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唐天下 >

第173部分

大唐天下-第173部分

小说: 大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隆基头一昂,胸一挺,意气风发,以居高临下的俯视口吻道:“大胡子,你也有今天。”

在李隆基登极之前,墀德祖赞就当上了赞普,虽然那时节他的年纪很小,内有权臣。吐蕃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不过,墀德祖赞不愧是吐蕃的雄主,借唐朝的支持稳定了自己的权力。为了取得唐朝的支持,他向唐朝求婚,唐中宗把自己的养女金城公城嫁给了他。

金城公主入藏时。墀德祖赞玩了一个阴谋,收买了唐朝的官员。把河西九曲之地送给了吐蕃。河西九曲之地地势高,居高临下,更是富饶之地,在这里牧养战马,对唐朝构成巨大的威胁,这让唐朝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与唐朝联姻这事对于墀德祖赞来说,是最好的护身符,他更加有恃无恐。一有机会,就出兵攻打唐朝,打赢了,可以得到很多战利品。若是打不过了,就立即以金城公主的名义向唐朝请和,派人送点礼物,求得唐朝的谅解。

一旦再度有机会,他照样出兵攻打唐朝。

若是唐朝兴兵问罪,他就让金城公主出面调节。为了显得更真诚,他甚至把长安的使者请到逻些,当着唐朝使者的面,舀出唐太宗给吐蕃的旨意,大谈甥舅之好。

这种把戏,他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耍弄,却是百试不爽,唐中宗、唐睿宗都被他给骗了。

直到李隆基登基以后,对吐蕃采取强硬政策,他这种把戏就没有了用处。后来,金城公主死后,他就失去了与唐朝谈判的筹码,只得与大食联兵,与唐朝为敌。

李隆基和墀德祖赞两人斗了一辈子,终于以李隆基的完胜而告终。此时此刻,见到自己最大的敌人,李隆基连屁股都是欢喜的,意气风发,俯视墀德祖赞。

不要说皇帝的对手,就是普通人的对手,若是与自己斗了一辈子,最后以自己的胜利而告终,也是一件令人无比痛快的事情。

正是因为如此,李隆基才一欢喜,亲自扶李昌国他们下马。

“你……天亡大吐蕃,非人力所能及矣。”墀德祖赞把李隆基那副意气风发的样儿看在眼里,只觉心里堵得慌,却是不想认错,作了一回鸭子,嘴硬一回。

“哈哈!”李隆基仰首向天,笑得特别欢畅:“大胡子呀大胡子,只有你这等蠢人,才会怨天尤人,而不责己。朕就给你剖析剖析,吐蕃为何会灭亡。”

此时剖析情形,无异于在墀德祖赞破碎的心灵上狠狠捅上一刀,这是打压对手的好机会,这有无穷乐趣,李隆基当然不会错失。

“大胡子,你知道你错在哪里?一是你自高自大,自以为仗着高山密林,大唐舀吐蕃没办法,你失去了警惕。《吴子》有言‘固国不以山河之险’,你自恃地利,自以为固若金汤,这是你必败之因。”李隆基的声调很高,扯起嗓子,吼得山响。

吐蕃之所以会灭亡,正如李隆基所言,墀德祖赞大意了,自以为吐蕃的高山密林可以确保吐蕃无事,却不知道李昌国他们攻下了积石山。

想想当初,唐军在李昌国和哥舒翰的统率下,如同海潮般涌来,而吐蕃却是懵然不知,他还在做着出兵大非川的美梦。直到唐军离逻些城不远了,他才确认唐军已经打来的消息。

若是他提高警惕,早有准备的话,积石山不会丢。即使积石山丢了,吐蕃还有不少险关要隘,同样能阻挡唐军的前进,只是因为他太过大意,为唐军所趁。

“哎!”明知道李隆基这是在刺激他,听了这话,仍是不得不长叹一声,在事实面前,他也是无话可说。

“二是吐蕃世袭,能臣良将不得重用,你所用之人多为奸佞小人,真正有才的人无出头之日。”李隆基一裂嘴角,很是讥嘲道:“而朕却是推贤任能,不问亲疏、不问贫贱、不问出身,只问才能。你瞧瞧,李昌国,本是安西都护府的一个校尉,朕却敢任他为大将,采纳他的谋划,你大胡子可敢?”

