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心灵能量 >

第17部分

心灵能量-第17部分

小说: 心灵能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起来。那是天性主宰着他。

一个人的天性要是能够一直保存,作用和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可惜,随着长大,环境会影响他,心里的烦恼、身体的欲求会困扰他,于是天性也就慢慢地被蒙蔽了。人的性格中于是出现不良的习性和禀性。

天性是纯阳的,纯阳为神、为仙,是有灵气的、善良的;身体是纯阴的,只有实实在在的感觉,没有灵气,它是用来接触事物、产生感觉的,所以身体有贪欲贪食、贪睡、贪图感官享受,人类的一切恶习,无不从身体的贪欲而来,人们也或多或少知道用心的力量去制约身体的种种贪欲。心灵处在天性和身体之间,上可以与天性沟通,产生〃道心〃,即为人之心,下可以与身体交流,产生〃人心〃,即为己之心。所以它是一个阴阳兼有,善恶交争的场所。人是善,还是恶;是快乐,还是愁苦;是通达,还是堕落;是疾病,还是健康;病了是走向康复,还是走向死亡,全在这一念之间。

为什么这么说呢?

身体,这个纯阴属性,企图通过控制心去影响人的天性,如果人所做的一切完全以〃身体〃为中心,那就坏了,他必然会有很多嗜好,好吃懒做,贪得无厌,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身体的嗜好牵动心灵,心里的阳气被身体的阴气所吞噬,只剩下阴沉沉的私欲。心是用来明理的,然而私欲蒙蔽了良心后,人会变得不知天高地厚,恣情纵欲,哪管什么天理人伦?这就叫迷了心窍。孔子说的 〃小人无忌惮〃,也是这个意思。

心里的私欲把人美好的天性污染了,在人的性子里增加了人的禀性。遇事就发脾气,这就叫动了禀性,怒、恨、怨、恼、烦都是禀性,五脏的病都是从这里来。为什么?这些禀性都是身体带来的,它们必将以疾病的形式还给身体。五脏是身体的五脏,如果一切都以身体为中心,那么疾病也会以身体为中心,包围上来。

这是性格、心灵和身体的一个恶性循环,疾病和厄运会在这个循环中源源不断地捞取生存的资本。

第八章 五行性格与健康之成人篇

养生是为了提高整个生命的质量,而不单是为了身体健康地活着。真正的养生,要做到性子好、命运好、身体好,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成人健康与什么相关

1.性子不好,养生事倍功半

现在人们喜欢谈〃养生〃,但他们谈的养生其实是〃养身〃,仅仅是想把身体养好,并且总以为做点什么运动,就能达到目的健康长寿。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什么是养生?养生是为了提高整个生命的质量,而不单是为了身体健康地活着。真正的养生,要做到性子好、命运好、身体好,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接触到的〃养生之道〃,无非是让人们吃点什么、喝点什么,以及补充点什么〃人体必需的物质〃;或是让人做点什么运动,强健一下筋骨;再不就是练个什么功法。。。。。。其实这些都只是针对身体而言的,在心理状态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养生之道〃都是有效的,可一旦心态有问题,性子不好,就不灵了。管你什么食疗、药补,身体不能吸收;管你怎么练功、练气,身体不能接受。其实,现代人并不缺乏营养,也不缺乏运动,他们最欠缺的是心理的健康。所以,养生从养心开始,对于现代人而言极为重要。

如何养心?我们之前说过,心的本原状态是祥和、安宁和喜悦,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把心弄得躁动、苦闷、烦恼,把这种躁动、苦闷和烦恼的心境扭转过来,就是养心。《千字文》说:〃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维鞠养,岂敢毁伤?〃四大,是佛家所言的地、水、火、风,人体的各部分都可以归入这四类,所以,古人常用〃四大〃来指代人体。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德,〃四大〃和〃五常〃是一体的。我们爱惜自己的身体,是在追求健康,也是在尽自己的孝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父母给的,不爱惜身体就是不孝。人之所以要修五常,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五种美德归根到底是有利于我们的身体的。修德,修心,就是修身;而要修身,就得修心、修德。

心的本原状态是善,所以,养心就是修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养,其实是通过对心灵的修和养,达到身与心的双重健康。身心都没有病的时候,要注意〃养〃,养身、养心、养性;身心有病的时候要修,通过修心,达到修身的目的。修身,就有修理身体的意思。平时自己经常修一修,就免得日后被按在手术台上,让医生用手术刀来修啦。

