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士子风流 >

第352部分

士子风流-第352部分

小说: 士子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真相,再常胜的将军,带着浙江的官军,在倭寇面前也只有吃灰的份,可是再窝囊的将军,带着皇家校尉这群猛虎,照样可以将倭寇打的满地找牙,时势造英雄,历来那些开国的将军,往往都有百战百胜的战绩,他们似乎天生就是天才,带领军队,跟着太祖们造反,所过之处摧枯拉朽,望风披靡。

之所以如此,并非是他们人人都是诸葛亮,真正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有更强大的组织,早已锤炼出了一支支百战强兵。

王守仁笑道:“你能练出皇家校尉,想必这南直隶的新政,还是大有可为的。”

说完这番话,自是送客,徐谦从兵部衙门出来的时,外头竟已是人山人海,无数人驻足观望,一见到徐谦出来,顿时传出一阵喧哗和惊叹声。

几个官员上前寒暄,这个道:“大人光临南京,有失远迎。”那个道:“大人拜会了王尚书,不知王尚书有何交代?”

徐谦朝大家团团作揖,笑道:“今日只是来拜师访友,诸位盛情,本官万不敢当。”

说罢,上了轿子,也没有再去其他地方,更没有接受本地官员的邀请,而是直接下榻到了一处客栈。

这座客栈,一下子成了所有人的中心,最新的消息传出来,届时徐谦将会与王守仁一道,祭拜文庙。

消息一确认,又是一阵哗然。

此举实在是意义非凡,祭拜文庙,而且是王先生亲自出山,这就意味着,往后再有人拿王学非孔孟的话来中伤,大家便可反唇相讥。

可是问题又来了,朱夫子也在孔庙,乃是十二贤之一,拜了圣人,要不要拜贤人?你不拜,显然说不过去,可是一旦拜了,岂不是说,王学依旧敬理学?

理学和王学之间,许多道理都有冲突,一个是存天理灭人欲,一个却是让你知行合一,完全是背道而驰的理论,这种不相容的理论,想要共存,却不太容易。

于是有人摇头,有人点头,又是一番议论纷纷。

……

消息传到应天府衙门里头。

朱茂听到了传报,顿时大喜。

近来他很上火,千头万绪的事闹得他头晕脑胀,甚至连杀人的心思都有,对下,他要缴粮,在南京里头,又是学争,而且都是闹得不可开交,又加上了徐谦这个变数,此子留在南京一日,他就觉得不安生一日,可现在,徐谦要拜祭孔庙,却让他心里一下子舒坦了。

这是好事嘛,这些王学门徒,不是整日说王学如何如何好吗?现在也好,倒要看这王阳明和徐谦二人去了文庙,拜不拜朱圣人。

朱茂之所以如此有信心,是因为这祭祀文庙是有规矩的。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祭祀也是如此。

比如正式场合的祭拜,必须先去大成殿祭祀孔圣人,随即便要去启圣祠祭祀,这启圣祠便是祭祀先贤祖宗的地方,比如孟子他爹、张载他爹,程颢、程颐还有朱熹他爹等等。

拜完了他爹还不够,接着就是要拜东西二庑的先贤和先哲了,朱熹就是先贤中的一员,而且是唯一一个,并非是孔子弟子,却享有从祀资格之人,这个时候,热闹就来了,要知道,祭祀可不是拜拜就是了,你还得写文章,写文章还要念,可是到了朱熹这里,你该怎么评价?

你在文庙里,要是敢说一句朱熹的不是,那就更热闹了,因为根据律令,诽谤先贤的,往往都要治罪,更何况还是去文庙里诽谤先贤?

那是人家的地盘,你去了那里,只能称颂,称颂他们的事迹,称颂他们的学说,想想看,王学的精神领袖跑去吹捧理学,这还不是乐子吗?

朱茂顿时发觉自己来了一个机会,要知道,若是硬着来和这位徐抚台对抗,他是不成的,可是姓徐的跑来这里给王学助威,他要是一声不吭,不免有些窝囊,既然如此,那么索性,就给这姓徐的一点难堪。

“你们不是想要祭祀文庙吗?好,好得很,那么索性就大张旗鼓的让你们去办。”

朱茂还觉得规模小了,既然人家非要办,那就大办特办。

朱茂沉吟片刻,旋即叫了个心腹来,慢悠悠地道:“礼部尚书费大人今日在公堂里当值吗?”

