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幸福密码-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福面前不能“饮鸩止渴”(3)
我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按说现代的人更狡猾,手段更高明,应该是更难侦察啊。
检察官说,过去在农耕社会里,偷的东西多半是邻居的一根针一把斧头,或者几贯铜钱……这种东西如果不是人赃俱获,反倒不容易认定。现代社会贪赃枉法的案子,大笔金钱都要走好几道手续,是有迹可查的。再者过去还有一些江湖侠士,为了哥们义气宁死不说,现在这些贪腐的利益联盟本身就是乌合之众,一到生死攸关的时候,为了自保和减轻罪责,检举他人极常见,他们其实虚弱并且绝非铁板一块。当然了,搜集证据是很辛苦的事情,不过只要下定决心严惩贪官,都是可以查办出来的。
看来,生于信息这样发达的现代,大家都需要求真务实,不然就天下大乱。说假作假造假,是更不容易的。做坏事的人,利令智昏,仗着人多,以为一时查不到自己,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在古代都有天网恢恢的说法,现代的天网不仅是恢恢,简直就是滴水不漏啊。
查出了贪官,当然会严办。像上面所说的那个贪官,就被投入铁窗。和面对金钱的短暂虚妄欢愉相比,他在高墙之内丧失自由的后半生,才更真实和漫长。
所以,对于眼前哪怕铺天盖地的享乐,你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人是有理智的动物,因为人的一生要慢慢走过,很长很长。
为什么会有这种类型?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内啡肽的分泌。当感官快乐的时候,我们会有生理上的反应。比如,你吃到山珍海味,从味蕾到口腔,到胃部的饱胀感,都会给你一种愉悦。看到美丽的女子、俊朗男子,相应的人会有生理上的*,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胃肠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你不可能无限制地摄入食品。过去物质供应不充分,分到你手中的食物,实际上不能满足你的全部需要,所以就不存在着控制的问题,有多少,你就吃多少。当然,皇帝除外。普通人基本上是饥一顿饱一顿,就算这顿吃多了,后面也许就是长久的饥饿状态。所以,人没有必要节制自己的食欲。
现在情况不同了,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如果你再没有节制,就会得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病。以至于对于无法控制自己食欲的人,要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在腹部打个洞,或是真正的开肠破肚,在病患的胃部绑上一根带子,把胃像扎口袋似的系住,强行控制胃部的容量,让人不能多吃。
关于*,这是一个古老的本能。过去只有皇帝和酋长,才能三妻四妾后宫无数,借以有更多机会传下自己的子嗣。所以人类社会为了和平,发展出了一夫一妻制,这是一个保存物种多样性和安定社会的措施,现在被绝大多数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单纯以寻欢作乐作为发泄*的举动,是一种听任体内的性激素蔓延操纵的低级趣味,是和动物相仿佛的生物本能。上升到精神道德的层面,滥交是愚蠢和肮脏的。人是需要爱的,人不是只懂得*的低等动物,人不能成为某种激素的奴隶,人是有思想和情操的。
身体并不愚蠢。*可以摧毁压力缓释紧张达到数小时之久,可以医治失眠等好处。但是人生,不仅仅是数小时,是数小时的几万倍。用*来医治失眠,会ED(阳痿)啊。当你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贪婪地不断进行性的活动时,性器官很快就会进入到某种病态,陷入麻痹和枯萎的状态。那就是它不惜自损以抗议。
如果是女子,恐难脱被人抛弃、孑然一身的悲惨境地。虽然你可能会积攒下一点钱财,甚至珠光宝气,不至于穷困潦倒,但在情感的收支簿上,你一定是个输家。你为了眼前的享乐,出卖整个人生。你是你自己的叛徒。
书包网 bookbao。 想看书来书包网
不给生活开空头支票
从容享受现在,不给生活开空头支票
对待幸福的第二种类型,是黄连团子型。
黄连,大家都很熟悉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黄连大苦大寒。
黄连是群草中的清肃之物,为多年生草本,根茎有分枝,形如鸡爪。它能够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等,是非常好的一味药,只是味道奇苦。
至于团子,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把面粉或米粉揉成一个圆饼,然后在其中加上糖或是豆馅包起来,就成了好吃的汤团或是麻团。要是包进菜,就是菜团。要是包进黄连,就成了咱们所说的黄连团子。
看到这里,我猜想朋友们一定会说,谁没事把黄连包进团子里啊?那多苦啊!如果要治病,就干脆直接吃黄连好了。如果要充饥,就直接吃团子,把它们俩和在一起,能好吃吗?