身心靠什么来修养?靠仁、义、礼、智、信,古人教我们这些美德,是为了我们好啊,偏偏有人认为这是说教,对我们不利,还不如直接来点〃养身〃的东西实惠。其实,仅仅为保养身体而养生,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它局限在身体上了。只有把养生的重点放在养心、养性上,让自己美德的阳光照亮我们的整个身体,烦恼也没了,杂念也少了,性子也好了,身体的根本健康才有保障,那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2.泻心与养心

心有虚实之分,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在精力过剩的情况下,通过宣泄可以达到心理的平衡。现代很多电视节目、娱乐活动和体育比赛,都是以泻心为目的的。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他每天上班都很累,晚上回家想通过看电视放松一下子,但是疲劳还是不能缓解,睡觉前甚至感觉更累了。

我问:〃你看什么电视节目?〃

他说:〃都是一些很轻松的娱乐体育类节目,看着不用动脑子的;电视剧都没敢看,怕情节太复杂造成心理疲劳。〃他还说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其实,这毫不奇怪。人各有别,并不是所有人都使用同一种方式休闲娱乐。那么,人的差别如何分辨呢?这样根据身体状况。身体状况大体可以分为虚和实两种。邪气过盛谓之〃实〃,正气不足谓之〃虚〃。所以,产生疲劳,首先要分清是〃实〃导致的,还是〃虚〃导致的。《内经》谓〃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意思是消除疲劳有两种途径:〃泻〃和〃补〃。在身体非常健康的情况下,工作了一天,如果心里郁积了很多令人不愉快或者烦心的事情,感觉堵得慌,或者欲罢不能,那就是实证,需要泻掉;如果体质较弱,工作了一天,觉得被工作搅和得筋疲力尽,那就是虚症,就需要补一补了。

现在电视中流行的娱乐体育节目,其实都是主〃泻〃的。它们各有功效,让人很快进入它的情景,进入它们或轻松、或兴奋、或激动、或紧张的氛围,忘掉现实中的烦恼,消解心中的郁结。而且,在节目设定的情境中,我们还可以发泄掉过剩精力,归于平静。这种平静是另一种形式的疲劳,它可以带来很好的睡眠。

然而,一个体质虚弱的人那里,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娱乐和体育节目的喧闹、紧张、兴奋给他的身体带来的是进一步的消耗。七情皆可致病,喜则伤心,恐则伤肾,忧思伤脾,在身体虚弱疲劳中,进入娱乐和体育节目设定的情境,虽然当时不觉得累,但也只是阴虚带来的阳亢,久而久之,消耗过度,不但当时的疲劳得不到缓解,反而可能导致内伤,中医上说的〃虚痨〃(败血病、尿毒症等很可怕的病都属于这个范畴)就是由这样的内伤导致的。

那么,虚证的疲劳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缓解呢?首先要养心。心为君主之官,神志出焉,它统摄其他脏腑,统摄人的各种情绪,只要心静下来了,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就不会对人产生多大伤害,而五脏也可以在这种环境中迅速恢复健康状态。

所以,体质虚弱的人,疲劳之后,不要看电视,不要盲从打牌、打游戏、唱卡拉ok、跳舞等以发泄为目的的休闲娱乐,那样往往得不偿失。其实,静静地躺一会儿、坐一会儿,也就不累了,就这么简单。

有人说:我静不下来,坐不下去,我爱热闹,怎么办?

我说:这么虚的人还静不下来,还是阴虚则阳亢。这就像灯油将枯时候,灯芯上的火不是小了,而是大了,但这样的火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必须小心啊!

这件事情很值得继续推敲。钱穆先生认为,中西方文化的很多东西是相反的,中国文化是向我心内求的,而西方文化是向我心之外求的;中国文化是以静为主的文化,西方文化是以动为主的文化,如此等等。他也认为,近代以来,因为我们学习西方,所以很多东西都搞反了,给国人身心造成了很大损害和痛苦,但他没有说出所以然。我们将中西放在五行中,就容易解释了。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呢?并不是因为中国人盲目自大,以为自己在中间位置最尊,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在中间。根据五行、五色、五方的对应,中国人是黄种人,黄色属土,土主中央,而西方人是白种人,西方属金,而白也属金(其他的可以先不考虑,比如,南方属火,火主红,但南方不一定是红种人;北方属水,水主黑,但北方没有黑种人。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虽然无论哪里的人都可以按五行分为五种类型,但在总体上,西方人是属金的,中国人是属土的。火克金,心主火,所以西方人要泻心火,不然他总感觉心里有东西发泄不出去,不舒服。西方文化,是激情的文化、发泄的文化、泻火的文化。文化是让人获得平衡的,不把这个心火泻掉,西方人会受克不平衡。但中国人的心火能泻吗?不能!因为火生土,土性的中国人需要火来生他暖他。所以中国文化以静为主,养心,好好养这个火,中国人才能够获得平衡。所以,对于西方那种泻心、泻火的文化,我们是要慎取的。(如下图)

