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抗战之红色警戒 作者:大刀老猿 >

第757部分

抗战之红色警戒 作者:大刀老猿-第757部分

小说: 抗战之红色警戒 作者:大刀老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场的问题,在靠向美国本土后,很容易解决。

美国人可以很容易的从美国本土找出数百个机场来发起大规模的攻击,而只占据了加拿大的少数机场的华夏,却需要在加拿大北方的酷寒地带寻找更多适宜建造野外机场的地方。

即使找到机场,地勤和指挥人员的不足也会让华夏乱成一团。而这一次,美国人国内那些经营了良久的机场可以随时组织起24小时加班加点的排班计划,甚至还有多余。

而这一次不需要跨洋作战,不需要跨过容易迷失的广阔海域,美国人可以轻松再抽调出数万的短脚战机和数万飞行员。

靠近本土的优势,使得美国人可以轻松调集充足的人力物力,发动连续不断的大规模攻势,不至于像第一次空军组织的那样,因为后勤的不济而导致虎头蛇尾。

而这一次,另一个空中大规模攻击计划也正在组织中,只是鉴于上一次的失败以及整个诱敌深入的大战略背景,使得美国人的这次攻击还没有最终发动。

但在华夏装甲部队快速突进带来的一系列压力下,美国人的空中大反击又要开始了。

若不是孟享有分基地的依仗,反过来把大多数劣势条件都占了的华夏胜率渺茫。即便孟享手中还有底牌,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足以让人头疼。

越是靠近美国本土,对美国人越是有利,而对华夏越糟糕。

从古到今的战争,都会考虑主场和客场的差异。罗斯福在一开始的时候,也谋算到了这一点。

而且这一点的突出表现,不止是展现在坦克和飞机上。

人力物力的便捷,让美国人在短时间内就在加拿大和美国本土边境处组建起了牢固的防御工事。甚至在五角大楼的第四个方案上,防御工事还要向加拿大的南部繁华地带延伸。

英国人已经同意了美国人的这种支援方式,甚至加拿大的资源也在向这边倾斜。

短时间内虽然不至于造出个马奇诺防线来,但无数的堡垒和沟壕以及地雷阵却足以滞缓华夏军队的行进速度。

华夏军队在加拿大的北部还有阿拉斯加的快速推进,一个原因就是环境恶劣,沿途城镇极少,遭遇的抵抗力量也很弱。

盟军在那些地广人稀的地方也很难全面防御。

但是越是推进到加拿大的南部繁华地带,防御目标越明确,周边的抵抗压力也越强。

北方的木屋已经逐渐的被南方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所代替,甚至在一些战略要地,一个城市说不定就能像斯大林格勒那样拖住华夏军队向前的脚步。

在城市里,华夏的坦克装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诸如那些在荒野上很难有效使用的无后坐力炮和巴祖卡火箭筒等短射程武器,在城市或者堡垒阵地等狭窄环境下,可以对华夏坦克的薄弱点构成巨大威胁。

美国人也明白这一点,甚至在第四个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只是加拿大毕竟是英国人的。

丘吉尔很痛快的答应了。

随着二战战事的进程,像巴黎那样的不设防越来越少,残酷的巷战越来越多。连在英国本土上,德国人和英国人的巷战已经打碎了包括伦敦在内的诸多城市,何况加拿大那些二流城市。

况且丘吉尔更明白牺牲这些城市是有价值的。

那些民用的建造甚至那些堡垒工事,甚至可以不需要军队,靠着民间力量就能用钢筋混净土堆积而成。大量的盟军军队照样可以留在欧洲,利用这些防线拖延的时机,彻底搞定德国人,平息欧洲。英国人可以安心坐看美国人和华夏的互掐了。

面对层层叠叠的防御阵线,在荒野上推进了数千公里的华夏战车终于要遇到西方式的人民战争了。

如果说,这些防线只是滞绊华夏军队的前进,而五角大楼推出的第五个方案却可能直接威胁到整个华夏大军。

当美国人不再和华夏在高科技上死较劲后,大炮这个老牌的战争之王重新唱起了主角。

德国人的闪电战在苏俄碰壁有很多,但遭遇苏俄人的大炮主义肯定是其中重要一点。

大炮主义已经渗透到了苏俄人的骨子里,甚至他们的坦克大集团战术,也是需要猛烈火炮的支撑。

靠着通讯等方式,美国人在二战的炮火支援很是到位,不过在二战中的风采却被疯狂的苏俄人压过,甚至被他们自己的海军和空军,甚至新兴的陆战之王坦克的锋芒所遮掩。

美国人多数是远征作战,使用飞机、坦克和海军更为便捷。他们生产的大炮很多都作为军火送到了欧洲,而和华夏的多次战斗中,炮火的威力一直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这一次,美国人终于觉悟了。

在第五个方案中,靠着本土的优势下,美国人决定在加拿大以及美加边界部署10万门超过37毫米口径的大小火炮。

“炮火可以洗刷一切耻辱!”罗斯福为这个方案最后的拍板,却震得孟享很是头疼。(未完待续。)

第二卷扬帆,1938到1939 第1090章 美国人的炮火

ps:  找不到状态,这一章写的跟梦游似的,有些砸了。

“啧啧,美国人能有那么多炮?”正在埃德蒙顿前线的卫立煌接到了孟享的警告后,还有些怀疑,“这可是十万门啊,而且都是37公厘以上的?”

