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明朝第一国师 >

第138部分

明朝第一国师-第138部分

小说: 明朝第一国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言一脸凝重的说道:“事关严重,还当从长计议……”

他想着先张望一下。至少看清楚宫中的风向再说。

“夏部堂,莫非您这样的刚正不阿之人,也屈服于那幸进之徒的淫威之下了吗?社稷不幸。天下何辜啊!”话还没说完,就被一声悲呼给打断了,发声之人也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就是一顶大帽子扣下去。

看法流,在清流之中很有市场,惹起了众多的共鸣,一阵吵嚷声中,夏言的立场迅速向刘同寿靠拢。天地良知,老夏一共只说了半句话,不过,谁让他面前的这些人是清流呢?党同伐异,本就是他们最拿手的。

“朝廷规制,自有成法可依。张大人,既然你口口声声要匡扶社稷,不如,就由你率先上疏,本官和诸位同僚随后跟进如何?”夏尚书也是清流出身的。自然不会被这种小场面吓倒,他直接找上了出言之人,反将了对方一军。

弹劾刘同寿,和皇帝的老爹不同,不会惹起当初大礼仪那样的反弹。就算上疏的人多,但法不责众。皇帝也不能够治一切人的罪,率先出头,以及言辞最剧烈之人,才是最风险的。

夏言不情愿当出头椽子,怂恿群众的张景华当然也不情愿,他高声道:“夏部堂德高望重,乃是士林众望所归,提出来的劝谏,皇上也须得慎重思索,岂是下官所能比拟?只需夏部堂有匡扶之心,下官不计声名,旦附骥尾。”

除了多数脑子不开窍的,在场的都是聪明人,如何看不出来,这俩人在相互推诿?不过,态度不是成绩,只需有了明白的目的,大家就可以站队表明立场了。

很快众人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张景华,力主夏言领衔出头,谁让老夏地位最高,名声最大呢?另一派则多是夏言的嫡系心腹,自然不会让自家老大冒险,场面变得愈加混乱了。

夏言的嫡系人数虽少,但另一边的联盟也不算严密,这种争论自然不会有什么结果。宣泄了一阵子,哪怕是最激愤的人,也末尾恢复冷静了,于是,夏言的机遇到了。

“各位同僚,本官说从长计议,并非是推诿的借口,请各位想想,修史……哪怕是集中数十人,用最荒谬的写法来撰写,又岂是一时三刻可以完成的?那位刘修撰带人去了天一阁,虽不合规制,但却可见其撰文的思绪,他也是要找些经典来参考的。”

说到这里,夏言稍作停顿,用锐利的眼神审视一周,然后沉声道:“急切间,直言劝谏,能够会招致皇上误解,不若用春风化雨的手腕,按部就班方是下策。所以,本官才说,要从长计议。”

天一阁是翰林院藏书所在,收录的史籍经典极多。在资讯不甚发达的时代,想要正儿八经的修史,不在这里盘桓几年,是不能够的。

刘同寿修的显然不会是正史,不过,他既然是打算以翰林的名义出书,那书中的破绽就不能太多,至少表面得说得过去。这样一来,他需求的工夫就比较多,哪怕他召集了数十人作为幕僚也一样。

“夏部堂言之有理,不过详细……”

“很复杂。”夏言从容一笑,道:“各位同僚要上疏,不过不要直接弹劾,而是从经史对朝廷的重要性讲起……”

夏言的办法就是稳扎稳打,随着工夫的推移,和嘉靖耐烦的消耗,一点点的推进。等到一两个月之后,嘉靖的耐烦消耗得差不多了,言论也酝酿足了,再一同发动,岂有不一举建功之理?

嘉靖那朝三暮四的性子,夏言真实是再清楚不过了,若非如此,他又怎能取张孚敬而代之?

夏言扼要将方案说了一遍,清流们的态度也随之转变,纷纷赞赏起来。这法子显然比直接弹劾好,既能邀名,又躲避了风险,最后还有功劳拿。

夏言捻须笑道:“既然各位都没有意见,那就由礼部首先发起吧。”

张景华嘴唇动了动,假设不是弹劾,那首倡之人就不是炮灰了,而是首功。这个美差,他也很想要,不过先前争论时,把话说得太慢,一时却也不恶化机,只能暗自慨叹夏言的成功非是幸运,其权谋之术,的确远在自家之上了。

送走众人,夏言却没急着写奏疏,而是写了封密信,让人送去了元福宫。

这是为了给方案加一层报信。元福宫那二位曾经被热闹很长工夫了,心中的仇恨可想而知,正好拉来做联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就是多行不义的下场。

清流的举动末尾了。

礼部上疏,说了一堆陈词滥调,不过是习以为常的一桩大事。不过,士林的反应却很夸张,一下就把此事给捧到了天上去,当然,他们不在野堂上说,而是在官方中传播。

首先,士林众人高度一定了礼部上疏的积极意义,并且将其上纲上线的引申开来;不久之后,街头巷尾末尾有人议论,其中不乏争论,争论的多是读书人,而大多数争论的结果,都是以支持礼部者获胜而告终,失败的一方不但没有气馁,反而对胜者赞誉有加。

