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定州方面的前线总帅王超都得让他三分。
这时辽军突然进攻他的防区,要注意,他的部队比魏能还要少,只是5000精骑,但是他的选择是主动出击!北平寨的前沿小村杨村,田敏部与辽军先锋遭遇,硬碰硬的野战,失败的竟然是久负盛誉的契丹铁骑。而且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战胜之后的田敏根本就没有回军的意思。
他在等一个消息。
傍晚时分,消息回来了,是他早就远远撒出去的探子。回报说契丹人的皇帝就在这里往北10里远的蔳阴驻寨,那实在是不太远啊……黑夜中的田敏和一路疾行赶回来的张凝露出了狰狞的笑容,太好了,还等什么?!当天夜里田敏率精兵夜袭契丹皇营,催营直入,无所阻挡,视20余万辽军如土鸡瓦犬!
据正史记载,当天杀声四起,全营大乱,契丹皇帝耶律隆绪大惊失色,马上召来主帅萧挞凛,问“今战者谁?”
萧挞凛回答“所谓田厢使。”
契丹皇帝叹息“彼锋锐不可当。”
然后全军开拔,转向别处攻击。这次的运气啊,就还是那么的好,因为他选中了保州,那是杨延昭的地盘!不过根本没办法,这些地方本就是宋朝边境的重要城市,你要打架就只能选他们。
结果这次更郁闷,在威虏军、北平寨还是与宋军的主将较量,但在保州,连城市的边角都没看见,杨延昭的影子都没摸着,就先倒了个大霉。
辽军的前锋正在赶路,没招谁没惹谁,结果路边的树林里突然间乱箭齐发,一片人仰马翻之后,辽军冲了进来。但是林子太密了,只能下马步战,但是他们忘了,宋军300多年里最强的武器就是弓箭。仍然是箭如雨下,辽国人被射得只有一条可走。
那就是重新上马,该干嘛干嘛,不理这帮暗箭伤人的家伙。而且走得实在狼狈(一片一片的箭啊),连死伤的契丹弟兄们都来不及拉走。结果事后这些宋军走出林子,收拾战场,还在一个辽军军官的身上搜出了“右羽林军使印”。
更要命的是,猜一下这伙宋军有多少人?只不过才10个!他们不过是出来打探军情的,就敢向辽军的前锋挑衅。
历史记住了他们的带头大哥的名字——振武小校孙密。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475)
发布时间:20080707 17:24
契丹人憋了一肚子的闷气,牢牢记着半路上的屈辱,来到了保州城下。杨延昭,你管教部下不严,现在就让你替他们还债!
辽国开始猛攻,保州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正是攻击的好对象,防守者试金石。因为城墙够长,但是人数却太少,杨延昭也只有5000精骑。但是他一反常态,根本就没冲出城来和契丹人比刀子,而是就稳稳地呆在城里,纯粹防守。
这个理念一但确定,辽国人都快发疯了。还记得五六年前严冬时节的威虏军城吧,杨延昭那时的人更少,都能让萧太后望冰兴叹,黯然退走,这时保州城内兵马齐全,更有长期训练的民兵,他要死守,辽国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结果只能是比来时更郁闷地撒退转移,再到别的地方去碰运气。在他们身后,保州城头上的杨延昭应该笑得比前几天的田敏更加凶险。他早就不屑于冷兵器战场上片刻兴奋的血腥厮杀了,他刻意保留下了自己的实力,就是要办件更痛快的事。这件事,在宋朝来说,己经有10多年没做过了。
他发誓也要让辽国人尝尝宋军铁骑的滋味!
这时战线全面铺开,不止在镇、定、高阳关方向辽军四处出击,就连西边的山西并、代两州(原后汉太原方向)的地界,也爆发了宋、辽两军之间的激战。
宋军的主将是并、代钤辖高继勋。辽军有数万人越境而入,高继勋登高远望,他前面就是一片天然的战场草城川。这是太行山的一条余脉,不太险峻,但是山势起伏,连绵不尽。只见虏骑数万,彻地而来。但是他笑了,对身边的苛岚军使贾宗(开封特派人物,近于监军)说:“看到吗?敌虽众,但是阵不整。契丹人的将军是个庸才。我兵虽少,但必胜之!你带人先到山下去埋伏,我必将击败来敌,把他们赶进你的埋伏圈,那时你须勇战,我军必大胜!”