指着李昌国,李隆基一颗头颅昂得高高的,胸膛挺得老高,极是自得。

在启用李昌国,采纳李昌国的谋划这一事上,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若是换个人,要么犹豫难决,要么不敢启用李昌国。

如今再回头想想,李隆基是万分庆幸,他启用了李昌国,采纳了李昌国的谋划,要不然的话,断断不能灭了吐蕃。

而吐蕃的情形与此正好相反,吐蕃的官职是世袭的,即使墀德祖赞多有改变,却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他要舀掉一个世袭官员,他面对的阻力大得难以想象。

“……”墀德祖赞翻翻眼珠,无言可答。

“三是大唐靠的是自己,而你大胡子却把吐蕃的兴盛寄望于大食,何其谬也。”李隆基接着刺激墀德祖赞:“大食虽与你同流合污,狼狈为奸,却是相互利用,勾心斗角,不会齐心协力,你把如此大事寄托在大食身上,太荒谬了。”

吐蕃与大食虽是结盟,却是相互算计,不会真的为了对方火中取栗。虽然这是吐蕃逼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墀德祖赞把夺回大非川一事寄托在大食出兵上,太过自以为是了。

“四是吐蕃国力不如大唐,而你不知励精图治,整军经武,而是与大唐为敌,吐蕃的国力原本就不如大唐,却给你早早消耗光了。”李隆基的腰杆挺得笔直,如同出鞘的利剑,声调更高:“大胡子,你是知道的,朕登基之时,与你当上赞普遇到的情形如同一辙。你当赞普时内忧外患,吐蕃不宁。朕登基之时,何尝不是如此?”

墀德祖赞当赞普时,吐蕃是内有权臣,外有强敌,内忧外患,让他日夜不宁。

而李隆基当皇帝时,所面临的问题不比墀德祖赞小,可以说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自从唐太宗死后,唐高宗这个软皇帝即位,唐朝的混乱就来了,武则天把持朝政,一度称帝。

武则天还是好的,虽是女人,却是不让须眉,唐朝在她的治理下,虽然不如唐太宗时强盛,却比唐高宗当国强多了。

然而,她却开启了唐朝的混乱,自她以后,唐中宗、唐高宗都是软皇帝,无所建树。唐中宗更是死在韦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唐朝大权又差点落到韦后手里。

李隆基当皇帝时,唐朝已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四代乱政,历时数十年,积累的问题多如牛毛,积憋如山。而边境更是不宁,后突厥叛乱、契丹滋扰、吐蕃攻打……整个唐朝处在风雨飘摇中。

“若朕是你,决不会与大唐为敌,即使有再好的机会,也会忍着。先集中精力处理内政,励精图治,整军经武,直到强大了,这才对外用兵。”李隆基指点着墀德祖赞,极为得意,道:“朕正是如此做的,一旦国力恢复,大唐之军纵横无敌,突厥、高丽、契丹、吐谷浑残部先后灭亡,大食望风而溃,吐蕃更是为朕所灭。”

看着墀德祖赞那副憋屈样儿,李隆基很爽!

第十九章献俘

第十九章献俘

墀德祖赞靠在囚车上,紧抿着嘴唇,低垂着头颅,一双眼睛黯淡无神,有些发灰。

他是吐蕃的一代雄主,取得不凡的政绩,却是没有想到,到老来却是成了唐朝的阶下囚。以前还不觉得,此时听了李隆基的话,方才觉得他的经历与李隆基的经历如出一辙。两人即位时面临的情形差不多,结果却是天差地远。

仔细想想,李隆基登基最初十几二十年没有什么大的举动,主要是整顿内部,励精图治,整军经武。那时节,他还嘲笑过李隆基无能。然而,并没过多久,唐朝大军纵横天下,打得吐蕃无还手之力。

相较起来,李隆基采取的方式着实比他高明,先整顿内部,积蓄力量,把自身变强,再来对付敌人,安定边境。

而他却是一稳定了自己的权力,就与唐朝开战,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却是没有在吐蕃内部事务上下苦功,错失了良机。

明白过来的墀德祖赞,自责不已,一颗心直往下沉。若是早上二三十年明白,吐蕃会更加强大,绝不会被唐朝灭掉。

此时明白,已经晚了,悔之何及!

看着墀德祖赞这副丧气样儿,李隆基一身舒爽,深身毛细孔都在透着舒爽劲头,他只觉这是他这辈子最爽的时刻。

再也没有比当面刺激、打击墀德祖赞这个平生大敌让人痛快。让人爽的了。

李隆基高昂着头。眼睛望天,双手叉腰,一**爽劲透体而出。

“大唐万岁!”

“陛下万岁!”

惊天的吼声响彻天际,直上九霄。

李隆基登基以后,唐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朝进入最为鼎盛之期,百姓都知道这是李隆基一手推动的,对李隆基的爱戴之情很深。更别说,眼下的吐蕃已经灭亡,百姓对李隆基的爱戴之情更增数分。不由自主的欢呼起来。

听着百姓发自内心的真诚欢呼声,李隆基扭过头,冲李昌国道:“李昌国,朕当了数十年的皇帝。唯今日最快乐!当皇帝,就是要如此才能快乐!”

“恭喜陛下!”李昌国当然不会扫李隆基的兴致,而是大声凑趣。

“呵呵!”李隆基捋着胡须,来到第二辆囚车前,打量一眼,冷笑道:“大论,凭借祖辈福荫而为大论,可悲呀,你无才无智,无治国之能。吐蕃之亡,你难辞罪责。”

大论看着李隆基过来,有心要装作不在乎的样子,却是心气不足,低下头。听了李隆基的话,更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如此之人,也配作大论,大胡子真是瞎了眼。”李隆基摇摇头,对大论没有好感,快步而来。来到小论囚车前。

小论与大论的举动截然不同,他抬起头,直视李隆基,目光平和,并不畏惧。也不咄咄逼人,一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样儿。

李隆基眼中精光暴射。与小论对视,一副气吞河岳之慨。

“小论,实为吐蕃第一良臣,大胡子却是不听你的,视你之言行为狂悖之行,他是自取灭亡。”李隆基对小论颇有好感,眼中精光褪去,微笑着道:“小论,可愿为大唐之臣?”

