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国无疆 >

第246部分

大国无疆-第246部分

小说: 大国无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往共和国不重视东南亚,不仅是因为其重心放置于国内经济建设上,同时也出于共和国军事力量的不济,国家战略还仅限于战略防御,并未走向巩固周边环境方面。综合国力的增强,促成了共和国步入第二阶段国家战略的必然性,作为经营东南亚重要代表之一的陈嘉庚,为了商业、同时也为了领命,再次回到国内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头的意思,你明白了?这次的任务可不简单啊”

谢逸示意陈嘉庚坐下再说,作为中国轩逸食品公司老总的他,上市公司把自己的总部设在上海,轩逸食品公司也不例外。谢逸自然在公司办公大楼里,有一间装潢不错的办公室。每次陈嘉庚回国,俩人都会一边品尝美酒,一边谈论事宜。

“我估算了一下,没什么大问题”

陈嘉庚接到的任务非常简单明了,那就是尽快向国内递交一份报告,调查报告主要是针对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现状。这样的报告需要在很多方面实地调查、多方求证,尤其是国内非常重视的华人生存问题,即日益演变的排华情绪,或将演变成为大规模的排华事件,共和国需要掌握更为详尽的资料。军情局的调查或许不够充分详细,最好的补充自然是由长期在南洋生活的人来做,而生意遍布东南亚各地区的陈嘉庚,实力足够、势力宽广,特别适合为国内制作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

“我看并不是做报告这么简单,我们退一步想,为何会在这样一个关头让你回来,同时交给你一个莫名其妙得任务。要知道这样的调查报告,就算你老陈能力不错、实力不俗,国内有很多商业调查公司啊,他们的工作能力肯定比你还强,只要国内肯多花一点经费,保准儿弄出来的报告质量,远远高于你老陈做的。”

“你的意思是?”被提醒的陈嘉庚,立马把红酒杯放在了钢化玻璃茶几上,不再品酒。

“我接到的任务也很简单,那就是密切协助你的工作”谢逸说着,淡淡笑了一下,站起来为陈嘉庚把酒满上,倒满得都快溢出的时候,他这才停了下来,盯着陈嘉庚的双眼,说道:“我看上头并不是在给你我任务,而是在给我们警告我们就好比这酒杯,能力就好比容量,盛酒的就是上头,他们为何在知道我们装不下那么多酒,却一个劲儿的倒?”

陈嘉庚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谢逸放下了红酒瓶,以一个舒坦的姿势坐下后,半眯着眼说道:“换句话说,你我的作为让上头很不满,故意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任务来刁难我们,就是给我们一个警告——谦受益、满招损。”

这话说得再直白不过了,陈嘉庚很快皱起眉头苦想起来,自己和自己的公司,究竟在什么方面做错了?又是因为做错了什么,遭致这样一个警告?一阵思索之后,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备受打击的东南亚经济,其原有的农林产业、矿物开采业、石油开采业等都纷纷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以为中美两国达成经济贸易战略伙伴关系,进而会解除对南洋地区的贸易壁垒。而作为南洋重要商人的陈嘉庚,为了维护各方利益,当时不知道是哪根神经短路了,以南洋华人商业协会主席的名义,向共和国中央打了一份报告,当时的他认为南洋各地区虽然是法国、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地,但怎么说也是华人聚集所在,不说为了照顾各列强利益,为了这些在海外漂泊的华人生存,共和国也不应该对南洋地区筑起贸易壁垒。

这个想法甚至影响到了谢逸的判断力,谢逸也在陈嘉庚的多次电报说服下同意了,在三九年年末的时候,这份报告由回国的陈嘉庚特意递交了上去。本以为上面没啥反应的时候,这份报告的威力开始爆发了,而且恰恰发生在南洋局势愈加糜烂的时候,发生在陈嘉庚又回国内找谢逸商谈公司出路的时候。

“不知天高地厚的咱俩,想为南洋的华人出头。而上头顺水推舟般的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好好去做出头的准备。这个哪儿是咱们两个小商人能够做得了的?存心的刁难我们,就是在警告我们,有些事儿别管得太宽”

“那报告还做不做?”

