着台北、台南、台东、澎湖等数个县,这些县名称虽然和后世的一样,不过每个县的面积却要大的多,毕竟现在岛上人口极少,大部分都是荒芜之地,根本没必要划分的那么精细。
    行政区域划分过之后,接下来就是律法的实施,这点根本没有什么困难,大唐的律法就已经很不错了,拿过来修改一下就能用,关键的则是官员的任命。和大唐一样,台湾的最高行政长官依然是刺史,不过现在这个刺史之位还没有合适的人选,那个崔巍虽然表现不错,但在台湾这个地方却没什么资历,若是贸然提拔成刺史的话,恐怕会让陆青手下的人不服,所以最后还是由李愔暂时兼任台湾刺史,然后任命崔巍为别驾,李愔不在台湾的时候,就由他代理刺史之位。
    其实说起来李愔在近两年内,估计很少时间会来台湾,所以崔巍这个别驾几乎就是刺史了,不过只要没有正式任命,就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台湾的治所暂时定在基隆市,刺史府就是李愔暂时居住的地方,另外刺史之下的司功、司仓、司户等曹也一应俱全,县级的行政机构也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不过在整个台湾的行政机构中,李愔却做出一个根本性的改革,那就是消除了官与吏之间的差别。
    所谓官,有品级者才是官,从一品到最低等的九品为止,每一品又分为正与从两级,而自四品以下,每一品又分为上下两等,也就是说,大唐的官员一共有三十级,每一级与上下两级都是差别极大,可谓是等级森严。不过李愔感觉这样的分级制度实在是太麻烦了,干脆把那些正、从、上、下等全都给去掉,只剩下一品到九品这九个级别。
    而除了上面的正式官员外,一个行政机构想要运转起来,就需要另外一个不是官员的官员,那就是吏,说起吏这种官府里的工作人员,就不得不说一下封建王朝的行政系统,以大唐为例,最小的行政单位就是县,县里设有县令、县丞、主簿和县尉,加在一起也就四个有品级的官员,可是一个县想要运转,四个人肯定不行,所以就要进行招募,其中一些文书、六房管事之类的人,就是所谓的吏了,地位相当于后世的那种中低级公务员,衙门里办事的主要就是这些吏员。
    只不过吏与官不同,官是朝廷任命的,俸禄也是由朝廷发放。可是吏就不一样了,吏是由地方官自行招募的,最多也就是再向吏部报一下就行了,中央政府根本管不到这些,而且这些吏的俸禄也是由地方官发放,与中央朝廷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顶多中央朝廷会默许地方官截留一部分的税收,做为这些吏的俸禄以及其它一些行政费用。
    可是如此一来,很容易就会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后世的明清两代贪污成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地方官对税收有截留的权力。另外吏在政治上也颇受歧视,比如和商人一样,后代不能参加科考等等。
    李愔一开始还真不知道古代的官和吏还有这么大的区别,直到在登州做刺史时,才慢慢的搞清楚其中的差别,当时他就想对这种现象进行改革,可惜登州毕竟是大唐的领土,他虽然是皇子,但也依然没办法改变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政体,所以只得作罢,直到现在有了台湾这么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他才终于可以放开手脚。
    首先,李愔将官与吏的俸禄发放权全都收回,统一由齐王府发放,对吏的招募也由齐王府统一招收,同时也消除了对吏的一些歧视政策。另外最重要的是,李愔以台湾读书人少为由,将官员的选拔方式也做了改变,不再学习大唐的科举制,则是直接从吏中选拔官员,打通了吏与官的升迁渠道。
    其实大唐也有由吏升迁到官的做法,而且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流外入流内,流外就是指吏,流内就是指官,其实就是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只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而,而且由吏升为官的人也受到极大的限制,比如有些官职无法担任,不能进入三品等等,可以说颇受歧视。不过现在倒好,李愔直接将吏升官做为一种主要的选拔机制了,虽然这让崔巍等一些传统官员有些不满,但因为大唐也有先例,所以倒也没有坚持反对。
    由吏中选拔官员的好处是,提拔上来的官员大都有基层工作经验,熟悉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会像那些死读书之人,做官之后根本不知如何行政,还要向身边的吏员请教。当然了,这样做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可能会造成官员的文化水平不一,而且也容易结党营私等等。
    对于这种情况,李愔也做了相应的准备,那就是在台湾设立一个全新的机构,这就是台湾都察院,院长由杨暕推荐的那个陈宫担任。其实说新也不算新,这个都察院的功能其实和大唐的御史台差不多,都是监督考查官员之用,只不过它的功能更加单一,只有调查取证权,想要抓人的话,必需交由刺吏批准,再由专门的机构去执行,而这又牵扯到另外一个新的部门,那就是警察院。
    前面已经说过,行政机构中的吏也由齐王府统一任命,不再由地方官招募,而除了吏之外,还有衙役这个特殊的阶层。吏虽然没有品级,但好歹也是正式的官方人员,而衙役则不同,几乎是属于贱民一类,与奴婢的地位差不多。只不过他们身上的责任却一点也小,身负着治安、收税、征粮等等繁杂的工作。