虽然他已经从战报中习惯了欧洲战场上的动用上万门火炮的战役,可美国人要在华夏军队前方投入十万门火炮还是让他震惊不已。

也难怪他有些无法置信,不说华夏以前中央党时代,全国都找不出一万门37毫米以上的火炮,就是到了前世最为激烈的柏林战役时期,对火炮最为狂热的苏俄人也不过托出来4万多门炮而已。

其实这个数字,不止他吃惊,就连孟享也在吃惊。

他依稀记得,前世有人在论坛上辩论时,曾用苏俄人的51万门跟美国人的25万门37毫米以上的二战火炮产量对比。这一下子就拖出来10万门还是让人震惊的,毕竟美国还有欧洲等地的战场。

克隆间谍很快传回了五角大楼中的一份秘密数据才为孟享解惑,到目前为止,美国人生产的37毫米以上的火炮数量已经超过了50万门。

或许这一时空,有了孟享的插手,逼得苏俄和英国人损伤太大,使得他们的工业力量削减了很多。这部分的空缺不得不由保护伞公司和美国人来填补。

分基地的产量毕竟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别国紧缺的利润大的武器和军事物资上。对火炮方面,主要精力也是在利润更高的大口径火炮上,这也就造成了中小口径的市场空缺。

而这一部分对于战场甚至对制约德国战车更为重要,况且美国的工业大生产力量对于这方面也更为适宜

于是,美国的火炮产量逐年的增加,突破50万门对美国工业来说也不算什么。

即使其中大部分都送到了苏俄、英国和其他盟国手中,加上美国人自己在欧洲等地使用的,或许美国人一时无法在加拿大安置那么多的火炮,但只要美国国内的火炮生产线还在运转。很快美国人就能在加拿大的土地上凑齐10万门炮。甚至更多。

不管这个令孟享有些头疼的的猜测是否准确,前线美国人的炮声已经开始停滞华夏装甲军团的前进了。

……

“他娘的,美国人怎么这么多的炮弹?”卫立煌甩下军帽,挠着脑门道。

他此时已经不再怀疑美国人的十万门炮的消息了。即使美国人没有十万门炮,但只要炮弹供得上,上万门炮连续不断地轰击也足以轰散任何军队的攻击欲望。如果再多些炮,多些合理的安排。减缓炮管的损耗,那连成片的弹雨足以阻断军队的前进方向。

就像现在,美国人在北萨斯喀彻温河沿岸诸多要地的炮火似乎是永无休止的,连续响了一周,一直不曾停歇。

“这得多少炮弹啊?”众多华夏军人心中都浮现过这个念头。

即使轰击的密度不似决战前的覆盖式轰炸大,但那从没有停歇过的炮声和爆炸声。也意味着消耗不会少。

“再调拨二十万吨炮弹!”期间华夏的密电小组截获了美国指挥部的一份电文,在经过后方的大型计算机破译后,整理出来了美国人的一道指示,也侧面显示了美国人在加拿大战场的弹药消耗。

这个大约相当于前世华夏八年抗日战争时期消耗的总弹药量的数据,仅仅是美国人散布在加拿大的多处防线在一周左右的消耗。

在孟享为美国人的这次挥金如土的大手笔咋舌的时候,也不得不感叹美国人的这种方式确实管用。

整整一周,华夏军队被阻挡于北萨斯喀彻温河北岸,寸步未进。

华夏军队一路突进。靠的是坦克装甲部队以及空中力量的支持。远征而来的炮火力量并不多。因为需要有充足的借口,以及行进的方便。所以除了随队的自行火炮外,那些牵引火炮装备的不多。

那些曾经在阿拉斯加逞威的重炮,要么停留在阿拉斯加,要么还在南下的途中。

华夏军队从北方一路杀来,沿途多是荒野,攻坚的地方不多,需要重炮的地方不多,其他运送的物资又多,安排上倒是迟缓了些。一碰到盟军的密集防御,倒是真有些挠头。

这一次华夏依靠装甲大军的突进,主要战略目的是为了给美国人施压,缓解欧洲的局势。孟享也没有做好强攻到底的准备,一发现美国人快速的加大了前方的防御力度,他就不得不考虑美国人接下来可能的反击。

从阿拉斯加起拖进的阵线已经够长了。虽然孟享有自信在分基地的支援下,能抵挡住美国人的反攻,但若是能稳固后方,将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后方稳一稳,前方看一看再说!”孟享在和范种等人商讨了半天后,决定了滞缓进攻脚步。