热议加争论,不几日,气势就造出来了,直接取代了前番因江南异人录和科举所惹起的惊动。后者是自发的,惊动效果虽好,但没有后续跟进,很快就冷却了;而前者是在有心人的引导之下,持续性自然比较强。

气势一同,跟进者一下就变多了。

有时分,邀名不见得非得在野堂做什么,士林和官方的风向假设足够强,也是可以应用的。虽然不是首倡,但只需跟得紧,多少也是可以分润些的,至不济也能在履历上留下一个良好载。

前朝刘瑾的故例就是好榜样。刘瑾得势的时分,真正与之对抗,并招致报复的人,也就那么多。但刘瑾倒下后,除了他的死党之外,简直在野者,履历上都添了这么一笔,假设真有人统计一下的话,很多人其实也不过跟过风,上过些不痛不痒的奏疏罢了。

别小看这种不起眼的细节,这是很关键的东西。有对抗刘瑾的阅历,就是政治过关,仕途迟滞不说,史书的载也会很给力。若是没有,仕途黯淡就不用说了,没准儿还会被冠以一个附逆的罪名,直接打落尘埃。

这就是夏言的谋划。

以名诱之,以行为引导之,就可以将朝中占大多数的骑墙派拉出去。换成是摆明车马的冒着激怒皇帝的风险,悍然对付刘同寿,又有几个人敢参与?只怕连他的心腹嫡系,心里也是要打鼓的。

如今就不一样了。

虽然张孚敬在第一工夫就发现了异常,可他依然一筹莫展,大势已成,别说他这个首辅,就算强势的皇帝也心甘情愿啊。

此外,由于前次惨败的印象太深入,而不断优柔寡断的邵、陶二人,看到大势将起,也终于重新鼓起了勇气。就在言论氛围构成三天后,陶仲文大排道场,重开丹炉,再炼仙丹。

朝堂内外,风起云涌,连重宇深阙的紫禁城,都渐渐动荡起来。

整个京城内,独一还保持着安静的,也只要翰林院内的天一阁了。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210章金殿呈书

天一阁的安静也没保持多久,很快,外面的音讯就传递出去了。

第一个做出提示的是张首辅,他对政争的门道告诉道很,深知夏言这一手有多费事。他们不逼宫,骚扰的力度也不强,这样嘉靖就没法发怒,也就无法制止此事。这样被念叨下去,就算意志很坚决的人都会动摇,何况是嘉靖呢?

而后,蔡昂等盟友也从各个角度,将外间正在发生的变化,和忧虑逐一传递了出去。这一次,刘同寿诧异了,这些人的提示和反馈都不稀罕,但能在这个时分做出提示的,敌对度应该算是相当不错。

不知不觉中,中心的盟友圈居然曾经构建起来了。买涨杀跌,果真是人之常情,接上去,只须用心运营就可以了。

再然后,报信的人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是令得刘同寿都不敢掉以轻心的那种,冯保来了。小宦官带来的,无疑是宫里的音讯。这一次的音讯不是什么猜测,而是黄锦察看所得的实践状况。

正如众人所担忧的那样,经过了近十日的连番轰炸,嘉靖末尾动摇了,详细表现就是,他召见了陶、邵俩老道,并讯问了金丹的状况。

“……觐见的时分,陶道长表现得相当沉稳,一点都不耐心,反而是万岁爷……爹说,这是他欲擒故纵的手腕。同寿兄弟,你切不可掉以轻心呐,干爹的意思是,他们跟外朝那些人。八成是有了默契。你最好不要专注于修史了,想点其他办法,先把宫里的情势稳再说。”

冯保感到忧心忡忡。从前黄锦也没少告诫他,说嘉靖朝不好混,宫外面尤其困难,可他怎样也没想到,居然难混到了这个地步。先前刘同寿的场面那么好。结果仅仅冬眠了十来天,皇上就动摇了。

这还是大道士人在京城,若是分开个一年半载的。下次再回来,皇帝会不会视之为路人?

以冯保和黄锦达成的共识,刘同寿修史这步棋走的也不怎样靠谱。哪怕把历史当做小说来写。没有三五个月,也不能够成功。而刘同寿偏偏又冠以修史的名头,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显然不能跟小说话本是一回事。否则他何必多此一举?直接写了小说呈上去不就结了?

说到底,在翰林院出风头的最佳方法,还是找枪手,写青词,这样才更有效率。

只需嘉靖还没服金丹,刘同寿就不着急,他摆手笑道:“冯兄不必担忧。我这后商书的第一卷,明后天也就出炉了,换别的法子,也不能够比这个快不是?”

