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渭渠修成以后,不仅到京都的漕运可以比过去缩短三个多月,而且沿渠万余顷民田可以得到灌溉。”郑当时答道。
他今天的心情分外明朗,渭渠的竣工使他获得了“骖乘”的殊荣。在他的记忆中,能够坐上皇上车驾的只有周亚夫和窦婴,就是以推行“限民名田”和治理蝗灾而得以代理丞相的韩安国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但他清楚,这绝不意味着自己的政绩超越了他们,而是表明了皇上对务本兴农的高度关注。外谋一统,内修治平,始终是皇上心中的宏图。因此,他的话充满了感激和拥戴。
“关中百姓近年来为修渠备受艰辛,可当他们看到清流缓缓流入庄田时,都感戴皇上的恩德。”
“忧民之忧者,民必为我忧之;乐民之乐者,民必与我乐之。”
“皇上之言,让臣受教了。”
“渠成不易,管好更不易。爱卿可和公孙弘商议一下,从府库中拨出专资,招募关中百姓之贫者,专司护渠。此外,还要在大农令府设置水丞署,统管用水。”
“诺。今天通水之后,臣就抓紧办理此事。”
“水丞署不仅要管好渭渠,还要署理天下水务。”刘彻忽然由水转到了人,问郑当时道,“爱卿以为主父偃其人如何?”
“这……臣这三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开凿渭渠,很少与主父大人交往。不过,他每次朝会时的言行,似乎过于实用了……”
“是啊……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出了推恩的谏言。”刘彻若有所思。
说话间,车驾就到了渭渠渠首。在渠首的高处,矗立着一块厚重高大的碑石,上面刻着刘彻题写的“渭渠清流”四个大字。沿着碑石后面的斜坡下去,十数艘首航的船只聚集码头,整装待发。每一艘船的甲板上都站着十几名鼓手,震天的鼓声从码头一直响彻云霄。
“原来皇上这样年轻啊!”一位肩头还残留着泥巴的老者感叹道。
“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真天子啊!”
他们虽然都是京郊的百姓,但这样近距离地看到皇上还是第一次。
午时三刻已到,郑当时登上高台,向刘彻奏道:“陛下,吉时已到。”
“传朕口谕,启闸通水。”
郑当时便向严阵以待的水工挥了挥手,高声喊道:“启闸通水!”
顿时,渭河南岸,鼓乐喧天。数十名精壮汉子拉动绳索,闸门慢慢提升。滔滔的河水欢腾地涌进渭渠,奔向南山脚下。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郑当时来到阅水台,邀请皇上登船游览渭渠沿岸的风景。
“记得三年前皇上说过,要乘首船巡视。臣请皇上登船!”
薛泽、张敺也都纷纷劝皇上登船,刘彻大笑道:“好!卿等就随朕一同登船吧!”
郑当时十分感动,朝码头高声喊道:“开船!”
但见十数艘大船在响亮的船工号子声中,悠悠驶进渭渠,船头的“汉”字大旗,迎风招展,被正午的阳光映得闪亮。
大臣们跪倒了。
百姓们跪倒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刘彻站在甲板上,久久地望着人潮,心中回荡着一个深沉的声音。
第十九章 汲黯判案公生明
事情发生在通水仪式前一天的朝会后。
皇上参加通水盛典,对这样利在当代、泽被千秋的盛事,大臣们显出空前的热情。
薛泽认为皇上此举,不仅仅是为渭渠竣工而庆贺,更在于在臣民中倡导“善治国者必先治水”的风气。
多年了,薛泽第一次主动请缨,督促内史、少府寺、大农令合力筹办通水仪式。
刘彻也第一次当着大臣们的面,褒扬薛泽开始谋大事了。
薛泽自是十分自豪,走在司马道上的身影显得比往日挺拔了许多。
人逢喜事精神爽。
但是,他没有想到在司马门口,正有一件棘手的事正等着他。
司马告诉他,他们收到来自赵国的上书。因为送书的使者说干系重大,所以他不敢耽搁。
薛泽立刻满腹疑窦。究竟是什么重大的事情,让司马如此焦急呢?及至拆封一看,不禁大为吃惊,因为他在上书中看到了一个令当今朝野侧目的名字——主父偃。
上书称主父偃趁皇上推行“推恩制”的机会,收受诸侯贿赂。不仅如此,他还去齐国办案时,逼死了齐王刘次景。
那上书末尾的署名也是颇令他吃惊的,不是别人,就是赵王刘彭祖。
薛泽的脚步踯躅了,他顿时感到这上书的烫手。
主父偃是什么人?他因为积极推行“推恩制”,是眼下朝野炙手可热的人物。而在这种气氛下弹劾他,皇上若是纳谏查处倒也罢了,若是出于对“推恩制”的考虑而庇护他,老夫岂不要落下挟嫌报复的话柄么?
