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易中天品三国 全集 >

第62部分

易中天品三国 全集-第62部分

小说: 易中天品三国 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呢?周瑜说“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他说一个男人,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个君主,外表上看是君臣,实际上是兄弟,是骨肉嘛,告诉你说吧,你就算是苏秦、张仪、郦食其活过来了,来做说客,我周瑜都会摸着他的背,把他顶回去。蒋干很识趣,蒋干什么都不说,笑了,“喝酒,喝。”喝完酒回去向曹操汇报说,这人搞不掂,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是周泰。周泰是我们上次讲过的,就是淮泗将领当中的一员,但是周泰出身寒门,地位比较低,建安十八年的时候,孙权任命周泰做濡须口的前线总指挥,或者是卫戍司令,坐镇濡须口,让朱然和徐盛两个人当他的副手。这朱然和徐盛是不服气的,孙权也知道他们两个会不服气,于是孙权就借巡视的名义,亲自到了濡须口,然后大摆宴席,款待他的将领。孙权自己起身拿起酒樽来,依次斟酒,斟酒到周泰跟前,孙权说,周将军,请把衣服脱了。周泰不知道怎么回事,遵命把衣服脱下来,结果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因为周泰身上伤痕累累,体无完肤。孙权说,周将军,这块伤疤是怎么回事啊?周泰说这是末将在什么什么战斗中负伤的。哦,那这一块伤疤呢?这是末将在什么什么战斗中负伤的。那这一块呢?这是末将的另一次什么什么战斗。而这一块,这是末将的另一次什么什么战斗。次次战斗留下的伤疤,有多少块伤疤,就参加了多少次战斗。这个时候孙权哭了,他拉着周泰的手臂,叫着周泰的字说,幼平啊幼平,你为孤兄弟出生入死,是把命都搭上了啊,我孙权怎么能够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啊。我怎么能够不把你当做我的亲兄弟骨肉呢?我怎么能够不委任你兵马辎重啊?不要因为你是出身寒门,你就自惭形秽,告诉你,孤与你同荣辱、共休戚,我孙权是你大后台。所有人都感动,所有人都服了,这是第二个例子。

第三个例子,诸葛瑾。夷陵之战的时候,有人告诸葛瑾的刁状,因为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亲哥哥,有人就说了,这个诸葛瑾里通外国啊,和诸葛亮有来往。这个风声造得很大,弄得最后前线总指挥陆逊都坐不住了,陆逊就给孙权写信说,主公啊这个事情,你一定要出来澄清一下,我是相信诸葛瑾的,但是这个议论太多了以后,这是个问题啊。孙权写一封信给陆逊,说你放心,我和子瑜(就是诸葛瑾),我和子瑜恩如骨肉,而且我和子瑜来往多年,我完全了解这个人,这个人的特点是非道不行,非义不言,不是这个符合道义的事情,他是不会说也不会做的。我告诉你,当年孔明先生出使吴国的时候,孤是想把孔明先生给挖过来的(又是个挖墙脚的),孤就去对子瑜说,这个弟弟跟着哥哥是天经地义的啊,既然哥哥在江东,弟弟也应该到江东来,只要孔明先生愿意,我写封信给刘玄德,解释解释。你说子瑜怎么说,子瑜说,舍弟已经跟了刘玄德,那是不会改变的,就象我诸葛瑾不会投奔刘玄德一样,你看看,他是这样的人,是完全可以放心的,所以孙权是以情感人。当然我不排除这里面孙权有做秀的成份,比方说他跟周泰,那就是一场表演,这个也可以这么说,是做给大家看的,但是也不排除他里面有真实的内容,他是把真实的情感表演出来,作为一种政治手段,那这应该说是很高明的。实际上有很多人,就是为孙权的真情所感动,来投奔孙权的,比方说潘濬,潘濬原来是刘备手下的人,但是好象不太被刘备所重用,做的是个小官,和关羽一起守荆州。那么关羽丢了荆州以后,荆州的刘备的那些官吏都投降了孙权,唯独潘濬不投降,潘濬说我生病了,他不去见孙权,在家里躺着,孙权听了汇报就说,潘濬生病了,那我们拿一个病床去吧。就派人抬了一张床,到潘濬家里,请潘先生上床,抬到孙权那儿去。潘濬还是不见,潘濬把头埋在床上,开始哭,哭得泪流满面,不能遏制,这时孙权就走到他跟前,轻言细语地跟他谈话,跟他讲为什么应该投诚的这个道理,孙权一边说,潘濬一边哭,孙权就说来人呐,拿毛巾来,给潘将军擦擦眼泪,这下子,潘濬实在扛不住了,下床来,拜了孙权,归顺了孙权。所以孙权他的用人,他确实是以情感人,但是我们要跟大家说清楚,这是孙权的早期、前期。

