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年代-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李鸿章与法兰西见仗,不败而败。如今咱们北洋拼命,即使转败为胜,南京临时政府也不理咱们,一心就想和北洋议和,咱们也是不败而败!”曾高家学渊远,一句点出此局势之关键。
“那是因为咱们的战果还不够辉煌,还不够震惊天下,震醒天下人!”李想手舞足蹈的大声道,“必须继续扩大战果,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战;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袭扰,化敌后方为前方,迫敌局促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制与物资掠夺,粉碎袁世凯窃国之企图;同时抽调部队,轮流整训,强化战力,准备总反攻。”
李想突然福至心灵,如岳武穆灵魂附体,随口说出的这个方针的优点在于,注意了游击战争的作用,也正是他当前最有力的武器,加大力量争夺敌后控制权;对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虽然要求发动有限攻势,但侧重于整训部队、恢复和培养战斗力,亦即保存实力,这是在革命进入相持阶段后,李想一直强调的核心问题。
按照战争形势的变化及新战略方针的要求,安荣堂军事会议决定重新划分战区,调整部署。会议内容涉及第二期革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其主要议题是革命和党务问题。阳夏会战后,袁世凯着重从政治上进行诱降,从南方民党内部瓦解南京临时政府。民党内、尤其是立宪会的旧官僚,那些很有影响力的江南名下士内妥协求和的空气再度上升,对此,李想在其宣言中重申:“吾人所求为合乎共和之和平,非屈服之和平,非屈服之共和,屈服只以助长独裁者。革命若怵于北洋暴力,以屈服谋一时之苟安,则将降为袁世凯一姓之私产也。”
表达了坚持革命的意向。李想也在题为《以事实证明北洋必败我革命必胜》的开幕词中,批评了对北洋和平的倾向,表示要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
黄村战斗后,革命军在孝昌、孝感地区,身兼以游击战争打击北洋军和协助地方党政组织开展统一革命战线工作的双重任务,同时扩编了周吾师独立旅,使孝昌、孝感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从而控制了京汉铁路以东、汉水两侧、澴水以南的三角平原地区。革命军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也引起了北洋孝感大营段祺瑞的惊恐和不安。
李想率师指挥所转回安陆之后,进驻花西以北的前集,再加上李西屏和林铁长回师与李想会合,至此安陆就正式变成了湖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粉碎北洋军黄村围攻之后,大部分部队越过京汉铁路,已经深入到汉阳府中南开辟根据地,只有师直三个连队跟随师部留在坚持对敌斗争并继续发动群众。
李想不断强调,军队既要抓武装,也要抓政权,还得抓经济。各部队在扩军的同时,基本以连为单位,分散发动群众,组织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积极支持地方工作,整理税收,加强革命民主政权建设。部队一到地方,就立即分散到各村做群众工作,通过减租减息政策,大力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时值冬季,家家户户经历这一场浩劫,余粮无法过冬的人家很多,革命军都不遗余力的帮助,令战后破败的农村展在这个冬天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在村落房屋醒目的地方,张贴着“军民团结,将革命进行到底”一类的标语口号:老百姓见到真正的革命军队,更是满腔欢喜,寄予殷切杀敌报仇的期望,革命军在湖北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
李想调整战略之后,为了如何实施,军事会议上展开激烈的讨论。
管家小妹急匆匆的跑了进来,李想急问:“晚饭好了?”
一天的会议下来,肚子空了。
管家小妹摇头:“大帅,有一股敌人已从位上县出动。”
“机会说来就来!”李想猛的一拍桌子,“立即通知各部队准备行动,并派侦察员继续侦探敌情。”
这支北洋军隶属于孝感大营的一个精锐大队,据说北洋军长官其人出身于陆军小学堂,并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进修,又与段祺瑞沾带亲戚,因此尽管他官衔不高,却自恃优越,异常猖狂骄傲。他为自己能在推行所谓“治安肃正计划”的行动中迅速加功晋级,别出心裁地把发兵扫荡变成“武装示威游行”,企图以此借机扩大声势,显示“北洋”威风,抬高个人名望。他把配属给他的一个骑兵中队、一个野炮小队,连同直接归他掌管的步兵大队和千余人,全部拉出上县,前由骑兵、步军开道,后用两门各由八匹东洋战马拖拉的重型野炮压尾,中间步兵排成纵队并附有一门九二步兵炮、两挺重机枪,大摇大摆地向北取道靳口,住宿一夜于第二天渡过汉水,朝我安陆地区进发,妄图寻找革命军主力,对革命军地区进行一次示威性扫荡,找出革命军主力,不自量力的还想来一次黄村围剿。
革命军刚刚脱出黄村围剿,全体官兵报仇求战的心情十分殷切,因此面对送上门的敌军,李想就像猎人发现野兽一般兴奋,他激动地喊道:“吃掉它!”
