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58部分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58部分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该说卜式的这些观点,从后面发生的事实看,都是准的离谱的。盐铁官营的实行,确实挫伤了钢铁业的生产积极性,导致铁器质量下降,不但民间铁器质量下降得厉害,就连前线军队用的武器,质量也下降得惊人。而且铁器的摊派购买,也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到了汉武帝统治的后期,老百姓之所以扔下土地,纷纷逃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具的价格远远超过了种地的收益。而汉帝国在这一点上,采取的是强制摊派的做法,每家每户每年买多少铁器,都有严格的规定,就算用不上也要买,钱是必须要交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汉帝国老百姓的负担越发沉重,生产遭到的破坏,是难以想象的。

卜式的这些看法,自然得罪了当时朝中的改革派,尤其是这场改革的倡导者桑弘羊,当时在朝堂上,桑弘羊曾经几次和卜式发生争论,桑弘羊洋洋自得地声称自己“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卜式却斥责他“只追小利,不识大体”。可桑弘羊这时候是汉武帝的宠臣,得罪了桑弘羊,也就等于得罪了汉武帝。与此同时,卜式还向汉武帝提出了“还富于民”的主张,即在对匈奴的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背景下,应该适当地把国家的税收,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尤其是要补偿各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这些主张无非是在挑战汉武帝的忍耐底线,但念在卜式几次毁家纾难的义举,汉武帝并没有对卜式进行太多惩罚,只是在公元前111年,把卜式从御史大夫改成了太子太傅,这个任免决定可以说是明升暗降,表面上卜式的地位上升,其实被剥夺了实权。

但卜式还在继续得罪汉武帝,特别是在他担任太子刘据的老师期间。卜式多次向刘据灌输养民的思想,得到了刘据的认同,刘据在做太子的后期,多次提议汉武帝减少战争,发展生产,引得父子交恶,源头就在于此。在做太子太傅期间,卜式做的另一件“雷人”的事情,是在公元前110年。因为连年干旱,卜式趁机上奏,请求汉武帝杀掉此时炙手可热的宠臣桑弘羊,他认为正是桑弘羊惹得天怒人怨,对卜式的这个奏疏,汉武帝自然不接受,但是也没有处罚卜式。卜式就这样在太子太傅位置上得到了善终,关于他去世的年份,历史上的记录很混乱,大多是说在长安动乱之前,所以说他还是很幸运的,如果他活到了太子刘据叛乱时,很可能会被汉武帝灭族。

卜式的人生虽然简单,但是他却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即“养民”思路,在他一生的各种奏章中,他疾呼最多的,就是国家要“还富”“藏富”于民,即用国家的经济储备,给予老百姓充足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收入的增加。他的这些理论,在当时是不被汉武帝所接受的,终其一生,汉武帝只是把他当做一个爱国的楷模。但是在他的身后,特别是两汉之后,他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统治者所采纳,比如北宋王安石改革中的“青苗法”,就是脱胎于此,而明朝的“优老之礼”等福利政策,也与卜式的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说过,从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打败匈奴后,战祸连年的汉帝国,其实面临着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然而在桑弘羊和卜式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面前,志在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却选择了前者。如果他可以重新再选择一次的话,汉朝最后平灭匈奴的进程,也许会顺利的多,历史,恐怕也就是另一个写法了。


第十四章 赵充国,昭宣中兴第一将

汉武帝刘彻打了一辈子匈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彻底将肆虐中国北方百年的匈奴斩尽杀绝,虽然有漠北之战重创匈奴的伟业,但匈奴对汉帝国的威胁并没有彻底解除。在公元前100年之后,随着老一代抗匈名将的陆续作古,西汉帝国的军将阶层,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态势,继任大将军的李广利,才能比卫青霍去病都相去甚远,3次远征匈奴,除了第一次打了个平手外,第二次大败亏输,第三次先胜后败,7万大军全军覆没不说,其本人在被匈奴俘虏之后更没气节,膝盖一软就当了汉奸。如此痛心局面,也让晚年的汉武帝心灰意冷。公元前89年,汉武帝发布了著名的《轮台诏》,忏悔自己好大喜功的错误,停止对匈奴的战争,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恢复国民经济,休养生息上来。至此,汉武帝时代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最终停止,筋疲力尽的汉帝国,也重新开始了休养生息的过程。虽然对汉武帝来说,这个抉择晚了整整30年,但毕竟也是关键的。