说得对。世上并没有一种食品叫做黄连团子,不过可有一种享受幸福的方式,叫做黄连团子型。可能有朋友要问,这个黄连是包在团子的里面,当做团子的馅吗?我要说,这个黄连团子,是用黄连磨成粉当做皮,把一个美好的理想当成馅包起来。吃的时候,当然是先吃黄连了。它指的是有些人把目前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总想以后再来享受,他们日复一日地劳作,忍受万千辛苦,任劳任怨,把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不敢有丝毫的放松。他们终年忙碌奔波,牺牲眼前的幸福,图的就是将来有一天,自己可以从容地享受幸福。也许有人要说,这样也不错啊,等到把黄连吃完了,不就苦尽甘来了吗?理论上可以这样说,那些持有黄连团子型幸福观的人,心里也是这样想的。殊不知,这黄连乃寒苦之药,长久地沉浸其中吞咽入肠,长期的奔忙劳累,人就受了内伤,早已麻痹了感知幸福的神经和能力,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等到享受幸福的那一天,就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他们一直在预约幸福,却难得真正地享受幸福,实际上等于消灭了幸福。
这类人多半热衷于攒钱,从来不知道享受,认为人生就应该是受苦,享受就是大逆不道。到老了,没有牙,吃也吃不动,喝也喝不下;要想出去旅游,四肢俱软,已经没有那个体力了。他一生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就无声无息地驾鹤西行了。
这种幸福观,在贫苦的中国底层百姓中比较流行,应该说,这种吃苦耐劳未雨绸缪总是生活在不安全状态的幸福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因为物质生活条件的低下和社会的不安全感所导致,有它滋生的土壤和一定的合理性。不过斗转星移,目前我们已经从温饱进入到小康社会,一味地把幸福推到遥远的将来,这是值得商榷和需要改变的方式。
很多人想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总是把时间推到遥远的将来,总觉得自己还有一个又一个目标没有完成,等到有了更宽裕的时间和更多的财力,再来孝敬不晚。汉代韩婴所著《韩诗外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这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为什么“亲不待”了?因为他们已经走了。大家常说“我父母一天好日子也没有过上”,指的就是这种遗憾。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也有这样一个故事。
严监生病危时,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老婆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家里算上继承来的财产,再加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又去买田置地,旧产加新产,大致已有了十多万银子的家底,这在当地绝对算是大户人家。如此的大地主,严监生还是精打细算事必躬亲。他生病在床后,家人劝他进补,他却舍不得银子吃人参,直到临死,还在为两根灯草死不瞑目。这种幸福观,实在值得推敲。
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留一点当下的幸福给自己。不要丧失了对过程的幸福感。幸福并不是爬到了山顶的那一刻,而是贯穿在攀登的全过程。不要给幸福开一张渺茫的支票,而且不肯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幸福支票,就是一个黄连粉制作的菜团子,你始终无法抵达香甜的核心,就算真的吃到了内核,才发现那内核不论原本多么香甜,在苦不堪言的大寒之药浸泡下,早已失了原味。
书包 网 bookbao。 想看书来书包网
排除病态思维
排除病态思维,体会此时此刻的欢愉
第三种幸福的类型:馊馅饼型。
这一型和黄连团子有一点相似之处,就是都有馅。如果说黄连团子的馅还是甘甜的枣泥或是莲子羹,还有某种合理性和实用性的话,那么这第三型幸福,连馅带皮子,均一无是处。馅饼馊了,从外面包裹的面皮,到里面填塞的肉馅,对不起,全部是坏的。吃起来没有好味道,也不健康。然后还会引起拉肚子,损害身体健康。
这种幸福观,指的就是某些人固着于一种既对眼前不利,对长远也没有好处的生活态度。这种人很消极,认为自己根本就不配享有幸福,总是对生命采取破罐破摔的态度,没有希望感,放弃了对幸福的追求。一事当前,他总是能找到消极逃避的理由。
讲个小故事。
据说国外的一家马戏团正在演出,人们看到一头大象被细细的绳索拴在一棵小树上,正在乖乖地用大鼻子吃草,不远处就是大象梦寐以求的森林。
人们问马戏团的首领,大象愿意表演吗?
首领答道,大象做梦都想回到丛林。
人们接着问,那大象为什么不跑呢?要知道,它的力气那么大,它真要跑,谁也拦不住它。
首领说,是这样啊,没有人能拦住大象,只要它想跑,谁都没办法。
人们不解,那大象为什么不跑呢?
首领一努嘴说,你们没看到那条绳子吗?它拴着大象呢!
人们就笑起来,说,这条绳子怎能拴住大象呢?只要它一使劲,这么细的小绳子马上就断了,大象就能回归森林啊!
首领说,你们说的不错。但是,大象永远不会去挣脱那根细细的小绳子。它知道自己是无法挣脱这根绳子的。
大伙儿万分不解,说您这根绳子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吗?看起来很普通啊!
有人说着,还走到跟前,仔细地看了看绳子。的确,这是一条非常普通的绳子,别说是大象那一身排山倒海的气力,就是一个强壮点的人,也能把这绳子挣脱。
首领说,不错,这就是一根普通的绳子。可是,你们要知道,它是从这头大象还是很小的小象的时候,就绑住它了。
人们还是不解,说这有什么关系呢?
首领意味深长地说,症结就在这里。当这头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它就被这根绳子缚住了。它无数次地想挣脱绳子,都失败了。久而久之,小象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知道自己是无法挣脱这根绳子的,它就不再做这种无用的努力了。
人们惊呼,可是小象已经长大了啊,它只要再试一试,就能挣脱绳索回到大自然里去!
首领说,大象并不知道这一点。它以为自己还是一只小象。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长不大的小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来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一定程度的电击,让狗感到很不舒服。狗想逃避,可是它被关在笼子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逃避不了电击,只好被动地忍受。经过多次实验后,蜂音器先响起来,但在给狗以电击之前,实验人员就把笼门打开了,按说狗是可以借此逃走的。但是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真正的电击出现,就自动地先躺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这个实验证明,在本来可以选择主动逃避的时刻,由于以往的痛苦经验所产生绝望的情绪,出现被动地等待痛苦来临的行为,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取得了初步结果的塞利格曼再接再厉,1975年,他开始用人当受试者,继续验证他所发现的“习得性无助”。
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塞利格曼把学生分为三组:
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
第三组是对照,不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再让他们接受另外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通过这个经典的实验,表明“习得性无助”不但会发生在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同样会发生。最可怕的是,人在一个情境中形成的“习得性无助”还会迁移到其他情境中。比如你读书成绩不好,下次让你去种树,你会觉得自己也做不好,树肯定会死的。再下次让你去推销,你也觉得自己做不好,一件产品也卖不出。
“习得性无助”有这样一个形成过程: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出现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让我们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力。
如果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