一切都像他说的那样发生,他在旷野中击败了来敌,但是这远远不是他的目的,他驱赶着契丹人就像在放牧着自己的牛羊,准确地把他们逼进了贾宗的埋伏圈山下的寒光岭。
寒光岭变成了契丹人的墓场,契丹人被前后夹击,溃不成军,自相践踏蹂躏,死伤近万余人。在战争的最初期,不仅在主战场,在偏远地带一样遭到了重创。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476)
发布时间:20080707 17:26
回到主战场,宋、辽两军突然间主力碰撞。辽军集中所有兵力,越过了威虏军城、北平寨、保州等边境据点,直奔宋军的定州大阵。
公元1004年的10月底、11月初,辽国的皇太后、皇帝、主帅三位集体莅临定州,宋朝北方主帅王超出定州,在唐河沿岸列阵,步、骑间杂,按御赐“阵图”布置,不差分毫,等待契丹人主攻。
注意,王超不是魏能、陈凝或者田敏、杨延昭,那些前方星罗其布的前锋们,可以因地制宜地自作主张。他是总帅,皇帝的每一个命令他都要不折不扣百分之百地执行!
赵恒的命令是,最先坚守不出,经一宿之后(计划中辽军将疲惫),才击鼓挑战。战斗的方法是:先派前锋、次前锋去挑战,任务是引诱敌人来追,大阵则静待来敌。
敌人如果来攻打了,那么大阵骑兵居中,步兵在外,不许乱动,让敌人只能就此厮杀,让契丹人的骑兵发挥不了作用……
王超严格遵守,连同他那个骁勇善战,可以在党项腹地,李继迁的老巢里把党项人驱逐出去的儿子王德用,都在定州唐河一线上“稳重对敌”,从此直到战争结束,一直都没有他们的消息。
辽国人的攻势却举世皆知,他们突然间就出现在了定州大阵的背后,宋朝的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祁州(今河北安国)都被突如其来的猛攻!战争的格局瞬间被打破,天平倾斜了,辽国人抓住了定州大阵、“平戎万全阵”等等等等乃至于汉人们以为万无一失的所有大阵的最大弱点——我不打你行不?
河北平原一望无际,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天然阻碍,那么我为什么要拼了老命的跟你们宋朝军队硬抗?我是契丹我有马,我就是要遛你两步,你跟不跟?
如果不跟,那么广阔天地全是我的,随我烧杀掠夺;如果跟,那好,大阵立即走型,注定了只有骑兵精锐中的精锐才能追上他们,那时以众凌寡,随心所欲……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问题了,王超征战一生,连这都想不到?
这时他的选择是最理智的,既然己经错,那么就错到底,这时再慌里慌张地跟上去,就纯粹是找死,那时败光了家当,除了军队都死光,完全于事无补之外,还要再背上违抗皇命的黑锅。于是定州大阵就此无声无息,在宋朝的各种官方文献中,都找不到这15万精锐正规军的在这段时间内的存在记录。
于是远在河南的开封城里,宋朝的君臣们手脚大乱,每一个人都露出了心灵深处最本真的原形。聪明绝顶的和丰姿伟貌的,都想到了同一个词——逃跑。只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不仅以近乎君前失礼的态度来镇服朝臣,而且还针对突发恶劣的军情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解决办法,决不仅仅是强硬、霸道或者天生好胜这样简单。
寇准,他的辉煌时刻终于到来。
朋友们,今夜会警笛长鸣
发布时间:20080707 17:40
今天是2008年7月7日,请牢记1937年的7月7日。
永志不忘,以记先烈。愿中华富强,但要心存警惕,再不要做澶渊之盟之后的宋朝人!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477)
发布时间:20080708 17:14
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从河北、甚至河南飞进了开封城皇宫内院的……对不起,不是枢密院,而是中书省。
这一点至关重要,从根本上决定了历史进程。
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真宗朝最早时的宰相吕端、李沆等人,都是赵恒的恩人或者老师,为了信任,更为了尊重,赵恒下令不仅是国家政事,就连军事行动,也要首先交给宰相们看。
这个习惯被保留了,毕士安、寇准当上了宰相之后,一样拥有这个特权,压制着枢密使。这就让寇准成为了当时开封城里最早得到第一手情报的人。
情况紧急,都到了“一夕之间,急书五至”的地步。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脑袋,都能想象到20多万的辽兵,己经冲进了宋朝的腹地,门户大开,每时每刻都在杀人放火,生灵涂炭,多耽误哪怕一分钟,就会又多死多少条人命!
但寇准就是不急,这些十万火急的告急文书他却连看都不看就扔在了一边。这时他和皇帝离得很近,随时都能请见,但就是不。他吃饭、喝酒、聊天、嘻嘻哈哈,想干嘛就干嘛,似乎乐得很(饮笑自如)。
而奇妙的是大宋朝的首相毕士安就在边上看着,也不管,随便寇准为所欲为。
直到第二天的早朝,中书省才把这些烫手的,粘满了人血的文件上交给皇帝。那一刻,赵恒的眼前肯定变成了黑色。
知道灾祸发生了,知道危险临近了,可就是没有消息,以为还好,还安全……可是突然间就大难临头,不可收拾,整个河北都成了敌战区,连河南都在被突破中!这是怎样的刺激?!
