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515部分

小寒资料集-第515部分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蒸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後,轴心国的日本被盟军轰炸成一
片废墟;苏联入侵德国後,华尔沙厂整个被搬回苏联,留下一片断垣
残壁;而贝瑞塔工厂由于位处深山,不但躲过了盟军的轰炸,也因意
大利完全被盟军收复而保持了工厂的完整性,使其能继续发展其手枪
,并推出了深获好评的运动枪支。1976年,贝瑞塔推出m84型手枪,
此时,贝瑞塔的风格已完全呈现出来——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握把、
击针保险、节套卡笋与节套固定销采分离式设计(一般的自动手枪其
节套卡笋就是节套固定销)、单片式板机及战斗表尺、双排弹匣、左右
手皆可用的保险…等等。
1980年初,贝瑞塔为打入美国市场,推出改良的92S型手枪,不但采
用双排给弹及复动板机设计,整个枪身也加长了1cm以求配平,但由
于退匣钮位于握把的底部,不符合战斗中需快速更换弹匣的要求而遭
美国军方搁置。1984年,贝瑞塔满怀信心地以92SB型参加美国陆军新
一代手枪的竞标,在此时的92SB身上,已可大致看出未来世界军用手
枪的要求:装弹量大、安全可靠、在上膛后仍可安全地行动而无走火
之虞、故障排除容易、在各种天候下都能运用自如等,而精确的弹着
与低廉的价格更是深深地打动了人心。果然,合约由贝瑞塔获得——
合约中要求贝瑞塔公司需在美设厂生产,而民用型92SB也改良成军规
的92F(美军编号m9手枪),这两把手枪在外型上最大的差异在於92SB
的扳机护弓前缘为圆弧型,而92F/m9的扳机护弓改为前钩式,以利射
手双手射击时可以用不射击那只手扣住护弓前缘以加强射击时的稳定
度。——刹那间,电影上的英雄、匪徒,现实中的各国军人、警察、
保镖及各帮派的大哥们,几乎都是人手一把,92系列手枪顿时成了
9mm自动手枪的代表名词,一提到90手枪就会想到92系列,真是应了
中国的一句老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1988年1~6月间,美国军方曾传出数起92F(美军编号m9)手枪在射
击时发生节套破裂甚至飞迸出来伤及射手的的消息,顿时之间92F又
成为枪界的热门话题,在1984年美国陆军手枪测试中落选的枪厂更是
以此大作文章。为此,美国国防部特别指派一组人员——红色小组(Red
Team)——来查清此一问题。该小组於1988年底时提出一份报告,说明
调查的结果。
该报告中指出,发生问题的m9手枪为著名的海豹部队(SeaL)所使用的
m9,由於该部队的特殊任务需求,因此使用了重新装药(reloading)
的9mm子弹,而导致上述的节套破裂问题产生。在此必须说明一点,
北约对9mm子弹的膛压标准是35700psi(欧规子弹),贝瑞塔枪管及节
套所能承受的膛压是42000psi,一般的9mm子弹膛压则为25000~
35000psi(美规子弹),而海豹所使用的子弹其膛压竟高达50000psi,
远远的超过了北约及贝瑞塔的标准(在此提醒各位读者一件事,在枪
械工艺及性能要求上,北约及欧洲各国的标准都比美国来得高,因此
美国枪很少能打入欧洲市场,而欧洲制枪械,在美国市场却是到处可
见),因此在初始射击时,贝瑞塔枪管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即已产生
裂痕,继续射击高膛压的子弹後便发生节套破裂的情况。但仅只使用
这些高能量子弹的海豹有此一问题,在美国陆军以及其他使用m9手枪
的各单位也都重新测试m9的性能及结构,其结果仍和1984年的测试结
果相同,因此美国国防部在1988年9月15日的一份内部报告中指出,
那些发生节套破裂问题的m9手枪,问题是在於子弹而非枪只本身结构
强度不良,但贝瑞塔公司在问题发生後——虽然事後证明错不在他们
——立即在92系列手枪上的冶金及强度上下了一番苦功,新改良的
92FS立即受到美国军方的肯定,所以在1989年初,美国国防部又与贝
瑞塔公司签下了一纸17万把92FS的交货合约,又再次地为结构强度不
良的谣言作了一次有力的澄清。
m1935手枪
简介