而这个刘彭祖又是谁?他是皇上的兄弟,一个无法无天的藩王,朝廷派到他身边的相,任期没有超过两年的,不是被整死,就是被诬告治罪。
遇上这件棘手的事儿,薛泽为难了。如果不将上书呈送,会被告一个欺君之罪,可他不知道该怎样将手中的上书呈给皇上。假如皇上征求他的看法,他又应当如何回应呢?
“唉!都怪自己慢了一步。倘若脚步再快些,也不至于碰见司马。”很快,他就为自己的心思而感到可笑。快了能怎样?所有的奏疏不都要经过丞相转呈么?
他有些茫然地回看着未央宫前殿,只见一个急匆匆的人影迎面而来。哦!那不是汲黯么?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今天怎么也出来晚了?
显然,汲黯也看见了他,上前问道:“丞相为何还未回府?”
薛泽瞅瞅手中的信札,没有回答,却长叹了一口气。
“这是何物?”汲黯问道。
薛泽将汲黯拉到一边道:“出事了。”
“出什么事了?丞相有话不妨直说。”
“主父偃出事了。赵王上书告他收受贿赂,大肆敛财,还逼死了齐王和翁主,纪太后惊惧气急,一病不起,齐国乱了。”
“哦!这是预料中的事情。”汲黯没有表示任何惊讶。
薛泽十分不解,难道这一切尽在汲黯掌握之中?
“这样说,汲大人早就知晓了?”
汲黯撩了撩衣袖道:“事出齐国,虽属偶然,但却是主父偃的官品造成的。当初皇上将‘推恩’大计交与他办理时,下官就料定他迟早要出事。”
“那依大人之见呢?”
“如此重要的上书,丞相当然要呈送皇上了。”
“这……”薛泽故意拉长了话音。
“哈哈哈!下官明白了。”汲黯脸上露出不经意的笑意,心想丞相真是个老滑头,“丞相是怕落个妒贤嫉能的话柄吧?”
薛泽有些尴尬和语塞,他了解汲黯眼睛里揉不进沙子的秉性,他肯定不会对此事漠然置之的。果然,汲黯说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请丞相将上书交与下官,由下官呈送皇上如何?”
“这怎么好呢?”
“丞相既然不放心在下,那下官就告辞了。”
薛泽急了,急忙拉住了汲黯的衣袖道:“这样吧!老夫府上还有急事,烦请大人能够将这个……”
汲黯微微笑道:“这不就是了。”
“如此,就有劳汲大人了。”薛泽的心一下子轻松许多,至少他不用单独面对皇上的诘问了。
在司马门前分手上车的时候,汲黯仍忍不住在心里奚落薛泽,“这样的官当一辈子,又有什么意思呢?”
通水盛典一结束,汲黯就带着赵王的上书进宫来了。
天气渐热,未央宫前殿又耸立在龙首原的最高处,汲黯拾阶而上,到达殿前时,已是汗水涔涔了,他喘了口气就向站在殿门外的包桑问道:“皇上可好?”
“渭渠通了,皇上的心情好着呢!现正与御史大夫说话。”
“烦请公公禀奏皇上,就说下官有要事晋见。”
“请大人稍待。”说着包桑转身进了殿门。
张敺的辞呈早在刘彻下诏实行“推恩制”之前就递上去了,可是刘彻一直没有批准,他不免有些心急。
七年了,张敺觉得在这个位置上干得很吃力。卫戍将军出身的他,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更不擅长于文书的撰写。可那些令丞们起草的诏书、敕令等却要他点头后才能送到皇上那里,这比带领羽林军巡逻京城让他难受多了。
日常通俗的话,为什么到了儒者那里,就变得这样绕口和艰涩呢?本来可以直说的事情,他们总是要引经据典,转很大的圈子才回到主题。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儒生们说文章就该这样写。因此,他越来越觉得御史大夫这个官职,实在是个负担。
“皇上!臣不是故作谦虚,臣确实以为应该有一个更合适的人来担当此职。”
“朕知道爱卿的话是肺腑之言。朕曾拟任孔藏为御史大夫,可他上疏给朕说,孔门弟子以经学为业,所以愿意到太常寺去整理典籍、纲纪古训,朕已任命他为太常了。”
“我朝人才辈出,胜于臣者数不胜数,公孙弘就堪担当此任。”
“朕不是没有想到他,只是他年龄大了些。”
张敺力荐道:“公孙弘博通古今,数次对策都曾震动朝野,依臣之见,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到了这个地步,刘彻对张敺的苦衷感同身受了,而更难得的是他举荐人才的胸怀。刘彻真诚而又大度地说道:“既然爱卿去意已决,朕就准了你的辞呈。至于公孙弘,朕想先听听丞相和其他大臣的意见后再定夺。”
张敺如释重负,仿佛一座大山从肩头卸去了:“谢陛下。”
“爱卿上任之时,恰逢新制重开,百业待举。你不辞辛苦,恪职尽责,清廉自律,誉满朝野。朕不会忘记你的功劳的。”
张敺这才注意到,刘彻的衣襟半敞着,露出宽阔的胸膛,一阵凉风吹来,刘彻叫了一声:“好凉快呀!”
