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9部分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9部分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势,很快采取了新的发展模式。他采用减轻租税的方式,招募农民前来投奔,特别是在收租子的时候,他特意设计了一套新工具,采取小斗进,大斗出的方式,给老百姓以实惠,这和当时齐国旧贵族的残酷剥削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齐国的老百姓们纷纷投奔到他的门下,一时间“归之如流水”,他的这些做法,一方面使田桓子迅速增强了家族的实力,积累了后来颠覆齐国政权的本钱;另一方面大批的老百姓宁可逃亡,也要附身在田桓子的门下,这些老百姓,在当时叫做“隐民”,他们的逃亡,使得齐国能够缴纳赋税的老百姓数量大为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及齐国政府对财政的控制权,从此都大为削弱。

而这时期在位的齐景公,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重树霸权上,他所采用的方式,还是以和平为主,通过和晋国、楚国等大国的“和平对话”,以齐国日益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压服对方。公元前530年开始,齐景公首先通过外交手段,和晋国、楚国等国国君接触,参加了公元前529年晋国与楚国举行的平丘会盟。之后开始了对外用兵,相继平灭了周围的莒国、徐国等国家,开始趁楚国实力衰弱的机会,与晋国争夺北方的霸权。公元前502年,齐景公在经过了几十年准备后,终于同晋国开战,齐国以猛虎下山之势,一举拔除了晋国重镇聊城,之后迫使晋国的盟友鲁国与齐国结盟,北方的局势,形成了齐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之后的12年里,齐景公通过扶植晋国权臣傀儡,以及主动进攻的方式,数次发起对晋国的战争,虽然节节胜利,但除了加剧了晋国内部的分裂外,却始终没有彻底战胜晋国。公元前490年,齐景公去世。

齐景公在位的57年,前半段一直在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最后的10年破茧而出,与晋国大打出手,这也是春秋时代齐国最后的风光。而就在这风光之下,田桓子一脉势力也在悄悄做大。对田桓子的威胁,齐国君臣也不是完全没有察觉。比如辅佐齐景公的良相晏婴,就曾多次劝说齐景公采取行动,但齐景公总是敷衍,他的主要精力,还是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齐桓公的霸业,至于身后的事,哪管他洪水滔天。田桓子是早于齐景公去世的,但他又有一个杰出的儿子——田乞。结果齐景公尸骨未寒,田乞就联合士大夫发动政变,驱逐了齐国从齐桓公开始确立的两大宗族——国氏和高氏,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政变的成功,源自田氏得到了当时临淄“国人”的支持,田家几代收买人心的举动,这时候开始得到回报,不但诸多士大夫倒向他们一边,城中的百姓还自发的帮助他们。政变成功后,田乞拥戴齐悼公即位,自封为国相,从此把持了齐国的大权。

【二】

田乞成功夺权,拥戴齐悼公,是田氏代齐的开始,但是这时候的田氏,距离夺取政权,却还有一段路要走。

此时的齐国,齐悼公完全倚重于田乞。但是国内的旧宗族势力仍在,田氏虽然控制了军事、经济、政治大权,却还不能任意行事。这段时期,田氏权威的日益扩大,已成傀儡的齐国国君们,当然也不甘心大权旁落,齐悼公做了4年傀儡后,被鲍氏杀死了,而田乞也在同时期过世,田氏的下一个掌舵人,就是姜氏齐国的真正掘墓人——田常。

齐悼公过世后,即位的齐简公,是由当时的齐国宗族共同推举上去的,比起前任齐悼公来,齐简公的权力要大得多,这时候继承爵位的田常,被齐简公任命为右相,依然属于掌握大权的人物。可是担任左相掣肘他的,就是另一个官员监止,这时期的齐简公雄心勃勃,意图解决田氏尾大不掉的问题,而田氏多年来大权独揽,也引起了许多旧贵族的不满。一股反对田氏的暗流,正在形成。

对这样的局面,田常自然不能漠视。比起祖父田桓子和父亲田乞来,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但像祖父一样会收买人心,也有父亲的果敢。齐简公登基后的四年里,田常一面延续了祖父收买人心的政策,继续通过减轻租税,在封地内实行仁政的做法,招揽大批百姓前来投靠,而比他祖父父亲两代做的更出色的,就是他加强田氏宗族内部的团结,整合田氏宗族的力量。对田氏宗族里的杰出人物,他也广泛招揽,委以重任,很快形成了一套更加强大的政治班底,如果说在他之前的田氏历代英杰们,都是通过联合旧贵族的方式一步步扩大权力的话,这时期的田氏家族,已经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了。

