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清弊主 >

第282部分

大清弊主-第282部分

小说: 大清弊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旗旗主、王公大臣都未料到平日里游手好闲,喜欢摆谱装大爷的这些个旗民竟然对入军工作坊做那苦哈哈趋之若骛,闻报之后都有些惊讶,他们平日里高高在上,哪有心情去了解调查底层旗民的生活情况,自然也不会去算这笔细帐,不过在弄清楚具体的情况之后,一个个心里都只嘀咕。
给工匠分等级,工钱还那么高?这事也就皇太子做的出,京城虽然物价高,但一年八十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一个七品官一年的朝廷俸禄也才四十多两呢。
仔细想想,一众王公勋贵不由暗自腹诽,皇太子这一手可真叫厉害,他这可不是收买人心,而是挑拨鼓动一众旗民来督促他们,若是敢玩花样或者是拒绝,这些知道真相的旗民首先就不会答应,正所谓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这些生计艰难的旗人绝对不会容忍他们毁掉这个能够改变窘困局面的机会。
下五旗各旗旗主在闻知这个情况后,都不由暗暗心惊,太子为何如此迫不及待?是口是心非,还是担心康熙不允许派人到天津去管理旗务?
这手公开告示,明摆着是想挑起旗民与他们的矛盾,明着反对已是不可能,那样的话,会激起众怒,若是旗民聚众闹事,可就正好给了朝廷机会。拖,也不行,一共就五天时间,能拖得几天?用老弱病残塞搪,也不可能,招收的条件写是明明白白,旗民们肯定有意见。
一众旗主和王公大臣心里都是腹诽不已,却也大感无奈,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这三朝上百年的不断打压削弱,如今的各旗旗主权利早已大副缩水,已经无力与皇权抗争。
为了稳定住旗民的情绪,一众旗主只得一边安排人下去挑选合格的旗民,一边静静的等候着太子的消息,若是允许各旗派人去天津管理各旗的旗务,他们还必须得领太子这个人情,若是不允许呢?他们又该如何?逼急了也只有联手抵制这一条路了。
胤祯之所以要一早就将这些情况以告示的形式公告出来,心里确实是没把握说服康熙不打这几万旗民的主意,所以只好先让旗民知道真相,争取民心,这样,即便康熙不同意,他也能挑动旗民与各旗旗主和王公勋贵争斗,稳立于不败之地。
*
朝廷挑选旗民进入天津军工作坊的消息很快就由内城传到了外城,立时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历来处处高人一等,享受着种种特权的旗人竟然进入作坊做工匠,这实在是有悖于常理之事。
对军工作坊的工匠的进行分级,并且还配以如此高的工钱,更是闻所未闻之事,而且更为可虑的是,军工作坊规模庞大,工匠众多,如此一带头,会否带动所有的官办作坊,进而影响到私人作坊?其他行业会否被冲击,暂时还不得而知,但是与军工作坊息息相关的制铁业、造船业、铸造业等行业必然会大受影响,这些行业的工匠待遇必然要水涨船高,否则就留不住人。
朝廷此举,不论是意还是无意,都在无形中抬高了工匠的地位,做工匠既有面子又有那么高的工钱,必然会吸引大量的人转行。
士农工商各阶层虽然对朝廷此举大为关注,但最为关注和感兴趣的还是士子,喜欢杂学、对杂学有研究的就不用说了,一些对科举感到灰心的士子也是大为动心,一年数十两,上百两的银子收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京城的大大小小茶楼历来是消息的集散地,不仅是旗人喜欢泡茶馆,京师的士绅也喜欢泡茶馆,这几日,又是海军征日大捷,又是旗人入作坊做工匠,大小茶楼都是生意兴隆,宣武门外的‘云来茶楼’生意也是出奇的好,才是上午就已人满为患。
二楼靠窗的一张茶桌上,两名士子打扮的年青人一边喝着茶一边静静的听着一众茶客高谈阔论,海军征日大捷已是过时的新闻,一众茶客谈的正是旗人入作坊做工匠的话题。
听了半晌,身形稍胖的年青士子才开口道:“明安兄,这世道怕是要变了,咱们何不投到军工作坊去?”
“投军工作坊?”王运山微微一怔,道:“恒之难道不知,这军工作坊的待遇只是针对旗人的?”
李清明微微一笑,压低了声音道:“明安兄,上海、天津两地军工作坊现有工匠就已上万,以皇太子的行事风格,自然会一视同仁,咱们可去上海,听闻上海有专门从事火药和枪炮改良的机构。年前,那个盔甲胡同火药作坊的罗天云,听说就是被调去了上海,我与罗天云也算相熟,托他引见,定无问题。”
王运山听的沉吟不语,他两人皆是科场不顺,连着两届都是名落孙山,如今仍是个秀才,对于科举前途,两人都是信心渺渺,对于杂学和算学,两人都颇有涉列,若能去军工作坊发展,自然比继续科考要强上不少。
见王运山沉吟不语,李清明继续鼓动道:“明安兄,你想想皇太子这些年所倡导之事,建农学院、建海军、提倡西学,鼓励杂学,如今又重视军工作坊,提高工匠待遇,我敢断言,皇太子一登基,这世道定然要大变,科举不会再是唯一的出路。
农学院不就是明证?以前谁能想到,学农还能入仕?皇太子既然将这工匠定级发工钱,就绝不会仅限于如今这规模,今年会试刚过,咱们现在去,若是不合意,也可及时抽身,不至影响下届的会试。”
经这一说,王运山是真有些动心了,略微沉吟,他才道:“恒之,这旗人大规模的进军工作坊,日后难免要大举排挤汉人工匠,这事你想过没有?”