他发现张敺正看着自己,忙笑道:“天气太热,朕这样舒服些。”
这时,包桑已经站在一旁了,刘彻忙问道:“有事么?”
“主爵都尉汲大人求见。”
“你是说汲黯来了?”
目送张敺出了殿门,刘彻忙对包桑道:“让他先等着,快拿朕的衮服来!”
包桑在心底暗暗发笑,像皇上这样随意又不拘小节的性格,还真得有汲黯这样的大臣管着。
他帮皇上整冠、穿衣、束带,直到刘彻坐在御案后,才发出了宣召的口谕。
汲黯应声进殿来了,刘彻向他看过去,虽说骄阳当头,汲黯却冠冕肃然,衣履整齐,毫发不乱。
“这个吹毛求疵的老头,这时候来会有什么要紧事呢?”
这二人的谈话也很特殊,直来直去,从来不绕弯子。
汲黯将赵王的上书呈送给刘彻的同时,没有丝毫的委婉和曲折:“似这等唯利贪贿之徒,实乃社稷之害也。”
刘彻一看奏章,脸色就变了。
“草菅人命,逼死藩王,万死不能赎其一,朕要杀了他。”刘彻“嗖”的抽出宝剑,横空一个斜刺,带起一股风,从包桑面前掠过。
汲黯躲过迎面而来的寒光,接着大喊道:“皇上,逆贼尚在齐国呢!”
刘彻的宝剑在空中停住了,口中反复地重复着一句话:“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过了一会儿,刘彻又把赵王的上书浏览了一遍,自言自语道:“朕将‘推恩’重任委之于他,他竟然借机大肆敛财,实在有负朕望啊!”
“皇上何必为小人生气呢?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当初皇上将‘推恩’重任交给他的时候,皆因此议是他提出,而他目无大汉律法,有负圣恩,怨不得别人。”
“朕用人失察,才致今日之果。”
“恕臣直言,这主父偃为人奸诈,巧言令色,专以揣摩主上心思为能事。又因藩国积习成疴,加上‘推恩’乃当下削藩上策,故掩盖了他的龌龊行径。”
“爱卿真是深明朕心啊!”
刘彻的思绪渐渐平复了,想想实施“推恩制”前后的诸多情景,他愈发喜欢汲黯的憨直了,也觉得对主父偃的处置迫在眉睫。他立即命令包桑去传张汤到宣室殿议事。
包桑走后,汲黯问道:“皇上是让张大人查办此案么?”
“眼下正是‘推恩制’实行的要紧关头,倘若此风不刹,大汉律法形同虚设,藩王必然借此兴风作浪。”
“这也是臣之所虑,不过……”
“爱卿有话就直说。”
“依臣观之,张大人办案素来重推理而轻证据,重用刑而轻攻心。上次巫蛊案中,御史中丞李文因此而蒙冤。”
“这个朕也知道,但主父偃担任齐相,按制应由廷尉府管理。张汤是廷尉,这案子由他办理也是职责。”
“嗯……不过臣斗胆进言,愿与张大人一起审理此案。”
刘彻想了想,认为多一个人总是稳妥些。但汲黯进一步说下去,就让刘彻感到了他的思虑周密。
“主父偃之罪绝非空穴来风,但尚需证据来证实,毕竟上书只是一面之词。必须经审理参验,方可依律定罪。只有罪当其罚,才能取信于朝野,让罪犯心服。”
刘彻觉得汲黯说得很有道理。如此案中之案,错综复杂。张汤固然办案快速,的确有失缜密之处,容易受到臣僚的指责,有了汲黯,正好作为补充,于是道:“就依爱卿所奏。”
又见长安,已是秋风乍起的八月了。
这年对主父偃来说,真是百感交集。
过了骊邑,过了嵯峨的秦皇陵冢,关中大地便在主父偃的面前展开秋气弥漫的画卷。
离时草青麦苗秀,桃花如红雨,归来黍稷麦稻熟,农家荷担回。就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间,生命又是一个轮回。天空洒下几点雨星,打在主父偃的额头。
离时高车华辇,归来身被罪衣。命运让他从人生的巅峰跌落到阶下囚的底谷。
哦!前面那座亭子,不就是“布恩亭”么?他离开长安的时候,皇上特派宗正在亭中为他饯行。那御酒的浓香至今仍然在喉头徘徊,而眼前却已物是人非。
过了“布恩亭”,长安就在望了。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是枭首东市,还是老死廷尉诏狱呢?犯下这样的罪行,他没有渴求皇上的赦免,他只求能够在离开人世时有一具全尸。
目光穿过押送队伍,前边两辆车驾上面坐着的就是他的昔日同僚——张汤和汲黯。
后面跟着的是此案的证人,齐国的黄门总管和内史。
主父偃使劲地摇了摇头,他已没有了愤怒、委屈和遗憾。他利用皇上给的机会,实现了对这个曾让他受伤的人世间的报复,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