“明后天?这么快?”冯保大吃一惊,这一共才半个月不到。进度也太快了吧?而且……他皱皱眉,“同寿兄弟,你可别由于外面的事乱了阵脚,第一卷,也就是个扫尾,能看出什么来?又怎样能够让万岁爷……”

“不能开篇明义的书。能算是好书吗?”刘同寿正色道:“一群墙头草,有何本领,值得我乱了阵脚?你等着看好戏吧。”

冯保半信半疑的走了。他对刘同寿的法术很有决计,但触及到文史,他的决计就没那么足了。别说是他,就连黄锦,乃至嘉靖,得了冯保带回来的音讯后,都有点不自在。黄锦觉得刘同寿托大了,嘉靖则是有些恼怒,他很疑心,大道士能不能对得他的等待。

他可没觉得本人动摇了还是怎样,嘉靖皇帝一向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思索他的举动,会给别人带来何等影响。这无疑是件费事事,也是嘉靖难服侍的详细表现;但对刘同寿来说,这却是个时机,由于只要触及到这个方面,擅长权术的嘉靖皇帝才会出现盲点。

音讯很快传播了出去,然后,自然又是一阵暗流涌动。不过,形成的影响却不大,只是元福宫的炉火更旺,陶仲文进宫的积极性更高了而已。

夏言对此的观念就是,政道如兵,以正合,以奇胜。与其跟机变百出的大道士针锋相对,莫不如以堂堂正正之法,稳扎稳打,这样方是霸道。假设对方出现失误,他便可趁机图之;若真有奇招,他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实践上,大道士的仓促献书之举,让老夏言和清流们都是心中暗喜,书不好,皇帝那关他过不去;书好,显然就不是正派八百的史书,无论怎样,刘同寿此番都难以讨好,又让人如何不喜?

二日光阴,转眼即逝。

这天清晨,刘同寿的身影,再次出如今了奉天殿前的广场上。

作为翰林修撰,他曾经有了参加朝会的资历,此次要上奏的,又是修史这样的大事,自然可以堂而皇之的列于朝班之上。

刘同寿出如今哪儿,都是焦点,但是明天会有些纤细差别,众人最为关注的,不是大道士本人,而是他双手捧着的那个书匣。

没人不猎奇。

夏言等人推波助澜了这么久,虽然言论尚处于一面倒的形状,大多数人都对刘同寿修史持有反对意见。但是,言论这东西就是双面刃,就算一切人都在骂,但只需关注的人多了,人气也就上去了,要不后世怎样会有炒作这个说法呢。

时辰到,宣入,进殿,礼成,启奏国事……一切都中规中矩,一切人都心猿意马。连城府极深,而且正在着恼的嘉靖,视野都不断在那个匣子下流连。

流程走的很快,没人争论,没人起高调,一切人都等着那个关键时辰的到来。

“臣,翰林院修撰刘同寿,有本启奏……”刘同寿将书匣高举过顶,闪身出班。

“呈!”嘉靖的回应丝毫不拖泥带水。

黄锦一路小跑从丹墀上上去,和刘同寿对过眼色,这才安心捧着书匣回转,反省无误之后,将书匣呈递到了预案之上。

金銮殿内,闹哄哄的,除了时而发出的粗重呼吸声,就只要翻书页的声响。众臣无从得知书里到底写了什么,但他们可以试着从皇帝的反应中,窥得一二。皇帝的喜怒不形于色,曾经是过去时了,一旦跟刘同寿扯上关系,这事儿就不好说了。

让诸多有心人高兴的是,皇帝,不断皱着眉头,皱得很紧。

s。新年到了,小鱼给大家拜年了,祝大家新年高兴,不断都开开心心的。

明天的更新有点少,明天的更新也不一定是什么时分,不过没办法,春节这种大节日,就算是宅男也逃避不了,总是要去老爸老妈那里尽尽孝心的,就请大家见谅吧。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211章廷辩

尽管嘉靖一直皱着眉头,但他看的却很仔细,那本册子薄薄的,总共不过数十页,他竟是看了足足有半个时辰。

清流们心里都有些不自在,皇帝看得这么认真,事情似乎有些不太妙啊。而且,就这么沉默着观察皇帝看书,对体力和耐心也都是种考验,因此,时间显得越发的漫长了。

良久,嘉靖终于合上了书页,有些疲惫的向后靠去。龙椅说起来很尊贵,实际上却很不舒服,不过,好歹算是有个靠背,比站着肯定强不少。

“张……夏爱卿,翰林院修的这部商史,你念给众人听听,趁着书刚写了个开头,多提点意见。”先前的反应,已经让人难知深浅了,接下来的旨意更是意图难明。

提意见?皇上想要什么样的意见?另外,那个临时的换人之举,又预示着什么?

“老臣遵旨。”夏言走前几步,在丹墀下站定,恭恭敬敬的从黄锦手中接过书册。他注意到,书匣中还有另一本书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