健康法则

1.勤动脑,不动心,脑子越用越聪明

我读中学的时候,学习很用功,爷爷奶奶看了都心疼,总是对我说:〃读书不能太刻苦啦,要防止用脑过度。用脑过度就成书呆子了。〃他们还举了很多例子,比如附近有个小伙子,是个文学青年,酷爱读书,写了很多东西,后来因投稿屡屡失败,发了疯,一直被关在家里;还有个小伙子,也是读书非常刻苦,但考了几次都没考上大学,成了书呆子了,从家里跑出来,到街上去讨饭,手里还拿着书呢。可我那时不知从哪儿听来一句话,叫做〃刀越磨越快,脑越用越灵〃,这不正好跟〃用脑过度〃的说法矛盾吗?于是我开始琢磨这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把脑和心分开了。简单的说,脑是思考问题、存储信息的,而心是控制情绪的。有人数学成绩好,再难的题目他都能解出来,这就是脑子很灵,为什么呢?因为除了先天因素外,就是他做题目做得多啊,脑子经常在数学上转,时间长了也就灵了。我的头脑虽然在数学方面不够灵敏,但记忆力还不错,只要是我喜欢的文章,读三四遍就能背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经常背文章啊,越背记忆力也就越好了。康熙皇帝记忆力更好,他跟一个外国传教士一起出去打猎,看到一种鸟,就问这位传教士用法语如何称呼这种鸟的名字,这位传教士就告诉他了。三年以后,他们再次看到这种鸟,康熙竟然信口用法语说出了这个鸟的名字,这位传教士大为惊叹。康熙为什么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呢?据史料记载,康熙读书是非常用功的,对于经典,他要先读120遍,再背120遍,如此高强度的训练,练就了康熙天才的大脑。没听说他用脑过度!

那些因读书而发疯或成了书呆子的人,又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他们在高强度脑力劳动的同时动心了,也就是动了情绪、动了性子。那位文学青年,怀揣热烈的文学梦,但投出去的稿件都如同石沉大海,梦破了,有多大的希望就有多大的失望,心灵经受不起这样的打击,又怨又恨,可不就疯了?这是阴火性格导致的典型心系统病啊。还有那位拿着书出去讨饭的书呆子,也是心灵受打击所致,根本不是用脑过度的缘故。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仅仅是用脑而已,心不能动。也就是说,你把该学的学会,该背的背熟,就可以了,不要有心理上的压力,也不要有嫉妒心。学生心思单纯,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容易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很多家长不能启发孩子如何用脑,如何平静地、祥和地享受用脑的乐趣;他们只会动心,见邻居家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了,听说同事的孩子考了全市第一名,回家就开始教训孩子了:〃你怎么就没有一点压力呢?〃〃你怎么就连一点嫉妒心都没有呢?〃好像〃压力〃和〃嫉妒心〃是学习进步的动力。其实是他自己的压力和忌妒心在作怪,无处发泄。家长一动心,孩子也会动心。压力和嫉妒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是有促进的,但同时也给孩子的心灵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从此他就不能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了,他要把很多心思放在感受压力和嫉妒他人上:看到社会竞争激烈,他会为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看到别的同学成绩好,看到别人取得了成功,他会嫉妒。这种情绪愈演愈烈,终于造成畸形。

这种畸形人,我是经常遇见的。记得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真是无忧无虑,天天就是享受学习,享受友情与爱情,从来不考虑以后去哪里工作、做什么工作、月薪多少。但现在的大学生就不同了,我最近接触到的大一、大二或者研一的学生,都表示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担忧。我的那些师弟师妹们都喜欢问:〃师兄你当年是怎么学的,是如何为以后工作规划的?我怎么觉得现在学的东西对我以后找工作没有什么用呢?〃这种蠢问题,当年是绝对没人问的。我的回答是:〃你现在该学什么就学什么,干嘛为那么远的事情烦恼呢?〃这些小孩在压力下生活惯了,高中的时候压力朝高考的方向压,一旦考上大学,要面对多元的社会了,心里的压力变得六神无主了,于是既感觉到有压力,又不知道压力往哪里使,反倒把正经的学习给耽误了。就这样,很多孩子高中的时候非常优秀,考上重点大学后却变成了一个庸人,真是可惜!

总之,让孩子心脑皆动,既要承受学习的压力,又要承受心理的压力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