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高手李鸿章 (实体书版)作者:雾满拦江-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鸿章捆在一起了。当然他们不会公开抗拒曾国藩的命令,但是他们可以让执行的结果大打折扣。他们一定要等到李鸿章出来,才肯卖力干活。
于是,李鸿章欣然走马上任,但开局不利,连吃败仗,先是大将郭松林差点儿被新捻子捉了俘虏,然后是李鸿章交心过命的老兄弟——淮军名将张树珊,于德安府杨家河被新捻子杀掉。
战事艰难,李鸿章所能做的,就是固守曾老夫子的战略思想不动摇,新捻子再凶,终究没有生产能力,没有建设能力,早晚会被困死。关键是,别让新捻子在死前又闹出可怕的大事。
战况胶着,转眼到了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十五,这时候战场之上发生了一件怪事。
淮军大将刘铭传与湘军名将鲍超,按照事先的计划,于京山县会攻捻子。刘铭传与鲍超商量好了出击时间,但时间未到,刘铭传就已经率淮军赶来了,而且不等鲍超,提前向捻子发起了进攻。结果,刘铭传发现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虽然昔年他号称淮上第一条好汉,但是很不幸,现在他已经过气了。新捻子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凶猛杀来,迅速合围,眼看刘铭传就要全军覆没。绝望之际,就听喊声大震,势如排山倒海,犹如天崩地裂,捻子登时大乱,却是湘军悍将鲍超及时赶到,杀入重围,拼死力战,其麾下总兵、参将级别的官员就战死七人,终于击退捻子,救了刘铭传。
史家公评,此事错在刘铭传,他提前到达会合地点没错,但他不应该不等鲍超就冒失地向捻子发起进攻。所以,如果追究此事的话,刘铭传需要承担全部责任。
鲍超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欣然自得,认为自己以湘军第一猛将的名头,终于压倒了淮军第一悍将刘铭传。
可万万没想到,这时候曾国藩给李鸿章送来了一封密信,而后李鸿章公然颠倒黑白,不承认刘铭传为争功提前发起进攻,反诬鲍超迟到陷刘铭传于必死之地。而且,最气人的是,李鸿章还瞎掰称,明明是人家刘铭传眼看就要大胜,他鲍超从后面冲来,冲乱了刘铭传的阵脚,所以鲍超必须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这个结果一出来,当时就把鲍超惊呆了。不会吧,李鸿章好歹也是国家重臣,怎么会信口雌黄、颠倒黑白呢?
此时的鲍超,置身于淮军之中,感到特别孤单。淮军内部相互袒护,所有人都是刘铭传的好兄弟,是不会有人替鲍超说话的。除了曾国荃。
曾国荃此时和鲍超同在李鸿章旗下听令,他是老湘军,又是曾国藩的亲弟弟。所以受到如此不公之待遇,鲍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曾国荃。他急忙去找曾国荃说理,万万没料到,曾国荃却正告他:老鲍,你别闹了,这事确实都怪你,人家李鸿章的裁判没错。
你说什么……鲍超万难置信,曾国荃非但不替他说话,反而和淮军一起来踩他。这这这……这是真的吗?这世界究竟怎么了?
鲍超惊诧之下,气得说不出话来,身上所有的旧伤一起发作,当场病倒了。此后的鲍超,因为这件事气得卧病十余年,说不出地可怜。
是啊,到底为什么?李鸿章坑害鲍超,还可以解释为他偏袒淮军刘铭传,可是曾国荃为何也跟着颠倒黑白呢?
冤枉是最好的保护
鲍超被冤,激怒了一个人,他叫薛福成,时在曾国藩幕府。老薛是个凡事较真儿、一定要问个究竟之人,他总觉得,曾李两家联手坑害善良厚道的鲍超,这里边一定有原因,于是他不惜踏破铁鞋,走访各地,寻找刘铭传的幕僚、部属询问事情的原委。
所有人都众口一词:这个事儿,确实是冤枉了人家鲍超。当时刘铭传擅自行动,杀入捻子阵营,不幸遭遇到捻子主力反扑,大败之下,是人家鲍超拼死杀来,救了大家。根本就没有什么鲍超冲乱刘铭传阵脚的事儿。
霆军拯救之功,实不敢忘。这就是亲历京山县大战者的证词。
调研的结论,这是一起十足的冤案,可怜的鲍超,比窦娥还冤。这也是一起争功在先、讳败言胜、以怨报德、嫁祸于人的典型公案。负责处理此案的诸人,都不是东西,刘铭传,小人也;李鸿章,偏袒不公也;曾国荃,脑壳进水量太大,糊涂也;还有一个左宗棠,卑鄙无耻也——这里边,原本没左宗棠什么事,但是他老兄也跟着上疏骂鲍超,他可是与曾国藩、李鸿章齐名的重量级人物,他的观点,对朝廷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他也算一个。
调研结果是清楚了,可是大家这么搞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呀?想那鲍超,他不识字,爱打架,对朝廷忠心耿耿,对曾国藩言听计从,对李鸿章更不曾有失礼之处,何以如此之多的天下英雄和智识之辈,一起来陷害他呢?