“做,怎么不做?”谢逸站起身来,端起酒瓶就敞饮起来,灌饱了酒水后,颓然的长啸三声说道:“退伍不褪色,我这些年一个脑筋往钱堆里钻,就算做了一点功德事,但也对不起曾今穿过的军装啊”

“照你这么说,我俩当初是会错意了”陈嘉庚也站起身来,拍了拍谢逸的肩膀,苦笑着说道:“关键就是你我根本没弄清局势,南洋究竟是谁的南洋?国家如何制定南洋经营战略?所有的问题,还轮不到我们这些商人来指指点点,况且我们本身就不具备指点的能力。”

听了这话,谢逸总算是让陈嘉庚明白了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几个月甚至几年前,包括现在,东南亚都是跟着殖民者姓的,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等四个国家,把东南亚各大地区分割得很干净,而且自从世界经济论坛以失败告终之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自己殖民范围的掌控力度,他们摆脱经济危机就指望着殖民地能够源源不断提供廉价材料,以及宽广的市场。

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不管是不是为殖民者的利益着想,还是为了在外华人的考虑,任何可能有利于列强的行为,都是受共和国反感的。如果东南亚是中国的势力范围,那情况就好说了,估计用不着陈嘉庚等人多言,共和国一定会尽心帮助华人华侨们。可惜的是,东南亚还并不是中国的,共和国参加的经济贸易战争,是全球范围内的超级大战,不可能因为东南亚这么一块小地方,就放弃了整个世界。

而如今,为何又有强烈的转变呢?

原因可不仅仅是共和国国力增强,对周边地区掌控、建立共和国和平周边环境等的欲望,已经随综合实力的增加而足以胜任,共和国的商贸早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隐忍这么多年之后,共和国的大国影响力也必须走出国门,开始影响亚洲。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金融危机已经在改变了各国对东南亚的战略,华人在东南亚各个地区拥有的影响力逐步赶超了这些殖民者。商人是无利不起早,殖民者岂能不是?当华人的成就超过他们想象的时候,当华人的财富让他们觊觎的时候,华人的日渐危险,却引出了共和国进军东南亚的机遇。这倒也验证了那句商场俗语——“危险与机会相生相随,风险和回报同为孪生”。

究竟华人为何引起了各方反对,甚至是排斥,其实这应该从华人在当地的经济利益说起。

从十七世纪开始,在中国的沿海一带,尤以福建和广东人为最多。他们背井离乡远赴南洋,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为首的殖民者正拓展势力范围的时候,他们的到来恰恰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在已无法回国的背景之下,华人们为了在海外生存,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勤劳刻苦、聪明智慧的特点,从矿工、伐木工、农场工等职业开始做起,逐步在南洋扎下了根。

十七至十九世纪,这一时间段里殖民者们对东南亚各地区的攫取,主要是粮食、香料等农林产品,尤其是各地的农业经济,更是当地人、殖民者都非常看重的香饽饽。但作为有着上千年封建农业大国历史的中国人而言,在别人看来非常困难和繁杂的农耕种植,到了华人的手里简直就是赚钱的工具、很轻松的事情。长此以往,华人对东南亚的贡献,开始显著体现于农业经济。

但,当历史快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华人们的生存观念和方法开始有了显著的改变。已经积累多年财富的他们,开始体现出优秀商人的本色。

农业虽然是东南亚各地区,当地土著和殖民者生存、贸易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农业的发展已经决定了不少地区社会的结构和进步。华人们的新思路给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土地信贷制度。

华人直接向当地人放款,提供种植原料、种子,或者说是资金。由当地人在其土地上种植稻米或烟草之类的农作物,收成之时在根据契约,以农作物抵贷款偿还交付给华人。这种方式看起来绝对是聪明绝顶的,但事实上这样的契约却把当地人变成了华人的“财产”,也就是指:华人控制了生产的源头进而控制了农业经济,华人可以轻松调控农作物价格,便控制住了当地的经济命脉。

早期的排华事件,其根源就是不少当地人的村社和居民,反对这样的土地信贷和占有制度,对利益紧抓不放的华人,不知不觉间将当地人给挤入了无法生存的地步,经济战争中虽然华人胜了,而现实中却遭受到了当地人的一致排挤。

而排挤华人原因之一土地占有制度,则是指华人在当地的非法占有土地现象。中国人对土地资源的渴望是经过千百年锤炼的,来到东南亚之后自然将这种渴望化成了实际行动。华人们在当地,以当地人的名字登记土地所有权,但实际的主人却是华人。曾经还发生过一个笑话,就是一位当地妇女的名下有不少土地,但事实上这女人还并没有通过合法结婚手续与华人结婚,可那片土地的的确确是华人的。控制了土地资源之后,紧跟而来的自然是刚才讲过的土地信贷制度。