他说的礼部尚书,乃是南京礼部尚书,这位费大人和朱茂一样,也都是铁杆的旧学党,早就对这江南一面倒的王学看不惯了。

“大人,这个时候应当是在当值吧。”

朱茂点点头,随即修书一封,交给心腹,道:“立即送去,告诉费大人,此事刻不容缓,请费大人以苍生为念,再不能让某些跳梁小丑胡作非为了。”

一封书信,已是传到了南京礼部衙门。

而礼部尚书费宏看过书信之后,却也不禁沉吟起来。

这封书信没什么客套,只是说了一件事,现在有人要祭祀孔庙,这样的盛举,礼部怎么能袖手旁观,礼部应该组织一下,要来就来一次大的,让你由礼部尚书亲自组织,只要费大人亲自出面,那么这南京上下的官员,只怕都要出来了。

到时候,一场浩浩大大的祭祀活动开始,大家一起来凑一凑这个热闹。

第六百零一章:决胜

费宏身为南京礼部尚书,某种意义来说,际遇并不好。

只是费宏乃是宣府人,乃是北榜进士。这北榜进士在大明朝,尤其是在江南的官场,大家看你的眼光,不免要低了这么一些。

官员对出身是最为看重的,而北榜的进士之所以被人轻视,主要是因为北榜实在有那么点儿拿不出手,甚至连南榜的举人,只怕档次也比北榜的进士高一些。

当然,徐谦也是北榜进士出身,他之所以没有被人歧视,是因为他通过了殿试,中得了状元,这状元可不分南北榜,你能技压群雄,说明你的水平最高。

费宏官场不如意,到了南京,又被人歧视,礼部尚书之名看上去好听,可是冷暖自知,费宏能明显感觉到,许多人看他异样的目光。

倒不是说北榜的进士别人都看不惯,而是你一个北榜进士,也能任礼部尚书,别人不免要想,你一定是走了什么门路,用了什么关系,又或者巴结了哪位阁老。

这种被戳脊梁骨的冷言冷语,实在不少。

费宏心中自然不忿,再加上其他官员都凑在一起,天天讨教王学,把他甩到一边,不和他玩,费宏的心理,自然而然也就扭曲了。

本来对王学,他还有些热心,可现在,就是赤裸裸的仇恨,尤其是看到那些官员三五成群的低声说笑,就好像一根根刺一样,扎的他心都在淌血。

他眯起眼,看着应天府尹送来的书信,微微一笑,随即叫来了几个堂官,咳嗽一声:“去打听打听,这王尚书和徐抚台择定了那一日祭孔。”

堂官答道:“坊间早有流言,说是后日卯时就去。”

费宏一听,来了精神:“兵部尚书和浙江巡抚一起去,咱们南京礼部,也不能不凑个热闹,那个时候,老夫也要去,礼部要及早准备好祭文,还有祭礼。”

几个堂官面面相觑,心里说,人家才是主角,咱们礼部去凑这个热闹,莫非是要争功?可是这东西,有什么好争得,不过礼部毕竟分管的就是这个,祭祀之事,本也是礼部的事务之一,现在尚书大人发了话,大家也是无话,只是有人问:“不知用什么名义祭祀?”

费宏淡淡道:“眼下国泰民安,自该祭祀先贤,告慰圣人。”

礼部突然要凑热闹,不过似乎要凑热闹是不需要理由的,既然尚书大人非要凑上一脚,自然不免要下文出去,让各府官员动身,前来南京,一道祭祀。

转眼之间,南京的主题似乎从清缴官粮,一下子成了祭祀了。

而这一步,只是个开胃菜,事实证明,虽然属于在京师里被人一脚踹开的官员,他们照样还是有很大的战斗力,他们失意,并不代表他们无能,他们被人漠视,并不代表他们愚蠢,这些人确实并不愚蠢,也不无能,至少朱茂,不是无能之辈,在礼部打算凑热闹的同时,他不仅喜出望外,与此同时,还悄悄给人传了消息。

传消息的是南京的一些大户,这些人非富即贵,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往往不但种粮,还种了桑、棉,对他们来说,新政对他们并没有太多好处,没有新政,他们可以瞒报土地,就算是棉桑,也不必收取重税,可是假若一旦新政,他们的日子就未必好过了,至少这棉桑的重税是躲不过的。虽然说浙江新政花了大笔银子修了水道和道路,使得丝棉可以随时运走,可是和重税比起来,这些人,显然还是宁可瞒报自己的土地,种自己的棉桑而不必担心高税。

这种大户,往往人脉很深,有的甚至盘踞南京上百年,甚至还有几个藩王,也在这里设有王庄,他们喜欢新政,因为新政,使得他们的棉桑有了销路,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希望南直隶新政,因为新政对他们没有好处。

这些人,也正是朱茂的有力支持者,而朱茂打算,利用这些人,在祭祀的时候,闹出一点动静出来。

不但你们自己要找难堪,而且他朱茂,还打算给你一点难堪。朱茂当然知道,自己若是当真能制造出一点难堪,很快就会被京师的一些大人物看重,甚至极有可能,随时调入朝中任职。

虽然贵为应天府府尹,可是这里毕竟不是权利的中心,朱茂对这里,早有厌倦了,他厌倦了金陵的十里秦淮,厌倦了这里的颓唐,厌倦了这里动不动就高谈阔论的生员,憎恨这里的每一个人。

一切敲定之后,朱茂深吸了一口气,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感。

而此时此刻,一封书信,更是增加了他的信心。

这封书信,来自浙江,竟是出自直浙总督衙门。

看了书信,朱茂竟是呆住了,这位方总督想做什么?