【画外音】易中天先生刚才讲到,在用人方面孙权是拿出自己十分的热情和真心,聚拢每一位人才,可以说孙权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甚至对一些出身卑微的人,孙权不看门第,不论身份,他都够能量才使用,各尽其能。但是遗憾的是孙权的这些优点,都表现在他的早年和前期,步入晚年的孙权,就是另一个样子了,那么晚年的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孙权到晚年、到后期不要说跟他的群臣不再有什么骨肉之恩,就是他自己的亲生骨肉,都已经没有情感可言。我们来看看孙权的几个儿子吧,孙权一共七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叫做孙登,他是孙权的第一任太子,三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个算是善终,但是他这个太子是当得很不愉快的,现在没有时间去讲他。第二个儿子呢,叫孙虑,二十岁的时候也去世了,这个也算是善终了。第三个儿子叫孙和,第四个儿子叫孙霸,孙和是孙权的第二任太子,孙登去世了以后,二儿子孙虑不是也去世了吗,那就三儿子孙和来当太子,这个孙和当了太子以后呢,和这个四儿子孙霸两个人闹。为什么呢?因为孙权既喜欢孙和,他也喜欢孙霸,他册封孙和为太子,同时又册封孙霸为鲁王,而两个人的礼仪待遇没有任何区别,这下子就闹起来了,闹起来的结果是孙和被废,孙霸被杀、被赐死。为什么要废孙和呢?道理很简单,朕还在,你不能闹。为什么要杀孙霸呢?道理也很简单,朕不给,你不能抢。第五个儿子叫孙奋,孙奋后来也被杀了,不过不是孙权杀的,是他是侄子孙皓杀的,这个以后再说。那么第六个儿子叫孙休,第七个儿子叫孙亮,孙亮是孙和以后的第三任太子,也是孙权以后的第二任皇帝,但是他比较倒霉,他十岁登极,十六岁就被人废了,被下面的权臣给废了,废了以后还被他的哥哥,就是老六孙休给杀了。因为孙休接着他当了皇帝,当了第三任皇帝,那就要把前任皇帝要杀掉,孙休还不错,孙休也算是寿终正寝自己死的。但是孙休死了以后,他的皇后和他的两个儿子,又被孙皓杀了,孙皓是谁呢?孙皓就是那个孙和的儿子。我估计大家这会儿已经听迷糊了,所以我总结了这个四句话:父亲杀儿子,哥哥杀弟弟,侄儿杀叔叔,宗室杀皇族。反正就是大家记住一条,姓孙的杀姓孙的,他们自个儿家的人互相杀。这叫骨肉之恩吗?这叫骨肉相残,这是家庭。

那么朝廷呢?如果说家庭是骨肉相残,朝廷就是特务统治。孙权晚年设了一个官,叫做校事官,这个校事官有好多名称,干什么呢?就是刺探臣民们都干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谁跟谁来往,然后汇报到孙权那儿,说白了就是特务嘛。这个特务非常的嚣张,孙权又听他们的,不相信他的文武大臣,甚至搞逼供信。比方说,这个校事官其中最猖狂的一个人叫吕壹,这个吕壹就跟孙权说,有一个叫刁嘉的人诽谤朝廷,孙权马上就相信了,就抓起来关进去,然后拷问,然后还要问跟这个刁嘉有来往的这些人,你们都听见他诽谤朝廷了吗?所有的人都因为害怕这个特务,都说他听见了听见了,他确实是诽谤朝廷,一个个查查查,最后查到是仪这个人,这个人的名字有点怪,他姓是不是的“是”,礼仪的“仪”,查到是仪,是仪说我没听到,孙权说怎么可能呢,所有的交往的人都听说他诽谤朝廷,怎么你没听到呢?!再问,再问是仪说我还是没听到,再问,再问我还是没听到。最后逼问,是仪说:哎呀,刀都架在我脖子上了,我干吗要护着那个人啊,拿自己脑袋开玩笑,我没听到就是没听到嘛,实事求是嘛!这才知道是冤案。那如果不是是仪顶住了,那不一个冤案就造起来了吗?

实际上孙权这个人,到了晚年叫做神经过敏、疑神疑鬼、喜怒无常,所以严冷先生的《三国史话》随笔就说,孙权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症,严先生这个话当然是个玩笑话。所以陈寿说孙权这个人有勾践之奇,这是一语双关啊,就是他前期创业的时候,那个忍辱负重,那个先装孙子后当霸王,先识时务后成俊杰,跟勾践一样,到了晚年杀功臣,怀疑自己的人也跟勾践一样。而且陈寿还对孙权有这样一个评价: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什么意思?就是孙权这个人本来就是个疑心很重的人,本来就是个敢杀人的人,到了晚年他就更严重了,越到晚年越他疑心,有人就会问前面那么多情,那么以情感人,怎么到了晚年成这个样子呢?这也不奇怪,多情必多疑啊,你说重情的人,他是不是疑心就比较重,他老怀疑他自己爱的人会不会背叛自己,所以情天往往同时也是恨海,所以孙权的变化很正常,虽然变得很厉害,而且正是由于孙权晚年的这种变化,他冷落张昭,他逼死陆逊,那么冷落张昭和逼死陆逊又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集《冷暖人生》。