“明安兄此言差矣。”李清明说着递过今日的京报,低声道:“你看看京报上怎么说的,评价征日大捷那一段。”
王运山迅速的看了一遍,抬头疑惑道:“有何不妥之处?”
微微摇了摇头,李清明才蘸了点茶水将‘征日大捷,非仅是朝廷之胜,海军之胜,乃是我大清满人、汉人、蒙古、回人、藏人等所有臣民之胜利。’这段话划了一下,而后递过去,道:“朝廷这些年胜仗不少,亦大胜俄罗斯,可曾见朝廷如此说过?”
第539章 误猜
接过京报,王运山细看了一眼,微微沉吟,才不以为然的道:“不就是满蒙一体、满汉一体的延伸?朝廷这些年可没少提,却是未见落到实处,难道恒之对此另有见解?”
“如今是皇太子监国,这其中含义自然大为不同。”李清明肃然道:“皇太子一手创建的海军是率先提出不分满汉蒙回的,这一点整个京城皆有耳闻,如今又在京报上如此说,这明摆着是要一视同仁,若是所料不差,这仅仅才是试探,太子继位之后,便会大力推行。
真若如此,何必担心受排挤?再说,进军工作坊,又不是做官,那是全凭本事吃饭,没那个本事,不受排挤也得走人,有本事又何必担忧过甚?”
“言之有理,那咱们就去上海看看,早就听闻上海繁华不在江宁之下。”王运山说着又轻笑道:“恒之不入仕,还真是可惜了,就凭你这份推敲的能耐,必能大有作为。”
“明安兄取笑了。”李清明轻笑道:“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我这秉性,也就是个师爷的料,而且还得寻个言听计从的主子,否则一年不到就得辞馆。”
听的这话,王运山不由微笑道:“恒之这脾气,非得有上官赏识不可,罢了,还是与我结伴埋首做学问。”
小汤山行宫。
康熙在经过例行的恢复针灸推拿之后,破例没有练字。而是在花园里静静的半躺在躺椅上,望着眼前的景色出神,一众太监宫女见此情形。都识趣的远远散开,唯有李德全躬着身子立在后面,一声也不敢吭。
康熙费神思虑的也是如何管理进入天津军工作坊的旗民,这批旗民可不是小数目,按老十四的计划,至少是几万,甚至是高达十万的青壮旗民。若是仅按青壮来算,已经相当于二、三个旗的规模。
对这批旗民,他确实是心动不已,但却是犹豫不决,若是公然下手,势必引起下五旗旗主和王公勋贵的强烈反对,有可能破坏旗人入军工作坊的计划,毕竟解决旗人的生计才是本意,不能本末倒置。因小失大。
若是慢慢侵吞。又担心老十四先下手为强,军工作坊虽然挂在工部名下,但谁都知道那是老十四的地盘。若是任由老十四吞并这批数万青壮旗民,会是什么后果?旗人自小都是习练骑射,这数万青壮就是数万精兵!而且就在京畿之侧。京城还有何安全可言?老十四当初提议旗人进军工作坊是否就已存了这份心思?
康熙沉吟不语,李德全躬身肃立于后也不敢乱动,生怕惊扰了康熙,不过,院中的动静他却是随时都留意着的,当看到园子门口有小太监缩头探脑时。他便猜到应该是京城的快报到了,打手势问了下。见猜测无误,他便轻声禀道:“皇上,京城的快报送来了。”
康熙没言声,只是微微点了下头,李德全会意,立刻快步到园子门口,小太监一边躬身呈上快报,一边低声禀报道:“皇太子已经出京奔这里而来。”
李德全面无表情的接过快报转身便走,到康熙跟前才小心的拆开夹袋,里面不仅有快报还有一份京报,待康熙伸手接过,他才轻声道:“皇太子已经在路上了。”
康熙仍是没有言声,快速的浏览了一遍快报,眉头不由微皱了皱,老十四居然以告示的形式将招收旗人的条件和工匠的待遇公之于众,他这是想以旗民来督促各旗旗主和王公勋贵?看来,老十四也在打天津旗民的主意,他可真是好算计!
