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霸主-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工事,并且在阵地前面,建有多层铁丝网,负责防守的为德军第2集团军,整个防御正面宽度达到58公里,第一防线为德军9个陆军师,预备队也有4个师。
随着战役的打响以后,德军又将兵力增加到67个陆军师,当时英法联军方面,原计划是法军担任主攻,但因凡尔登战役中,动用了大量法国陆军兵力,最后改以英军为主,最初英法联军投入兵力为39个师,可是在战役过程中,英法联军增加到86个师,其中英军却只有25个师,以英国第4集团军为主,英国第3集团军为辅,主要在索姆河北岸的卡尔诺地区发起进攻,正面宽度25公里。
而法军的第6集团军麾下14个师,直接采取跨索姆河在英军的右侧发起进攻,阵地正面宽度15公里左右,在这次战役中,英、法联军的炮兵和空军都发挥了大作用,占有绝对优势,就在英法联军准备采取对有限目标,进行逐次攻击的战法时,德国防御阵地出现了大量坦克,这让英法联军企图通过消耗战,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没有达到。
新的情况出现,英法联军再次协调军事行动,这次规定了每次进攻的到达线,不能自行超越。
并且从7月1日开始,英、法联军进行了持续7天轰击德军阵地的炮火准备,并于七月一日凌晨,半装甲步兵在英法联军的炮火支援下,开始发起第一次全面进攻,于是当天,法军和英军就都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道防线阵地,但是随后因为英军左翼毫无进展。
英军只好以密集的队形继续前进,却遭到了德军机枪和炮兵火力的严重杀伤,仅第一天英法联军的伤亡近6万人,可是战事还在继续,7月3日英军的右翼部队和法军一起占领了德军的第二道阵地,可是德军最后却利用英法联军进攻的间歇,迅速的调集部署兵力;并加强了自己的纵深防御,并在一些地段上实施小股反击。
虽然这次为期一个星期的进攻,最后成功的突破了德军的两道阵地,但是英法联军的伤亡高达13万余人,而德军除了损失阵地,伤亡很小。
于是英法联军不甘心的在7月的中下旬,再度发起大规模进攻,最后南岸的法军,直接占领了德军的第三道阵地;但最后却未能发展成为整个战役的重要突破,其中主要应为德军调集来了三百多辆坦克和七个陆军师。
不过在德军的坦克出现以后,英军的32个陆军师和法军的26个师,开始了第三次发起进攻,可12天的时间过去以后,英法联军才向德军的防御纵深推进了4公里,于是在八月十五日,英军调集来了大量的坦克,接下来的进攻中,双方首次使用坦克进行大决战,不过由于英法联军总共只出动了49辆坦克,在数量上,实际参加战斗的只有10余辆,所以面对德军的数百辆坦克,英法联军步兵的进攻速度,因此大打折扣,所以在十余天的战斗中,英法联军只占领了德军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而已。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交战的双方首次使用坦克进行作战,所以双方都是半吊子,倒也谁都不占便宜,可是面对德军突然出现的上百辆坦克,英国人还是很快发现了问题,因为按照他们的情报,德国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坦克,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远东军团在后面帮助德军。
这样一来,英法联军就不敢再继续停顿了,要知道远东陆军的威名,一点也不逊色于远东海军,所以在1906年9月至11月,英法联军先后发起大规模进攻十五次,英法联军又多次使用坦克,但最后都因为数量较少,收效都不大,反而德军拥有数量庞大,所以斩获颇丰。
索姆河大会战,可能也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陆地战役,因为交战的双方伤亡,大约134万人,其中英法联军80余万人,德军50余万人。
可是英法联军在这样巨大的伤亡下,最后却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战术目的,不过很好的钳制了德军,在对凡尔登地区的持续进攻,算是进一步的削弱了德军的实力,可是对于这场最惨烈的阵地战,李宁宇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参与赠书活动,又有两名读者参加,一位是手机站的爱上侠客8761232,一位是网站读者storm3117)
第五五三章:远东集团未来的布局
随着索姆河战役的渐渐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陆地战役,还是以双方伤亡极为惨重的阵地战结束,虽然双方都投入大量兵力和武器,但是本次大战最后英法联军未能突破德军防御,最后仅推进12公里左右。
