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棺陵兽-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贼猫》中涉及了许多与猫相关的内容,还是常常会被读者朋友问到,这些内容是否有其原型?相猫之事,在广东地区确实存在,世上至今仍有《猫经》流传,但《贼猫》里面提到的各种灵州野猫,诸如进入皇宫大内偷窃夜明珠的四耳神仙猫、月影乌瞳金丝猫、长面罗汉猫、渡水葫芦猫,以及还没机会出场的千文钱和得胜猫等等,就都是小说家言了,我姑妄言之,您姑且听之,大可以把它们当做是波斯猫的一个分支来加以想象。
在《贼猫》这个故事当中,除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以外,还是有许多事物,都是有出处可寻的,并非全盘虚构,这些可以留给读者朋友们自己发掘,我在后记中就不多说了,只讲几个与《贼猫》背景接近的野史传说。
一是鞑子犬和狗碰头,这些凶恶的野狗,都是确有其物的。鞑子犬大概灭绝的比较早,在清代之后就见不到有关记载了,而撞棺材板吃死人的野狗,直到几十年前,都还有人亲眼见过,额前有个血红的肉瘤,经常在荒凉的城郊和偏僻的乡村出没,到了近些年也不多见了。
二是造畜之事,俗传造畜为妖术,可以把人变为牛马猪羊进行贩卖,有许多相关的文字记载,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要属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这应该只是一种民间传说而已,古时候未必真有此术;我在《贼猫》中描写的人贩子,活生生剥下狗皮或猴皮,将拐骗来的幼童裹住,逼训其翻跟头、钻火圈,以充做耍猴戏狗的在街头卖艺来骗取钱财,这种事情确是事实,虽然并不属于造畜一类的传说,但我认为这些事更符合“造畜”二字的原型,只不过从未做过考证,不知道两者是否属于同一回事。
第三说一说关于猫的民间传说。众所周知,猫在埃及被视为神明,在中国却从来没有拜猫仙的习俗,古时曾有动物八仙和五大家的传说,老鼠是其中一家,却始终没有猫的一席之地,但在东方,不仅是中国,包括日本、泰国等地,都将猫视为神秘的灵物,比如“老猫会讲人话,但因为犯忌而不敢说”之类,都可以当做很有趣的故事来看。《贼猫》的篇幅有限,无法再多写关于野猫的传说逸事了,以后有机会,还会再多讲一些。另外古时关于陨石坠落、塔市山影之类的记载,在此就不多作赘述了。
记得有很多读者问我《贼猫》里的张小辫,与《鬼吹灯》里提到的摸金校尉张三链子,同样的不留真名,同样以张三爷自居,又同样曾随左帅到新疆征战,是否为同一人?
我想在这里,应该有必要解释一下,《贼猫》并非《鬼吹灯》前传,整个故事与摸金盗墓没有任何关系,目前《贼猫》在灵州城发生的这部分故事,从张小辫偷鸡不成,夜走金棺坟古墓开始,直到说书人前来入伙投效,雁营南下征战为止,就已经完全结束了。今后如果有机会,当然还可以再写雁营进京追捕塔教余孽,在陕西血战捻军的猴子阵,以及开赴回疆大漠作战的种种事迹。至于是张小辫究竟是不是摸金校尉张三链子,这个猜测的空间先给大伙留下。
说到这里,有必要感谢喜欢《贼猫》这个故事的读者朋友们,这其中虽然有见过的,大多数我都没见过,可是我时常都会感受到你们所带给我的认同感,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与关心,祝你们平安健康,万事如意。
特别要提出感谢的,是为本书绘制插图与封面的文那,谢谢你给《贼猫》画了这么多精美的图画,最后还有负责校阅审读的各位编辑老师,在下错别字比较多,标点符号基本处于乱用的水平,辛苦你们了。
张牧野(天下霸唱)
2008年5月2日
再版后记
《贼猫》是我在2007年写的一部小说,到2013年再版为《金棺陵兽》,转眼已经过去了六年。
当时的想法,是给《鬼吹灯》写一部前传,摸金校尉的传承很清晰,在我作品中出现过的人物分为以下几代:第一代,贼魔张三链子;第二代,三符传四徒,金算盘、铁磨头、了尘长老、阴阳眼孙先生;第三代,分为三支,《鬼吹灯》中是阴阳眼孙先生一脉的胡八一,《谜踪之国》是贼魔张三爷一脉的司马灰,《傩神》一书中是金算盘一脉的打神鞭、白胜利。
