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21部分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21部分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仗打得漂亮,吴起的形象却变得更糟糕了。鲁国本身就是一个崇尚儒家道德礼法的国家,吴起原本就是杀人犯出身,还离经叛道,老娘过世都不回家,早就是出了名的混账人物,这次为了当将领,竟然杀了老婆来求官。这时候的鲁国人,全然不顾吴起击败齐国,拯救国家的大功,举国上下拧成一股绳,集体强烈声讨杀老婆求官的吴起,结果一场大战的胜利,反而让吴起在鲁国混不下去了,他在战后不久就被鲁穆公免除了职务。上天在给他关上鲁国这扇门的时候,又给他开了另一扇门——魏国。此时魏国在位的魏文侯,正在锐意变法图强,四处招揽人才,而且是什么样的人才都欢迎。吴起立刻感到人生有了新的希望,索性离开鲁国,投奔了魏国。

对吴起,魏文侯早就有所耳闻,这时候的吴起,因为对齐国战争的胜利,已经是这时期战国战场上小有名气的人物。但对于吴起的为人,魏文侯还深感疑虑,他向丞相里克询问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里克的看法相当精准:“这个人又贪又好色,但要说打仗,恐怕是春秋时代的兵家司马穰苴也不是他的对手。”就这句话让魏文侯下了决心:用人用其长,用!

【二】

吴起在魏国的时期,正是魏国大张旗鼓,采取李悝变法,开始了魏国封建化进程的时期。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魏国英才云集,既有当时最杰出的改革家李悝,也有此时战国时代最佳地方官西门豹,可谓是群星璀璨,能在这群群星里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就是吴起此时的作用就一个——打仗。

此时的魏国,正是变法图强的崛起时期,但面临的环境也非常险恶。西北的秦国此时虽然经济落后,但军队战斗力彪悍;南方的楚国,也是可以募集百万大军的大国;东方的齐国,是当时各国里最富庶的国家。当年晋国被瓜分前,以晋国一国的独大地位,与这三国交手尚且互有胜负,而今一个分裂出来的魏国,面临的局面是何其艰难。吴起到魏国的时间,是公元前409年,就在他被魏文侯启用仅2个月后,他就立刻给魏文侯送上了一份厚礼——西河。

所谓西河,就是今天黄河以西的地区,包括陕西澄县等大片领土,在战国时代,这里是秦国和魏国之间的分界线,双方都只占有了一部分领土,长期东西相持。秦国如果得到整个西河,就意味着打开了东进的通道,他们就能够毫无阻拦地进入中原地区;而魏国如果得到西河,就可以控制对秦国战争的主动权,把秦国死死地摁在函谷关里。这场犬牙交错的战争,在三家分晋之前就发生了,魏恒子时候,就曾和秦国为了西河发生战争,到了魏文侯时期,这里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多年以来双方互有攻守,都想多占一寸土地,但谁都寸步难行,形成了此时魏国西部战场上暂时的平衡,而这时候,打破平衡的人来了——吴起。

吴起到任之后,经过短暂的准备,便发动了对秦国的东征。公元前409年,吴起先夺取了当时秦国西河的重镇大荔,然后铸城守卫。他再接再励,接连夺取了五座边城,他进攻很讲策略,基本上是循序渐进,打下一个城,就立刻重兵防御,待到站稳脚跟后,再继续进军下一个城池,就这样步步为营、滴水不漏,渐渐地推进到了整个西河地区。在这个过程里,秦国曾经多次组织反攻,皆被吴起打退,到了公元前408年,吴起已经占领了秦国的合阳、华县等地区,整个西河都被吴起收入囊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收复西河的战役中,魏文侯给予吴起的兵马,最多只有8万人,而对面秦国的兵马,一度曾经达到了20万,兵力差别如此悬殊下,却能连战连胜,确实不易。

西河地区的获得,在战国早期的诸侯战争中有着重要意义,秦帝国东出的道路被完全堵死,之后的很多年里,他们不得不对魏国采取了消极防御政策,同时开始向魏国学习,积极地谋求变法。而对此时的魏文侯来说,魏国得到了西河,也就得到了当地的千里沃野、大量的人口、珍贵的战略要地,这样重要的地盘,当然也要可靠的人去把守,除了吴起,也就没有别人了。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设立西河郡,吴起被委任为西河郡守,这是他军事生涯里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从此开始,吴起开始以西河为基地,开始了他战场的表演。吴起的军事思想与其他军事思想最大的不同,就是吴起提出了军事建设的思想,在他的军事理念里,临阵指挥固然重要,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却是准备情况与经济情况。所以在军队建设上,吴起采取了开发水利、储存军粮的措施,同时对于麾下的军队进行精简。他编选出了由精锐士兵组成的“武卒”,在战国早期,武卒是一支战斗力超级恐怖的步兵军团,凡是被选入武卒的魏国士兵,都是可以拉20石强弩,并且具有高耐力奔跑能力的精兵,凡是能够入选武卒的魏国士兵,不但免除全家的赋税,更给予优厚的国家补偿。所以在当时的魏国军队里,作为一个士兵能够入选武卒,不仅仅意味着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可以从此大变样,更意味着一种无上的荣誉。从那时候起,魏国军队的士兵们开始苦练杀敌,上演士兵突击的励志故事,人人都为能够成为武卒而努力。与此同时,吴起非常重视边境的生产,多年以来他采取屯垦政策,命令士兵们战则为兵,归则为农,在当地积极发展生产。所以他到任没几年,西河当地就出现了仓储丰厚、经济富庶的局面。

