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红色警戒 作者:大刀老猿-第6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堪培拉一下,失去了和内陆联系的悉尼也危险了。目前只能靠着海外的援助来支撑。
美国人不肯舍弃这个绝佳的跳板,立即把支援行动提前了。
日本人也意识到了决定悉尼甚至整个澳洲大陆命运的时候到了。坐拥一个大陆,凭借着强大海军征服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梦想时代也即将到来,日本人也要拼命了。
除了在中南半岛处,布置起了更多的防护阵地,阻截华夏军队的南下外,难以抵挡大陆情节的日本人的重心依旧在澳洲大陆上。
日本海军的重点更是在拦截美国。
或许当他们全面占领澳洲大陆时,美国人会放弃这种远距离的徒劳征程,走向谈判桌,到时候,日本人有的是时间来对付华夏那支稍稍强壮了一点的海军。
孟享利用不起眼的海军发起的试探又成功了。
收获是和美国人的表面关系更好了。在11月底,随着华夏的一笔3亿美元的大单砸下,华夏和美国的经济贸易年度总额再创新高。而这个时候,华夏在美国的留学生人数也攀升至到了8万人的历史最高。
除了德国还保留着5万名留学生外,欧洲其他地方,包括英国的那些留学生大部分都已经撤回了,成为了华夏各行业的支柱人才。
但随着战乱的加剧,下一步就连已经开始遭到英美双重轰炸的德国也不安全了。美国成了最后一块留学的乐土。
8万人的费用超过了5亿美元,孟享是不遗余力的大把钞票撒出去。虽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美国情节的影响,但这也是华夏走向世界的一次机会。而且这个大规模走出国门的机会,说不定不久后就会关闭。
崛起的华夏在争夺东南亚甚至澳洲、中东的利益时,难免和美国人要碰撞一次。
何止是日本人拼命,孟享也在拼命,不过不是军事上,而是拼命的撒钱,壮大华夏的工业基础体系。
山寨公司和保护伞公司等赚取的巨额暴利,很快转手就成了一堆堆的机器和一摞摞的图纸,或者请来的外援人才手中那一份份厚实的薪水。
此时世界上都知道华夏外聘人才的大方,比美国人的出手还大方。
虽然华夏的人文环境让那些西方学者专家们不习惯,但看在生活安定和更高薪水的基础上,还是有了欧洲的不少大牛放弃了战争气息越来越浓厚的美国,跑来了华夏打短工。
孟享也不指望他们成为长工,以后和西方世界发生冲突后,很难挽留住这些人才。况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指望返回自己的祖国。
只可惜欧洲那边的烽火却燃烧的越来越旺。
大不列颠的战火让昔日世界精英的聚集地的英国成了地狱,大批的人才外逃给了孟享这次和美国争夺人才的机会。
而剩下的人都卷入了这一场关系到欧洲未来命运的战局中。英国人和德国人都拼命了。
伦敦在双方的反复拉锯中已经成了为一片废墟,昔日的世界文明中心耸立的诸多标志性建筑都成为了双方士兵展示人性最原始一方面的舞台。
那里的天空已经被人类文明的飞行工具所遮蔽,遮蔽住了来自天堂的叹息,留给英国人遍地的地狱岩浆滚动后的灰迹。
为了在这片地狱腐蚀过的土地上再次生长出希望之花,英国人不得不拼命了。
为了荣誉和野心编制的王冠,已经被战争的利益携裹着身不由己的德国人也开始拼命了。因为他们的压力更大,毕竟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都已经处于危急状态的苏俄人开始拼老命了。
第二卷扬帆,1938到1939 第823章 向华夏求援
第823章
向华夏求援
在斯大林格勒,苏俄人也没有想到德国人来了一次反击,被早有准备的德国人给阴了一下。。
苏俄人的凶悍被彻底激起了。最后选择了死拼,用更多的炮灰硬生生的挡住了德国人的紧逼。
大量的预备役新兵乘坐着火车或者汽车从苏俄各地被征调到这里。即使如此,在有些激烈的地方,后方运来的士兵根本不够消耗的速度快,往往半天下来,一个师的士兵就打没了。连抽调都来不及,苏俄人只能就近征调平民直接入伍。来不及训练,就被塞上一支没有子弹的枪或者一颗手榴弹,就被后方的机枪逼着跑向战场。
甚至后方来有些新兵也因为武器来不及供给,而不得不赤手空拳的跑去战场捡拾双方尸体上的武器。
战火激烈的时候,炮声从不间歇,双方的尸体都来不及处理,被一堆堆的垛成工事,成为后来者临时栖身的坟墓。