早就听人说过,方总督乃是王阳明的弟子,眼下,此人又是王学总督,可是他为何,要写来这一封书信?

书信的内容简单,只是告诉朱茂,近来王守仁身子不好,身体不好,一直不能视事,而且旧疾发作,百病缠身。

上头,还加盖了总督的大印。

消息刚传出去,方献夫就来了书信,按理,方献夫算是朱茂的上司,对这个上司,朱茂心里鄙视,因为他是王学门人,是新政的主导者。

可是接了这封书信,又全然不是这么回事,莫非……这是方献夫故意试探自己,又或者根本就是姓徐的那小子的阴谋。

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对,其实近来江南一带,有一种传闻,说是虽然方献夫是直浙总督,可是浙江的事务,他一点都不插不进手,连一个人都使唤不动,便是浙江布政使司,对他也都采取漠视的态度,压根就没有将他放在眼里,下头的知府、知县,但凡有什么政务,都不会理睬总督衙门,而是直接向布政使司通报。

这里头,或许另有内情……

朱茂眯起了眼睛,越来越觉得可疑,莫非这位方总督,也想姓徐的栽一个跟头,历来这总督和巡抚,就好像知府和同知一样都是冤家,你的权利多一分,他的权利就要少一分,你说话算数一点,他说话就没有人理睬,这里头的关节,寻常人又怎么明白。

书信里还提到了一件事,说是南京城有位姓吴的大夫,一直给王守仁看病,若是朱茂有闲,可以去拜谒一下这位吴大夫。

朱茂沉吟片刻,嘴角扬起了微笑,这个方总督,果然有一点意思。

他大致已经明白了,方总督确实心怀着不满,而这种不满,在徐谦回京的过程中,与日俱增。

若说其他时候,倒也罢了,毕竟你姓徐的厉害,你在浙江,身为总督,插不进手,倒也情有可原。可是你回京去了,总督依旧插不进手,这算什么?

人要脸树要皮,方总督也想办一办新政,好从新政中分一杯羹,可是呢,新政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京师里的老爷又对他冷漠,说来说去,还不是姓徐的害得。

这世上的事,姓徐的可以信任布政使,可以信任提学和提刑,甚至可以信任下头的知府和知县,唯独不能放心他这个方总督,这就是官场的规矩,因为你是总督,把权利交给布政使,徐谦依旧是浙江省说一不二的人物,可是交给了方总督,说不准几个月回来之后,一切都物是人非了。

朱茂沉吟片刻,随即唤了人来:“立即来人,去寻一个叫吴闽中的大夫,要快!”

……

浙江杭州。

巡抚虽未回来赴任,不过这里一切都井井有条,在赵明的主导之下,浙江各府各县的新政推进并没有什么差错。

其实浙江的官吏,早已习惯了新政,他们从新政中得到了好处,得到了希望,自然而然,实心实意的推进新政,不敢丝毫怠慢。

在这种团结的局面之下,就好所有的政令都是畅通无阻,各处的河道工程,除了几处偏远一些的府县,其余的府县大多都已经完工,往来的商旅如织,在这错综复杂的河道上,押着货物风尘仆仆的来回奔走。

而大量的流民和乡下的佃户,也开始大规模的涌入府城县城,各县之间,为了争取多办几个工坊,偶尔也会有些摩擦,毕竟今时不同往日,县令们已经尝到了甜头,他们这才发现,原来工坊的银子,竟是如此好挣,来了个工坊,随便让自己小舅子进去入点股,每年的分红可是不少,而这种潜规则早就风靡整个浙江,这种事,大家心照不宣,更不必说,这种新型的牟利之法,既不担心御使弹劾,又可以为自己增加政绩,所谓一举两得,因此,如何吸引更多工坊,如何吸引商贾聚集,成了所有官吏们绞尽脑汁的难题。

第六百零二章:杀气

在浙江总督衙门里,方献夫略显不安,书信写出之前,方献夫一直处在不安之中。这种不安的情绪与近来的际遇夹杂在一起,又使他的情绪之中,带着几分怒火。

他当然有理由怒气冲冲,堂堂直浙总督,居然被架起来,被人当做了庙里的泥菩萨。方献夫为官多年,从未遭遇过这样的处境。人,不能被欺负到这个地步。至今为止,大明朝的总督并不多,不过寥寥数人,可是如此尴尬的,他方献夫却是头一个。

方献夫是个有理想的人,官场之人,理想便是内阁,到了他这个地步,纵然是出身不如人,资历不如人,可是既然已经到了地步,谁不希望再进一步。

原本,他是能看到曙光的,直浙总督,领尚书衔总督江南,只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