但匈奴人的侵扰并没有停止,尤其是李广利全军覆没之后,常年在汉朝打击下惨遭失败的匈奴重新嚣张起来。此时匈奴在位的狐谷鲁单于志得意满,竟然向汉帝国下书,自称匈奴是“天之骄子”,要求汉朝恢复汉高祖时期开始的“和亲”政策,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对于这种嚣张态度,汉武帝并未计较,只是命令边关严加防御,并不主动出击。对于打了一辈子匈奴,性格强硬的他来说,内心的愤懑无奈,可想而知。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一生“大有为”的汉武帝,终于闭上了疲劳的眼睛。就在他去世的同年,匈奴发动了对汉朝五原、张掖、酒泉等边塞的侵扰,杀掠无数。但所幸的是,此时匈奴对汉朝的山西、河北等传统边地,早已经鞭长莫及,主要的侵扰对象变成了新开发的河西地区,因此对汉朝传统北方经济区破坏不大。

但一生功过与匈奴连接在一起的汉武帝也许并没有想到,就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弥留之际还在对近臣霍光感叹“国无能将”的无奈时,一颗新的将星正在冉冉升起,他的出现,将亲手解决汉武帝念念不忘的匈奴问题,给苟延残喘的匈奴汗国以最后的致命一击——赵充国。

【一】

比起西汉抗匈的众多名将,赵充国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

赵充国是甘肃天水人,从年轻时期从军开始,他就是个很特殊的军人。汉朝的军人大都文化程度很低,像卫青那样粗通文墨的,就算是知识分子,但赵充国却算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从当小兵开始就喜欢兵法,一本孙子兵法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几乎做到手不释卷。他功夫也练得好,从小精于骑射,因为作战素质高,他军事生涯的起点也高,15岁的时候,就被调入到一支特殊的部队:虎贲军,直接领导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汉军神霍去病,参加的第一场重大战役,就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征河西之战。他跟随霍去病千里大穿插,重创匈奴河西二王,对霍去病精彩的用兵方略,也从此了然于心。河西四郡成立后,赵充国受命在当地屯垦,全家移居到青海西宁地区,也正因如此,他错过了著名的漠北之战。之后赵充国扎根边疆,安心工作,兢兢业业戍守边疆,他的扬名立万,开始于他37岁那年。

这一年的赵充国,终于等到了再次出征的机会:汉匈战争风云再起,继卫青后担任大将军的汉武帝另一个“舅子”李广利,奉命率军从酒泉出发,北击匈奴。作为河西地区屯垦军官的赵充国,也奉命随军出征,这时期的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中下级军官,跟随的军队,统帅不再是战无不胜的霍去病,而是汉朝军事历史上著名的草包李广利。这样的条件,想建功立业,那是相当的难。

李广利这个草包,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是昌邑哀王(刘髆)的舅舅。虽然同为外戚,可李广利比起之前的卫青霍去病差了十万八千里。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外戚统帅横扫漠北,打得草原悍狼匈奴嗷嗷狂逃,大概是受了卫霍二将军横扫千里的鼓舞,汉武帝在其晚年似乎患上了“外戚依赖症”,认为只有外戚才是最好的统兵大员,同为汉武帝大舅子的李广利就这样平步青云,在卫青去世后接替了大将军的职务。但李广利面临的是比卫青好得多的形势:强大的匈奴早已威风不再,西域的小国更实力有限,以汉朝强大的军力和国力,放在他手上不是指哪打哪吗?可问题是李广利实在不是这块料。在这个历史时刻,李广利这位庸才粉墨登场,差点把汉匈战争的大好格局都赔进去。

汉武帝晚年三征匈奴,一心要把匈奴赶尽杀绝,可李广利实在让他失望。第一次征匈奴,李广利率3万大军在天山大战右贤王,先胜后败,被匈奴人重重围困,险些脑袋搬家。比起霍去病1万铁骑横扫河西的壮举,李广利真该惭愧到家。不过这次毕竟面对匈奴优势兵力,还算情有可原。第二次征匈奴,汉武帝动了血本,把21万大军交给李广利,与匈奴单于10万大军在蒙古土拉河血战,久战不下后匆忙撤军,靠着汉朝断后部队的殊死奋战总算全身而退,这次毕竟还算把部队完整的带了回来,不算太丢人。第三次征匈奴却真让汉朝血本无归,李广利率7万精锐,在内蒙古杭爱山与匈奴决战,先是打了个开门红,迫使匈奴撤军,可之后却被匈奴来了个反包围,7万大军全军覆没,连李广利本人也投降匈奴。此战使汉朝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诏》,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战争。可幸的是,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匈奴虽然3次挫败李广利,却始终没有改变汉匈战争的大格局。

