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12部分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12部分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动。

也正因为上述原因,当两年后,王敦又一次率军攻向建康,意图篡位之时,王导旗帜鲜明地倒向晋明帝司马绍一边,并代表琅邪王氏与王敦彻底绝裂,划清了界限。

王敦这一次率军进攻建康,也没了上一次的运气,先是自己重病卧床,不能亲自上阵指挥,后来帐下大将又接二连三地战败。重病在身,加上不断的战败消息,王敦,这个一代枭雄,终于没能实现他篡位的野心,含恨而死。王敦的军队,在王敦死后,士气大挫,很快被忠于皇室的东晋军队剿灭。

王敦之乱平定后,晋明帝司马绍非但没有牵连怪罪王导,反而因为王导坚定支持自己的立场,加封王导太保,并晋爵始兴郡公。可以说,王导同琅邪王氏,并没有因为王敦叛乱失败而遭到大的损失,王导仍旧官居宰辅,琅邪王氏也仍旧是第一豪门。

晋明帝司马绍年轻英武,睿智果断,很想大干一番事业,但无奈天不假年,在平定王敦叛乱一年后,年仅27岁的司马绍也一样与世长辞了。

晋明帝死后,晋成帝司马衍继位,王导受遗诏辅政。虽然之后,颍川庾氏的庾亮、浔阳陶氏的陶侃都有心挑战王导和琅邪王氏的地位,并且在实际利益上也与王导所代表的琅邪王氏存在冲突,但无论是国舅爷庾亮,还是强兵在握的名将陶侃,都不敢公开同王导和琅邪王氏起冲突。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原因:

一、王导“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执政理念。正如这则《世说新语》所引用的,王导不许亲信去调查下属办公桌上的文件那样,王导对下属的南、北士族子弟,非常宽容。王导这样一种官员管理理念,无疑使下属的士族子弟能够容易使用各种手段攫取大量经济利益,而这正满足了士族阶层的利益需求,所以大多数士族子弟都支持王导。

二、王导居中,能够调解各方面的矛盾。王导性情宽和,善于忍让,他居京城,掌管朝政,虽然限制了颍川庾氏、浔阳陶氏等大族的利益,但至少各大家族包括皇室,都有稳定的利益,大家可以大体维持和睦共处。相反,如果王导和琅邪王氏被斗垮了,势必打破当时相对平衡的政治格局,各大家族包括皇室,势必会为了权力的重新分配,斗个你死我活。然而,在这样血雨腥风的权力斗争中,谁又能保证拼杀来的权势一定比原来的多呢?谁又能保证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不会覆灭呢?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点的顾忌,是庾亮、陶侃等人,虽对王导有怨言,而不敢轻举妄动的根本原因。

三、庾亮所代表的颍川庾氏,陶侃所代表的浔阳陶氏,他们同王导所代表的琅邪王氏,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在中国历史上,东晋王朝是贵族阶层的黄金时代。在“贵族和皇权共享权力”的政治格局下,贵族享有超越皇权的力量,他们的利益已经得到了最大化。所以,对庾亮、陶侃而言,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维系东晋王朝,如何维系“贵族和皇权共享权力”的权力结构。与之相比,贵族之间的权益矛盾,无疑是次要的。

“八王之乱”紧接“永嘉之乱”,汉族政权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先因自相残杀而遍体鳞伤,后因异族铁骑而荡然无存。值此,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王导凭借高贵的出身,宏远的政治远见,开阔的胸怀和卓越的政治协调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在江南重建我汉族江山,重树我衣冠文明。无论是东晋王朝这个国家机器,还是“王与马共天下”这个权力体系,能够大致满足各方面需要,协调各方面矛盾的王导,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件。

与王导、司马睿等人建立的东晋相比,1327年之后,由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一手扶值的南明,就实在是相距千里了。

王导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也有自己的私心,但他分得清主、次矛盾,知道该忍让的时候忍让,所以他能协调其他各方面的矛盾,维持东晋政局的大体安定。马士英全然不同,他只知道一味排斥异己,贪婪地、毫无止境地追求个人政治利益,完全不顾南明政权的大局。最终,在内部分崩离析的情况下,南明弘光政权只存在了两年,马士英自己也被清军所杀,为天下人耻笑、痛恨,并被归入《明史·奸臣列传》,遗臭万年。

试想,要是马士英有王导的心胸气度,远见卓识,仍占据东南半壁江山的南明弘光政权,又怎会在短短两年间就灰飞烟灭。遥想当年,项羽用区区8000江东子弟,便能横扫天下;孙策用区区几旅吴越义士,便能割据一方;岂有十万雄师,两年间,便溃不成军,一败涂地之理!

试想,要是马士英有王导的智慧雅量,长袖善舞,他就能在南明弘光政权这个根本利益下,协调同东林党、复社成员的矛盾。那么柳如是、李香君的秦淮歌舞便不会谢幕;陈子龙、夏完淳的华亭鹤唳,也不会成为绝唱!

