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盛唐-第1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三,“现在围攻平壤的大军已经撤退,如果再放弃熊津,那么百济的残敌必将死灰复燃,而高丽的平定就更是遥遥无期。况且,如今我们以一城之地居敌中央,假如弃城而走,很可能身陷重围,被敌人俘虏;就算安全撤往新罗,也终归是寄人篱下,万一出现意外,必然悔之不及。”
其四,“敌军首领福信凶悖残暴,与他拥立的国王扶余丰貌合神离、相互猜忌,随时可能爆发内讧,自相残杀。在此情况下,我等更应坚守到底,静观其变,伺机发动反攻,决不可轻言放弃!”
唐军将士们看着年已老迈却依然壮志在胸的刘仁轨,一股已然冷却的热血逐渐在他们心头重新沸腾起来。
并不仅仅是刘仁轨对战况的冷静分析说服了大家,更主要的是——这个老人无比坚定的勇气、意志和信念最终感染了他们,打动了他们。
“在我们的人生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挫折和磨难。这时,只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并奋力拼搏,就能战胜磨难。在困境中,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失败了,那你就会消沉下去;如果你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那么你就会走过坎坷,最终获得成功。只要信念不被厄运打垮,希望之光就终会驱散绝望之云!”(阿尔伯特·哈伯德《送给加西亚的信》)
刘仁轨正是这样一个屡遭陷害、历经磨难的人,即便后来被高宗起用,也是受命于危难之际、置身于强敌之中。如果不是依靠一种强大的信念,如果不是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刘仁轨就绝不可能把这场东征从失败的边缘拯救回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老当益壮的刘仁轨在这种危难时刻所发出的“希望之光”,终于驱散了笼罩在将士们心头的“绝望之云”。在刘仁轨的影响下,无论是刚刚升任熊津都督的刘仁愿,还是每一个普通士兵,无不抱定必胜的信念,誓与熊津共存亡。
与此同时,百济国王扶余丰和军队首领福信却以为唐军必定会撤出熊津,所以派人送来了一封信,在信中讥笑说:“诸位使节何时西还?我方当派人为你们送行。”
看到这封信时,刘仁轨笑了。
因为他知道机会来了。
百济军队自以为唐军在高丽遭到了严重挫折,困守熊津的这支部队势必很快就会撤离,所以他们长期绷紧的神经已经放松了下来。
这无疑是唐军扭转战局、反败为胜的良机!
刘仁轨与刘仁愿商议之后,决定发动反攻。
龙朔二年七月,熊津城中的唐军忽然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百济复国军发起了一场闪击战,一连攻克了支罗城、尹城、大山、沙井(均在朝鲜半岛西南部)等多座堡垒,歼灭了大量敌军,并迅速分兵据守。
就在百济军队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刘仁轨又密约新罗出兵,兵锋直指熊津城东面的一座战略要地——真岘城。
真岘城是一座修筑在峭壁上的城池,易守难攻。福信深知其重要性,很早就加派了军队,严加防范。然而,正因为此城险要,加上有重兵布防,所以百济军队反而放松了警惕。刘仁轨率部进抵真岘城下后,马上利用夜色的掩护,顺着峭壁上繁盛的草木攀爬而上,悄悄干掉了所有哨兵,到天亮时分就已占据该城,百济守军一觉醒来,都乖乖地做了唐军的俘虏。
拿下真岘城是百济战争的一大转折点。
因为此城位于百济与新罗的交通要道上,占据此城就等于打通了熊津与新罗的运输通道,从此唐军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新罗获得必要的粮食和给养。百济要想拔掉插在他们心脏上的这颗钉子,已经是难如登天了。
随后,刘仁愿迅速上表向朝廷报捷,并要求增兵。
眼见百济这盘死棋忽然之间就走活了,高宗大喜过望,随即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即刻率领七千名士兵渡海增援。
就在唐军发动反攻的同时,百济内部再次爆发了内讧。
不出刘仁轨所料,福信和扶余丰这对君臣始终貌合神离,一直处在相互猜忌的状态。自从福信刺杀道琛、大权独揽之后,扶余丰更是感到了严重的威胁,于是便暗中在福信身边安插了几个眼线。
七月的某一天,福信忽然称病闭门不出。满腹狐疑的扶余丰马上让他的眼线刺探实情,结果不出他的预料,福信果然是想趁他前去探病之机,将他刺杀,然后自立。扶余丰勃然大怒,索性将计就计,带着自己的一干亲信,以探病为由把福信杀了,并且清除了他的党羽。
福信一死,扶余丰算是铲除了一大心腹之患,可同时也失去了一条强有力的臂膀。扶余丰深知自己不是唐军的对手,于是慌忙派遣使节,前往高丽和日本乞援,请求共同出兵对付唐军。
