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明朝第一弄臣 >

第371部分

明朝第一弄臣-第371部分

小说: 明朝第一弄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消息迟迟不到,实是令老头心力憔悴。

“张公,还说什么常理,只要跟那个奸佞扯上关系,每次事情都会变得诡异起来,真是……下个冰雹,怎么就演变成遍地烽火了?”

阎仲宇也很犯愁,烽火是警讯,按照军中法度,见烽火就应该派援军,可眼下情势未明,又岂能轻举妄动?万一又是谢宏的诡计怎么办?

再说了,山海关的消息也不甚详尽,那几个探子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立刻回返了,监察御史再召人去时,却是无人应募,也不知他们怕些什么?

没错,按照常理,很可能是灾民暴动,因此各卫所皆燃放烽烟示警,可这时间上却对不上。辽东虽然是边镇,可住在那里的终究是华夏百姓,他们素来以勤劳、忍耐而著称,哪里会遭了一场天灾就暴动?

总得是没吃没穿,饿殍遍地了,而朝廷的赈济却迟迟不到,这才会有人铤而走险,在这之前,就算是有闹事的,也只能是个别现象,又怎么会惹得辽东烽火遍地呢?

所以,这些情报没有任何用处,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倒加深了原本的疑惑。

唉军情不明,灾情不明,一切都是不明,而对方那边却是一副好整以暇的模样,他岂能不忧?

“光是辽东诡异也就罢了,京城这边偏偏也是波橘云诡,让人琢磨不透,这真是……唉”

阎仲宇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以众人的城府,光是辽东那边有些诡异,倒也不至于让他们沉不住气,静观待变的耐心,他们还是有的。可将京城这边的应对看在眼中,就由不得他们不狐疑了。

从上次朝会那天开始,京城百姓就像疯了一样,肩挑背扛的向南镇抚司蜂拥而至,大包小裹携带的都是粮食

要知道,那可是他们自家存下的口粮,就算派税吏拿着皮鞭去征收,他们都不会轻易交出来的。在这一瞬间,这些卑微至极小民爆发出来的能量,让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们都不得不侧目。

开始的时候还仅限于京城,可到了后面,京畿周边,甚至有人大老远的从宣府、河间府这样的地方赶过来,为的就是捐出自家的口粮给辽东,给皇上,这不是疯了是什么?

虽然南镇抚司令人讳莫如深,无从刺探,没办法得到详细数字,可单就各家探子的观察,这些日子以来,南镇抚司得到的粮食没有五十万,也有三十万石!

这数字实是让士大夫们惊异,不过更让他们惊异的还在后面。

“义民牌?哼!”洪钟冷哼一声,语带讥嘲的说道:“唐寅跟那jiān佞倒是一脉相承,心思都是这般诡异,让人琢磨不透,本官本以为,他们会借此机会继续收买人心,大撤银钱呢?这不是他们一贯的作风吗?可谁想到却发了这么一块木牌子,这算是什么?

知道明年的用度紧张,提前节约开支吗?”

江南的回信已经到了,信中详述了众人商议出来的对策,强硬的态度颇对他的脾气,因此他心中的忧虑也没那么强烈,所以他也是为数不多的,还有闲情发出嘲讽的人之一。

“难说,若是用度紧张,皇上就不应当放出风声扩充近卫军,如今不光是军户子弟,连许多将门乃至勋贵之后都是闻风而动。皇上若是不收回成命,单是这一次扩充,只怕就会有数万人应幕,甚至更多也说不定,这才是最大的开支啊!”

杨廷和摇了摇头,面上难掩忧sè,养兵,尤其是象正德那么养兵,开支是极大的。单是用在那三千余近卫的银钱,用之于边军,足以供应十倍于其上的军队了。

保持这样的模式,再将规模扩充十倍乃至以上的话,那将是怎样巨大的消耗啊?光是想想,杨廷和就已经眼前发黑了。

“介夫此言不差,除了近卫军之外,常春藤书院也在扩大规模,原本的皇家公园已经不敷使用,如今珍宝斋的人正在四下问询,试图将周边的房舍都买下来,以作扩建之用,那里有半点节约开支之意?”

许进很赞同杨廷和的意见,珍宝斋提前问询,显示除了极强的亲民倾向,那就不大可能会强卖强买。

可京城的地皮本来就贵,皇家公园的所在又是内城繁华地带,不消多,只要扩大一倍的规模,三四百万两银子都未必挡得住,而看珍宝斋调查的规模和范围,恐怕还不止这样……

而且,拆迁后还要兴建,这其中所需要的银子,恐怕也是个天文数字啊,跟这些消耗比起来,就算是粮价再怎么高,几十万石的粮款也不过九牛一毛罢了,有必要节约开支吗?