从10月下旬双方碰撞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80多万苏俄士兵或者平民的血肉就被这片地狱般的土地吞噬一空。
如此大的代价砸下去,德国人也不是没有伤亡,仅仅德国部队就被打没了15万人,随行的那些役从部队更是因为30多万的伤亡而有些军心涣散。
保卢斯的部队依旧被围在最核心处,外围裹着苏俄人的反击部队,而西方和北方是德国人不断抽调而来的援军,东方和南边是苏俄人源源不断送来的炮灰。
苏俄人的炮灰战术终于熬到了严寒的到来。
随着天气的转冷,德国战车的机械问题频发,就连冰冷的钢铁都容易伤人。即使有了棉衣,但依旧无法适应严寒气候下的战斗。而苏俄人更加适应这种天气条件,趁机把之前的不少劣势扳平了一点。
双方绞在一起,一个月激烈的战斗下来,结果谁也没有能吞掉谁。
双方各自积聚了上百万的军队在这里,发机牵引之下,连撤都撤不下来了,只能不断的添加上去更多的力量,试图成为压垮对方的最后一根稻草,却又一次次的成为了斯大林格勒这座新绞肉机的一份原料。
巨大的伤亡或许苏俄人还能坚持,但战场上的巨大物资消耗,苏俄人却是难以维持。
即使加上被德国海军和空军截留了一大半的美国援助物资,苏俄人为了这次战役准备的物资随着战争的进展,已经消耗一空。很多物资是不断地从苏俄各地砸锅卖铁又凑起来的。而这似乎也无法填补战争漩涡中的无底洞。
德国人也不好过。虽然坐拥欧洲的德国人现在掌握着巨大的物资,但漫长的补给线却使得必要的物资无法顺利的抵达目的地。
即使孟享不断的向德国人补充给养,但前线一座分基地显然无法供给上百万大军消耗。随着严寒的到来,德国人的后勤也越发的艰难,不过总体还算能比苏俄人多坚持一口气。
或许德国人拼一拼,会扫清很多的麻烦,使得前线的局面改变。
但最近德国人打通了顿河南下的通道,触摸到了巴库油田的影子,使得老希还算满意目前斯大林格勒的僵持局面,不愿意在严寒条件下冒险而损兵折将了。
而老希更愿意把重心调向西线,打破大不列颠那边的僵局。即使东线这边,他更乐意向着已经唾手可得的莫斯科再踹上最后一脚。除了抽调人手准备继续南下接收油田外,德国人打算在斯大林格勒挨到严寒过去。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德国人轻松南下,有苏俄人故意放水的意图,就是为了用高加索的油田来分散德国在斯大林格勒的兵力。
苏俄人显然把高加索油田赌上了,要拼命了。
德国人等得起,苏俄人等不起。
严寒是苏俄人最好的帮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人越来越适应严寒,正在逐渐的挽回天气上的劣势。
而且随着严寒的到来,缺少补给的莫斯科最后固守的一支军队也已经几天没了消息。
物资的匮乏使得苏俄打算速战速决了。
而英美的大量的援助一部分通过里海堆积在高加索附近,足以让苏俄人有了底气在高加索开辟第二战场。
由于德国人现在四处出击,让苏俄人摸到了他们兵力受限的虚实。
西线的战争让德国人短时间内难以再派大规模的援军,而苏俄人通过英美的调节,已经和土耳其暂时达成了休战的初步合约。
斯大林既然能向华夏妥协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事情,自然也能像土耳其妥协高加索地区。
同样被苏俄人打得元气大伤的土耳其,在英美挑逗内斗和金元攻势下,很快见好就收了。
空下来的30万大军就成了苏俄人暂时支撑高加索油田安全的依仗所在。
被油料挤满了脑子的老希果然没有放过这次突袭迈肯普和格罗兹尼的机会,不顾部分德军将领的发对,从依旧陷于僵局的斯大林格勒抽调了15万大军向南压过去。
这一次天网公司并没有给出更好的建议,这场已经偏离了历史的战役让孟享也猜不透其中的走向,更没有想到苏俄人的这一招分兵之策。
即使华夏的总参谋部曾经提过,但谁也没有想到苏俄人会如此决断,放开高加索油田大门放德国人进来,一不小心很可能就是鸡飞蛋打,不说被德国人占领,即使被德国人破坏了油田,苏俄人一样要断了工业营养。
在乌拉尔山附近新开发的第二巴库油田部分被华夏占领,其他受到华夏威胁的前提下,靠英美的援助,显然难以支撑。
偏偏苏俄人赌上德国人要接收完整的油田,与其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失去这些油田,不如赌一把。
他们成功了一半,德国人抽调了15万嫡系军队南下,但斯大林格勒的德国防御依旧强势,根本不是苏俄剩余兵力能啃动的。
苏俄人既然拼一次命,就敢赌上第二次,50万从乌拉尔山抽调而来的苏俄军队加上50万全国新征调的新兵一起向斯大林格勒压了上来。
苏俄军队人数达到了此次战役最高峰值的210万。
