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诗经解读 >

第29部分

诗经解读-第29部分

小说: 诗经解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露粕衩砹粝乱痪潴鹧裕骸叭鲜赌阕约骸保梦颐侵溃鲜蹲约浩涫捣浅<枘选:芏嗍焙颍约焊芯跽嫘氖狄獾娜ト现桓鋈耍率低侨匀蛔龅牟还弧H枚苑搅私庾约盒枰桓龉獭T谡飧龉汤铮惚匦胧贾杖缫坏募崾刈钫娉系男拍睢

有时候,问题的症结还在于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对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怨声载道,自暴自弃,都不能让别人理解你。一个充满自信的自我应当处处用真情去体贴对方,知道别人悲伤时送上宽慰的劝导,知道别人失败时送上温暖的鼓励。用真诚的心去感染每个人,日久时长,便会如高适在《别董大》中所说:“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国学故事】

灌瓜: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夫名叫宋就,他曾在与楚国楚县接壤的地区任县令。

在两国的边线界上都有哨亭,以防止对方人员闯入。两国都在各自的国土上种有西瓜。由于魏国的士卒非常勤劳,他们经常给瓜地浇水施肥,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大又多;而楚国的士卒非常懒惰,他们既不给瓜地浇水,又不施肥,结果他们的瓜又小又少,楚县的县令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恼火,他立即派人驻守边界的亭尉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番,亭尉遭到斥责后,心里非常恼火,他把自己受责备的原因归咎于魏国的西瓜长得好,于是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偷偷越过边境,毁坏了魏国的瓜地。

魏国的士卒发现后也要捣毁楚国的瓜地。魏国的亭尉知道这事非同小可,搞不好会因小失大。破坏两国的有关系。于是他就此事前去请示宋就。他听后不以为然,对亭尉说,楚国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再去效法,就有可能引起事端,为了和楚国搞好关系,我们可以以德报怨,每天晚上派一些人到楚国去帮助他们浇水施肥,而且这事一定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结果没用多少天,楚国瓜地里的瓜也一天天长大了,亭尉和士卒觉得非常奇怪,后来才发觉是魏国人干的,楚县的县令听到这件事后,立即派人把此事奏报楚王,楚王为魏国宋就的做法所感动,也为自己士卒所做的事情深感内疚,于是派人带厚礼前往魏国赔礼道歉,从此两国结为友好邻邦。

朋友知己的寻觅,不能单单依靠别人怎样相信你,宽容你,祝福你,主动成为你的知己,天上不会掉馅饼,同样不会掉下知己。知己需要你自己去寻觅。许多时候,以德报怨,以德服人,你会发现,你的敌人也会变成你的知己。

【相关阅读】

杜甫《春日忆李白》;张说《送杜十四之江南》

十二、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勤劳的畅想

导读: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

不论是否真的是劳动创造了人类,但不可否认的是,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民》是一首周民族史诗。虽然带有一定传说成分,但也反映出以后稷为代表的周民族祖先在创业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后稷在长期的劳作中,将野生麦子、稻子、大豆以及瓜果的种子细心采集起来。播种在地里,仔细耕种、锄草,小心翼翼地侍奉着一片片茂密的绿色。经过艰苦的尝试、耕种,他种出了各种优良的谷物瓜果。让人们能够安定下来从事农业劳动,不用再为了打猎而过东奔西走、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成为改变人们命运的人,甚至因此而成为“农神”。

或许这根本不是后稷的功劳,而是广大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总结起来的,或许这根本不是后稷一个人的功劳,在他身后还有着成千上万个周民族祖先的辛勤和汗水。但在《生民》中至少传达出一个信息:只有勤劳刻苦,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取得成功。

如果仅仅想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如《伐檀》中的老鼠一般,那么最终会变得懒惰不堪,不会再有任何的成功喜悦,只是在昏庸的精神里沉醉,不再对任何的困难挫折有抵抗力,成为一阵风都可以吹倒的人;仅仅想不劳而获,最终会变得人情冷漠,不再对周围任何的物、人、事产生感情,不再感恩;仅仅想不劳而获,还会变得自私自利,成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这种追求不劳而获的人要么自取灭亡,要么为社会所抛弃。

