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只能这样吗-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懒惰”这个词将会引导你:1。认为将来自己做事很懒惰;2。认为自己是个懒惰的人;3。终于不出所料地变懒惰,并导致未来更严重的懒惰。被形容成懒惰,等于是将这个概念注入你的认知世界,你将会对这个描述很敏感,不知不觉变成你处理事情的态度。不管你是否愿意变得更懒惰,你还是很容易被这类的信息所影响。如果你被描述成“开朗”、“才华横溢”、“精力充沛”或是“美丽”,这种内在的指引过程是一样的,要求和期望也会随之而来。
然而,一旦你认定自己是懒惰的,“懒惰”这个词还有另一个作用——现在你有正当理由可以不用奋斗了。这个新的概念将促使你去创造和寻找更多支持这个特性的证据。“你很懒惰”只是解释你懒惰的行为,但这些描述不断以循环的、自我增强的方式影响着你。很快你会将懒惰视为与生俱来的特质,就像天生的蓝眼珠一样,变得理所当然,而且不想改变。
在你每天无数的想法中,大部分都是关于“自我描述”。“我菜煮得真好”、“我实在太聪明了”、“我讨厌整理东西”、“我讨厌文书工作”、“我是个失败的人”、“我很害羞”等等,你做着符合这些描述的行为(好像不这么做,自己的存在就不够确定似的),并且不断强化这个想法。
正文 你觉得你是谁?(2)
一般的理解是,如果小孩感觉到他是重要且特别的,这会成为他积极向上、力求表现出色的动力。但对SLHPPs来说,过程中却出了点状况。
被视作与众不同,也认定自己很特别,做什么事都轻松容易,这会内化为你判断事物的标准。你很相信人生永远都会是这样——你总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事情做好,你是少数的幸运儿之一,你将会继续这样完美的人生。
但是人生不会这么简单,“天赋异禀”和“聪明伶俐”这样的描述,往往衍生出复杂且出乎意料的结果,尤其是在学校时期。当你要踏进校门之前,你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都还是粗浅的、零散的、不稳定的。你目前所学到的,除了来自电视,就是从你和家人的相处经验而来。小学和中学横跨了你整个童年时期,在这个漫长的成长关键期,你对世界的印象难免会有所改变。学校本身就是产生很多决定性改变的地方,很多的偏差也在此形成。
正文 离家,学习到怎样的第一步(1)
离家,学习到怎样的第一步
那天,在小卡尔。里普肯(Cal Ripken Jr。)在他第2131场棒球赛中,打破了长久以来的纪录,创下14年来最令人惊艳的成绩。当被问到家人的反应时,他回答说,破纪录当天是他女儿入学的第一天,对他们全家而言,那才是最重要的事,甚至胜于破纪录本身。先不论小里普肯的谦虚,到底为什么小孩第一天上学如此重要?
学校有正规的要求、设立各式的标准,并从事各种评估的工作。小孩开始上学之后,他们第一次离开了父母的保护圈,走进这个世界,看看自己的评价如何。这不只是小孩离家到外头学习的第一步,也是父母学习“放下”的开始。在学校,如果只是学业成绩好而已,未必就是成功,在学校的表现更是你将来能否适应社会的早期证据,因为你在学校面临的各种命令、标准和评估,将形成你看待它们的态度,而你应对的方式将大大影响成人之后的人生。
习惯于自身成就的父母,当然也会期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并在无形中将这种自信加诸他们身上。他们似乎觉得,只要帮小孩铺好路,甚至只要坐着等,小孩就会了解自己的使命,展现傲人的成绩。小孩也会理所当然地用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学校里,HPPs的天赋、气质、过人的体能,甚至是出色的外表,通常让他们和在家里的时候一样吃香。老师偏爱班上的优等生,教练希望队上有明星球员,连大人都想引起他们的注意。毕竟,天赋异禀代表的意义就是:做事比较容易,学校功课也不例外。HPPs很少在学校遇到艰难的挑战,通常都可以轻松完成任务。对聪明的人来说,念书就像呼吸,数学就像游戏一样简单,学校生活就像在天堂一样无忧无虑。
苏菲雅很早就知道她比别人聪明。当她念完四年级的时候,就得到下列三个结论:第一,因为学习骑马、大提琴、意大利语的过程都是如此简单,她很确定日后的学习也都该如此顺利。第二,了解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后,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应该无往不利、多彩多姿。第三,她常受到特别待遇,例如不用去上课或交作业,以从事自己专长的活动。所以她开始觉得,特别的人就应该享有特别待遇,也该享有特殊豁免权。