往后越写越多,贼魔张三链子的故事,只在《鬼吹灯》和本书中有所叙述,虽然当时并未对读者确认本书中的张小辫儿,就是《鬼吹灯》中的张三链子,但是给出的提示已经很明显了。本书就是讲张三爷少年之时,在江南办过的几件奇案,张小辫儿和各种灵州野猫的历险,迄今为止也是让人手心冒汗。
不过本书结束之后,张小辫儿率领雁营平寇定乱得到三枚摸金符的故事,仍是一段很大的空白,可以说这段故事我已经构思了很久,我会尽量找时间写出来,今后几年我的作品会陆续再版,有几部自己认为以前的写得不好,再版时会进行大篇幅的删改,包括《鬼吹灯》。
因为《鬼吹灯》是在网络上同步更新的长篇小说,字数多篇幅长,时间又紧迫,所以出版的实体书基本和草稿一样,写过之后自己连再看一遍的时间都没有,不乏前后矛盾、内容多余,或是叙述重复,有的部分在写的时候根本来不及走脑子,有很多非常好的构思,没能充分地写出来,而且国内实体书删掉了一些重要情节,希望推出终极修订版之际,可以弥补这些遗憾。
而本书并非在网上同步更新,而是第一部我完成全稿之后才出版的作品,因此在情节和语言上没有过多改动的必要。
为了便于广大读友识别,从2012年开始,我的每部作品末页,都有我的全部作品目录,未收录其中的作品均为同人、盗版、冒名。
【我的全部作品目录(以时间为序)】
《凶宅猛鬼》(无实体书)
《雨夜谈鬼事》(实体书出版改名为《死亡循环》)
《阴森一夏》(实体书出版改名为《迷航昆仑墟》)
《鬼吹灯1精绝古城》
《鬼吹灯2龙岭迷窟》
《鬼吹灯3云南虫谷》
《鬼吹灯4昆仑神宫》
《鬼吹灯5黄皮子坟》
《鬼吹灯6南海归墟》
《鬼吹灯7怒晴湘西》
《鬼吹灯8巫峡棺山》
《贼猫》
《牧野诡事》(南都连载专栏合集)
《谜踪之国1雾隐占婆》
《谜踪之国2楼兰妖耳》
《谜踪之国3神农天匦》
《谜踪之国4幽潜重泉》
《死亡循环1》
《死亡循环2门岭怪谈》
《我的邻居是妖怪》(中短篇合集)
《傩神》
《河神一鬼水怪谈》
《殃神一鬼家怪谈》(暂定名,长篇小说,预计2013年内出版)
《金棺陵兽》
附录:长篇小说《殃神》试读版
〔第一章 天津1号公墓〕
【1】
这个恐怖离奇的故事,发生在“天津1号公墓”,五十年代初也叫“第一公墓”,或“第一殡仪馆”,第一是官称,五十年代后期迁坟动土,第一公墓搬到了别处,实际上早在清朝末年,那里已经是出了名的乱葬岗,别看离租借地不远,但除了坟头就是水沟,特别不干净,主要是扔死孩子的太多了。
您问哪来的死孩子?有旧社会穷人家生下孩子养不活的,也有横生倒长的死胎,或是打掉的鬼胎,大的小的都有,总之是多了去了,全往坟地旁边的水沟里扔。
说到臭水沟里的死孩子,有人扔,也有人捡,老天津卫有一种混混儿被人们称为“狗烂儿”,这种人欺软怕硬,是顶没出息的光棍儿下三滥,相当于地痞无赖,比如说谁家开买卖,他过去伸手要一份儿钱,你敢不给钱,他半夜就敢给你“挂灯笼”,说老话是“挂灯笼”,怎么个挂法儿呢?他先到大水沟里捡个死孩子,趁天黑拴上铁丝,把死孩子头朝下脚朝上,倒挂在你门口,天亮之后你一开门抬头看见,那叫吓死人不偿命;要不然就给你“刷门脸儿”,这招更损,夜里拎上粪桶拿刷子往你门上抹,等不到早上开门,屋里的人已然被臭味儿呛得半死。有能耐你想去,没能耐你这买卖就别做了,告到官府也没用,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做小买卖的大多是安分守己的老实人,无权无势对付不了“狗烂儿”耍无赖,只有掏钱认倒霉,那才算完。
简单来说,“天津1号公墓”在解放前一直是荒坟野地,专扔死孩子的去处,1950年改为公墓,名称虽然改了,其实仍是那片坟地。公墓前边有“第一殡仪馆”,埋过最出名的人,是位说相声的,艺名小蘑菇。天津卫上岁数的人提起小蘑菇,那是没有不知道的。小蘑菇当年大红大紫,名动天下,赶上抗美援朝,他参加文工团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不幸遭遇美军飞机扫射,胸口中弹牺牲在了朝鲜,说白了这就是命,后来尸骨还乡,埋到天津第一公墓。在第一殡仪馆给他开追悼会的时候,送葬的人成千上万,什么叫人山人海,什么叫无边无际啊,小蘑菇临死算是给说相声的露了把脸。因此老天津卫上岁数的人也管这地方叫“小蘑菇坟”。