而辛勤的劳动,是维系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正常健康运行的最根本动力。没有人能够空着肚子去追求自己的未来。我们丰富的物质财富,是由辛勤的劳动创造;我们美好的精神道德,是由辛勤的劳动去体现。我们需要敬畏劳动。从事着原初意义劳动的农民也需要我们的敬畏,看看《七月》,我们就知道农业劳动需要付出多少的心血。虽然现在社会,农业劳动早已改变了很多,但农业劳动的根本意义仍然存在。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敬畏劳动,敬畏劳动着的人。

怎样才能算是勤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劳动。我们要爱自己的劳动,这样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我们还要如《庭燎》中的人一样,早早起床,准备自己的工作,抓住每一滴时间去增加生命的质量;我们要有持久的毅力和常新的活力,在每次的挫折后都能顽强地挺立过来,继续让劳动释放它的热量和激情。

《左传》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1、《伐檀》:业精于勤,荒于嬉

【原文】

伐檀

坎坎伐檀兮(1),置之河之干兮(2)。河水清且涟猗(3)。不稼不穑(4),胡取禾三百廛兮(5)?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兀猓6)?彼君子兮,不素餐兮(7)。

坎坎伐辐兮(8),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9)。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10)?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11)?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12)。河水清且沦猗(13)。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14)?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15)。

【注释】

①坎坎:用力伐木的声音。

②干:河岸。

③涟: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猗(yī):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④稼:种田。穑:收割。

⑤胡:为什么。禾: 稻谷。廛(chán):古代一人之田,百亩。言其多。

⑥狩猎:冬天打猎称为狩,夜中打猎称为猎。此处泛指打猎。庭:院子。县:同“悬”,挂。兀╤uán):小貉。

⑦素:空,白。素餐:意思是白吃饭不干活。

⑧辐:车轮上的辐条。

⑨直:河水直条状的波纹。

⑩亿:周代十万为亿。指很多。

⑾特:大野兽。

⑿漘(chún):水边。

⒀沦:微波。

⒁囷(qūn):束,捆。

⒂鹑:鹌鹑。飧(sūn):熟食。

【经典原意】

叮叮当当砍伐檀树,把树堆在河岸上。河水泛起涟涟的波纹。 既不耕种也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三百顷的谷子啊?白天夜里又不出去打猎,为什么却看见你家院子里挂满貉肉?那些大老爷啊,只知道白吃白喝。

叮当砍树做成车辐, 把树堆在河旁边。河水泛起清清的波纹。 既不耕种也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三百亿的谷子啊?白天夜里又不出去打猎,为什么却看见你家院子里挂满大野兽的肉?那些大老爷啊,只知道白吃白喝。

叮当砍树做成车轮, 把树堆放在河边。 清清的河水泛起道道波纹。既不耕种也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三百囷的谷子啊?白天夜里又不出去打猎,为什么却看见你家院子里挂满鹌鹑啊?那些大老爷啊,只会白吃白喝。

【当代阐释】

业精于勤,荒于嬉

《伐檀》提出一个现在仍然存在的问题——不劳而获。

初民社会,因为存在奴隶,不劳而获称之为剥削。劳苦奴隶获取到的粮食、猎物,没有拥有权,最终被奴隶主搜刮而去。封建社会有农民和地主,资本主义社会有工人和资本家。现代社会没有了这些,但不劳而获却依然存在。

它不是社会落后的产物,而是人性丑陋的一面。

因为每次的社会变革最初都是打着“平等平均”的旗号,然而到了最后,“平等平均”却总是首先被革命胜利者打破,不平等依然存在,不劳而获也依然存在。制度的变革不能够扫净这世界上的不劳而获。

不劳而获意味着不用付出也可以得到回报。这预示着三个结果:

一是懒惰。只想等待着收获。人一旦陷入懒惰的漩涡便无法自拔。它一点点噬啮着人性的其他美德,一点点蚕食着人的意志,直到一个人生被彻底瓦解。消磨怠日,面对挫折困难不再有任何抵抗能力。“四体不亲,五谷不分”,没有任何自力能力,只能寄食度日,或是在贫穷中苟延残喘,或是挥霍亲属的财产在畸形的心态里放纵。

二是冷漠。不劳而获体味不到劳动的艰辛,更体会不到收获的喜悦。任何馈赠于他的礼物他也不会理解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而是把衣服、食物看成理所当然的接受。没有感恩的心,感情也就没有任何温度。