这样的局面自然让秦国眼红,西河的丢失,也是秦国人不甘心的,所以从吴起就任西河郡守之后,秦帝国就频繁地调集重兵,意图一举夺取西河。这时候的魏国,在西河地区很少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当时魏国的重兵,大都集中在东线,用于对齐国和楚国的作战,所以吴起基本得不到中央支援。西河面临着极其巨大的战争压力,但是吴起不惧,他镇守西河的时间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他和西北的秦帝国经历了大小一共96次战斗,其中76场取得了胜利,剩下的20场是平手,可以说是真正意义的“不败将军”。这其中,秦帝国曾经几次不惜血本,发动举国兵力对西河地区进行东征,特别是在公元前389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这一年秦国动用了举国50万大军,屯兵在山西阴晋,计划一举东进,拿下整个河西地区,当时魏文侯已经去世,即位的魏武侯非常惊慌,身为西河郡守的吴起却不慌。多年以来,他早就在当地采取了种种措施,比如设立军功奖励制度,激励士兵杀敌,而且每次战后,都要举行大规模的庆功活动,表彰战争中的死难者,所以每次有战争发生的时候,西河当地魏军,大都把打仗当成一种荣誉,甚至好多人连盔甲都来不及穿,就急急忙忙要求投身战场。所以秦国人虽然多,在求战欲望高涨的魏国人眼里,也不过是一盘肥肉而已。

吴起知道,要啃下这块肥肉不容易,为了能够保证一战必胜,吴起做足了文章,首先抓住了秦军人数虽多,但是军队部署分散,容易各个击破的弱点,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其次就是这次参战的士兵,除了少数老兵之外,大多数都是从来没有立过军功的新兵,这些人虽然作战经验不足,但是立功心切,求战欲望极其强烈,吴起本人也以身作则,亲自带领军队冲在第一线。他甚至颁布命令,做骑兵的一定要看护好自己的马匹,做战车兵的一定要看护好自己的战车,如果战后发现骑兵丢了马,战车兵丢了车,就算是建立了战功也不予表彰。这样做是有道理的,秦军人多,而魏国士兵作战经验有限,所以必须要保证从军令上限制士兵们的无意义作战,集中兵力消灭敌人。战斗打响后,魏军各个以一当百,奋勇冲杀,结果秦军五十万大军全线崩溃,五万魏军一路掩杀,打得秦国军队尸横遍野。在战国的历史上,这是秦国军队遭到的最惨痛失败之一。

吴起之所以能够百战百胜,从根子上说,是他的独特军事思想所致。吴起的军事思想,或者可以套用《亮剑》里的一句话“赔本的买卖咱不干”,他的军事思路中,最在乎的就是战争的意义,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迷信武力,长期依靠战争来扩大权力,那么最后的结果也就是玩火自焚。在吴起眼里,一个国家要发动战争,必须要保证在减少国家损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给国家增加利益,所以在每一场战争开打前,国家都必须要弄清楚,这场战争对于国家有什么好处。而且吴起还认为,一个国家在军事上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国力的支撑,而国力的支撑中,尤其又以边地的储备为重,一个国家如果想成为军事强国,就必须要发展边境经济,储备大量物资。吴起的这些思路,即使对于现代战争,也有重要意义。吴起不仅仅善于总结,更善于实践,每一次的军事行动,他都主动冲在最前面,麾下的士兵们,饮食起居他都非常关心,对士兵的抚恤非常高,所以在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吴起在当地士兵中收买人心的活动,吴起对士兵非常爱抚,甚至发生了他为生病的士兵吸吮毒疮的事情。当时士兵的母亲知道此事后竟然失声痛哭,因为她知道,感激吴起大恩的儿子,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战争里奋勇作战,那样牺牲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在吴起镇守西河的27年,是魏文侯改革后魏国的黄金27年,这27年的魏国,西边死死地摁住了秦国,南边痛打楚国,东方扫荡七国,同样属于三晋国家的赵国和韩国,也拜服在魏国的脚下。而镇守西河的吴起,也成了这个强大的吴国的西北屏障,但吴起是不满足做屏障的,他更想高升一步,特别是在魏武侯即位后,当时魏文侯改革时期的杰出人物,许多都已经去世了,而吴起本人也很卖力表现,除了屡次击败秦国之外,还曾经多次大胆进谏。作为一个名将,却不主张轻率发动战争,甚至有一次魏武侯视察西河,赞叹魏国的大好河山时,他不但不应和,反而说出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国家的安危,在德不在险。”也就是说,在发动战争上,国家一定要慎重,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德”而不是险,从这些思想上可以发现,虽然已经是此时战国最杰出的武将,建功无数的吴起,从根子上学说还是一个儒生。