到了公元前481年,图穷匕见的时刻终于到了,田常于是年夏天发动了政变,对齐简公展开了攻击,其实这时候田常完全属于“赌一把”。当时忠诚于齐简公的大臣以及军队还是很多的,只要齐简公能够当机立断,集合所有反对田氏的力量发起反扑,这时候的田氏还是无力对抗的。齐简公的反应起初很果断,准备亲自主持镇压叛乱,宣布田氏的罪状,但临近行动的时候却犹豫了。田常起先的表现,远没有父兄那样的果敢。当监止率领的政府军向他进攻时,田常抵抗不力,甚至想过逃命,关键时刻他的族人田行拽住了他,要他千万不能优柔寡断。在田行的激励之下,田常索性决死一搏,带头率兵冲杀,一举击溃了监止。闻听监止兵败,此时尚有力量抵抗的齐简公立刻吓破了胆,当场扔下随从们逃往藤县,却没逃掉,被抓了回来。而那些忠诚于齐简公的大臣们,随后也陆续被田常逮捕,田常对旧贵族采取了严苛的打压政策,将齐国的旧贵族尽数杀戮,包括当年与他一起夺权的盟友鲍氏等贵族尽皆灭族。田氏代齐的天王山战役,就在这样的偶然与必然中完成了。

杀掉齐简公的田常,此后又立齐简公的弟弟为齐平公,他自己以国相的身份继续掌握大权。这时期他的政策,除了推进封建化改革,发展生产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外寻找盟友。他和此时晋国新兴的势力赵氏、魏氏、韩氏都建立了友好关系,相互之间互相承认对方的地位,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为了争取他们的支持,更把原先占有他们的土地归还给了他们。对南方正咄咄逼人的吴国,他也采取隐忍政策,主动遣使通好。但这时候的中国,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并未完全消失,废除国君依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田常虽然大权独揽,但终其一生,也没敢走出这最后一步。

田常去世后,田氏掌握政权的局面,又持续了69年。他的儿子田盘拥立了齐宣公,孙子田和拥立了齐康公。这期间田氏的威权日益扩大,田家宗族的各类人物,已经陆续接替了齐国旧贵族地位,以新贵族的身份把持了国家大政,田氏的接班,已经是时间问题。

这个接班的时间,最终在公元前392年到来了,这一年田和将傀儡国君齐康公迁移到了海边居住,随后通过与他一直要好的魏文侯向周天子上奏,要求按照三家瓜分晋国的例子,册封他为齐国的国君。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成为齐国国君,田氏代齐的过程,就此彻底完成了。

在春秋到战国的过渡阶段,地主阶级抢班夺权的行动很多,但田氏代齐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三家瓜分晋国的行动,虽然开天辟地,但毕竟是三家权臣势力均衡的产物。以一家权臣独大的形势,最终完成一个国家从里到外的改朝换代,田氏代齐开了一个先例,它的成功,也标志着西周时期建立的宗法秩序彻底崩溃。承认田氏代齐既定事实的周王室,不知是否预感到下一个事实:最终被取代的,就是周天子自己。


第十五章 战国变法的“祖师爷”——李悝

春秋到战国时代,后期的夺权方式,就是变法。无论是那些改变了国君宗族的诸侯,还是保留了国君名号的诸侯,在这个大变革时代要想生存下来,变法都成为唯一的选择,不变法者,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淘汰。

说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变法,在战国的早期,是当时中国各诸侯国中的“时尚”,几乎所有强大的诸侯国,都采取了各种变法的措施。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包括魏国和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但各类变法运动中,真正具有开天辟地意义,并成为之后战国诸侯变法“范本”的,却是最早的魏国李悝变法。

【一】

李悝变法,起于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魏国。作为从晋国分离出来的魏国,立国初期的运气很不好,魏国的国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基本都位于中原的腹地,分到这样的领土,在战国群雄并起的局面下,地利上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魏国的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赵国,夹在中间的魏国,可以说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这样的局面下,要生存下来,环境是非常艰难的。

