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第2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居然产生了老友重逢似的愉悦情绪,这不同于肉体的欢愉,但却是更难得到的享受,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对于她这样的人,只要豁出去脸皮和前途,找情人绝对不是难事,但一个能够无话不谈的朋友却是找不来的。至少在此时此刻,李佑身上的标签暂时由情夫转变为了更稀有的好友。
李佑还在京师时,归德千岁不曾觉察到自己有这种情绪,现在却出现了异样。心里不由得疑惑道,莫非是生出了儿子的缘故?
她总算理解,为何祝英台忽然由男变女时,梁山伯能够毫无心理障碍的去求亲了,友情和奸情原来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其实对于李佑而言,也有类似的默契,长公主具有足够的聪慧和见识,只要她那强大的控制欲不发作,就是个相当可以谈笑风生的对象。在这个时代,别的女人身上找不到这种感觉的。
李佑脑中突然冒出上辈子常听到的一句名言——我们还是做朋友吧!于是感慨道,还好这是景和年间的大明朝……
忽然有钟声响彻行宫,意犹未尽的这对男女才发现,两人已经共处一室很纯洁的闲聊很久了。不知道这算虚度春光么……
李佑知道,钟声意味着宫门快落锁了,一刻钟后,将隔绝宫墙内外,严禁任何人出入。这是天子驻跸处所应有的警备,若非他是迎驾大臣,只怕连宫门都进不来。
在这离别时,本该告辞,但归德长公主突然又另起了话头:“有件事情,本不想提前与你说,因为不一定成事。不过见你在扬州治理的不错,声威也出来了,倒是有几分把握,便不想瞒着你了。”
此时李佑已打算迈步走人了,闻言住脚问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算是好事罢。”
能在这眼高于顶的天之骄女嘴里带几分好评的事情,一定是天大喜事罢,大约是升官……李佑欣然道:“那还不速速道来。”
千岁殿下略有疑虑的说:“不见得好做。”
若是渣到不能忍的官职,长公主提都不会提起。既然她提起了,那就说明必然有一些价值……李佑将胸脯拍得响亮,“即便赴汤蹈火,本官在所不辞!”
“你想入京还是留在扬州?”长公主突然抛出个选择题。
李佑心急,女人说事情就是喜欢故弄玄虚、吞吞吐吐,即便千岁殿下也不例外。他上前一步,握住起长公主的玉手,捧在胸口,“为了殿下,当然是想入京了。”
不管本心是不这么想的,而且扬州可能比京师还舒服,但是他知道,这样说肯定没错。
归德千岁很不自在的甩开李佑大手,“别拿这套来肉麻我!你有个加科道官机会……”
“什么?”李佑大吃一惊,他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但万万没想到“科道官”三个字。因为这三个字貌似离他这吏员出身的太远了,比它更远的,那只有翰林院了。
科道官也称言官,科是六科给事中,道是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以及更高级的正四品佥都御史、正三品副都御史、正二品都御史。
国朝的监察系统势力极大,同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几乎与行政系统并驾齐驱,用强大的口水和舆论影响着朝政。可以说,有行政官的地方,必然就有科道官,用意就是互相制衡、互相牵制,避免出现绝对专权。
大明朝所谓的文官系统,说白了核心部分就是内阁、六部加科道,其他的多数都是打酱油。
科道官一般品级不高,但却是国朝以小制大思想的最精华体现,御史是纠劾,给事中是督察,合称为“台垣”。所以才会屡屡出现七品御史对抗九卿、大学士,六七品给事中敢于封驳诏书的事情。
而且科道官由于以上特色,所以流品清贵,在整个文官体系中被视为仅次于翰林坊局这些词林官的清流,入选条件只比入翰林松一点,比六部还严格。
如果说非一、二甲不入翰林,那一般情况下,科道官也必须要求进士出身。在本朝非进士出身的,能入科道不是没有,但难如登天。
让李佑大吃一惊的就在这里了,他知道自己没有进士文凭,所以也就从来不奢望这辈子可以入翰林、科道这些清流官。今日在御舟上,他拿翰林院编修李登高开涮,未必没有发泄的因素。
偏偏归德长公主说出“你有个加科道官的机会”,如果是别人,李佑只当故意开玩笑的耳旁风,但千岁殿下不会这么胡言乱语。
李佑飞速的盘算,他现在是正五品,地方官入京不降品级就不错了,升级简直是凤毛麟角。所以李佑从不奢望自己入京可以升格为四品,能维持住五品就算升官。
但问题是,科道官中,大多是七品给事中和七品御史,只有极个别资深给事中才是从六品,难道叫他李佑这个正五品连降两品去低就?