所以说,华人们的成功,只是将在中国传承了上千年的“地主—佃户”农业经济模式,成功的改头换面之后弄进了东南亚,并且得到了很好实施。既然中国历史上能爆发出很多次农民起义战争,那在东南亚也就会发生当地人反对华人的排华事件发生。

经过了土地风波之后,华人们很少再涉足农业经济,聪明的华人很快又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东南亚拥有非常好的自然资源,古老的卷烟业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所以在东南亚发展轻工业是大有前途的,最直接的优秀实例证明,就是以陈嘉庚等为代表的华商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他们不像老一辈甚至更久远的华人先驱们,在农业经济上获得了成功,却又遭受到了别人的快速抵制。以陈嘉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人们,他们则是在工业领域上书写文章。

二十世纪初,华人在东南亚各地开始兴起大办实业,华人们的方式方法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其一就是自己坐不改名的就是企业的主人,另一种就是华人通过投资或者贷款,间接控制的企业。

这两种企业模式都非常原始,华人们主要是通过签订契约,将生产任务承包给当地人,由当地个体家庭完成劳动任务之后,华人按契约价格进行回购,这一种模式主要在卷烟业和染布行业。而其他行业同样也是多多少少用到了这种方式,其最大好处自然是华商们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压力,坏处自然是当地人又成了靠华人吃饭的工人,其身份也只是从以前的佃农变成了如今的工人而已。

就和控制农业经济一样,华人们总是凭借高出当地人的智慧头脑,根本没有参与具体的、繁重的生产劳动过程之中,却支配了生产、销售,乃至整个市场经济。这样的弊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甚至抵消了华人在当地的经济建设、沟通了当地城乡经济和商品活跃的功绩,也把以往华人们辛苦开荒拓耕的功劳遗忘。

人们更多看到的是华人们“不劳而获”,还掌控着他们的命运,不少人甚至坚持认为,华人们就是操控着商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随意调控两个市场便可以获得巨额收益。而且,华商控制的领域还不仅仅是轻工业,通过大规模的土地购买和兼并,华人们在东南亚各地建立了大片大片的橡胶种植场,有数不胜数的矿场(主要是锡矿)、林场、农场,在渔业领域里也是影响力十足。

可当地人看到的只是一个片面现象,他们不知道华人为何要如此作为?其实是因为华人无法获取长期合法据有的土地,在法国、荷兰等殖民主义者的疯狂盘剥之下,华人们不得不获取更多的利润,除却掉殖民者高额度的盘剥之后,华人们才堪堪可供生存。

其实真正坐享其成的不是华人,而是殖民者,可关键是殖民者往往以统治者的身份,有时候帮助华人,有时候帮助当地人。他们维持平衡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需要当地人去创造财富,他们也需要华人去代替“收取”,以及利用华人们聪慧的头脑开拓更多的利润渠道。而他们则只需要牢牢捏住华人便可以获得长期的、稳定的收益,在东南亚数以几十万计算的华人,也就是被殖民者这样长期玩弄于鼓掌之间。

但是,殖民者们似乎忘记了一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本以为他们可以在这样一种良好的平衡中获得永久性的稳定收益,荷兰东印度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可他们千算万算根本没有预料到金融危机会爆发,犹如晴空霹雳之后的全球股市大跌之后,紧跟而来的是世界各国在经济调控中的胡作非为。

全世界的经济秩序一时之间全部乱套,作为原材料和初级工业产品出口地的东南亚地区,开始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虽然遭受直接损失的并不是殖民者,但危机却造成了原有的平衡体系失稳。原因无他,华商们的企业再也赚不到钱,他们怎么去盘剥?华人们的企业无法动工,当地人的就业如何解决?以往在他们的调控之下,当地人都是与华人关系紧张,而如今身为统治者的他们,却做不到统治者应有的政治作为,如此发展下去,很快他们就将成为众矢之的。

不得已之下,华人的不少企业纷纷开始裁减工人、下调工资。一系列的问题,很快犹如第一块早已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很快接踵而至。

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乱局势中,各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陷入动荡与萧条当中,根本顾不了这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膏腴小地区,试问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萧条当中,只能提供工业原材料和初级工业产品的地区,还有何用?企业动工率严重不足的前提下,开挖更多的矿产、生产更多的橡胶……都只会让原材料价格更加低廉。

当矛盾威胁到自身安危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解决矛盾,而是转移矛盾。很显然,后者的速度更快而且更有效果。

在被逼到危险境地的殖民者,很快想出了办法挣脱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