饶是鲍超想破脑袋,也绝不会想到,如此之多的天下英雄联手坑害他,目的只有一个:救他一条老命。
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个答案,要去曾国藩的日记中寻找:
同治四年四月十七日,闻霆营竟反叛,弃舟登岸……是日闻霆营之分兵八千由四川入甘肃者,行至金口反叛,弃舟登岸,各营官弹压不服,避回武昌,叛勇由纸口南行,声言至江西索饷,至咸宁已戕官掳人。
再想想曾国藩为什么突然撂挑子不干了?
同一时间的曾国藩日记记载,调到甘肃驻防的老湘军大规模叛乱,杀官掳人,策动叛乱的指挥者就是秘密结社哥老会,而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荃,被朝臣指控为哥老会头子。
这就是答案了。
真正的哥老会头子,纵然不是鲍超本人,也与他有着关联,至少是潜伏在他的霆军之中。这是因为他是四川人氏,是老湘军中的异类。湘军中大多数将领都是儒家士人,上马杀敌,下马读书,唯独鲍超怪异,他不读书也不识字,军纪一向是差到了不像话。有记载表明,霆军所行之处是连绵几十里的花船,船上有无数美貌女子,都是霆军沿途掳来的战利品。
曾国藩、李鸿章时代过去之后,哥老会的势力在四川发展得颇具规模,这就表明这支地下秘密结社,真的与霆军有关系。
当然,哥老会最主要的地盘,还是在湖南。相比之下,曾国荃的嫌疑似乎比鲍超更大。但问题是,历史已经证明曾国藩确实无意争夺天下,再让曾老九秘密联络江湖豪杰,这事就明显有点儿多余。当然鲍超也无意争夺天下,但他不读书,爱吃鸡,喜欢邀朋唤友喝酒,这就难免让哥老会引他为同类。
当新捻子被平定之后,曾国藩赴京,受到了慈禧太后的七次亲切接见,在第三次会面的时候,双方有这样几句耐人寻味的对话:
慈禧:鲍超的病好了不?他现在那里?
曾国藩:听说病好些,他在四川夔州府住。
慈禧:鲍超的旧部撤了否?
曾国藩:全撤了,本存八九千人,今年四月撤了五千,八九月间臣调直隶时,恐怕滋事,又将此四千全行撤了。皇上要用鲍超,尚可再招得的。
很明显,慈禧太后关心的,并不是鲍超的病,而是霆军是否还存在。
这下就全都明白了,曾李秘密联手,针对的是鲍超军中的哥老会力量。这支力量远比捻子更可怕,捻子不过是一些没有政治诉求与目标的悍匪而已,而哥老会的目标,则是以清廷为对手,誓要夺取天下。实际上,大清帝国之灭亡就与哥老会脱不了干系,到了孙文奔走革命之时,响应孙文不断起事的就是哥老会,而最终打响终结大清帝国的第一枪、引爆武昌首义的,则是由哥老会这个组织衍生出来的新社团共进会。
早在曾国藩剿捻之时,就已经布下了铲除鲍超的计划,只不过曾国藩下不了手,所以这个计划就由李鸿章来执行了。而最终,曾李两人采取了保护鲍超的妙计,就是不提哥老会之事,另找借口冤枉鲍超,其目的是为鲍超留一条生路。
如果把霆军中存在哥老会一事作为问题提出来,那么鲍超就彻底完了,轻则说他管理军队无方,重则把所有的责任都算到他的头上,鲍超必然死无葬身之地。而现在,曾国藩、李鸿章,再加上左宗棠——左宗棠插进来添乱,再次表明了事态的严重性,只不过事关重大,谁也不敢把话明说出来——天下英雄联手,只为了冤枉鲍超,目的就是为鲍超留条生路。
一起诸人合谋的冤案,将鲍超从哥老会谋乱的罪魁祸首,转型为含冤之人。这样日后哥老会再闹出什么事儿来,就怪不到人家鲍超身上去。
这也是极端政治态势之下对部属的一种保护。如果你想保护一个犯有严重错误的部属,最好的办法,不是替他辩解,世上的事向来是越抹越黑,最好的办法是制造一起冤案,栽给你要保护的人一个捏造的罪名,这样人人就会为他蒙不白之冤而感到气愤,却忘记了他真正的错误。
这就是这起公案的最后研究结论,也是曾国藩、李鸿章两人智慧的体现。说到底,如薛福成等人的智慧,与曾李二人存在明显的差距,所以他们才会无法理解曾李的诡异表现。
兄弟是用来卖的
正当大家兴高采烈地玩儿厚道的鲍超之际,捻子突然发飙,突破山东防军王心安部的防线,逃之夭夭。
李鸿章急忙上疏:这段防线由山东巡抚丁宝桢负责,都怪老丁。丁宝桢不甘示弱,反唇相讥:李鸿章乱讲话,明明是你李鸿章配合不力,怎么可以怪我?