孙仁师率援兵进入百济后,与刘仁愿、刘仁轨合兵一处,唐军声势大振。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秋天,经过长时间休整的唐军决定对百济发起全面反攻。诸将纷纷建议先取加林城,因为此城地处水陆要冲,是一个战略要地。然而刘仁轨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加林城异常险要,如果我们采取强攻,必定伤亡惨重;倘若采取围困战术,又会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依我之见,不如直捣敌军老巢周留城,这是百济反抗军的总部,所谓除恶务本、擒贼擒王,只要攻克周留城,其他城池必将闻风而下。”
众人经过商议,都对刘仁轨的意见表示赞同。随后,唐军兵分两路:孙仁师、刘仁愿会同新罗军队从陆路进攻;刘仁轨则与副将杜爽、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海军出熊津江,在白江口与陆军会师,一同夹击周留城。
就在唐军准备发动全面反攻之前,日本在百济国王扶余丰的请求下,已经决定介入朝鲜半岛的战争,随即出动了一支庞大的海军支援百济。
这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当刘仁轨率领海军进抵白江口时,日本海军已经在此严阵以待。
中日海军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白江口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日本海军的兵力将近四万人,拥有一千艘战船;而大唐海军的兵力大约是一万三千人,战舰一百七十艘。
很显然,日本海军在舰船数量和兵力上占尽了优势。但是,在舰船体积、性能和武器装备方面,日军却远远不如唐军。在两军各有所长的情况下,究竟哪一方能取得胜利,谁也没有把握。
作为中日两国海军的首次交锋,双方都不了解彼此的实力,所以在这一天的战斗中都表现得比较谨慎。两军只是彼此发动了几次试探性进攻,试图摸清对方的战术和打法,随后便各自收兵。第一天的战斗,以日军损失几艘战舰而告终,唐军小胜。
当天夜晚,双方的高级将领都连夜举行军事会议,讨论破敌的战术。日军将领一致认为,应该发扬武士道精神,主动进攻,“我等争先,彼应自退”;同时利用自身的数量优势,以穿插战术将唐军舰船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与此同时,刘仁轨也在紧张思考着对付敌人的办法。唐军的舰船数量虽然少,但是都配备了投射机、强弩等尖端武器,可以远距离打击日军;此外,唐军舰船的体积庞大,在与日舰的近距离对抗中也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有鉴于此,刘仁轨决定在第二天的战斗中采用火攻的战术。
八月二十七日,中日海军在白江口的决战正式打响。
白江口碧波万顷的海面上,战船密布,千帆相连,日本海军采用既定的战术,凭借数量上的绝对优势,率先对唐军发动进攻。当一千艘日军战舰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唐军冲来时,唐军的战舰上万箭齐发,瞬间便有大量日军士兵中箭身亡。
两军接战之后,日军迅速以穿梭战术插入唐军舰队之中,凭借六比一的优势将唐军各舰团团包围。就在此刻,唐军舰船上的投射机突然抛出无数火球,全部砸向日舰。顷刻之间,日本的数百艘军舰同时燃起熊熊大火,滚滚浓烟冲天而起,海面上到处是一片鬼哭狼嚎,日军士兵纷纷跳入海中逃生,但是一个个都成了唐军弓箭手的活靶子,就算不被烧死溺死,最后也都被箭射死。
困兽犹斗的日本海军不甘失败,连续四次重整队形,前后对唐军发动了四次冲锋,但是每一次都有大量舰船被毁,众多士兵伤亡。这一天,“烟炎灼天,海水尽赤”,唐军“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资治通鉴》卷二○一)日军残部仓皇撤离白江口海面,张起船帆拼命逃回了日本。随后,唐军水陆两路并进,迅速攻克了百济反抗军的总部周留城。
发生在公元七世纪的这场中日大海战,以中国海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同时,白江口海战也是百济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此战的胜利宣告了百济复国运动的彻底失败。日军势力撤出朝鲜半岛后,百济国王扶余丰万念俱灰,只好流亡高丽,他的两个儿子忠胜、忠志率百济残部向唐军投降。稍后,百济猛将黑齿常之、沙吒相如等人也相继率部归降。
至此,百济再次被唐军征服,只剩下一个叫迟受信的将领仍然据守任存城。
刘仁轨深知黑齿常之和沙吒相如都是难得的将才,为了表示对他们的信任和让他们彻底效忠大唐,刘仁轨断然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命二人统领旧部,负责进攻任存城,由唐军提供所需的全部粮草和装备。
此举立刻遭到了众人的强烈反对。孙仁师说:“这些人都是人面兽心,怎么可能讲信用?”