m1935手枪又称为GP35(法语themodele1935pistoletautamatiqueGrandPuissance的缩写),在法国有时也简称为勃朗宁自动手枪(BaP),在英语国家则称之为勃朗宁大威力自动手枪(BrowningHighPower或BrowningHi…Power),简称BHP。之所以称为“大威力”主要是区别于以前以FN名义设计的各种勃朗宁手枪,如m1900、m1906、m1910等,它们多是发射低威力的7。65mm/6。35mm口径手枪弹。而m1935手枪发射乔治·;卢格设计的9×;19mm巴拉贝鲁姆枪弹,对当时欧洲人来说的确是一种威力最大的手枪弹,其枪口动能达到490焦耳,在50m上的落点动能达到365焦耳,如此大的能量对杀伤相应距离内的无防护有生目标绰绰有余。其次,m1935的弹匣容弹量达到了13发,与当时流行的自动手枪仅7~10发的弹匣容弹量相比,也是空前的。这使得该枪的使用者拥有更强的单兵火力,对近距离作战具有重要意义。充分显现了“大威力”的风格。该枪完全由钢件制成,结实耐用,尺寸较传统的勃朗宁手枪明显大,线条简练,给人以粗犷、墩实的感觉。
m1935勃朗宁大威力自动手枪是世界应用最广泛的手枪之一。因其精度良好、容弹量较大,至今仍在现代手枪结构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此前的各种勃朗宁手枪一样,结构中更多地凝聚了约翰·;摩西·;勃朗宁的丰富想象力。勃朗宁在其晚年设计的m1935,结构新颖、设计独特,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创造性的产品。凭借其凸耳式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成为经典之作,同时,该枪也是一支著名的“长寿”武器,在诞生70多年后还活跃战场上。目前仍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军队中服役。
研制历史
m1935手枪诞生于1920年代初。比利时FN公司应法国陆军的要求,开始设计一种全新的军用手枪。约翰·;摩西·;勃朗宁打算设计一种发射乔治·;卢格设计的9×;19mm巴拉贝鲁姆枪弹的“大威力”自动手枪,以确保FN公司在商业上的地位。勃朗宁在美国犹他州奥格登的工作室里开始了他的工作,几星期后就研制出两支样品,其中第二种型号就是后来m1935的原型,该枪首次采用了容弹量高达15发的双排弹匣。FN公司对这支枪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成为FN总设计师、设计出FaL自动步枪的迪厄多内·;J·;塞弗继承和发展了勃朗宁的设计思想,帮助勃朗宁最终完成设计。在原型基础上缩短长度,增加了外露式击锤、手动保险和弹匣保险,同时简化了分解过程,这种改进型称为m1923。1925年,法国军方对m1923进行了试验,结果非常满意。之后,塞弗进一步完善其设计,主要是缩短套筒和枪管长度,使全枪质量进一步减轻,弹匣容弹量也减少到13发。1926年,71岁的勃朗宁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但此前他还是看到了试制成功的样枪。几个月后,相关专利也获得批准。塞弗在参考了同为勃朗宁设计的柯尔特m1911a1的一些特点后,又设计出了m1928,该枪有一个欧洲式的圆头击锤。几经修改后,1929年,塞弗又改进了握把和空仓挂机解脱杆的形状,改进后称为m1929。1934年,m1929在经历了少许改变后最终被命名为m1935手枪。次年,比利时军队成为其第一个正式用户。
结构特点
m1935是一支纯粹的常规单动型军用自动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回转式击锤击发方式,带有空仓挂机和手动保险机构。全枪结构简单、坚固耐用。由于该枪生产时间较长,其间几经改进,加上生产厂家较多,细节上有诸多差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比利时生产的标准固定表尺型m1935手枪的结构主要部件包括套筒、枪管、复进簧组件、套筒座、弹匣和空仓挂机。
套筒组件由套筒本体、准星、表尺、阻铁杠杆、阻铁杠杆轴、抽壳钩、击针、击针簧和击针限制板组成。m1935采用与m1911相同的轴式抽壳钩,它与击针一起被击针限制板限制并固定在套筒上。阻铁杠杆轴的形状比较复杂,由带有一粗一细两个突轴的腰形板组成,细轴用于与阻铁杠杆配合,使后者能够可靠地旋转;粗轴上带有一个缺口,刚好卡在抽壳钩上并被抽壳钩限制住,使得阻铁杠杆轴不会从套筒上脱落。该枪套筒右侧的防滑纹里嵌有一个腰形机件,即是该零件外露的部分。
m1935的枪管长118mm,内有6条右旋膛线。枪管外表面在位于弹膛上前方处设有两道半环状闭锁突起,在弹膛下方的突起部分则加工有开闭锁导槽,弹膛后下方还加工有导弹斜面。m1935采用枪管偏移式闭锁原理,这种原理是天才的勃朗宁于1895年首创的,适合发射大威力手枪弹,并获得了专利。不过在具体结构上,m1935的枪管下部采用凸耳式,与此前勃朗宁设计的m1911并不完全相同。m1911的枪管采用的是回转铰链式,零件数量多、机构相对复杂,而凸耳式结构则更加简单,工艺性也更好。