三是自私。只知道自我的享用,不论有没有富余,绝不会想到留给别人,物质财富如此,精神境界也是如此。不会体谅别人,只知道自我为中心的权利、利益、情感的支配。

不劳而获在社会上有两类代表人物,一类是有劳动能力而不愿劳动的乞丐,一类是由劳动能力而只知挥霍的败家子。虽然地位不同,但实质都一样。

【国学故事】

粗茶淡饭砺壮志: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年轻时就立志报国,但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只好到僧舍中去读书。冬天的晚上,他用粗米煮一盆稀饭,第二天粥冻了以后,用刀划成几块,早晚食一次;没有菜,就用盐水泡野荠,切上几十段佐餐。一个朋友的儿子见他生活太苦,就送去好酒佳肴,再去看他时,送去的食物都原封不动。范仲淹解释说:“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但既立志报国,就要准备吃苦,现在贪图好吃的,将来怎么能去吃苦呢?”

【文化常识】

文学的起源: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样式,一种语言艺术,其起源问题众说纷纭。综合这些观点,主要有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之中;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人类的生产劳动。其中,劳动说是一个较有影响的说法。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也曾表达过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他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到‘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是说文学是劳动的需要,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相关阅读】

柳宗元《捕蛇者说》;李绅《悯农》

2、《生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原文】

生民

厥初生民(1),时维姜嫄(2)。生民如何?克禋克祀(3),以弗无子(4)。履帝武敏歆(5),攸介攸止,载震载夙(6)。载生载育,时维后稷(7)。

诞弥厥月(8),先生如达(9)。不坼不副(10),无菑无害(11),以赫厥灵。上帝不宁(12),不康禋祀(13),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14),牛羊腓字之(15)。诞寘之平林(16),会伐平林(17)。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18)。鸟乃去矣,后稷呱矣(19)。

实覃实訏(20),厥声载路(21)。诞实匍匐(22),克岐克嶷(23),以就口食(24)。蓺之荏菽(25),荏菽旆旆(26)。禾役穟穟(27),麻麦幪幪(28),瓜瓞唪唪(29)。

诞后稷之穑(30),有相之道(31)。茀厥丰草(32),种之黄茂(33)。实方实苞(34),实种实褎(35)。实发实秀(36),实坚实好(37)。实颖实栗(38),即有邰家室(39)。

诞降嘉种(40),维秬维秠(41),维麇维芑(42)。恒之秬秠(43),是获是亩(44)。恒之贰唬侨问歉海45),以归肇祀(46)。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47),或簸或蹂(48)。释之叟叟(49),烝之浮浮(50)。载谋载惟(51),取萧祭脂(52)。取羝以軷(51),载燔载烈(54),以兴嗣岁(55)。

卬盛于豆(56),于豆于登(57),其香始升。上帝居歆(58),胡臭亶时(59)。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60)。


【注释】

①厥初:其初。

②时:是。姜嫄(yuán):传说中有邰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

③克:能。禋(yīn):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牲体及玉帛于柴上焚烧。

④弗:“祓”(fú)的假借;除灾求福的祭祀。

⑤履:践踏。帝:上帝。武:足迹。敏:通“拇”;大拇趾。歆:心有所感的样子。

⑥攸:语助词。介:通“祄”;神保佑。止:通“祉”;神降福。载:语助词。震:通“娠”,怀孕。夙(sù):通“肃”。小心谨慎。

⑦后稷:周朝始祖,后稷本为掌管农业的官名。

⑧诞:发语词。弥:满。

⑨先生:头生;第一胎。如:而。达:滑利。

⑩坼(chè):裂开。副(pì):破裂。

⑾菑(zāi):同“灾”。赫:显示。

⑿宁:愿意

⒀康:通“赓”( gēng),继续。

⒁寘(zhì):弃置。

⒂腓(féi):庇护。字:哺育。

⒃平林:大林;森林。

⒄会:恰好。

⒅鸟覆翼之:大鸟张翼覆盖他。

⒆呱(ɡū):小儿哭声。

⒇实:是。覃(tán):长。訏(xū):大。

21载:充满。

22匍匐(pú fú):伏地爬行。

23岐(qí):知意。嶷(yí):识。

24就:趋往。口食:生恬资料。

25蓺(yì):同“艺”;种植。荏菽:大豆。

26旆(pèi)旆:草术茂盛。

27役:通“颖”。颖;禾穗。穟(suì)穟:禾穗丰硬下垂的样子。

28幪(měnɡ)幪:茂密的样子。

29瓞(dié):小瓜。唪(běnɡ)唪:果实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