魏国的政治,一直有“出将入相”的传统,外加当年吴起的“前岳父”田居也曾预言吴起将出将入相,现在出将实现了,吴起也就开始憧憬“入相”了。这时候机会也来了,当年曾经向魏文侯举荐吴起的丞相西客去世了,魏国的相国之位一下子出现了真空,按照吴起的想法,自己镇守西河27年,功劳苦劳一大把,就是排也该排到自己了,但是魏武侯却不是这么想的,最后继承相国职位的,却是在吴起眼里远不如自己的商文。这个商文是当时的魏国贵族,在吴起看来,他不过是靠了裙带关系才当上丞相的,直到两人发生了一次对话。吴起在回京的时候,气势汹汹地质问商文,先问带兵打仗你比我强吗?又问治理地方你比我强吗?让士兵拥戴,并且誓死效力,你比我强吗?三声发问,商文都是好脾气,连着都说“我不如你”,吴起得了理,立刻嚷嚷起来,那你凭什么当相国?商文只回答了一句话:现在大王年轻,老百姓人心惶惶,你说是你当相国合适还是我合适,就这一句话,让杀气腾腾的吴起立刻哑巴了,想了半天说,还是你合适。这就注定了吴起不可能在魏国当相国,不是因为他没这个能力,相反恰恰是因为他太优秀了,作为国君,根本就不敢驾驭这样优秀的人。所以老成厚道的商文,也就成了魏武侯的首选。

丞相做不成,吴起任劳任怨,准备继续给魏国守边疆,但这时候边疆却也守不下去了。不几年商文去世了,这时候继任丞相的是公叔座,这个人性格猜忌偏狭,非常忌惮吴起的战功。这个人背景也不简单,是魏国的驸马爷,他的妻子就是魏国的尚公主。当了丞相后,他就绞尽脑汁,非要赶走对他丞相职位有威胁的吴起,一个门客给他出了主意,可以搞一个非常麻烦的连环计。先假装给魏武侯说,吴起可能有反心,建议魏武侯试探他一下,可以假装说要把公主许配给他,如果吴起没有反心,那他很可能高兴的接受这个婚事,如果他有反心,就肯定会推辞这个婚事。与此同时,公叔座拉着自己的老婆,当着吴起的面演双簧,让老婆拼命地暴打他,性格刚硬的吴起,必然不会接受这样的悍妇,只要他一推辞,谋反的罪就砸瓷实了。吴起万万没有想到,耍了一辈子兵家诡道的他,竟然就这么被人耍了,事情的整个过程,都在公叔座的计划中,吴起果然很“配合”,眼见了公叔座娶了公主后的“悲惨”情景,铁了心说什么也不娶公主。这下可伤了魏武侯的自尊,他当场气得拂袖而去,而政治嗅觉还算灵敏的吴起二话不说,跑路。

就这样,在魏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吴起,就这么不干了,当然以吴起的性格,如果如次退出江湖,那就不是吴起了,这时候的他已经名满天下,不愁没有饭碗。公元前383年,他找到了新饭碗——楚国。

【三】

吴起到楚国时,正好是楚悼王在位的时候,这时的楚国,也正好处于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楚国虽然常年处于大国地位,但是战国早期的楚国,却一度国力不振,特别是在中原国家纷纷进行封建化改革的时候,楚国的进展却缓慢得很,主要原因还是楚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与中原差距遥远。楚国国内,其地主派势力和新贵族势力也凤毛麟角,根本没有能力对抗奴隶主贵族的卿大夫阶层。韩赵魏三国建立后,成了楚国的大敌,特别是强大起来的魏国,多次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连续多次战败楚国。这样的局面下,一心想有所作为的楚悼王,也必须要效法中原王朝,变法图强。所以此时到来的吴起,可以说是当时楚国最需要的紧缺型人才。

吴起到来之后,楚悼王首先让他去担任楚国北方苑守,干的还是老本行打仗。吴起到任后一如既往,他继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