再往后,人口越来越多,“天津1号公墓”被迁到了别处,当初的坟地,盖起许多平房大杂院,构成了一条条的胡同,其中有个挑水胡同,我祖父在小蘑菇坟挑水胡同灶头大院儿给我留下两间房,我小时候在那住过几年。您问为什么叫挑水胡同?因为以往那个年头,胡同里没有自来水,住户们吃水要去大水沟挑,便由此得名,但是我没赶上,胡同里比我年长一些的人全吃过挑水。直到九十年代,挑水胡同的平房大杂院儿还没拆迁,当时我已经开始了我的“倒爷”生涯,那时候我回到天津,打算把两间旧平房收拾收拾,租出去赚几个钱,没想到在那个夏天,小蘑菇坟挑水胡同发生了很多怪事儿。
【2】
我回到小蘑菇坟挑水胡同灶头大院儿,看见周围住的老街旧邻,还有胡同里自小在一块儿玩的伙伴,虽然有几年没见了,可是并不生分,胡同口的煎饼果子也还是那个味道。
挑水胡同是由众多三合院儿四合院儿组成,由于私搭乱盖,原本宽敞的院子都变窄了,家家户户在门口搭小屋,又当厨房,又当堆房,很多住户破东烂西舍不得扔,加上这些乱七八糟的杂物,院子里的通道仅能走过去一个人,过冬时堆上白菜更要命,如果俩人打头碰脸走到对面,必须侧身避让,否则谁也别想过去。
那会儿说是住四合院改成的大杂院,院儿里倒像狭窄的胡同,我住的大杂院儿分成前后两段,有大门、二门,坐北朝南的格局,出了大门是胡同,进二门是里院儿,北屋正房有三间,西屋东屋各有两间,咱得交代清楚了,我们家住西屋两间,北屋两间住的是杨奶奶,六十来岁的一个老太太,她有个儿子,人送外号“杨四把儿”,三十多岁不务正业,东对付一头,西对付一头,撑不死倒也饿不着,闲惯了成天胡混,前两年跟媳妇打了离婚,如今同杨奶奶住在北屋。
我住西屋两间,对门东屋住的是我堂叔,六处的公安,忙起来十天半个月不在家,回来也都是后半夜了,堂婶四年前故去,家里还有俩闺女,大闺女白玉,白玉比我大两个月,我还得叫她一声堂姐,二闺女白锦岁数小,放暑假时堂叔将二闺女托付给杨奶奶,每天跟杨奶奶在一块儿吃饭。
大杂院儿前头住的人多,有几家是后搬进来的,我一家也不认识,这次回到小蘑菇坟挑水胡同,不等收拾屋子,先被杨奶奶拽住说了半天话,远亲不如近邻,这要说起来,那可没个完了。好不容易等到老太太念叨够了,她吩咐杨四把儿帮我收拾屋子,自己带我堂妹白锦去准备切面,张罗着做炸酱面。老北京的炸酱面用黄酱,老天津卫吃炸酱面用的是甜面酱,杨奶奶家这顿菜码齐全的炸酱面,可让我惦记了好几年,眼看今儿个又能够一饱口福了。
收拾屋子的时候,我想到刚才进来,看前边不大对劲儿。前头有两家住对门,一个东屋一个西屋。您可听明白了,我们灶头大院儿,是坐北朝南的两进四合院儿,分成前后两段,当中隔了一道二门,前院儿的东屋和西屋,等于是东南屋和西南屋。过去老天津卫讲究——“有钱不住东南房”。不仅东南房不好,西南房也不好,冬不暖夏不凉,西南房夏季潮湿闷热,东南房寒冬阴冷招风。旧社会有钱的人家,绝不愿意住这两个死角。挑水胡同灶头大院儿前边的东南屋和西南屋,是去年刚搬来的两家,我从门口路过,看见东南屋住家门楣上钉了八卦镜,西南屋住家门楣上高悬桃木剑,想不明白这是要唱哪出儿,降妖还是捉怪?
【3】
按辈分说,我比杨四把儿差一辈儿,要管他老娘叫声“杨奶奶”,岁数我也比他小得多,但是我们俩一向没大没小的胡论,我进了屋问他:“前边两家搞什么名堂?”
杨四把儿说:“别提了,缺了德倒了霉的两家,斗上法了。”
我听得一愣:“挑水胡同真是卧虎藏龙,居然还有人……斗法?”
杨四把儿将来龙去脉对我说了一遍,敢情前边住家多,几乎每间屋都挤上三五口人,东南角房主是卖菜的三哥,刚搬进来不久,三哥夫妻俩下边有个儿子,上边还有个姥姥,不是孩子的姥姥,是三哥的姥姥。两口子起早贪黑卖菜、卖水果,全家都是外乡人,小孩没户口,也不上学,成天跟在爹妈屁股后头卖菜。挑水胡同全是几十年没有翻修过的老房子,一大家子人刚搬进来,当然要换换门板、糊糊顶棚。换门板的时候,三哥为了便于菜筐搬进搬出,给门上多开出半块砖的量,他在东南屋这么一折腾,西南屋那家可不干了。
西南屋住的是天津卫本地人,三口之家,邻居们管这家爷们儿叫二哥,二哥累死累活开出租车挣钱,有个儿子五六岁,二嫂子整天在家无所事事,东家西家到处串门,嗑瓜子扯闲篇儿,四处搬弄是非,看见对面卖菜的将门户加宽,不由得火往上撞。以往的人迷信,忌讳门对门,门口门口,门就是口,如果其中一家的口比另一家大,一旦凑成形势,门大的一家会将对门一家吃掉,二嫂子急了,让二哥连夜换门,换成比三哥家大出半块砖的门户。您想全是平房胡同大杂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