易中天品三国(46)冷暖人生

公元200年,孙策猝死,十八岁的孙权接管了父兄的基业。但此时孙权面临的情况是,外有强敌曹操的威胁,内有江东士族不肯臣服的忧患。孙权接手的政权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前景并不乐观。然而就在孙权惊魂未定、一筹莫展时,孙策的旧臣张昭犹如擎天大柱,为他撑起即将塌陷的天空。张昭鼎立支持孙权,心甘情愿地拥戴和辅佐孙权,帮助他建立威望、稳定民心士气,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倾倒。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大功臣,在孙权称王后,却倍受孙权的冷落,这是为什么?孙权与张昭有什么矛盾吗?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讲到孙权是很会用人的;由于孙权会用人;所以孙权的阵营可谓是人才济济。可惜的是他们命运不佳。怎么不佳呢?有些额外内寿命不长;周瑜36岁;鲁肃46岁;吕蒙42岁;活的长的是张昭81岁。陆逊61岁。但是张昭和陆逊的命运也不怎么好。张昭受到冷落;陆逊被逼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说张昭;张昭是什么人?我也不用多说了;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他是孙权的大功臣;孙权接班的时候;如果不是张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孙权的位置就坐不稳。如果不是张昭帮孙权打理一切;孙权的事情就搞不掂。你想孙权接班的时候;张昭干了写什么事?上奏朝廷;下令郡县。安排官员们各就各位。这些事情都是张昭帮他打理的。打理这些事情张昭已经很像一个宰相了;所以当孙权决定立宰相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张昭啊。当然是张昭当丞相啊;孙权设丞相是什么时候呢?应该是在他当吴王之后;当皇帝之前;就开始设丞相了。事情就在黄武年间。这个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就是张昭吗。结果孙权没有任命张昭;孙权任命了一个叫孙邵的人。孙权解释说;如今是个多事之秋;丞相这个工作;那任务是很重的;张公年纪大了嘛;怎么忍心让他担任这么重的职务呢?这不是优待他啊;那么孙邵当了几年丞相以后就去世了。又要选丞相;大家又说张昭;孙权又不同意;任命顾雍为丞相。从此张昭就永远的失去了当丞相的可能。那么在孙权称帝以后;张昭就写了个报告;说老臣身体不好;我所有的职务和权利都交出去。退休了;申请退休。孙权说;退就退;不要休啊。或者是休就休;不要退吧。又给了张昭一些荣耀的职务。但是基本上不来上朝了。张昭没有办法;他本来是经天纬地的要大干一番事业的。没办法只好回家著书立说。那么孙权为什么一而在再而三地不让张昭当丞相呢?四种说法:第一种;孙权薄情。就是孙权这个人一方面重情;另一方面他薄情。忘恩负义;比方说他对孙策;就忘恩负义;他这个权利谁个他的?孙策交给他的;但是他当皇帝以后。他追封了孙坚为皇帝。孙策封了个王,长沙桓王。孙策的那些孩子都封侯,他自己的儿子刚生下来哇哇叫他就封王了。孙策的儿子他只封侯。所以有人说他忘恩负义。
 另外我们再看周瑜、鲁肃、吕蒙他们的后代怎么样?优待一下就没有了,往往后面都没有下文了。三个家族也没有成为江东的大族啊。所以有人说他不用张昭是薄情。但是这个说法有点问题,就是一般说薄情是人一走茶就凉,张昭人还没走呢。茶怎么就凉了?所以这个不大说的过去。
 第二种说法叫做记恨。孙权记恨张昭。为什么记恨张昭呢?因为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是主张投降的啊。而且我们也讲过这个故事啊。孙权称帝的时候讲这都是周公瑾的年功劳啊。张昭也站起来准备发表一番歌功颂德的言论。孙权把他止住了,说张公你就算了啊,朕当年要是听了你的话,现在已经讨饭去了。记恨他,而且逻辑上也讲的通嘛。对不对?朕如果投降了曹操,有皇帝当吗?没有皇帝当。朕当不上皇帝,你能当上丞相吗?也当不上对不对。既然你原本就是当不上丞相的,这回也不要当嘛。但是这种事情你一次就够了啊。你要羞辱他一下,或者报复一下,一次就够了。有人说其实这个不是记恨,是个立场问题。说孙权怀疑张昭立场不坚定。其实这个也不必。因为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曾经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讲条件,说如果你把张昭和刘备杀了如何如何。如果你舍不得杀张昭;光杀刘备也行。那曹操把张昭列入了他的黑名单就等于证明张昭对你孙权来说是立场坚定的嘛。凡是敌人拥护的咱们就要反对吗。所以这个恐怕也不通。
  第三种说法呢;说孙权不是记恨;是忌惮。是怕张昭。陈寿就有这个说法;陈寿说张昭不能当丞相是“以严见惮;以高见外”。就是张昭这个人太严厉了,所以孙权害怕他。张昭这个人太高尚了,所以孙权疏远他。这个也有证据。我们知道孙权接班以后,是以师傅之礼来对待张昭的。也就是把张昭当老师的。既当叔也当老师。张昭呢,也当仁不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