李鸿章一边热情洋溢地吵架,一边琢磨:嗯,老师的战略,好倒是蛮好的,就是有点儿磨叽,见效太慢。捻子之所以闹得这么欢实,是因为他们的头子任化邦太厉害。
要想迅速解决捻子,就必须先行搞死其首领任化邦。然而那任化邦,号称淮上第一条好汉,是新成长起来的不世英雄,刘铭传与鲍超听到他的名字,腿肚子就打哆嗦。这任化邦,不好搞。
但不管任何人,只要你想搞他,总会找到机会。
李鸿章叫来一个人,说道:老潘啊,组织上交给你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组织一个敌后武工队,去暗杀调皮的任化邦,你有没有信心完成?
这个老潘,叫潘贵升,淮上人氏,原来是任化邦手下的淮上巨捻。因被曾国藩、李鸿章两个不世出的高手剿来剿去,被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托乡党关系,秘密央求投降。李鸿章虽有苏州杀降之劣迹,但对于投奔来的乡党,向来是信任有加。正因如此,他才要求潘贵升去暗杀任化邦,要不是潘贵升,别人也很难完成这个任务。
啊,暗杀任化邦?潘贵升吓了一大跳,忙不迭地摇头:大人,大人,这事儿我干不了,真的干不了。想我潘贵升做捻子的时候,鲁王待我亲如手足。于今我虽然投奔了大人,可让我对鲁王下手,我狠不下心来啊。
李鸿章失笑道:潘贵升啊,你告诉我,那伪鲁王任化邦,杀人如麻,却何以待你亲如手足呢?
因为……潘贵升回答:因为我作战勇猛,不避刀矢。
李鸿章哈哈大笑起来:老潘,你终于说了句人话。那任化邦纵横四河,杀人无算,偏偏待你亲如手足,你又不是他亲爹,为何他就是这么喜欢你?只是因为你是帮助他杀人之人。而当你阻止他杀人之时,你们还是兄弟吗?
这个……潘贵升犹豫不决。
啪的一声,李鸿章一拍桌子:潘贵升,杀了任化邦,本官保你做个参将。你不答应也没关系,无非是这个参将,归了别人而已。
这时候潘贵升别无退路,只好把牙一咬:那好,李大人,这活儿我干了。
李鸿章亲热地把手搭在潘贵升肩上:老潘,这就对了嘛。你是任化邦手下第一员大将,如今弃暗投明,如果不把任化邦的脑壳带过来,你让朝廷怎么相信你?好了,你也不用兴奋得抖成这样,快点儿去干活吧,我看好你。
潘贵升哭了起来:李大人,我之所以全身颤抖,不是兴奋,是害怕。
李鸿章:你怕什么?当捻子杀人越货时你胆大包天,现在让你干点儿正事,你看你推三阻四的模样。再这样的话,那个参将可就真没你的份儿了。
潘贵升无奈,只好出来执行命令。他挑选了三百名精明干练的手下,换上捻子的衣裳。他们本来就是捻子,不用装扮就是捻子,倒是怎么看都和官兵有点儿距离。然后潘贵升部手持短刀长矛,衣襟下却藏着最厉害的洋枪,于两军犬牙交错地带穿行着。在官兵眼里他们是官兵,在捻子眼里,他们则是捻子。这导致这支军队成了战场上存活率最高的一支。
潘贵升部在四河腹心地带穿行了多日,四处寻找任化邦的大营。这一日正行之际,忽听见远方的洋枪声与微弱的喊杀声飘过来,显系前方正在激烈交战。再前行,地面上开始出现鲜血与尸体,大多数都是捻子的,多是被淮军的洋枪打死的。也能见到零星几个淮军,是被捻子乱刀砍死的。
再前行,尸体渐渐成堆,前方就是血腥弥天的战场。只见数量庞大的捻子窜来窜去,对面是官兵大营,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响个不停,弥天的硝烟熏染得天际一片灰暗。
一个宽肩窄腰的大汉,双腿双臂长得不可思议,正轻灵地纵马游动着,组织捻子们向官兵发起攻击。这就是令得湘军第一猛将鲍超与淮军第一猛将刘铭传都为之胆寒的淮上第一英雄任化邦。其人骑术如神,神出鬼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飘忽不定,出没无常,是让朝廷一想起来就头疼不已的厉害人物。
潘贵升纵马上前,大声呼喊道:鲁王,我可找到你了,我是老潘潘贵升啊。
哈哈哈,任化邦发出一阵粗豪的大笑:老潘,都说你死了,想不到你的狗命这么长。快点儿给老子从东南角绕过去,把清军大营彻底端掉。今天咱们要给李鸿章一点儿厉害尝尝。
得令!潘贵升大吼道,手用力一挥。就见三百条火枪举起,对准了任化邦,一阵枪响之后,任化邦慢慢扭转过来的是诧异的脸:老潘,我还以为你是兄弟……说完这句话,他一头从马背上栽了下去。
没错,我们是兄弟!潘贵升脸孔扭曲着,掣刀在手,疾冲入捻子之中,一刀砍下任化邦的首级,掉头就走。
不是兄弟,又如何杀得了你?
大功无赏,大罪无罚
淮上第一英雄任化邦之死,标志着淮上捻乱的最后谢幕。
一如精神异常者洪秀全起事,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