小论着实要算吐蕃第一能臣,若是能招降的话,这对唐朝有名大的好处。

“陛下惠及外臣,外臣感激不尽。只是,外臣生是吐蕃的人,死是吐蕃的魂。”这是明言拒绝。

“小论,你好好想想。汉武能用金日磾,朕为何不能用你小论呢?”李隆基眼睛睁大,打量着小论,心平气和的道。

金日磾本是匈奴的王子,被霍去病俘虏,成为汉朝的官奴,为汉朝养马。一次,汉武帝偶然发现他养的马与众不同,格外强壮。再看他的长相,身长八尽,极是魁梧,又观其行止度,目不斜视,极为端正,汉武帝大是惊讶,一问之下,才知是匈奴王子。

汉武帝派人把金日磾召来,一通问答,让汉武帝更加惊讶。金日磾对答如流,没有任何差错,往往还有出人意料的言辞。

汉武帝下令,除了他的奴籍,要他做官。他做官也不错,展现了不错的政治才干。最难得的是,他为官清廉、公正,是一员能臣。

汉武帝一步一步把他提拔起来,最后在汉武帝死时,命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日磾四人辅佐汉昭帝。这人号称四大托孤重臣,金日磾这个匈奴王子赫然在列,成为一段佳话。

李隆基以此事为喻,是对小论的重视,展现出了足够的诚意。

“陛下厚爱,外臣感激。”小论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小论,你好大的狗胆,如此无礼。”杨国忠正愁没机会出风头,自认为这是一个良机,大声喝斥。

“好了。小论,你好好想想。”李隆基挥手阻止杨国忠。

在李昌国他们的陪同下,李隆基一辆囚车一辆囚车的看完,他对吐蕃的大臣极为熟悉,能说出他们的性格、秉性、才能、缺陷,往往一语中的,没什么偏差。

“李隆基,究竟你是吐蕃的赞普,还是我是吐蕃的赞普?”墀德祖赞很是惊讶。

墀德祖赞对他的大臣可以说最是熟悉,然而,李隆基的点评让他有醍醐灌顶的清新之感。

“哈哈。”李隆基特别欢畅,指点着墀德祖赞,道:“这就是你无识人之明,无用人之能,吐蕃败亡,并非天意,而是你太蠢。”

这次,墀德祖赞竟然点头赞同:“谢谢你,让我对臣下有了新的认知。”

“莫要谢,看着你这副丧气脸,朕特别欢喜。呵呵!”李隆基捋着胡须,得意的笑了,笑声异常舒畅。

“陛下英明。”群臣忙着赞颂。

能对敌国的大臣如此了解,这很难,李昌国自认他虽然灭了吐蕃,自己也不能如李隆基这般对吐蕃大臣如此了解,真心实意的赞颂一句。

“大唐的勇士们:你们战胜了千难万验,石堡城、大非川、积石山、逻些没有阻挡你们的脚步,你们把吐蕃的险山恶水踩在脚下,平定了吐蕃,朕非常满意!”李隆基快步来到军阵前,大声训话。

这是对唐军英勇行为的最高承认,将士们异常兴奋,眼睛炽烈如同九天之上的烈日,齐声呐喊:“陛下万岁!”

“大唐的勇士们:你们生擒了赞普、大论、小论、整事相……吐蕃君臣被你们一网打尽,这是天大的胜利!”李隆基右手高高举起,重重劈下,犹如惊雷闪电:“朕这就接受你们献俘。”

转过身,快步回到玄武门前,把身上了皇袍一通整理,没有丝毫差错。这才高昂着头,挺起胸,站得笔直,如同标枪。

献俘,是古代最重要最隆重的仪式,是流芳千古的大事。

一般来说,要献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抓住了敌国的重要人物,比如说敌国的国王皇帝、丞相、大将这些人物。

二是敌国要足够强大,要有足够的份量,不然的话,不会举行献俘仪式。

比如小勃律,唐朝虽然抓住了小勃律王,灭了小勃律,却是没有举行献俘仪式。不要说献俘仪式,甚至庆视仪式都没有举行。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小勃律不够份量。

这是最为隆重的礼节,李隆基不能有一丝马虎,把衣着再三整理。

不仅李隆基把衣衫整理了又整理,就是群臣、百姓也是跟着整理衣衫,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群臣、百姓、唐军将士们,无不是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一个细节。要是错过一个细节,必将后悔终生。

“献俘!”司仪官大吼一声,如同惊雷炸响,震人耳膜。只见司仪官满面红光,激动难已,能主持如此盛大而隆重的庆典,那是积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