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明朝第一弄臣 >

第513部分

明朝第一弄臣-第513部分

小说: 明朝第一弄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可惜,宁王对火器宝贝得很,说什么也不肯答应,太湖霸王也觉得自己异想天开的主意不是很靠谱,所以很快就放弃了。

可没想到,在应天城外的大江上,他却亲眼验证了自己想法的可行性,船上不但能安置大炮,而且还能安置很多。要说这船为什么这么大呢?不够大的话,怎么能安置下近百门大炮啊!

他不是船匠,也没进过航海学院,所以,没有半点验证了新战术的喜悦,心中除了恐惧就是腹诽。他没见过京城的神机营,可他很清楚的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宁王的火器部队就是个渣,天下第二?天下最二吧!

“轰!”炮口喷出了橘红色的亮光,随之而来的则是雷鸣般的巨响。

火光连成了一片,光彩夺目,仿佛天上的朝阳落入了大江之中;炮声隆隆,激起一片惊涛骇浪,仿佛大江都为之震颤。

即便是对着已经陷入混乱的敌人,皇家海军的炮兵也没有丝毫怜悯。对敌的时候,怜悯这种情绪本就是要摒弃的,何况,这些敌人也不值得怜悯。他们先前是盗匪,为祸一方,荼毒乡里;如今则是叛贼,罔顾天下安危,在外敌入侵之际掀起战乱。

一切阻碍大明雄起的人都是跳梁小丑,他们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彻底扫平,而消灭敌人,就是皇家海军的使命。

四百门大炮的齐射,即便在海上,也已经蔚为奇观了,在江面上,足以给人一种雷火漫天,覆盖了整个大江的感觉,至少,宁王水军的感受就是这样的。

他们并不知道,比起旅顺海战,皇家水军的炮弹有了些改进。发射前,那些圆滚滚的铅球、铁球是从火炉中取出来的,炮弹一放入炮膛,就立刻会被发射出去,所以,落在目标船上时,炮弹的温度依然很高,足以点燃船板,使其汹汹燃烧。

而在观感上,这种炮弹也很漂亮,仿佛一颗颗流星,带着一串明亮的痕迹从天而降。不过,这些流星没有许愿的功能,它们带来的,只有巨大的冲击,所到之处,只见巨大的水柱和波浪、飞溅的木屑、破裂的船板、零乱的残肢断臂,以及腾腾而起的烈焰。

轰雷般的炮声掩盖住了几乎同时响起的其他声音,当炮声停歇后,江面上的嘈杂声才被全面释放出来。最大的是惨呼求救声,其次是烈火燃烧的噼啪声,还夹杂着些噗通噗通的落水声,在恐怖的炮击下,船,已经变成了最不安全的地方,跳水逃亡才是生路所在。

本来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彻底沉寂了,就连原本最有勇气的那些悍匪,此时也不敢再言突击了,尤其当他们惊骇欲绝的看到,第一次炮击的尘埃尚未落定,黑洞洞的炮口就再次从炮门中探了出来,随后,之前的情景又被重复了一遍,其后,又是一次。

三轮齐射结束,宁王水军船只的甲板上已经变得空荡荡的了。当日江南联军是由水军和私兵做主力的,而且还有秘密的杀手锏在,所以面对皇家海军的火力覆盖,他们才能发动决死的冲锋。

而盗匪却只擅长打顺风战,即便是许氏兄弟那样的海盗,在旅顺海战时,也是最先败逃的,太湖霸王等水匪比起海盗,凶悍之气更是差了一大截,只是挨了三轮炮击,他们的士气就已经彻底崩溃了。

不过,船上也不是完全没人了,王鉴之就依然站在旗舰的甲板上。这是一艘楼船,行进速度比较慢,在炮击开始前,落在了队列后方,所以幸运的躲过了一劫。

水匪们很明智,知道运气这东西不能长久凭恃,想要逃出生天,还是得靠自己的双手双脚,所以,虽然不是端午节,可他们还是跳江了。但王鉴之没有能从大江江心游到岸边的水性,其实,他也没有逃命的心思。

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的一首赤壁怀古,道出了多少文人的儒将情结,对于王鉴之这个有志于军功之人,更是有感于心,无数次的在脑海中构想过类似的情景。

如今,同样在这大江之上,他终于等到了梦想成真的一刻,只是谈笑的那个不是他,灰飞烟灭的那个才是。

一万大军已经分崩离析,在炮击中阵亡的可能并不是很多,但没了士气,这帮本来就不怎么把军纪当回事的土鳖肯定是要四散而逃的,别说收拢了,恐怕再想找个人影都难。

没了这一万水军,南京城他注定是进不去了,除非是以俘虏的身份,可那样进去又有何用呢?他并不认为,对方击破了自己的先锋水军后,会就此罢休,有这样的炮舰在,敌人大可以逆流而上,直取安庆,里应外合的攻破宁王的主力。