而对面德**队在损失后,并没有补充太多。为了减轻后勤压力,一直维持在90万左右,其中包括30万的役从部队。在抽调了15万精锐部队后,人数降到了不足75万,只有这次疯狂反扑而来的苏俄军队的三分之一强。
11月30日,斯大林格勒在双方缓和了一周后,再次爆发更加猛烈的激战。
德国人也没有想到苏俄会如此拼命。
之前近一个月的激战,双方都消耗的差不多了,有些打累了,这才有了一周的缓和期。没想到苏俄人突然像是吃了补药一样,再次发起了第二次反扑。
虽然苏俄军队从乌拉尔山抽调军队的消息,被孟享提醒了一下,但德国人也想不到苏俄人的进攻来的那么快。
苏俄的这次的大军不可能一次到位,最多是前方更加拼命,不担心后方兵源的补充罢了。但就这种拼命的疯狂足以让德国人吃不消。
30万役从部队首先顶不住了。
后勤资源相对紧张,自然优先照顾自觉优秀的日耳曼人,于是这些役从部队就在天寒地冻中过起了苦日子。
德国人的占领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解放,反而由于战争的重压,使得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
各种矛盾越积越多,最终导致了他们的不作为。几乎在苏军的一冲之下,就垮掉了。
这一次没有多少准备的德军被溃败的役从军队拖累了。
幸亏德国人的严谨使得他们的防线没有水分,使得他们艰难的抗过了苏俄人头一板斧。
但进攻依旧在继续,已经打算拼命的苏俄人进攻势头丝毫不减,滔天的血浪连续打来。
“必须守住!”已经得知苏俄从乌拉尔附近抽到军队的老希也认识到了危机,要求那里的德国拼命了。
即使南下的德军占领了高加索油田,甚至占领巴库油田,但被苏俄反攻成功后,带来的不仅是切断南下德军后路的威胁。
虽然土耳其休战,但还可以通过那里得到部分支持。但苏俄反攻成功,打破德军胜利的神话,带来的影响却是无法挽回的。
现在他不求进攻斯大林格勒得手,而是要求坚守住。在他想来,45万德军精锐加上残存的那些役从部队应该能坚守到援军的到来。
可他暂时抽调不出多少援军,只能向外想办法。
土耳其人内部各派争斗,又得到了足够的好处,对德国人央其再次出战的诸多许诺,犹豫不决,没有出兵的打算。
役从的那些小弟也没有多少炮灰可以抽调,而且他们的战斗力让人值得怀疑,各地的反抗也让德国人难以安心驱使。
老希想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向华夏求援。
第二卷扬帆,1938到1939 第824章 支援不支援德国人
第824章 支援不支援德国人
“我们不能再在北方轻启战事!”对于老希心中透漏的要华夏军队再在乌拉尔地区活动一下,给苏俄人一点压力的请求,华夏高层和顾问团中,大部分是持反对意见的。
“苏俄已经在北方的领土做了让步,眼看着正式的条约就要签署,哪里还能再节外生枝?”除了红党坚决的投了反对票外,老蒋拉拢着不少人以此为借口也投票反对。
苏俄人在北方已经做了很大的让步。
他们为了遮掩颜面而炮制出的远东共和国的提议被孟享否决后,立即把远东彻底丢弃给了华夏。不过却又炮制出了一个西伯利亚共和国,作为苏俄和华夏之间的一个过渡。
孟享本来也是想着有一张脸皮遮掩出兵攻到亚欧边界的一些肮脏事情,免得以后背上一个侵略的骂名。
但后来孟享突然意识到,竖起的这个牌坊很容易成为别人干涉攻击的漏洞。而且他似乎想岔了一点,侵略类似这样西伯利亚的国度以及其他弱国小国的名声不好听,但从老毛子这样的大国手中夺食,绝对是大快人心、提升国民自信心的事情。
显然这个时代是赤果果战争夺取利益的时代,是大块划分世界版图的殖民时代。华夏更应该像汉唐时代那样,把刀剑直接伸到敌人的鼻子底下,用实力说话。
孟享明确的表态,北方的土地包括西伯利亚都曾经属于华夏的土地,现在依旧是收复。华夏故纸堆中翻出来的众多图文,虽然表列着蛮夷的名字,但也同样曾属于华夏统管,提供了这份说辞的力度。
至于那份尼布楚条约,那是伪清的屈膝求和,无效。
现在华夏只认亚欧边界。
于是苏俄人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也被孟享撕了下来。
斯大林怒不可遏,但形势比人强,整个苏俄政权的泯灭近在眼前,他需要在面子和生存面前做出选择。
他最终选择了退让。
不过从以叶尼塞河为分界线,到鄂毕河为分界线,再到乌拉尔山为界,苏俄人的步步退让下,一边平息着华夏的怒火,一边不甘心的拖延着时间,期待奇迹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