一边迅速地走到墙边,用手一拃一拃地量着军用地图,计算从靳口到安陆的距离。
李西屏与林铁长,周吾等诸将领一样杀敌心切,曾高仔细思考着敌我军情:革命军东进以来,为开展游击战争,已经实行大分散行动,现有北洋军千余人送上门来,本是千载难逢的歼灭时机,只是身边只有三个连队,若利用白天吃掉敌人显然存在一定困难。此次敌人名为武装示威,实是寻我主力。北洋军倚仗武器精锐滋长狂傲骄气,企图一举解除我对敌人南北交通动脉的威胁,以达破坏我新区建设的目的。革命军各地侦察结果显示,此敌属孤立之师,它没有后续部队,附近没有敌人据点,又缺乏敌军策应活动。我军兵力虽然不多,但还拥有更多有利因素,即我军士气高、作战勇敢;富有游击作战经验;地形有利。只要注意隐蔽,出其不意攻击敌人,消灭这股北洋军还是有把握的。
“打掉敌人的示威骄敌。”曾高赞同道。
(光景:扑街打滚要红票、要收藏……)
197时之今日
冬日的阳光暖洋洋的,一双皮革脱色的靴子站这片大地的最高处,金色的阳光给这个身姿铁血的军人身上渡上一层明媚的光华,他正举起望远镜专注的瞭望大道。
李想决心已定,参谋们马上通知各部队作好战斗准备,他们同时命请各单位指挥人员骑马到赫家山集合,一块去看地形。
在李想眼前的这片地形复杂,地势险要,东面紧临东平湖,北依大小安山和大小金山,西枕大小凤凰山。独山在此地西南,那里林木稠密。原野上的茂盛的野草已经枯黄,依旧齐刷刷的高过人顶,有利于革命军隐蔽集结,显然是一个良好的杀敌战场。曾高参谋部一致决定把师部金鹰突击队的两个连,预伏在前集附近,师骑兵连监视和引诱敌人,命令独立旅一团率三营迅速隐蔽地赶来参加战斗。
此时一切已经部署完毕,李想便拿着望远镜爬上这区制高点,看着大道上,路上没有人影,敌人离得仍远。
李想放下望远镜,无聊的抽出一根烟点上,欣然下山回到指挥所,从皮挂包里取出一本线装《水浒传》饶有滋味地翻阅起来。
抱着一叠资料赶到师部的管家小妹,见师部所有人都忙得脚不沾地,唯独李大帅这副悠然的样子不禁生气。她的气还还没发,李大帅已经先开口了:“小迪,黄县长不是给我送来一罐信阳毛尖嘛,快去给我泡一杯。”
叫小迪的管家小妹气呼呼的说:“敌兵将至,战斗即发,空气的凝滞和人心的紧张可想而知,而李大帅何出如此雅兴?”
其实李想早就读过这部古典名著,在他看来,此时此地再次翻阅《水浒传》也就是打发一下时间。李想是对师部这些实在有些不摸门,他也知道自己地地位,很难遏制住不插手下命令的冲动。比如说诸如“死五百人也要给我把那个高地拿下来!”“为什么只调一个营攻击那里,不是两个营?”“什么时候才能攻进瑞兴府,时间紧得很!”…………这些命令之类。他对自己下这种纯军事战术命令会导致的后果实在有些心中没有把握。
李想有点儿强装出来的大将风度,笑着对梅迪小妹说:“咱们现在都成梁山好汉啦!今天要劫的不是贪官污吏的生辰纲,是北洋军阀的大野炮。”
袁世凯奏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南下议和。唐绍仪等便乘车南下,准备在汉口同南方代表开议。袁大公子克定邀了廖宇春、张君志、孔文池、夏清怡志同道合之人,挑了酒食,为唐绍仪、严修、杨士琦、汪精卫、魏宸组、杨度还有二十省代表诸人饯行。
寒冬腊月的,永定河一湾锦带冰封千里,衬着燕山红装素裹,万里雪飘。寒风一过,洁白的雪花片片飘落,落在枯黄光秃秃的树枝上,蜷缩着索索发抖,更显得天地肃杀。
宴饮移时,唐绍仪起身道:“不佞自同治十三年入美留学,妄求强国之路,已有三十七年有余。必不欲自矜风流,标高离俗,但人生起落的况味,既已尝尽,此一生已不为虚度了!”说着,目视廖宇春道,“君之道德文章,令人敬仰,必能去虚务实,如肯间关奔驰京保汉沪间,瘏口晓音,以祈达保全大局赞成共和之目的,佐宫保治国安民,奠我华夏万世之基业。此乃我等读书人希冀于君者!”