“那jiān佞到底哪来的这么多钱?难不成真如他所说,海外确实有金山银海吗?否则,他又哪里来的这种底气?”

被杨、许二人这么一说,众人惊叹之余,也都是存了疑问,一道道质询的眼神,在身边华些江南出身的同僚身上扫来扫去。

银子不会凭空而生,就算没有天灾,可辽东再怎么开发,也不可能有这种效果,那么案很明显,谢宏依仗的八成就是海贸。

虽然知道海贸有利可图,可禁海百年,大多内地官员并不太了解具体的情况,很多人都认为海贸利润也就跟边贸差不多,利大风险也大,虽然也有些眼热,却也不至于眼红的不能自已。

何况江南本来就富庶,就算没有海贸,也是大明一等一的繁华之地,也没人太过深究。

之前谢宏宣扬海贸之利的时候,他们同样不屑一顾,有金山?那怎么没见郑和或者其他人搬回来过?不过是那jiān佞盅huò人心,借此造势罢了。

可现在一看,可不得了,光是各处皇庄明年一年的huā费,恐怕就在千万两以上。谢宏的狡诈,大伙儿都是熟知,四面楚歌的情况下,

没有足够的底气,他敢这么玩?

谁信我也不信!

正文 第523章 若隐若现的凶兆

第523章 若隐若现的凶兆

“哪有此事,不过是家中下人操持的一些生意,收入虽然不少,可消耗相应的也大,加上各种损失,实则也不过略有贴补罢了,老夫一向都是不怎么过问的。”王鏊连连摆手,断然否认。

他在心中大骂洪钟,没事挑起这种话题干嘛?还嫌不够乱啊?要是再来多出一帮眼红海贸之利的人,那奸党的声势岂不是更大,更加难制?

何况他说的也不算全是假话,身为家主,又入朝为官,他哪有空闲理会海上那些事儿啊?只要能确保每年的进项,他才不管那么多呢。

最重要的是,海贸的利润虽大,可也没大到年入千万两的程度啊谢宏运回京城那几百万两,可抢了近百家海商才得来的,天知道他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为今大计乃是锄奸,此事容后再提不迟。”

李东阳见势不妙,急忙出来打圆场,现在可不是内讧的时候,就算辽东大灾属实,也得需要众人齐心合力,这才锄奸有望,若是自家再起纷争,那就彻底无力回天了。

而且他也知道,江南人不会轻易把肉吐出来,可厚利动人心,其他人也未必会善罢干休,所以他只是将事情押后,把话题重新引导了回来。

“唉”提起这茬,因为海贸而起的激愤全没了,代之的还是一片唉声。

“最近皇上也是一反常态,频频举行朝会,李阁老,以您所见,这其中……”

其实这些日子以来,正德的行为也很古怪,虽然经常迟到,可早朝制度却突然恢复了,正德每日必到,若是忽略朝议的内容的话,众人甚至有一种回到两年前的错觉。

可想起那一场场朝议,朝臣们的心里就满是血泪了,那次诡异的朝会的作风被保持了下来,每次上朝正德都像逼债的一样,逼着他们启奏,不然就是欺君。

这谁受得了啊?虽说天下事都集中在了京城,可能传达到众人手上,需要通过朝议才能定夺的也就那么多。

要是依照以往的惯例,每件事都要反复讨论,经过大大的一番争执之后才能定论,那就算朝会日夜不停地开上几个月,也处理不完。

可现在的做法变了,一件事说完,皇上或者是不置可否的放在一边,或者是当廷就下个基调甚至定论,完全就不给大家留下议论的间隙。

当然,发生议论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可却没人感到欣慰,因为一旦发生那种情况,也就意味着有人要被罢官去职了。

被罢官的人当然凄苦,可旁观的也一样兔死狐悲啊,谁知道下一个倒霉的是谁?谁又敢保证倒霉的不是自己?

“这其中,实是有些深意的……”李东阳摇头苦笑,深意,当然有深意了,那个妖孽做的事情,哪一件是无的放矢的?看不出来,只是你一时想不到罢了。

少年人稀奇古怪的念头多一点,总还在人的理解范围之内,比如皇上的稀奇古怪就已经达到了某种境界,一般人都是看不懂的,可终归还算是有迹可循。

但对谢宏,李东阳除了苦笑,还是苦笑,虽然经常显得很浅薄,可当这少年老谋深算起来的时候,就连他这个大学士,也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同等的精力,才能窥的一斑。

“皇上在朝会上看起来是在胡闹,可其实是在干正事……”

“正事?”众人大多都是吃了一惊,只有如杨廷和等几个机敏的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不错,天下的政务,难道算不上是正事吗?”