苏菲雅的结论,就是SLHPPs在小学时期的典型反应。因为不必多花力气变成理所当然的准则,所以渐渐的他们也不想付出太多努力。
正文 离家,学习到怎样的第一步(2)
学校,不只是传授基础知识而已,学校还会教人生这堂课。学校让我们在特定时段内有计划地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但小孩在学校学到的很多东西往往是课程之外、不分学期的。学校带给我们的,是正规体制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HPPs对学校和人生所做的推论,来自在学校时期的任务需求、规则程序、事情在表述与实际间的差异,以及与学校全体成员的互动,包括老师、校工和其他同学。
上学让小孩接触到各种现实面,包括不公平、墨守成规、制式化、推诿和冷酷无情,此外,还有欺骗、走捷径、耍手段引人注意,以及靠着疏通或施压的方式延长期限。
学校会让孩子们感受挫折与乏味,间接教导他们学习“耐性”、“坚持”等重要的课程,还会尽量提供机会,让小孩在这个环境中学习合作、忍耐、宽容、想象、创造、表达想法和理念,然而不幸的是,学校并没有在这些学习领域中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正文 这样的教育,败事有余(1)
这样的教育,败事有余
最糟的是,学校讲求一致性的教育方式,会抑制小孩的自主性,并阻碍他们的投入,让HPPs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这样的经验:
■所有人都一视同仁非预期的错误导向:要普通一点,坚守一般标准就可以,克制你的才智和好奇心,凡事放慢脚步。后果:HPPs觉得凡事欠缺挑战,不必全力以赴,还花了很长的时间等别人赶上进度,他们感到疏离和无趣。
■不鼓励进度超前非预期的错误导向:每个人都一样,照着进度走,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挑战尚未指定的作业,不要超前预习功课。后果:好奇心和自主性被剥夺,上学变成愚蠢、琐碎、无聊的事。HPPs失去对学校的尊重。
■快点完成作业,就让你去玩非预期的错误导向:学习是令人不快的,越早结束越好,这样才可以快点从事休闲活动。后果:在这个重要的时期,聪明的人反而并不投入,因为没有创新、有趣且富挑战性的课业可以让他们尽情发挥。
■家庭作业只不过是重复学校的功课非预期的错误导向:学习不是一种探索的过程,老师都很没想象力,学校也没什么东西好学。后果:不想做作业,推卸责任,蔑视家庭作业和学校的一切。
■家庭作业重“量”不重“质”,不是精简又有挑战性的功课非预期的错误导向:所有的课程一再重复,加上老师无情又是虐待狂,学习简直就是一种惩罚。后果:愤怒,故意不做作业,养成推诿责任的习惯,痛恨家庭作业和上学。
■以分数诱因来鼓励学习非预期的错误导向:不想发自内心地学习,一定要有人贿赂你或强迫你才愿意念书。学校除了学业成绩之外,找不出任何方法评估和鼓励学生进步。后果:愤世嫉俗的态度。
HPPs对学校的评价和反应不一,从感激、失望、后悔到轻蔑都有。通常他们只感激某一两位与众不同的老师,对于僵硬的课程感到失望,后悔浪费这么多时间,蔑视这个只有考试、正确答案和竞争的填鸭式体制。HPPs常说,是学校削弱了他们的志气,他们只学到考好成绩的方法,却没得到发自内心的学习乐趣。
正文 这样的教育,败事有余(2)
这可不是小孩一开始上学时的态度。当初,我的二女儿迫不及待想从幼儿园升小学,想要像她姐姐一样做功课,但幼儿园和一年级的课程都无法满足她,因为他们从不指派正式的作业。直到二年级,她首次被要求写一篇故事,她非常兴奋。终于,她可以做些什么了!她花了好几天写故事,在家总是不自觉哼起歌来,然后停在我身边,兴奋地告诉我她的故事。在故事完成的前一晚,她跑来问我一个问题,一个我希望她永远都会问的问题。
“爸爸,我不想结束它,因为我太喜欢这个故事了。”
几年后,有一次经过她的房间,不小心听到她跟朋友在讲电话,她以一种很不耐烦的口吻说,英文作业规定要交四页,但其实三页就绰绰有余了。真是毫不留情的批判。
大部分的SLHPPs在开始求学时都充满热情,然后渐渐幻灭,因为学校的步调太慢,或是其他原因让他们感到挫折,甚至是受到侮辱。等他们上中学、进入青春期之后,对学校更是充满批判。
因此,在某种情况下,SLHPPs放弃了学习的乐趣,得过且过,不投入,也不去探索,收获也有限。更严重的是,未来不管碰到任何跟工作、要求或规范相关的状况,先前提到的愤世嫉俗、凡事抗拒以及不肯尽全力的习性,都将会一直跟随着他们。
正文 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1)