……

华夏国内又调集了一百多万军队顺着远东,向白令海峡前进。

北方的恶劣环境是行军的最大敌人。在亚洲境内的还好说,过了白令海峡,补给点和辅助人员明显减少,使得不断有人冻伤甚至迷失道路冻死在荒野。

若不是行动之前,在军队中教授和宣传到最基层的各种常识挽救了不少的性命,服装等后勤准备又比较充分,恐怕光是零下四五十度的持续低温,就能让华夏的大军遭遇拿破仑和前世德国人的困境,彻底崩溃在冰雪世界中。

在未来有人统计过,从华夏的东北一路途径远东、白令海峡、阿拉斯加、加拿大一直到美国本土,征程超过一万公里。

虽然一路上有各种机械车辆的辅助,但沿途的冰雪和低温等种种艰难还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不过,华夏军队终于经受住了这段两万里冰雪长征的考验,用非战斗死亡近万人的牺牲,铸造了未来一股不朽的军魂,也用他们的战靴踩出了一条横贯亚洲和美洲大陆的陆地通道。

行进的华夏大军不断在亚美大陆之间蠕动,不断把新鲜的战斗力和大量的物资输送到美洲大陆,巩固着这条通往战斗前线的前进之路。

……

“我们不能再等了!华夏人已经来的够多了。只要给他们时间,他们能把整个加拿大的所有城镇都填满。照这样下去,我们即使胜利了,清除这些麻烦也需要很大的代价!”丘吉尔有些沉不住气了。

虽然前线暂时阻挡住了华夏军队的快速突击,但却挡不住华夏军队的继续涌入。

即使不知道踏足美洲的华夏军队人数,但侦察机上拍下的蚂蚁搬家一样一眼望不到边的照片也是让人头皮发麻,要知道这样的情景可能要蜿蜒上万公里。

“就算一英里排二百个人,也足有百万军队赶来。”这是最保守的估计,英国人那享誉全球的情报组织给出了三百万的结论。

这恰恰和华夏初步计划的人数差不多。

而这些人都是随时可以变成杀戮机器的军人,而一千二百来万的加拿大青壮人口也不过这么多。

丘吉尔根本不指望美国人能好事做到底,即使华夏战败,这些人也可能成为遗祸加拿大的定时炸弹。

“不能再让华夏人过来了!”丘吉尔担心过多到来的华夏人口甚至会把整个加拿大的土地挤占。华夏人在西伯利亚、东南亚,中东甚至在非洲的移民行动既证明了华夏人的野心,也证明了他们可以适应地球上的一切恶劣环境。

但要切断这条迁移之路,难度很大,至少在白令海峡以西是没办法,只能靠从阿拉斯加以东的各处盟军的反击来斩断美洲大陆的通道。

美国人的十万门火炮的计划不止是布置在北萨斯喀彻温河沿岸,在加拿大的沿海地区,以及和华夏占领区交接的前线地区,甚至包括阿拉斯加的为占领地区,这段时间都不断的接收着美国后勤的火炮大礼包。

这十万门火炮是针对所有的美洲北方防线而布设的,也不仅仅是为了防御,最终目的是只为最后的反击。

……

“看一看情况再说,不是被动挨打!”孟享的指示到了前线不久,先锋巨炮就耸立在了北萨斯喀彻温河前线。

要一直给美国施压,才能达到最终的战略目的。

现在美国人虽然没有抽调大军回来,但华夏军队在美洲大陆的一路突进也鼓舞了德国人的士气。加上老希大棒的挥舞,德国国内的情况稍有好转。另一方面,华夏军队在美洲的行动,让欧洲的加拿大军队和美国军队也多了一份牵挂,士气稍有低落。

孟享不介意再接再厉,稍做一番掩饰,5门快速建成的先锋巨炮就在最前线怒吼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二卷扬帆,1938到1939 第1091章 美国人也有巨炮

当华夏用数天的陆地后勤运输线的繁忙掩护,而亮出了先锋巨炮后,美国人的火炮都似乎一下子成了配角。

在远离海岸的地方,除了十几门老旧的280毫米左右的要塞炮的还击还能勉强应唱外,其他的炮声都因为美国人的大生产廉价成本,而停留在203毫米的高音区以下。

敌人的炮火快速反击以及空中力量的崛起等诸多因素使得二战的火炮不再像一战那样一个劲的追求大口径。

当然,从战术、战略甚至从历史、政治等各方面考虑的因素不同,也使得各国对大口径火炮的态度不同。

德国人始终还停留在陆地国家的范畴内,地处欧洲中心,无疑大口径火炮能撕碎周围欧洲老牌国家的重重堡垒。于是德国人的大口径火炮越造越大,而且借助欧洲便利的铁路交通,德国人还能用出列车炮的利器。

美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