随后,自己这些人长久以来的谋划,就此落幕,化成泡影,王鉴之一阵阵的心酸,转瞬间便心如死灰了。

他已经知道了,曾经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旅顺之战的原因所在了,想必就是这些炮舰的功劳吧?江南虽然繁华,对工匠和技艺也比其他地方重视得多,可终究是不如旅顺的,对方是把工匠捧到了跟士人差不多的地位。

所以,尽管江南这边的工匠,尤其是船匠要比旅顺多得多,可是,在战舰方面,却只能瞠乎其后,哪怕是仔细研究了对方的手段,并且不惜颜面的模仿也一样。

敌船上的大炮,比军中的将军炮打得远,威力也大,射速更是要超出许多,京城中传说的那句话果然是真的,科技就是生产力,科技就是力量,王鉴之彻底明悟了。

……

“这么不禁打?”陆小四有些迷茫,敌人太脆弱了,本来他想着会面对一场和旅顺海战差不多的激战呢,谁想到三轮齐射,不,其实第一轮开始,问题就已经被解决了。

他抓了抓头皮,转头问道:“王先生,接下来怎么办?”

“给后阵消息,让他们上去收降吧。”王守仁晃了晃头,炮击给他也带来了一些不适,硝烟倒还罢了,江风会很快将其吹散,可炮声的巨响,却让他的耳朵一直嗡嗡作响,陆小四的声音在他听来都有些模糊。

“收降?王先生你刚才不是说要除恶务尽吗?”旅顺人习惯了以先生称呼王守仁,就算知道对方已经成了朝廷大员也一样。

“除恶不在多杀伤,以谢大人的说法,这些人还能派上其他用场,也是可以将功折罪的。”

王守仁摇摇头,举目西望,“既然宁王已经使出了孤军深入之计,在遍地声讨面前,想必也不会轻易退缩,安庆也是关键所在。如果能在安庆击败他们,就可以将这场变乱造成破坏将至最低了。”

……

“降者免死,举械顽抗者皆杀!”

王鉴之当然听不到王守仁的那番话,可当他看到,炮舰后的船只突然加速而前,所过之处,一路畅通的时候,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现在留给他的选择只有两个,终点却只有一个。

是当俘虏,被人明正典刑,还是干脆点的自我了断?他稍稍犹豫了一下,就像京城和大同那些人指望江南战局一样,应州之战也是王鉴之的救命稻草。

不过,他并没有犹豫很长时间,很快,他的脸上就露出了一丝苦笑,把握十足这种事儿根本用不到谢宏身上,这人确实是有百神庇佑的,否则,江南的局势怎么会这么快就倾覆了?明明就是万无一失的啊!

他死心了。

于是,宁王水军的落水者又增加了一个,只是这人比较特殊,他不会水,却还不肯呼救,很快就变成了一具浮尸,曾经的显赫和野望,都成了过往云烟,随着他的水军一起灰飞烟灭了。

几乎就在同时,南京城头也有身影一闪,然后那人如同一个破口袋一般,重重的落在了城下的土地上,当即变得扁平了。

寒冷的冬天,地面冻得相当坚实,南京的城墙之宏伟也不逊于京城,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无论是当朝尚书还是路边乞丐,结果当然都只能有一个。

虎头蛇尾的应天水战,就此落幕。

最新章节 第726章 是平叛也是推广

第726章  是平叛也是推广

何鉴当然不是因为震惊过度才掉下去的,南京城头的军士都是震骇不已,城内的官民也被城外的动静吓得不轻,可后者都在庆幸。

军士庆幸自家不用面对这样的敌人,官员在庆幸自家看准了风色,百姓们更是对于能免去一场兵灾而庆幸不已,心中没鬼,生活就会比较快乐,从古至今,都是这么个道理。

其实王守仁也看到了王鉴之的动作,毕竟是旗舰,还是相当显眼的,不过他却没有什么阻止的意思。王鉴之等士人机关算尽,最后倒也算是求仁得仁,又何必去阻止呢?一栋大厦的轰然倒塌,总是要有几个殉葬的才应景啊。

关于儒家的功过,在辽东之时,王守仁就跟谢宏多次讨论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儒家对华夏是有功的,这学说中蕴藏着立身处世的智慧,并且有着面面俱到的哲学,经过了千年百代,无数智者的完善,已经形成了相当严密的系统。

正是这个严密的系统,让幅员万里的华夏有了足够的向心力,屡经变乱,却也未曾彻底消散,哪怕是异族入主,最终也只能以儒家之法治理天下,其优良之处自不待言。

王鉴之等人之死,倒也有殉道的意思。

不过,如谢宏所说,儒家的自我完善,是相当被动的,不到穷途末路的时候,那些饱学之士并不会寻思改良,即便看到了危机四伏,他们也只是在细节处略加改善,以不影响大局为最终目的。