复进簧组件由复进簧、复进簧导杆、复进簧导杆帽、复进簧导杆簧和限位钢珠组成。其中复进簧导杆簧和限位钢珠安装在复进簧导杆中,并被复进簧导杆帽限制住。复进簧用于给套筒复位提供动力,完成复位动作。m1935的空仓挂机杆尺寸比一般手枪的要大,因此操作性较好。在空仓挂机杆转轴的部位加工有一个缺口,复进簧导杆内的限位钢珠和复进簧导杆簧与其相互作用,当该枪处于空仓挂机状态时,向后拉套筒,可使空仓挂机杆复位,解除对套筒的限制,使套筒复进。
套筒座作为全枪最复杂的一个部件,其上安装有诸多零件,主要包括握把护板、扳机、扳机轴、扳机连杆、扳机簧、弹匣扣、阻铁、抛壳挺、手动保险杆、击锤、击锤连杆、击锤簧等。套筒座上加工有套筒导槽和与枪管配合的开闭锁突起。该突起是一个单独的零件,加工好后以过盈配合方式压入套筒座上的孔内。
该枪使用的双排单进13发弹匣由弹匣体、托弹板、托弹簧、托弹簧底板和弹匣底板组成。这种结构的弹匣非常适合在手枪上使用,为后来的各种大容弹量手枪弹匣设计奠定了基调。采用这样大容量的弹匣必须将握把做得很厚才行,但勃朗宁的设计使得m1935的握把仍然能够保持较薄的厚度。该枪将握把背部上端设计成向内凹陷,正好与使用者握持时虎口部位向前凸出的部分相吻合。凹陷处与握把下半部的过渡段长20mm左右,与枪管轴线形成的夹角为116°;,而握把下半部分的倾角则设计成103°;,这样握把倾斜角不至于过大,减小了全枪长度,并使握把背部上端形成“颈部”,使得握把上小下大,不易滑脱,而且即使是亚洲人的手型,握持时也不会感到太大太厚。因此,m1935的人机工程性能非常出色,特别是操作性和指向性好,获得用户的一致肯定。
m1935手枪的基本动作过程:将装有枪弹的弹匣插到位后,拉套筒向后到位并释放,使击锤处于待击状态,套筒复进过程中将弹匣中最上面一发枪弹推上膛。此时扣动扳机,扳机旋转并带动扳机连杆运动,扳机连杆顶起阻铁杠杆前端,阻铁杠杆后端向下压阻铁前部,阻铁旋转使其后部逐渐脱离击锤上的待击卡槽,击锤在击锤簧的作用下加速向前运动,打击击针,击发枪弹。火药燃气推动弹头加速向前运动,同时作用在弹壳底部的压力使处于闭锁状态的枪管和套筒共同向后运动,当走完4。7mm长的自由行程后(此时弹头已飞出枪管,并且弹膛内的压力也下降至安全开锁的范围内),枪管下方的突起与套筒座内的开锁斜面相互作用使枪管尾部逐渐下降,直至枪管上的闭锁突起脱离套筒内的闭锁槽,随后枪管受到套筒座内开闭锁突起的限制停止运动,套筒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后退,压缩复进簧、压倒击锤、抽出弹壳并与抛壳挺撞击抛出弹壳,直至碰到套筒座上的止动斜肩后停止后坐(套筒后坐时,装在套筒上的阻铁杠杆也随之一起向后运动,阻铁杠杆前端与扳机连杆头部解脱)。随后套筒在复进簧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再次推弹入膛,继而推枪管向前运动,而枪管弹膛下方的闭锁斜面与套筒座内的闭锁斜面相互作用,使枪管尾部逐渐抬起,并使枪管上的闭锁突起进入套筒上的闭锁槽内完成闭锁。随后枪管和套筒共同走完自由行程,套筒座上的闭锁突起抵在枪管下方突起的闭锁支撑面上,完成闭锁过程。如果此时仍旧扣住扳机不放,虽然扳机连杆被抬起,但套筒复进到位时,阻铁杠杆头部会向前推开扳机连杆,使扳机连杆与阻铁杠杆不能相互作用,即不能解脱阻铁释放击锤完成击发。只有在松开扳机时,扳机连杆才能在扳机簧的作用下重新落在阻铁杠杆头部下方,此时再次扣动扳机就可以重复上面的击发过程。
当套筒复进不到位时,阻铁杠杆一直停留在后方,既不能与扳机连杆作用,也不能可靠地压下阻铁。即使扣动扳机,由于扳机连杆顶不到阻铁杠杆,也就不能解脱阻铁,故形成可靠的不到位保险。另外此枪在套筒左侧后上方设有手动保险杆,用持枪的右手拇指就能操作,扳向上方即为保险状态,此时既锁住套筒又防止阻铁解脱击锤。另外大多数型号的m1935都设计有空弹匣保险,当弹匣取出后,空弹匣保险会在保险簧的作用下推动扳机连杆向前,使扳机连杆顶部与阻铁杠杆头部错开,这样即使膛内有弹也不能击发,可以防止因为弹匣取下后由于疏忽而发生意外。
生产与装备概况
1935年比利时军队正式采用m1935手枪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FN公司一共生产了3。5万支m1935。m1935装备的广泛性是不容置疑的,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敌对双方同时生产和装备的武器。二战中,装备该枪的国家分别加入对立的两大阵营,特别是比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