金子在哪里都发光,李广利这个草包,成全了赵充国这块金子。战斗打响后,李广利果然不负白痴之名,匈奴一洒钓饵,李广利接着就上钩,被匈奴的小股骑兵诱入包围圈,3万大军被匈奴右贤王部团团包围,眼看全军覆没在即,先前誓言“横扫匈奴”的李广利慌了手脚,横扫匈奴是不指望了,跑路保命要紧。可这次匈奴准备得非常充分,动用了近10万精锐骑兵,组织铁壁合围,汉军左冲右突,虽然杀伤敌人1万多,却始终无法冲出包围圈。眼看着全军覆没在即,关键时刻赵充国挺身而出了。在汉军断水断粮陷入绝境的局面下,赵充国主动请缨,绝路之下,有人提议干脆分散突围,3万兵马能跑出一个是一个,甚至连主将李广利都丧失信心,但赵充国当场怒吼道:“与其忍辱投生,不如死战为荣。”在其感召下,李广利终于决定赌一把,为他精选了数百壮士开路,赵充国敏锐地发现了匈奴包围圈的薄弱环节,带头猛冲出去,一番猛打猛杀之后,终于在匈奴的包围圈里撕开了一条口子,3万汉军终于全身而退。战后盘点,赵充国率领的几百死士,幸存不过30多人,赵充国本人身中20处刀伤,可谓惨烈之至。李广利虽然打仗草包,这次做人还算厚道,事后在向汉武帝总结汇报时,大赞赵充国之功劳。汉武帝闻讯后亲自接见,当场称赞“真壮勇也”。赵充国也因此飞黄腾达,被提升为中郎将,之后又被提拔为车骑长史。

但飞黄腾达的赵充国,又沉寂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李广利两次出征匈奴,他都没有获得参战的机会,甚至曾赞叹他是“壮士”的汉武帝,也似乎忘记了他。在御林军车骑长史的职务上,他一干又是11年,不过对他来说,这或许是一种幸运,因为跟着李广利出征实在窝火,不是让人打得全军覆没,就得跟着被俘。李广利的兵败被俘,终于给了赵充国机会。在西汉边将死伤殆尽的情况下,赵充国得到了任命,以天水都尉的身份,去甘肃地区屯田。这是公元前89年,汉武帝发布《轮台诏》后不久,汉武帝时代对匈奴的主动出击战争已经落幕,而赵充国的战争舞台,才刚刚开始。

从公元前89年赵充国屯垦河西,到两年后汉武帝去世,是汉匈关系历史上非常微妙的两年。虽然汉武帝主动发出和平信号,停止了对匈奴的进攻,但匈奴本身却不消停,狐谷鲁单于在重创李广利之后,也一时间飘飘然了,觉得自己英明神武,恨不得明天就杀回河套去,把汉帝国打得大败亏输。而地处前线的河西,就成为匈奴侵扰的重点地区。从《轮台诏》之后,匈奴对汉帝国的大规模侵扰死灰复燃,几乎每年都多次派兵进犯河西走廊,但不幸的是,此时镇守河西走廊的,正是屯垦在此地的赵充国。

汉武帝在接见赵充国的时候,称赞他为“勇将”,其实赵充国真正的价值,是一个“智将”,与诸多名将相比,赵充国更是一个边防的建设者。在到任河西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安边思想,首先增设了边关的烽火台,建立了完备的预警体系,此外大量的结好周边部落,购买良马,重新建设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作为抵抗匈奴入侵的机动力量。相比于之前汉朝军队被动防御,处处挨打的局面,赵充国极重战前侦察工作,他的名言就是“百闻不如一见”,每次匈奴入侵之前,他都能出色地把相关情况掌握清楚,甚至了然于心,因此匈奴人的入侵,大多钻到他的口袋里。从公元前89年到公元前87年,短短两年里,匈奴人对甘肃天水地区的侵扰高达8次,每次赵充国都能够提前得到情报,充分做好布置,结果杀来的匈奴军,都落进了他的埋伏圈。这是汉匈关系历史上关键的两年,志得意满的匈奴,在遭到河西守军一次次剧烈的打击后,不得不从梦想回到了现实:与汉朝对抗是没有出路的。

因赵充国镇守河西走廊的战功,到了汉武帝去世后的公元前86年,赵充国被调回了京城,之后被提升为中郎将(御林军总指挥)。汉昭帝即位后,赵充国又曾受命镇压河西地区羌族的反叛,他推行民族和解政策,平等对待当地羌族,推心置腹不搞民族歧视,团结大多数部落,对少数作乱坚决打击,恩威并施下,很快平定了当地局面。公元前81年,赵充国再次统兵,大破入寇河西走廊的两万匈奴骑兵,斩俘万人,生俘其头领西祁王,这是汉昭帝即位后对匈奴取得的一场重大胜利,因为此胜,匈奴乖乖地答应与汉朝通好,并放还了大批被扣押的汉朝使臣,著名的“留胡节不辱”的苏武,也正是因此得以重归汉朝。因此战功,赵充国官升护水都尉,俨然汉昭帝时代的第一将星。

【二】

贵为“后汉武帝时代”第一将星的赵充国,有一个素质远远超过了同时期诸多将领:境界。

这个境界,其实就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打仗,是为了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