“可是,皇上分明就是……”张升质疑道。

这说法太匪夷所思了,没错,朝议上讨论的都是政务,可皇上都是在极端的时间内就做了决定,或者是当时不置可否,隔天再做决定,这种做法与其说是效率高,还不如说是拿国家大事当儿戏呢。

“张公,仔细想想,李阁老的话是有道理的,皇上的决断,虽然有不少难做定论的,可大多数处理意见却都中规中矩,还有少数别出心裁,却能让人眼前一亮,若说是乱来,未免太过……”

杨廷和欲言又止,可他的未尽之意众人却都听明白了,胡闹要是都能达到这种效果,那朝中诸公干脆都回家种田去算了,政事无不牵涉甚众,哪有那么简单的?

不过,要说不是皇上自己想的,那么……

“难不成……”王鏊悚然一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听起来很耳熟,实际上也很面熟,因为他天天去报到的文渊阁就是这么个地方。

杨廷和颔首道:“不错,不知道各位留意到没有,最近在朝议的时候,那个谢桑二都很消停,反倒是刘瑾那个阉竖一直张牙舞爪的……”

“介夫,你这一说,倒还真是……”王鏊捏着胡须回想了一番,发觉事情果然如杨廷和所说,“可这跟皇上有什么关系?”

“他在记录。”杨廷和肃容道:“政事,处理意见,甚至少许的反对意见,只要出了诸位同僚的口,事无巨细,他尽数都记录了下来。”

“那有什么用?想要看奏章,直接去通政司或者文渊阁不就好了?”

“那不一样,”杨廷和摇摇头,脸上的表情更凝重了,语气中也带了点苦涩,“各地奏章经通政司到文渊阁,再到司礼监,主要的意见来自于阁臣……”

所谓的票拟,就是奏章给皇帝看之前,要在文渊阁过一手,必须得等到阁臣在上面签署处理意见后,才能生效。

开始的时候,这是皇帝要求的,因为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到了后来,就成了阁臣的权力,皇上有不同意见,却不能改动,只能封驳,要求阁臣另行拟定,然后奏章就在司礼监和文渊阁之间推来推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民主的象征,皇帝不能独断专行了,这还不民主?

可实际上,权力依然是被垄断着的,只不过从皇帝手中,转移到了士人手中罢了,换汤不换药,而且情况还更加严重了。

皇帝好歹把天下当成自家的东西,多少会尽点心力,可阁臣们就不好说了。

十年寒窗,再加上宦海沉浮几十年,这些人想的最多的还是自己,在他们心中,名声,sī利,朋党,这些东西的重要xìng远在天下百姓之上。

所以,这种制度其实称不上有多开明,反倒是催化了政治斗争,使其更加jī烈了,只要参照明末的东林党,就足可见得一斑。

“……而今,在皇上的逼迫下,但凡列于朝班者,都必须发表意见,可以说,皇上一方面借此对诸位同僚加以评估,另一方面,他可能是在学习,当然,学习的可能不光是他,还有另外一批人。”

“会是谁?难不成是司礼监那一干阉竖?”司礼监本来就是皇帝用之代替内阁的,王鏊第一个就想到了这个老对头。

“应该不是。”杨廷和摇头不止,“很可能……诸位可知,日前常春藤书院中的那个法学院更了名?”

“……”众皆茫然,他们关注的重点都在那对君臣身上,尤其是兵和财上面,哪里会理会什么书院?何况还是其中一个学院更名这种小事?

杨廷和一字一句的说道:“如今,那个学院已经正式更名为政法学院了!”

“政法!”众人一片哗然。

法学院成立的时候不少人都留意过,对那个编写教材的人还有些好奇,不过时间长了之后,见进入其中就学的多半都是些落第秀才之类的人物,也就没人在意了。

连个功名都考不上的人,要是去学奇yín技巧倒还罢了,可律法何等博大精深,他们又能学出来什么名堂?纵然有名师也白搭啊,何况那个名师藏头lù尾的,也不像是什么光明正大之辈。

可眼下,那学院突然以政法为名,岂不是就是说,其中的学员涉及面更广了?甚至皇上也有可能在其中选拔了人才,组成幕僚团,以为辅佐,发挥着跟内阁相似的作用?

“一群连功名都没有的竖子?安敢如此?”洪钟勃然大怒,入阁是天下士人最为向往,多少俊彦终其一生也难达到的终极理想,居然被一群落第秀才拔了头筹,简直是赤luǒluǒ的亵渎啊!

没错,这些人没有名义,甚至连个面都没lù,可他们辅助天子处理政事,从事的分明就是内阁的工作,是可忍孰不可忍呐!

从前有个司礼监,大伙儿也就捏着鼻子忍了,内官都是残疾人,文化水平也有限,政治手腕更是低劣,终究是没法和内阁正面抗衡。

可现在,皇上却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挖起了内阁的墙角,落第秀才终归也是读书人,考不上功名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这帮人潜在的威胁要大得多。

何况,那个政法学院当中,还有一个深藏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