廖宇春赴京寓泰安楼旅馆,同志张君志中自保定来,孔文池自云南来。(云南临元镇总兵印庆塘)夏清怡亦来寓,他们是袁世凯掌握议和,有别于唐绍仪的一条暗线,密计进行之手续者良久。大抵吾策,须求北洋系王、冯、段三人之赞成,王在京,而冯、段二人皆在鄂,当日议定,孔赴汉为靳君之后援,张在京、保间游说军界,廖与夏则先往汉口,再作南行。
但今日送别,廖与夏是不可能大摇大摆随同的。此刻廖宇春见唐绍仪神色如此庄重,情挚意切,虽是语中有所规戒,却也是正论,看来袁世凯操纵的这条暗线连唐绍仪也不知道。见唐绍仪冲着自己说话,廖宇春忙躬身答道:“少川的雄才大略,深得宫保赞赏,今日南下主持和议,正为来日大展宏图,一路要多多保重!”
“我哪来的宏图?”唐绍仪笑道,其实心里何尝不想,谈好这场和议,把袁世凯推上大总统,自己也可以捞一个总理,这一生的报复也可以舒展。
廖宇春到河边折了一条干枯的柳枝,抖落附着枝条的冰溜子,返回身道:“话虽如此,祝少川马到成功!”
唐绍仪笑道:“少游终不能脱儿女情长!”说着接了柳枝,沉思道,“我想杨柳虽好,总归要随风飘泊,倒不如竹。君赠我柳,我还君竹诗一首。这是关圣帝所写,云:下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南方局势,确实惊心动魄,这次南下肯定是有危险,唐绍仪想起来,忍不住有点悲壮。这次革命可能因为他而改变,又忍不住有点激动。
袁克定在旁听着,不想让他们谈得太深,忙笑道:“我们这是暂别,这些话和这些诗都太凄凉了些。先生遇有便人,可常捎信来,如有急需,也可由电报传送,鱼雁往来还是方便的。”说着,又捧上酒来献给二人。张、夏、孔也都上前执手互道珍重。众人这才拱手洒泪而别。
唐绍仪说道:“走啦,上车!”
其时津浦铁路尚未通车,唐绍仪就搭京汉车先到汉口。
两边三十余名随从听得钦差大臣唐绍仪下令起程,雷轰般“扎”的一声排开卤簿仪仗。依次登上亲差花车,三声抬炮响,火车长鸣一声开始躜行。袁克定等人一直等到火车开出车站,望不见他们背影,才各自回城。
唐绍仪在车上透过车窗回首,望了一眼愈去愈远的东直门,在荒郊外远眺危楼高耸,这座白雪覆盖的千古帝都,也勾引起自己的心事。
唐绍仪虽然出任和谈代表,也向被认为是北洋中人。袁世凯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对唐绍仪的真正政治倾向,其实不甚了然。唐绍仪实质倾向共和制,这与其留美背景,有很大关系,他脑后的辫子就早早剪掉了。
自14岁始,唐绍仪即随清廷所派的留学童生赴美留学,从小学、中学,升至哥伦比亚(一说为耶鲁)大学文科。七年留美,耳濡目染,受的都是美式教育,从中习见的,也是美国的政治方式。
不过,那时的海外留学生资历并不是官场升迁的正途。1881年,唐绍仪受召回国,只能担任品级低微的涉外小官吏。1882年,唐绍仪赴朝鲜任海关税务司秘书,在1884年的“甲申政变”时,他临危深夜担任守卫,遇见了当时上门来的总理朝鲜防务事务的袁世凯。袁世凯很赏识这个年轻果敢的小伙子,便把他留在身边担任随员和翻译,两人还义结金兰,拜了把兄弟,在朝鲜一起合伙欺负小东洋,把小东洋恨得牙痒痒,两人直接引爆甲午。
唐绍仪的仕途,从此便随着袁世凯的节节高升,一步步迁升至侍郎、尚书、封疆大吏和对外交涉大臣,成为清廷少有的拥有海外视野、擅于与洋人打交道争权益的重臣。
1909年袁世凯开缺回籍,诸多亲信被清洗出局,唐绍仪在1911年1月愤而辞职,退隐天津。武昌起义爆发后,摄政王召唐绍仪再度出任邮传部尚书,唐绍仪拒绝。
11月13日,袁世凯进京组阁,唐绍仪被任命为邮传大臣。11月27日,北洋军攻占汉阳,12月2日革命军攻克了南京,双方处于势均力敌的胶着状态。12月7日,濒临瓦解的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又委任唐绍仪为全权代表。12月9日,唐绍仪一行人乘专车离京,开始了和谈历程。
不过,袁世凯可不准备学曾国藩保大清,他早就一边指挥作战,一边私下里与黎元洪、黄兴进行秘密谈判,初步达成了拥袁共和的意向。唐绍仪此行的目标其实正是如此。
唐绍仪身在清廷,心在共和,他的目的就是推袁共和!
唐绍仪回头突见广东代表,老乡冯耿光已有些察觉,他便微微一笑,以广东话说道:“时至今日,危亡即在旦夕。君以为君主愈乎?共和愈乎?还请一言决之。”
代表们其实都把心放在肚子里,甘愿做这个摆设,此时见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