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第52部分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52部分

小说: 正说明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仕途受挫,饱尝世态炎凉,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闽、赣,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大量从事绘画创作。唐寅的绘画以山水为主,继承了李成、范宽和宋元之风,造景或雄伟险峻,或平远清悠,山石皴法以大斧劈为基,中锋行笔掺合“披麻”、“乱柴”诸法,风格独特。其作品烘染墨彩,更是随象多变,明洁滋润,巧妙无穷,世称“六如居上笔灵逸,洗其勾研,焕然神明”。其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堪称登峰造极。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其作品中常流露遭受打击后的忧郁之情和消极出世的思想。

唐寅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常常放浪形骸,玩世不恭,说话做事常有惊人之处。某年春节,有个财主送给唐伯虎礼物,请他给写几个吉字,图个吉利。唐伯虎满口答应,来到财主家,“刷刷刷”写下:“父死、子死、孙死”。财主怒不可遏,恼羞成怒,一把抓住唐伯虎:“我哪点对不住你,你竟用这么恶毒的话咒我全家?”唐伯虎慢悠悠地说道:“这是很好的祝福辞呵!一个家族的人如果是按这个顺序,父亲死了儿子死,儿子死了孙子死,那说明家里没有横死暴死的,每一代人都无祸无灾,个个都寿终正寝。这样的家庭能不幸福吗?”财主想想,这道理倒也对,只得把唐伯虎恭恭敬敬送走。

由于唐寅放荡无羁,又曾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再加上其仕女画炉火纯青,故被后人误解,有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其实他坎坷一生,生活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贫困凄苦。“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过着以作画卖文聊补家用的穷苦生活。到了晚年,唐伯虎体弱多病,不能天天作画了,唯一的生活来源中断,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有时不得不靠朋友的接济来维持一家生活。更不幸的是,在这样拮据的生活环境里,她的妻子先他而去。妻子的死,使唐伯虎伤心欲绝,不久,这位杰出的书画家带着绝望,走完了他那坎坷的人生之路。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是年54岁。临终,唐伯虎留下一首绝命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它乡。

一代风流才子的终局,竟是这等凄惨!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像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李时珍出生于世代业医的人家,他的父亲是当地名医。李时珍在三次乡试落榜之后,继承家业,走上了研习医药之路。他20岁开始学医,34岁时受聘楚王府,任奉祠正,管理祭祀礼节方面的事情。后被荐入京师,任朝廷太医院院判,不久告归蕲州,一面行医治病,一面编修《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历时27年(1552~1578年)的呕心沥血之作,三易其稿。为了完成这一鸿篇巨制,李时珍涉猎群书,钻研文献近千种,作札记数百万字,广罗博采前人的著述和经验;多次离家远行,亲身实践,历尽千辛万苦,广泛收集单方秘方,精心编选,反复实践,就地采药,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本草纲目》集中药学之大成,立本草之新体系,纠本草之偏误,增前人未录之新品,阐明中药性味之理论,被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共190多万字,52卷。收集的药物共1892种,收入药方11096个,比前人增加4倍;还绘制了1110幅插图。卷一至卷四是附录,收入序言、凡例、目录、附图、引用书目、资料及一些医药基础理论等。卷五以后是主体部分,李时珍把1800多种药物分为16部: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每一部又分为若干类,共计60类。其中植物1095种,动物340种,矿石357种。在药物解说方面,《本草纲目》包括八个部分:第一,释名,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李时珍行医的湖北蕲州元妙观第二,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的论述;第三,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第四,气味,介绍该药的药性;第五,主治,列举该药所能医治的主要病症;第六,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七,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第八,附方,介绍以此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明代制药铜炉可谓条理清析,内容完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不仅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还驳斥了方士道家妄图通过服食炼丹求得长生不老的邪说谬论。

《本草纲目》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一是按照“从微至贵”的原则,即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二是“物以类从,目随纲举”,以纲辖目,依首归类。《本草纲目》不但是一部总结我国2000多年来药物学知识和经验的巨著,而且是一部具备了初期植物形态分类学内容的巨著。

作为一代名医,李时珍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切的了解,他给许多穷人看病,都不收医药费。人们称赞他是“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同时,李时珍不阿附权贵,常常借自己名医之手愚弄权贵。他曾任四川蓬溪知县,后辞官回乡。相传,离职前,新任的县官为李时珍饯行。新知县要李时珍为其开一帖滋补单方。李时珍早闻新知县是“酒色财气”四全的昏官,便提笔开了一纸药方:柏子仁三钱,木瓜二钱,官桂三钱,柴胡三钱,益智二钱,附子三钱,八角二钱,人参一钱,台乌三钱,上党三钱, 山药二钱。次日,新知县将药方交给师爷,让他去取药,师爷仔细一看,说:“李时珍是在骂你啊!”接着道出了其中奥秘,原来每味中药的第一个字组成一句话:柏木官柴益附八人台上山(薄木棺材亦附八人抬上山)。

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水转翻车》

《农政全书·水转翻车》《农政全书》是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大型农业科学巨著。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徐光启自幼好学,经行万里,广咨博讯,20岁考取秀才,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中进士。崇祯五年(1632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农业与水利方面的研究。