所以,千多年来,儒家的进步只局限于哲学意义上的。

从求仁取义,到为万世开太平,他们的口号越喊越响亮,可实际上却什么实事都不做;经过了千年的锤炼,他们谋略斗争的水准越来越高,即便后世的政坛英杰也只能拾其牙慧,但他们斗争的目标从来都是自己人。

为了方便驱使,他们打压工匠;为了彰显特权,他们打压商人;为了亲亲相隐,以公谋私,他们不肯完善律法。把好好一个华夏搅得乌烟瘴气,他们却不自觉,一个个还都能以名臣良相之名,现于丹青之上。

王守仁前世也是改良派,他看出了儒家的空谈本质,强调要知行合一,也就是所谓理论结合实际。只是当他故去之后,阳明心学也慢慢变了味,或者为世人所遗忘,最终却是让东面那个岛国得了不少心得。

其实身在这个时代,本就不可能有人跟谢宏一个思路,去考虑彻底推倒儒家道统,重新建立新秩序。即便有人想了,他也不可能做得到,只要他稍微显露出一丝这方面的意思,立时就会被千夫所指,身败名裂。

儒家道统是难以动摇的,在其强盛之时,汹涌而来的声势甚至连九五之尊的皇帝都只能避其锋芒;即便在穷途末路之时,也依然会有王鉴之这样的人,为之殉道。要不是谢宏更加神奇,王守仁确实想不出,推倒儒家这件大事,竟然真的有人做到了。

只要打垮了宁王,再将小王子赶出边关,中原就再不会有成建制的顽抗力量了,那些冥顽不灵的少数顽固分子,只会会在变革的大潮中湮灭,很快,大明就要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了。

在那个时代里,国势雄强,政令清名,民智普开,人人安居,每个人都能昂首挺胸的走在阳光之下。旅顺的经历,和天津的见闻,让王守仁极为期待。那两处的所见所闻,就已经跟典籍中所述的太平盛世没什么区别了,但和谢宏的说法还有不小的差距。

想到自己的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一番,让那些古之贤者想到不敢想的盛世景象,他也不由心潮澎湃。感受着迎面吹来的烈烈江风,他的心思早已经离开了南京,飞到了安庆,稍一停留之后,便转向了京城。

那里才是真正让他大展拳脚的地方,与之相比,眼前这场战争简直如同闹剧一般,秀才造反,果然很不靠谱啊。

“咔……咣!”

思绪翻涌间,江岸上的雄城终于有了动静,城门轰然而开,衣甲鲜明军兵鱼贯而出,到了江边分成了两队,大队人马沿着江岸一字展开,加入了抓捕残匪的行列。另外一小队人,簇拥着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上了小船,往王守仁的旗舰靠了上来。

“老夫徐俌,未知船上是哪位大人主事?”

“原来是魏国公,下官礼部侍郎王守仁有礼了。”王守仁微一挑眉,略有些意外。

“不敢当,不敢当。”

老徐满面带笑,连连辞谢,等到两船移近,上了王守仁的旗舰,他更是舌粲莲花,“早先听那些说书人,说什么弹指间催强敌,老夫只是听个乐子,今日相见方才知道,原来戏说之言也未必不可信,故人之后能有如此雄才,老夫也是有荣与焉啊。”

“魏国公谬赞了,敌寇本就是乌合之众,更兼将士们用命,下官也只是略尽调度之责罢了。”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曾在南京任礼部尚书,徐俌身为国公,与其相熟也是应有之义。不过,在辨明对方来意之前,王守仁并不打算和对方攀关系,搞得太过热络。对方满口赞颂,把他夸到了天上,他也只是不着边际的说些官腔回应。

“伯安还是太谦了,年轻人谦虚些倒也是一桩美事。”徐俌也是相当老辣的角色,又如何听不出王守仁淡淡的疏离之意,不过他却也不动容,很快便不着痕迹的转换了话题,试探着问道:“伯安此来,应当不单是要救援南京吧?”

“江南有变,身为大明臣子,自当上解君忧,下安黎民,以平乱抚民为己任。”王守仁猜到了些端详,索性给了个台阶出来。

“伯安说的极是,老夫也是如此作想。先前敌视猖獗,又不得京城令旨,因此不敢妄动,只能以稳守南京为任。如今王师一到,正是扫荡敌寇之机,老夫虽然一把年纪了,却也有报国之心,若是王大人不弃,老夫愿助大人一臂之力,共保大明社稷。”

大明的勋贵被压制的很厉害,可这些国公之后都是家学渊源,却也没有笨人,王守仁留出了话头,徐俌当即顺竿而上,大义凛然的提出了愿望。

“那就有劳魏国公了。”王守仁点点头,宁王到底会顽抗到什么地步,谁也不敢保证,平叛的力量自然是越多越好。徐俌在南京军中多有故旧,更兼国公府还有不少私兵,其影响力,只看他为了表心迹拉出来的兵马就知道了。

“谈不上,老夫也是拿朝廷俸禄的,国家危难之时,自然也是当仁不让。”见王守仁答应的爽快,徐俌心中更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