其实为了入清流,如果需要降一品,李佑是很愿意接受的。清流是一种资本,也是一种资历,有了这个资本和资历,就拥有了更广阔的上升空间。而不是像李佑现在这样,需要挖空心思的从边边角角处钻研出一条官场出路。
打个比方,李大人现在风光无限,拥有一堆实权头衔,但如果他具有清流身份,就不会是一堆署理和差使了。
他可以直接就任当巡盐御史,或者当盐法道,也可以直接当知府,全部都是实职,而不是一堆署理和差使。所以天子听到李佑的官职,才会产生“还是这么冗长”的感觉。
所以说以李佑若有机会获得这个清流资格,降一品绝对划算。可是如果要连降两品变成七品,就让李大人有点心疼了,尽管是更有含金量的七品。
这个抉择很艰难,李佑脸色忽闪忽闪,时而咬牙切齿,时而倒吸冷气,始终下不定决心。出生入死才赚到的五品,一夜回到两年前,实在不甘心。
归德长公主看着李佑的神情,笑而不语。
第五集 牧守江北 第437章 大变局
李佑抬头看到归德长公主,暗骂一句自己,真是养成遇事就瞎琢磨的毛病了,现成的答案就在她嘴里,哪里用得着先费脑子。
“品级不会变,依旧是正五品。你可以放心,你是功勋之臣,五品是酬功之赏,朝廷不会将你降为六品或者七品。”归德千岁给李佑吃了定心丸。
李佑闻言大喜,从地方转为京官,叫做行取,即使品级不变也相当于升官了。五品京官在官场上,约莫可等同为四品地方官。这样一来,就没有舍不得品级的后顾之忧了。
随即李佑就有了新的疑惑,京师应该没有正五品的科道官职。
按照国朝官职设置,京师的科道官里在五六品这个品级很稀缺,而且在五品这一级别更是空白的。
李佑猜测大约是因为六部中的主力业务官员郎中、员外郎大量聚集在这个品级,所以要与科道官互相错开。
归德长公主当然明白李佑的疑惑,“若有需要,品级从来不是问题,无非是名号问题。都察院有二品左右都御史,有三品左右副都御史,有四品左右佥都御史。那么再往下可以临时新设一个右副佥都御史,或者同右佥都御史,亦或叫署右佥都御史,定为五品,有什么难的?”
李佑简直要被突如其来的幸福冲昏了。科道官绝大多数都是七品,高品级的寥寥无几,如果直接可以晋位五品科道,虽然品级不变,但流品上升了一个大大的台阶,为再次升迁打下了坚实厚重的基础。
或许还有人不明白,科道官对于李佑的意义在哪里。
国朝官场中,升迁并非百姓想象的那样只需请客送礼拉关系就可以搞定,是有一整套明规则和潜规则的,根据无非是出身、资历、人脉、年资等等基础硬性条件。
条件不足,一辈子只能在一个层次里打转,熬年头、拉关系都没用。
简单的说,如果不处在战乱和异常时期,李佑没有科举出身,正常情况下顶天就是八品杂官。但他凭借运气、廷推资历和人脉,在文官系统中得到了今日的地位,但再往后,升到四品知府也就封顶了。
四品以上的文官,虽没有明文规定,但一般都是进士清流出身,尤其是京官更严格。现今的苏松分守道王老头出身监生只不过是个特例而已,但就是王老头也具有贡元功名,再不值钱那也是个“元”,和状元、会元、解元一样的“元”,这才能使得朝廷略略对他放宽了限制。
如果李佑能找到机会套上科道衔头,披上清流身份,那相当于打破了品级禁锢,之后对他而言,除了大学士、尚书、翰林这些位置,基本就没有什么限制了。甚至论起上升渠道,比那些入不了清流官的三甲进士还要稍微好些。
但问题在于,浊流要想不经科举跨入清流,实在太难了。自从正统朝文官制度逐渐成熟后,成功者屈指可数。
即使是妖风最盛的成化朝,天子不经正常流转,强行大肆封赏传奉官时,直接封到六部和寺卿的很多,但他也没法直接封科道官。
想到难点,李佑从兴奋中冷静下来,忍不住问道:“这能行么?”
归德长公主模棱两可的答道:“我只是说有这个机会,并没有说一定能行。但你与尚书、督抚一样拥有廷推官资历,这个条件很出众,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所以也不是没有可能性。”
翻来覆去,还是没有准话……李佑又在心里分析了一下。
以千岁殿下的大气个性,如果实在没什么机会,是不会在他面前空口白话卖人情的,只有小心眼多的人才会如此行事。
所以现在的情况应当是有一定把握,但又可能存在意外。既然有机会就好,有机会就好,李佑重新兴奋起来。
归德长公主提醒道:“时间过去不短了,你还不离开么?再不走,宫门就要落锁了。”
啊!李佑险些忘了这件事,一时间顾不得其它,拱拱手向长公主和林驸马告辞,匆匆忙忙的疾步快行,向行宫大门冲去。
在宿卫亲军警惕的眼神中,李大人气喘吁吁、险之又险的在落锁前刹那间闪出宫门。立在宫门外面被晚风吹了几口,才缓过气来。
他的仪从已经从黄昏等到此时,连忙将大老爷接上轿子,起驾回同知分署。
坐在轿子中,李佑忽然清醒了。他在行宫与归德千岁交谈时,被突如其来的肥美诱饵所迷惑,导致自己神魂颠倒,沉醉而不能自拔。却忘了打探最大的关键之点——朝廷为什么要设这个右副佥都御史?