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想办法“反抗”。这种莫名的、无法妥协的、对自主性的偏差认知,从两岁就开始显现出来,然后在青春期再度发作,这种心态最后很有可能导致他们离家出走。在学校的低成就——特别是针对男孩子——可能从二年级就开始,但到了青少年时期,同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似乎关系着他们在这世界上的定位,所以和同学建立良好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一个获得同学认同的方式就是反抗大人世界的要求,而学校就是个实行的好地方。可想而知,HPPs开始在学校表现不佳,通常就是在青少年时期。
你可能想起自己也曾经反抗学校的规定,对于需要完成的工作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当HPPs开始反抗,尤其是第一次的时候,管理者通常抱着乐观的态度,觉得那只是暂时的、可理解的反应,再怎么样还是比不聪明的学生好。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客观,老师和家长都忽略了这种偏差,殊不知他们需要的,其实只是大人将他们轻轻推回正轨而已。大人的管教过程也显示出,他们的要求也许是不合适的。
布莱克今年42岁,他是单车快递员、喜剧演员兼喜剧作家。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忘了写数学作业,他的老师只向他眨个眼,一副心领神会的这样说:“没关系,你应该都会了。”四年级的时候,他已经习惯在阅读作业上随便画画记号,因为老师根本不会检查,画上几条重点就可以,不必真的去阅读那些无聊的文章。
没有任何老师会刻意纵容布莱克敷衍问题的态度,养成他这种从学校作业延伸到成人世界的恶习,但每个老师都有份。当负责要求的成人允许这些聪明的小孩享有特权,他们就变成了掩护罪行的共犯,养成小孩以后只会取巧、不想努力的陋习。这样的放纵,也是大人世界“言行不一”的直接示范。
这就是大人所提供的错误协助。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却影响深远。
坎特拉今年29岁,在电脑相关行业担任临时雇员。小学时她总是班上排名第一的学生。有一次她的祖父母来找她,刚好第二天是她四年级学期作业上交的最后期限,她居然忘了这件事,这当然是空前紧急的状况。更严重的是,这项作业成绩又占了她社会学总成绩很大的比例,于是他们全家总动员,包括祖父母全部熬夜陪她,又是爆米花、又是热巧克力,把做作业变成舒适而难忘的家庭聚会。于是,坎特拉接收到“全家人都支持她”、“全家人都希望她表现好”这样的双重信息。
正文 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2)
次年秋天,坎特拉又拖延了另一项作业,她的父母劝她做事要有计划,然后,大家又开始了最后关头的解救任务。坎特拉在学校的表现依旧很好,但她感觉得到,父母对她的期望太大,只要这项作业决定学期成绩,他们还是会插手,并竭尽所能地帮忙。
当家人第一次介入帮忙时,坎特拉学习到世界运作的一个新模式:接受别人援助也是种选项。家长每一次的解救都加强了她规避的心态,因为知道有人会来救她,舒缓了她当时的焦虑,但这也剥夺了她培养处理长期计划能力的机会。
接下来两年内,同样的事情又重复了几次,她对自己的评价变成“临时抱佛脚的偷懒者,如果没人帮忙,自己肯定拖到最后一刻”。后来她加入“极限潜能计划”后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这种惰性,已经影响到她的工作。
正文 别被标签害了你
别被标签害了你
现在,重点来了。如果只是一味退缩逃避、带着模糊的期望或需求,被形容为“有才华”,将会产生复杂且不可预料的结果。只有当人们清楚地期待某种成就的情况下,“才华”才显得有意义。累积的成就无形中增加了有才华者的自信,相对的也让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
然而,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支持,被贴上“天才”或“聪明”标签的人,就如同贵族后裔一样——空有遗传的显赫身世,和实际作为无关。被贴上优秀的标签,通常会伴随着无形的期望,然而当缺乏明确的要求和支持时,这些标签变得摇摇欲坠。
一方面这些标签告诉你,光是被称赞聪明和有才华就够了;另一方面,被赞美得越久,你就越紧张于将被要求有所作为。如果时机真的来了,我却达不到他们的期望,怎么办?要是机会来了,却没有想象中简单,怎么办?要是别人跟我一样好,甚至比我优秀,那该怎么办?如果我根本没有这些才华,怎么办?
随和的个性和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