    对于这个特殊的阶层,李愔做的改动更大,直接将衙役最大的工作职能,也就是治安职能剥离出来,专门在基隆成立一个警察总院,每个县里设有分院,统一管理全岛的所有警察,这些警察身负治安的职能,分院的院长虽然名义上是县令的下属,但却有独立执法权,甚至若是接到刺史签署的逮捕令,可以直接将治下的任何人当场拿下,包括县令本人。其中警察总院的最高长官称总长,与都察院的院长平级,仅在别驾之下,现在暂时由杨暕推荐来的朱猛担任。
    其实说到底,李愔成立的都察院和警察院,就是将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离开来,与一州六曹之中的法曹形成一个完整的司法机构,而之所以让陈宫和朱猛分别担任两院的最高长官,也是为了与崔巍和陆青这些原班人马形成牵制。本来李愔还想成立法院的,不过后来一想,台湾的才只是一州之地,本来就有法曹,若是再设立一个法院的话,权利就有些重合了,所以只是加强了一些法曹的职能,等日后地盘扩大了,再设立更高一级的司法机构也不迟。
    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导致原来政府机构的权利都有了或大或小的改变,其中有不少部门的权利都被消减了许多,若是放在大唐那种政治机构成熟的体制内,肯定会遇到无穷的阻力,而台湾这里本来就是一穷二白,甚至原来在陆青治理之下,好多机构根本没有成立,所以李愔上面的那些改动,并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阻力,也只有崔巍和那些被流放来的官员提出一些异议,不过全都被李愔压服下去了。
    行政和司法的事搞定之后,接下来就是军事方面的改革,这可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为此李愔还特意将陆青、虎力和周龙三人叫到一起,一连商议了几天之后,最后终于有一个大概的结果。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七章 请杨暕回长安
    军队是统治者最有力的手段,也是统治的基础,对于这方面,李愔自然是十分万分重视,和陆青他们商量了几天,最后终于敲定一个方案,那就是先海后陆的原则,毕竟台湾这种岛屿,发展陆军基本没什么太大的用处,只有海军才是正途。
    本来陆青手下就有一万多军队,再加上在岛上吞并了其它势力后,又有杨暕手下势力的加入,总兵力达到了三万余人。
    不过这三万人里的水分可是极大,有相当一部分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甚至还有一些年纪都已经严重超标,对此李愔不得不和陆青他们将军队淘汰一部分,最后挑选出一万五千人的精锐,这些人都是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将官的年龄可以适应放宽,而且这些精锐全部都被编入海军之中。
    这些人被挑选出来后,编制完全被打乱,然后进行统一的划分,现在暂时分为营、队、什三级单位,长官分别为校尉、队正、什长,其中每什十人,十什为一队,十队为一营,每营也就是一千人。至于营以上的编制,则暂时没有设立,因为按李愔的描述,以后就算是有战争发生,最多也只是与小股敌人战斗,太大的编制也没什么用,营这个编制就已经足够了。
    另外在校尉之上,还设有郎将、将军、大将军三个更加高的军职,其中郎将可以统领五营,而将军则没有统军数量的规定,至于大将军,则只是一个虚衔或临时设立的职位,一般只有大规模的会战或有人立下天大的功劳时,才会被李愔任命为大将军。
    一万五千海军被分成十五个营,现在由周龙和陆青两人负责操练,其中陆青被李愔任命为流求将军,统领着自己手下的第一支海军,而周龙虽然负责操练,但却和虎力一样,都没有正式在海军中担任职务,因为他们一个擅长练兵,一个擅长陆战,在海军中发挥不出自己的长处,所以暂时还在李愔的亲卫之中任职。其中周龙还好,他对练兵十分的有一套,所以倒是可以帮上忙,这次估计会在台湾多呆一段时间。
    另外海军虽然是发展的重点,不过台湾岛上也不可能没有一点防卫力量,毕竟岛上还有不少土人,所以在被淘汰的一万五千人里,挑出一万相对不错的,分别驻扎到各个县内,剩下的五千人中,大部分都被分配到行政和司法部门,或为警察或为驿卒等等,反正都有固定的去处,每月的俸禄虽然不多,但却足够养活一家几口人了。
    相比较而言,军队的改革还是十分顺利的,毕竟军令如山,只要李愔吩咐下来,陆青等人没有异议的话,立刻就能得到执行。倒是在政事上的改革有些麻烦,虽然反对力量弱小,但这些毕竟牵扯到台湾民生的各个方面,而且李愔又搞行政与司法分离,他自己却又没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下面的人一时间都十分不适应,开始时自然是一团糟。
    对于这种情况,李愔也是没有丝毫的办法,毕竟他也只是参照后世的一些行政机构,可是对于这些机构的运行方式,他也只是知道一点皮毛,根本不适用现在的情况。幸好李愔总算是找对人了,代替他行使刺史大权的崔巍做了二十多年的官,行政经验丰富无比。而做为都察院长的陈宫也是个奇才,很快领会了自己都察院的职责和工作方式。
    有这两个人在,台湾新政府从那种一团乱麻的状态,慢慢的被他们理清了条理,并且一点点的走上正轨。其实对于行政与司法分离,李愔也没有什么信心,只不过他知道一点,将行政与司法权放在同一群人手里,必然会滋生腐败,毕竟自己监督自己,每个人又不可能都是圣人,不出问题那才是怪事!
    其实说到底,台湾这里不但是向海外开拓的第一步,也是他在行政上种下的一块实验田,趁着他现在还年轻,不但有时间,而且有资本犯错,所以无论在台湾这里的政体是否成功,对他来说都是一个积累经验的机会,而且在慢慢的改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