纵观王导一生,他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建国于江左,为汉族政权保住了东南半壁江山;他缔造了“贵族和皇权共享权力”的政治格局,有效地限制了皇权,使得政治决策由皇帝的一人决断,扩大为贵族的一群人决断,相对扩大了政治决策的民主程度。他就如同元老院的长老,一直致力于调解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使东晋王朝这个国家机器,始终能有效运转,不至于分崩离析。他将琅邪王氏带上了家族命运的巅峰,为日后琅邪王氏的持续高贵,打好了基础,定下了基调。


第二十三章 南朝“最弱王朝”——陈朝

如果要给魏晋南北朝出现过的所有政权搞个评选的话,不管评什么,总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相信有一项评选,基本是没有异议的——评选魏晋南北朝中国最弱的南方政权。几乎每一个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会把手里的票投给一个王朝——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

表面看来,这个结果是很有道理的,在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政权里,陈朝是最后一个王朝,它的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国力最弱,之前的宋、齐、梁三朝,虽然也都属偏安,但总算还有几次荡气回肠的北伐,轮到陈朝统治的时代,基本就是被动挨打了。别说收复河山,不让人家跨过长江来收你,就算阿弥陀佛了。到了王朝的末世,又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青史留名”的亡国之君陈后主。此君的所作所为,基本算是后世李后主,宋徽宗之流“模范先驱”。国破家亡的命运,它最后也没躲过去,而且比前面的宋、齐、梁三朝都亡得惨,人家的亡国都是改朝换代,最惨也不过是丢点国土,轮到陈朝,大好的河山全让北方打包全收了。公元588年,取代北周自立的隋文帝大举北征,一举攻灭偏安南方的南陈政权,中国自西晋末年300年分裂后,终于重归一统。在这个历史性的时代里,陈朝末帝君主陈叔宝及其君臣们,更以其荒淫的表现,自毁长城的做派,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特殊贡献”。

如此王朝,不说最弱,似乎是说不过去的。

但当我们翻开煌煌史册,我们却又惊讶地看到了另一个陈朝:它的开国皇帝陈武帝陈霸先,在之后的几千年里,一直为历代英雄敬仰,就连开创贞观盛世,平生自视甚高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赞颂他“中兴江南,荡跌乱世,不世之功”。后来同样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里,有志收复北方河山的仁人志士们,也同样视他为偶像。按照一般王朝的剧本,但凡王朝灭亡,其帝王也大多“人走茶凉”,会慢慢地随时间被人遗忘,可是陈朝为数不多的几代皇帝里,陈武帝,陈宣帝,陈文帝等人,却在民间被敬仰为神。中国南方老百姓为他们修建的祠堂宗庙,不但未因陈朝的灭亡而消失,相反终整个中国封建时代香火不绝。这份殊荣,别说是北朝诸如高欢、宇文泰们这些“英主”享受不到,就是盛唐的“仁君”们也很难比拟。最弱的陈朝,虽然灭亡得干脆利落,却成了中国老百姓们一种特殊的纪念。

这个在正史中最弱,亡得最惨,却赞誉颇多,纪念颇重的陈朝,究竟是怎样一个模样?无论是英雄辈出,还是积贫积弱,陈朝的一个事实,却是后来史家所公认的:比起之前的宋、齐、梁三朝来,陈朝的建国,面对的是一片烂摊子。陈朝的开国皇帝,是南朝四位开国皇帝里最不容易的。

比一比陈朝之前的三个南方政权,这个事实就很清楚了。刘宋开国的时候,虽然建立在荡平东晋晚期内乱的基础上,但持续的农民暴动,打击的多是当地世家大族,军阀的叛乱多属窝里斗,且持续时间较短。虽然大批世家大族在暴乱里覆灭,但国家的人口和经济受伤害并不大,整个南方经济还处勃勃上升之势。所以,才有了刘宋建国早期横扫北方的威猛与“元嘉之治”的繁荣中兴。刘宋与萧齐两个政权,全因晚期末帝的昏庸暴虐而亡国,夺权的萧齐与萧梁,全是凭着发动兵变,经过小规模的流血冲突,即完成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国民经济在此期间也并未受损,萧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以及萧梁的开国皇帝萧衍,都好比是继承了前人巨额财产的暴发户。可轮到陈朝建国,暴发户肯定是做不成了。陈朝建国之前,中国江南经历了一场自晋室南渡以来最惨烈的暴乱——侯景之乱。梁武帝晚年,错纳北朝叛将侯景投降,此人野心勃勃,借梁朝宗室内斗机会发动叛乱。此时梁朝,虽然表面承平,但内部矛盾深重,宗室诸王的明争暗斗,外加遭世家大族压制的寒门想翻身,巨大的贫富差距,早在民间埋下了怒火。侯景一乱,等于是点燃了一个火药桶。“爆炸”的结果,不但是承平近半世纪的梁朝终于覆灭,而且占据江南的侯景,全无政治远略,他带来的北方骄兵悍将们,只知杀戮破坏。繁荣的江南大地,一下子赤地千里。这样的局面,无疑是“最危险的时候”。