《农政全书》写于1625~1628年。徐光启写作此书时尚未确定书名,暂称为《农书》或《种艺书》。这本书的酝酿虽然经历了很长时间,但到这时才系统地进行增补、审订、批点、编排等工作。编写成稿后,没有立即付刻。这部农书由其弟子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刻板付印,定名为《农政全书》,这时,徐光启已经离世6年了。

徐光启墓《农政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农政全书》包容了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及技术知识,等等,不仅是17世纪以前中国农学的总结,而且还介绍了一些外来的农业知识。

《农政全书》是在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的文献进行系统摘编译述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撰写而成的,全书征引的文献达200多种,可谓“杂采众家”。

《农政全书》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而农政思想占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徐光启的农政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方法来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要重视备荒、救荒等荒政。在农业技术方面,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的“唯风土论”思想;进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术;推广甘薯种植,总结栽培经验;总结蝗虫灾害的发生规律和治蝗的方法。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长期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晶。他数十年如一日,几乎倾其毕生精力钻研农业科学。《农政全书》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农业科学史中最完备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像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自幼博览古今史籍、舆地及山海图经。22岁起,他决定外出旅行,历时30余载,北至燕、晋,南及云、贵、两广。沿途历尽艰险,将观察所得以日记形式记载下来。

《徐霞客游记》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这些日记,后经季会明等人整理成书,成了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世传有10卷、12卷、20卷等多种版本。主要按日记记述作者1613~1639年旅行观察所得,对沿途的地理、水文、地质、动植物均有详细的记载,生动、准确、详细地记录着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景观,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其中,有关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探讨,早于欧洲人两个世纪,尤其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另外,游记的文笔清丽新奇,记述精详真实,既是一部科学巨著,又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学游记,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徐霞客游记》为我国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被世人称为“千古奇书”、“古今一大奇著”。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徐霞客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水闸》

《天工开物·生熟炼铁炉》

《天工开物·水闸》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江西奉新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江西、福建、安徽为官,明亡后,弃官回乡。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写成《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分别叙述了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纺织、制糖、冶铸、造船、酿酒以及制造火药、兵器等物品的生产过程。从生活资料到生产资料,从民用机械到国防武器,当时有关国计民生的部门,应有尽有,内容广博,文字简洁,插图生动,别具一格,堪称我国古代不朽的科技巨著。宋应星因此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主要代表作,此书于崇祯十年(1637年)由友人涂绍煃资助刊刻。《天工开物》所述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天工开物·生熟炼铁炉》各卷先后顺序的安排依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宋应星把与人民衣食有关的农业各卷置于全书之首,其次是有关工业各卷,而以不切国计民生的珠玉一卷殿后,体现了作者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尤其可贵的是,书中附图123幅,包括提花机、钻井设备、轧蔗机、大型浇注锤锻千斤锚、阶梯式磁窑、玉石加工磨床等。所绘内容,结构准确,比例恰当,立体感强,依其图样与数据,即可将所绘的各种机械设备重新制造出来。

《天工开物》详细地记载了有关炼锌技术,其中介绍了密封加热法,解决了锌极易氧化的难题,也记载了铁矿石变成钢的生产过程,完全符合现代钢铁生产原理。书中还介绍了防治稻田八大灾害的方法,至今仍然在农村中广泛流传和应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冷浸田使用骨灰蘸秧根,是我国使用磷肥的最早记录;利用不同品种蚕蛾杂交而生出“嘉种”,是我国利用杂交技术改良蚕种的最早记录。书中记载的精巧复杂的提花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记载的锌的冶炼技术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天工开物》是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是对中国古代农业和工业生产技术系统而全面的总结,其所述范围之广为以往任何著作所不及,是保留我国科技史料最丰富的一部书,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我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其中还记录了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工艺措施和科学创见,在世界科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教士的宗教和科学活动



《坤舆万国全国》

《程君房墨苑》中利玛窦撰文及插图

利玛窦像明末是中国历史上西方文化第一次大规模输入的时期。明中叶以后,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使东西新航路畅通,天主教修会——耶稣会便派遣大批传教士来华,形成传教士东进的高潮。一时间,来华传教的西方教士达数百人之多,他们在中国积极从事宗教活动,但最终,他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影响甚至超出了宗教本身。历史学家这样评价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蜜蜂本意是觅食,但它传播了花粉”。传教士与科学技术的关联和基督教在华传播是同步过程,许多传教士是以科学作为传教工具的。 

西班牙人方济各·沙勿略是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的先驱。1541年,沙勿略从里斯本出发到了印度和日本。在日本,他感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很深,便决心访问中国。在朋友的帮助下,沙勿略组织了一个赴中国的使团。1552年4月,他离开印度果阿前赴中国。但抵达马六甲时,使团被扣,沙勿略的计划失败了。沙勿略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偷渡到中国,但也失败了,年底,沙勿略染上疟疾,不久便去世了,年仅46岁。沙勿略虽然未能进入中国传教,但他的努力激励着他的同道。在葡萄牙人抢占澳门之后,耶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