沉吟半晌,他才草草看了一下工匠分级和各级的具体工钱数额,这个东西他倒是不上心,军工作坊规模庞大,定级按酬发放工钱更便于管理和刺激工匠的积极性,至于那个最高工钱,不过是噱头,相信没几个人能拿到那份工钱。
对于京报,康熙倒是重视,从头到尾细细的看了一遍,这期京报只字未提旗人入作坊一事,连篇累牍都是征日大捷的文章,老十四倒不居功,反而将他以审时度势,决策之功大肆颂扬了一番,他心知老十四这是要堵一众朝臣之口,不由微微笑了笑。
对于一笔带过的有民族融合之嫌的那句话,他并未在意,宣传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倒是侧重突出了日本献公主和亲之事,让他颇为不解,这事主要是针对日本的,为何在京报上加以突出,老十四想做什么?想改变大清的宗藩关系?还是冲着南洋的藩国去的?
为免在路上耽搁时间,胤祯刻意骑马前来,出了城,一路急驰半个时辰便可抵达小汤山行宫,下马稍事洗漱之后,他便匆匆赶到园子外求见。
在得知老十四到了,康熙便回了房间,接到禀报,便宣他立即进来。
胤祯进屋例行请安见礼后,康熙亦是按例赐座,俟其一落座,他便沉声问道:“京报上侧重突出了日本献公主和亲之事,是为何故?”
胤祯没料到康熙张口就问这事,忙沉稳的道:“回皇阿玛,这是夺取南洋诸藩国的步骤,儿臣着重宣传此事,是准备勒令各沿海诸藩国纳币、押质、和亲,一步步逼反他们,以便师出有名。”
对于南洋诸藩,康熙也是垂涎不已,那可是大清的粮库,一听老十四果然是冲着南洋诸藩国去的,他不由微微点了点头,海军扩兵不过二、三年时间,是该未雨绸缪了,微微沉吟,他才道:“这些年,大清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日渐亲密,也该留一个宗藩关系的典范,朝鲜就暂且免了吧。”
免朝鲜?胤祯一楞,他对朝鲜可没好感,周围都吞了,留个朝鲜做什么?那些个棒子,后世跟着日本侵华时,可是残杀了不少百姓,造的孽不比日本鬼子少,不过康熙既然开了口,就只能等康熙死了之后再取了,反正也不急于一时,收拾了东南亚,再回头北上,他忙躬身道:“儿臣尊旨。”
第540章 举荐将领
见胤祯微微有些迟疑,康熙知他对此有抵触,略微沉吟,才道:“朝鲜不过一蕞尔小国,历来奉行事大主义,对前明如此,对我大清亦是如此,自天聪元年签订兄弟之盟以来,累世恭敬,尽极臣礼,其国近百年来,尊照盟约,不修筑城池,不操练兵马,于大清而言,实属不设防,取之易入反掌,何须急于一时?”
稍做停顿,他才接着道:“对待藩国,无非是‘羁縻’二字,这些年大清征战不休,自顾不暇,于众藩国侧重于笼络,如今国泰民安,兵锋强盛,自然要转为束缚。
大清疆域越大,藩国亦必年盛一年,宗藩关系亦势必越发复杂,然终离不开羁縻之策,朝鲜藩国,乃大清立国以来,羁縻最为成功之典范,应令来京朝贡之新旧藩国使者多与之交流,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诸藩尤为见效。”
原来康熙是这么个想法,胤祯心里颇不以为意,要竖立典范,大可另找藩国,朝鲜这丫挺的必须得灭,这次他学乖了,毫不迟疑的就躬身道:“皇阿玛教诲,儿臣定当铭记于心。”
康熙微微颌首,却是不再言语,海军征日一战以微小代价大获全胜,又获巨额赔款,必然要助长老十四,助长海军和朝中好战的王公大臣向外扩张的野心,隆科多押解黄金招摇过市,京报上连篇累牍的宣传,便是为了造势。
有野心是好事,却不能再步元蒙的后尘,疆域再宽,无法有效的控制和治理也是枉然,徒耗国力。南洋和澳洲之地,地广人稀,又系无主之地,大举移民便可牢牢掌控。但南洋诸藩及朝鲜、日本却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再用移民来进行掌控则显然不实际,同化他们的难度也不小。
见康熙半晌不语,胤祯便开口道:“禀皇阿玛,各旗旗主和王公大臣恳请皇阿玛允准能够谴人到天津去管理各旗的旗务。”
一听这话,康熙登时就是一喜,这些个旗主也不是省油的灯。居然敢提出派人到天津去管理旗务,不过这法子好,可以维持现状,谁也别打这几万旗民的主意,微微沉吟,他才不动声色的问道:“此事,你是何看法?”
见康熙并未直接反对,而是一脚将球踢了回来,胤祯心里暗道有戏,微一沉吟。便从容道:“朝廷有制度,宗室亲贵不奉旨不得离京。八旗也有制度,旗民不得擅离各旗驻地四十里。不过,正所谓时移势变,旗民既至天津入军工作坊,各旗谴人至天津管理旗务亦是顺理成章之举,儿臣赞同。”
康熙微觉诧异的瞥了胤祯一眼,老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