不过损失53万人的德军,彻底失去240平方公里的壕沟阵地,并且一战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最后并没有因为德军成功拦截了协约国的战略目的,导致同盟国集团增添胜算。
但却从某个方面验证了,在陆地战役中,在正面狭窄的地段,实施多次突击,企图突破敌方防御阵地的战术,其实成效不大,而且极有可能耗损自己巨额兵力和武器弹药,由于这场战役,成功的证明了部分武器的作用。
在战役结束后,双方开始了大量装备坦克这种阵地突破的重型器械武器,并开始发展生产反制兵器,启发带动了一战间期和以后,各国军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
但已经从职业军人中渐渐蜕变出来的李宁宇,却有独有的政治角度来看索姆河之战,最后直接导致的结果,其中英国政府内阁的变动最为引人瞩目,乔治被任命为英国新首相,组建英国新内阁,这是爱德华七世登基以后的首任内阁,可没有人知道,一位年轻的内阁成员,早就成为了远东集团安插的棋子,他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丘吉尔首相。
只所以选择丘吉尔,李宁宇有两点考虑,首先就是因为这个人拥有绝对能力,其次就是他的家庭和出生背景,丘吉尔可以说一出生就是英国贵族,拥有绝对合格的背景,因为他的家族在1702年,就被安妮女王封为公爵,在19世纪排名英国公爵家族第十。
以及丘吉尔的父亲是保守党核心人物,也是保守党中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创办人,曾担任过英国内阁中仅次于首相的财政大臣,不过只所以能成为远东集团的一枚棋子,主要和丘吉尔的个人经历有关。
童年时代的丘吉尔,由于父亲忙于政治,母亲又沉溺于各种交际之中,少年时代他就很少受到父母的关爱,不过却与他的保姆结下深厚的感情,在被送入贵族子弟学校后,丘吉尔渐渐成为学校中最顽皮、最贪吃、成绩最差的学生,因此经常遭到老师的体罚,这却让他的原本就叛逆的心,更加有增无减起来。
最后一次次转学,依然没有好转,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丘吉尔进入了英国皇家军事学院,两年后,渐渐在政坛上不得志的父亲早逝,同年丘吉尔从军校毕业,任职中尉军官。
不过刚刚毕业的丘吉尔,就利用假期和战友一起了一次西班牙,最后也由于其父亲的关系,丘吉尔被英国情报部门看中,开始专门负责收集西班牙的情报。
1899年9月,丘吉尔以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表面上是采访英布战争,其实还是去执行任务,可是在随英军士兵行进的途中,被布尔人俘虏,在残酷的言行之下,为了求生,丘吉尔不得不成为一名双面间谍。
于是在布尔人的配合下,给丘吉尔制造了一次独自一人的越狱,成功以后在一名英国侨民的帮助下,丘吉尔逃到了英国领事馆,也就是因为这事件,让丘吉尔在英国的名声大噪,回国以后,闻名全国的丘吉尔,聪明的抓住这次机会,一下子就踏入了英国政坛,当时丘吉尔还不知,布尔人的背后靠山就是远东集团。
所以,丘吉尔最后成为了远东集团,安插在英国内阁的一枚重要棋子,就像当年德国首相俾斯麦,美国总统麦金莱,不过这些重量级的棋子,李宁宇并不过于苛求,首先不会让他们背叛自己的国家,也不会让他们做出危害自己民族的事情,只是需要他们暗中给远东集团提供帮助。
所以,在这次英国自由党上台以后,丘吉尔就被获得任命为英国海外殖民地事务部次官,任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稳定南非局势,最后在远东集团的暗中帮助下,丘吉尔成功的推动南非部分国家取得自治地位,在1908年,英国下一任首相上台后,丘吉尔就被任命为商务大臣,正式进入英国内阁核心,在他任职期间,推行了强制性工人失业和伤残保险(其实就是社保,李宁宇教的!),并不断阻挠英国海军增加财政预算和投入。
1911年丘吉尔成功获任为英国海军大臣,接任以后的丘吉尔严厉要求下属海军官员,必须严格服从他的权威,任何一个不屈从他的官员都被革职,不过丘吉尔却允许基层官兵,发表批评自己长官的言论,英国海军在基层中引来好评,却使得英国海军大臣的其他四名海务大臣不满。
在他上任英国海军大臣以后,丘吉尔一下子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改变了他过去一味要求裁减英国军费的作风,开始主张与德国进行第二次海军军备竞赛,表面目的是确保英国在海军方面,拥有的优势无法受到德国海军的挑战。
不过却在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因为丘吉尔批准的攻占达达尼尔海峡计划,最后英国海军无法攻占下该海峡,并付出了巨大惨痛的代价,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英国优势一下子全部丧失,丘吉尔最后成为英国保守党猛烈攻击的对象,渐渐就被排挤在英国核心政治圈之外,最后丘吉尔决定主动辞职,独自赶赴法国前线亲自参加战争。