就在这“最危险的时候”,陈朝,建国了。

【一】

说陈朝的建国,无疑要说到陈朝的开国皇帝陈武帝陈霸先,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里,陈霸先的成就貌似不大,但后世许多功业远远超越他的英主们,包括那些完成一统天下伟业的帝王,皆奉他为楷模。而观他一生的做为,得此尊崇,是毫不过分的。

和之前宋、齐、梁的三代开国皇帝一样,陈霸先同样是寒门出身,比起刘裕、萧道成、萧衍这三位“寒门”,他的称帝之路,更不容易。他之后的建国之路,也更艰辛。

说陈霸先的家世,往上一直追溯,直到东汉,才出了一个做官的——太丘县令陈寔。陈霸先出生在浙江长兴县,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家族在当地已有十代,已然是当地大户,但在门阀当道的南北朝,其身份依旧“寒”得可以。寒门出身的陈霸先,自然难获太多机会,以其家族身份,至多只能得到些“小公务员”的职务。陈霸先起先做过当地的里司(《水浒传》里晁盖做过的工作),还做过管油库的小吏。他本人也是个低调扎实的人,平时话不多,每一样工作都干得兢兢业业,在当地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就算是门阀当道的年头,老实人也不吃亏,工作成绩突出的陈霸先,虽然没有被提拔起来,却得到了一个很有前途的工作,给梁武帝的侄子萧映当传令兵。萧映是当时梁朝宗室里的青年才俊,爵位是“新喻侯”。给这样的人打杂,对于当时的“寒门”来说,算是“攀了高枝”。老实做人的陈霸先,很快得到了萧映的赏识,后来萧映调任广州刺史,陈霸先跟随赴任,官升中直兵参军,成了手握兵马的武将。混到这一步,在当时的寒门里,是很不容易的。

可去了广州才知道,得到这个官不容易,当这个官更不容易。当时的广州不像现在这般繁华,那时候还属蛮荒之地,当地各民族杂居,暴乱冲突极多,典型的“老少边穷”。对陈霸先来说,这却是一个机会。有仗打,才能有功劳拿,和平年代一辈子碰不到的功劳,在广州期间全碰到了。跟随萧映到广东后的陈霸先,先受命平息了当地几场小规模的暴乱冲突。他还很低调,比如别人打仗,都是尽可能地多杀人、多立功,换到他,却是能不打就不打。无论是当地的士兵造反,还是各族部落起事,他都坚持“和为贵”,能说服教育就说服教育,能解决问题就解决问题,他公正处理当地乡民的各种纠纷,不搞歧视,经常兵不血刃化解冲突。对一些生产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他还主动派兵兴修水利,发放稻种,在当地搞起了“扶贫”。这使他快在当地百姓中有了威望。后来他统帅广东兵马北上勤王,挽救危局。两广各族百姓一呼百应,群起声援,其“群众基础”,就是这时候起打下来的。

民望日高的同时,陈霸先的官运也好得很,在广东的这些年里,他很少争功,每次立了功,大多都把功劳分给有世家大族背景的同僚。如此又干活又低调的好干部,萧映自然喜欢,官位也节节攀升。先做西江都护,后来又成了高要太守。到了公元544年,广州爆发兵乱,将萧映包围在城中,消息传出后,两广各地驻军阳奉阴违,谁都不敢出头救援。堂堂广州刺史萧映,成了“光杆司令”,缩在广州府衙里等死。就在这关键时刻,陈霸先来了,他以3000劣势兵力,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成功打垮了广州叛军。救了连遗书都写好的萧映。在最危险的时间,出现在最危险的地点,担当最危险的责任,解决最危险的问题,这是陈霸先人生里的第一次,也是他一辈子都在做的事。

广州解围后,感激陈霸先的萧映,在奏折里大赞了陈霸先的功劳。远在建康拜佛的梁武帝,也第一次知道了广东还有这样一位老实人。两广平乱的捷报送到后,梁武帝特意派画师到岭南,画下陈霸先的画像带回建康。此事后不久,陈霸先的老领导萧映染病身亡。陈霸先闻讯后大为悲痛,悲痛完了,就主动要求护送萧映的灵柩回故里。此后他不辞劳苦,从广州一路护送萧映尸骸回建康。如此忠诚,也引得梁朝上下嗟叹不已。此时的陈霸先,已经是整个南朝出了名的老实人。

此后,陈霸先获得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