但幸运的是,魏国的第一代开国之君,是这时期中国各诸侯国里最杰出的君主魏文侯。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瓜分晋国的最后一步,这其中最杰出的人物,就是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在当时的诸侯国君中,他是以善于礼贤下士,眼光独特著称的。如同当年的晋文公一样,他的身边也聚集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比如子夏这样的儒家学者,吴起这样继孙武之后的杰出军事家,还有西门豹这样善于治理地方的英才。比起魏国劣势的地理条件,魏文侯的人才储备,却是绝对的优势。

但这其中,最著名的却是李悝。不仅仅对于魏国,即使对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他都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

李悝是子夏的学生,现代留存的各类史料里,有关他的记录少之又少。甚至连著名的《史记》上,都没有他的传记。之所以如此默默无闻,主要还是因为魏国的霸业最终只是昙花一现,而后来吴起变法的悲壮殉难,商鞅变法的异军突起,都大大盖过了他的锋芒。但是这无法掩盖他的重要地位,李悝的变法内容,奠定了战国时期整个中国大变革的雏形,在这个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期,它是历史的先声。

而从当时的局面看,标志着奴隶制最终消亡、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的战国变法,最适合的发生地,也只能是魏国。因为相比于其他国家旧贵族势力强大的局面,从原先晋国脱胎而出的韩赵魏三国,本身就是新兴的国家。这时期的齐国,正在完成田氏代齐的最后过渡;西边的秦国,不但尚无东进的进取心,本国的大权也主要把持在旧贵族的手里。而三个新兴的国家中,韩赵两国的君主,在能力和眼光上,更远远不能和魏文侯相比。更何况,魏国此时面临的生存局面,比其他两个新兴国家都要严重得多,生存的压力,也使得魏国必须要选择变法图强的道路。

而当时的魏国,在变法之前面临的局面,也可以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外部环境上,诸侯之间的征战日烈,外部的军事压力日益增大;内部经济上,魏国本身就是晋国中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富庶程度上,魏国不如韩国,在军力的强悍程度上,魏国又不如赵国。这样的压力下,魏国必须采取措施,走变法图强的道路。而李悝,就是完成这个使命的最合适人选。

在魏国立国的早期,李悝并不在魏国的权力中枢之中,他曾经担任过中山相和上地守,这两个地方,都是在毗邻秦国的西北边境上。早年的李悝,曾经多次率军和秦国交战,而他得到魏文侯的赏识,一是因为他的老师子夏是魏文侯的重臣,二则是因为他的变法思想,切中了魏国的时弊。

在经历了数年地方官磨砺后,李悝最终成为魏国重臣,开始全面推行他的变法主张。他的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项:第一是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第二是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同时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第三是实行法治,建立完备的魏国法律,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这个法律的名字叫《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制度下的法律。第四就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这四项措施,从表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但真实的意义,却影响深远。李悝变法的第一条,是对残存的奴隶贵族世袭制度的最后颠覆。在经过了春秋末年的一系列动荡之后,传统的奴隶主贵族,势力早已经日益萎缩,而西周时代传承下来的奴隶世袭制,就是他们最后一层遮羞布,凭借这个制度,他们在战国的早期,还能够保持表面尊崇的地位。世袭制的废除,使他们最终被历史所淘汰,彻底淡出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与此同时,魏国用原本奉养这些社会寄生虫的开支,用来向各国招纳贤才,从此以后很长时间,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几乎都把魏国作为建功立业的首选。魏文侯统治时期的魏国,由此了英才荟萃的局面。李悝变法的第二条,是对中国传统井田制度的最后颠覆。井田制度经过春秋时代的连续动荡,早已经名存实亡,也成为奴隶主贵族维护封建制度的一个口实。尽地利之教的实施,使魏国的土地面积在这一时期如滚雪球一般增长。传统的奴隶主贵族经济被彻底打破,大批原本属于奴隶主贵族的庄田,通过开阡陌的方式转入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的手中。魏国经济的全面转型,在此过程里完成。李悝变法的第三条,影响更加深远。李悝制定的《法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雏形法典,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方方面面的建制,虽然其内容在今天已经失传,但是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里,它都是被后世各类学者推崇的法律典范。第四条的作用,对于当时的魏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