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李宁宇在背后安排,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计划,主要就是一次针对远东海军的作战计划,所以最后必然会失败,就算是丘吉尔不帮忙,结果也是一样的,可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会出现,其实还是欧洲各国自己种下的恶果。
第五五四章:协约国集团阴云笼罩
从马恩河会战到凡尔登战役,在到索姆河战役,德国和英法联军制造了数起大血拼,双方的伤亡总数高达400多万,而索姆河战役中新武器出足了风头,其中就有德国制造的马克沁重机枪,成了主要血雨腥风制造者,是战场上凶残的无情杀手。
无数的英、法联军士兵,大部分都是倒在马克沁重机枪之下;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因为在索姆河战役期间,英法联军的进攻方式,还是利用徐进弹幕作为掩护,让步兵以排成横列的方式进军,可是要知道,此战役德军,拥有重机枪、火炮构成的壕沟,足以形成强大的防御火力,因此耗损大量英法联军步兵。
可当时的英法联军士兵的主要武器,只有步枪,这对德军阵地的打击实在太有限了,甚至根本就无法撼动德军防御阵地的强大火力,所以大部分的英法联军士兵,在没有到达战壕前线就已经伤亡倒下,虽然此后英法联军尝试使用新型武器坦克,但是德军也有自己的坦克迎战。
在美国宣布参战以后,一些依靠在美国周围的拉丁美洲各国,也跟随美国一起向同盟国集团宣战,所以必然结果,使得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不过但这些美洲国家大多是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但其中就有不甘寂寞的一部份人。
其中就有小日本,经过五年的调整,小日本再一次不甘心的想要卷土重来,决定出兵欧洲,向德国直接宣战,但其实,小日本大量的兵力,都进驻到了美洲地区和太平洋地区,想要获得太平洋地区的部分岛屿,作为以后的跳板,因此就在小日本出兵占领太平洋部分无人岛屿之后,小日本这种的举动,结果必然引起了远东集团的不满,必然发生了一次海上岛屿之战,不过这次美国却强硬的支持小日本,选择加入对远东军团的战斗。
英国和美国是绝对的盟友,一个称霸欧洲,一个远在美洲,可是美国和日本也是同盟。
小日本的向同盟国宣战,就是用屁股想,李宁宇也知道小日本的战略目标是获得亚洲大陆,至于万里之外的欧洲战场,绝不是小日本的目标,也不会傻到远赴万里参战。
小日本必然是借一战的大形势,趁着西方列强都无暇东顾之际,外加上英国当局希望小日本,能继续起到牵制远东的军事力量,让远东军团到时候陷于欧洲、亚洲、美洲三线作战,无力支援德国。
但是协约国势力似乎忘记了一些事情,小日本从朝鲜战争开始,从来就没有打败过远东军团一次,这一次依然毫不例外,先不说虽然小日本犹如打不死的小强,就算没有美国在背后支持,但已经出现的巨大差距,就足以让小日本永远都抬不起头。
索姆河战役之后,法国还在苦苦支称西线来自德国军团的重压,而腐朽的沙俄帝国终于爆发了大革命,以至于美国成为了协约国主要的力量之一,由于一战的整个战略重心在欧洲,所以几乎人们的注意力也在欧洲地区。
面对如此大好形势,小日本虽然以协约国身份宣战,但却直接先抢夺太平洋地区的地盘,直接在家门口捞到好处,根本就没有想过劳师动众远征欧洲,只是派遣了三支驱逐舰,与美国大西洋舰队赴地中海,想协助英、法、意三国海军,制衡远东海军,但这些都不是小日本海军的主力。
要知道,小日本的海陆两军如果赴欧作战,那么沿途需要的补给,都必需依靠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但是却要面对德国潜艇的威胁,这在兵力部署风险十分之大,就算最后能安全到达欧洲战区,小日本的后勤补给必然需要依赖英、法两国,小日本的作战独立十分受限,并且鉴于一战的残酷性,小日本聪明的选择了观望,并没有派遣主力部队赴欧参战。
因为小日本清楚知道,一旦去了,很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损失,既使因此获得更大的国际地位,拥有战胜国的利益,最后也是得不偿失,自己的元气大伤,所以小日本的重心,依然还是亚洲,是绝对不可能派遣主力赴欧作战。
可是这一切并不代表,远东军团会放弃这样一次打击小日本的机会,所以在小日本和美国向德国宣战以后,李宁宇就立即和威廉二世达成了多项协议,并且承诺由远东军团来遏制小日本和美国。
从美国至英国,需要经过一条漫长的海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