此外,李佑又察觉到一处细节,归德千岁说的是要设“右”副佥都御史,这个官名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都察院各级官衔,从二品都御史、三品副都御史到四品佥都御史,都是左右分设的。但左和右不是乱用,其中也有规矩。
以左为尊,带“左”字头的可以视为都察院堂上官,就像六部的那些坐堂尚书、侍郎,都察院的最高首领自然就是左都御史了。
“右”字头各级都御史,则常常被用来作为总督、巡抚这类外派差遣的名义官衔,象征他的钦差身份,并标示他的本官品级,但并不真正在都察院上班。
譬如前凤阳巡抚杨负杨大人,被尊称为抚台,但他的实际官衔就是右都御史。只有在右都御史的名义下,才有了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这些重要差遣。
如果要设右副佥都御史的话,只一个“右”字就可以透露出某些信息。不过方才李大人只顾得激动,忽略了这点,没有去追问。
回想起来后可以判断出,右副佥都御史九成九也是个加衔,肯定还附带有差遣。但这个至关重要的差遣内容,却被归德长公主漂没了……
李佑想道,她八成是故意的罢,不然如此重要的情况岂能不说?
不过到底是个什么差遣?因为可能与自家前途有关,李大人心里好奇的像是猫抓一般。
从千岁殿下问他愿往京城还是留在扬州来看,此差遣多半是在京城的。又从“不见得好做”这句话看,此差遣是项很棘手的事情。
在京城很棘手的事情……李佑到此分析不下去了,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消息,他并不知道京城现在的状况,所以也就无从得知有什么棘手的事务。
天子大约要在扬州驻跸四天,要寻空再找千岁殿下去问问详情,即便问出来,大概也只能听天由命罢。在京师设立一个正五品科道官相当瞩目,李佑知道自己争是争不来的,只能看别人给不给他这个机会了。
归德长公主和李大人在亲切闲聊时,在行宫主殿中,景和天子也正一脸倦容的与大伴段知恩闲谈。
主要话题便是今日御舟上的种种。段公公怕天子看不清其中门道,所以主动前来讲解。
“李佑的总体想法,是集中全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被攻的一点,就是李编修了。大概因为在随驾大臣中,只有李登高宦海经验浅薄,不像其他人老于世故。实际上,他确实也被李佑三番两次的抓住了把柄,自讨其辱也不能全怪李佑。”
“李佑的手法约莫有三段,先是虚张声势,震住别人不敢轻易说话。随即又有预谋的步步转移,说上几句便换一个话头,绝对不留给别人思索驳斥的时间,做到始终将话头把持在自己手里。最后搬出为师长争鸣的大义完美收尾。”
天子没顺着段公公的思路想,却提出问题道:“李佑为了非翰林不入内阁而不服气,令我记起唐代却是非历州县不拟台省,为何我朝不效仿之?祖宗定下非翰林不入内阁,导致翰林院清望无以复加,只在词林辗转便可之上青云,是不是太过?没有亲民经验,宰相又何以治政?”
段知恩奏对道:“本朝治政有六部,皆为九卿堂官,所以内阁最大功用不在于治政,而是调和。除三鼎甲之外,每科翰林院录取的庶吉士多则二十,少则十来个,都是储相之选。必是满朝瞩目,内外交加之下可谓压力重重。”
“能在这中压力中杀出来的,才是真宰相,杀不出来的,如同李登高今日这般被打击到不堪造就,那就只是废品了。祖宗便是以这般裁汰方法,选出合用人物啊。”
景和天子很有心得的点点头,又道:“今日观李佑此人,真乃卓尔不群也。”
段知恩笑道:“本职连知府都不到的地方官,却拿着朝廷大事侃侃而论,其心可知哪。”
“无非是想升迁高位而已。”景和天子不以为意道。
有个小内监手持文书,向天子奏道:“皇爷,京城来报!”
景和天子接过文书,看了后向段知恩道:“母后已经开始了。”
话说李佑回到同知分署时,却见庄师爷居然没有睡下,还在等待着。便问道:“有何要务?”
庄师爷将今日邸报递给李佑,“庙堂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