要知道宋朝的国防理念基本就是边关重兵防御,国都内禁军压制全国,而在国都与边关之间从来都是空的。藩镇之类的强势力量早就被赵恒的伯父、父亲给彻底抽空,变成了赵宋官家的天堂世界,但现在也成了入侵之后的契丹人的天堂世界!
感谢这时赵恒的理智,在巨大的震撼中,他仍然认清了这时唯一能为他解开死结的人寇准。他问,现在该怎么办?
寇准的回答则非常体贴到位:“陛下,您想快点了结此事,还是慢点?”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478)
发布时间:20080708 17:15
如果换成是赵匡胤,相信寇准的大门牙就应该在话出口的一瞬间飞舞在金峦宝殿上了,你简直是在恶搞,怠误了军情,还敢拿皇帝开心!
但是三代才出一个贵族,赵恒是宋朝真正的第一位生在深宫内院,长在罗琦丛中的皇帝,他有涵养。他说,我要快。
寇准回答则简洁明快:“那么很简单,臣以为五天之内就可了结。只要您亲征。”
历史在这里出现了争议。寇准说出这句话,赵恒的反应是什么?有一种说法,是赵恒犹豫了,他说要回后宫再细想。但是寇准强调,军情紧急,再没有时间了!所以赵恒匆忙起驾,立即亲征;
这出自北宋人陈师道。
另一种说法出自官方,赵恒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因为他之前就曾经说过要御驾亲征,还要东、西二府的高官们商讨出征时间,事到临头,怎么会退缩?况且五六年前,他刚刚即位时,就曾经亲征过,并不是第一次上战场。
但是不管怎样,当天赵恒都答应了寇准的请求。只是昂然下殿,准备征伐的寇准忘了一件事。他为了追求效果,刻意地积压文书,刺激了皇帝,但是也因此把别的人也刺激到了。
聪明绝顶的王钦若,和丰姿伟貌的陈尧叟。一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一个是枢密副使,基本上都与他平级。等朝臣都散开,该干嘛都干嘛去了,他俩悄悄地到皇宫深处请求赵恒的接见。
两个人的意见一致,都是请求皇帝逃跑。差别就在于一个请皇帝逃到成都(陈尧叟的老家),一个请皇帝到金陵(王钦若是江南人)。
这个提议看似很突然,根本就没有道理。眼放着宋朝国都之内还有数十万的禁军,河北、河南境内战况只是恶劣,但绝对没有崩溃,为什么要这样的绝望。但是要强调的是,第一,契丹人这次的兵力非常雄厚,达到了20多万,这在真宗朝以来,是从来没有过的;第二,整个河北被突破,连河南都被威胁,这更加是宋朝立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就拿上次赵恒的亲征来说,他也是到的大名府,那仍然是河北境内。
尤其现在快入冬了,黄河马上就会结冰,那时最后一道天险也成了平坦大道,开封城最后的保障就只剩下了当年赵恒他老爸的五字真言“在德不在险”。
这就是当时的现实,不过从此前赵恒所有的表现来看,这些都应该吓不倒他的。他虽然不甚强硬,但是从来都没有怕过战争,宋朝人都等着由他来率领,再一次渡过难关。
就连寇准也是这样,所以当他再次被皇帝紧急召进皇宫时,他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之后,他就记起来了。为什么当初赵光义要给自己的三儿子取这个名字“赵恒。”
朋友们大家好
发布时间:20080708 22:47
朋友们大家好,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好多天了,朋友们都说没法在17:25分左右刷出更新,
但我每天都按时更新了,是网络问题吗?明天我会请教一下新浪网管,希望以后会正常。
高天流云
2008年7月9日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479)
发布时间:20080709 17:25
当年赵光义轻轻拍着儿子的后背说“名此,欲我儿有常德,久于其道也。”
儿子,给你取这个名字,是要提醒你,要有始有终。你的本性是很好的,只是要坚持住,别有头无尾,朝秦暮楚啊……赵光义一生虽然建树少、破坏多,但是他的确有他超人的地方,以文治国,至少能把一个人的本性和缺陷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三儿子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此,一个没长性的孩子。
在这之前,赵恒对国家的施政,尤其是对战争的处理,都有节有度,紧轻把握之间老到沉稳,而且绝没有怕战避战的表现。但是这时不同了,他召见寇准的第一句话,居然是问:“朕现在是去成都好?还是去金陵的好?”
居然是想逃跑!
想来当时寇准在震惊之后,心里最强硬尖锐的一句话应该是:陛下,那么你是想当孟昶呢?还是想当李煜?!
但他终究是宋朝的臣子,这样的话怎能说得出口,他向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