刘仁轨说:“不然。据我观察,此二人都是忠勇有谋、敦信重义之人,只是未遇明主,若我等以诚相待,他们必将心怀感激、力图报效,诸君大可不必怀疑。”
事实证明,刘仁轨的判断是正确的。
黑齿常之和沙吒相如果然毫无二心,在得到粮草和给养之后,随即率部猛攻任存城。迟受信抵挡不住,只好扔下部众城池、抛弃妻儿老小,只身逃奔高丽。
到此,百济全境终于重新回到唐军手中。
自从苏定方在百济战场上功亏一篑、黯然撤兵之后,刘仁轨就临危受命,主动承担起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个毫无军事经验的六旬老人刘仁轨,不仅让孤城熊津在强敌环伺之中顽强屹立,而且又在所有人都决定放弃的时刻,以一己的信念和勇气点亮了希望之光,并最终带领大唐将士赢得了百济战争的辉煌胜利。
这是一个力挽狂澜、独臂擎天的英雄传奇。
无论多少年岁月过去,刘仁轨的传奇故事都将在泛黄的史册中绽放出不朽的光芒!
战争结束之后,高宗特意留下刘仁轨镇守百济,命刘仁愿、孙仁师班师回国。刘仁轨脱下戎装,开始致力于百济的战后重建工作。史称“百济兵火之余,比屋凋残,僵尸满野。仁轨始命瘗骸骨,籍户口,理村聚,署官长,通道涂,立桥梁,补堤堰,复陂塘,课耕桑,赈贫乏,养孤老,立唐社稷,颁正朔及庙讳;百济大悦,阖境各安其业。然后修屯田,储糗粮,训士卒,以图高丽。”(《资治通鉴》卷二○一)
刘仁轨终于实现了他临危受命时许下的诺言——吾欲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表!
百济的灭亡,让北方的高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唇亡齿寒的忧惧感。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从泰山封禅归来的唐高宗李治得到了一个令他喜出望外的消息——高丽权臣渊盖苏文死了。
李治的嘴角悄然泛起一抹笑容。
渊盖苏文死了,高丽的末日还会远吗?
【平定高丽:李积老而弥坚(上)】
渊盖苏文死后,他的长子渊男生接任莫离支,亦即高丽首辅之职,继续执掌高丽王国的权柄。
初执朝柄的渊男生为了取得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支持和拥戴,决定前往全国各地巡察。临走之前,他把留守之权交给了两个弟弟:渊男建和渊男产。
对于刚刚取得权力的渊男生来说,满朝文武当然都是不值得信任的。在他看来,只有把朝廷大权暂时交给两个弟弟保管,他才能放心出巡。
可是,渊男生错了。
面对权力的诱惑,亲兄弟很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反目成仇。
他前脚刚刚离开平壤,马上就有一些居心叵测的投机政客对他两个弟弟说:“你们大哥想独揽大权,迟早会把你们除掉,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与此同时,也有人对渊男生发出了警告:“你那两个弟弟打算把首辅大权据为己有,估计不会让你回京了。”渊男生大惊失色,赶紧派心腹潜回京城,侦察两个弟弟的动静。
不料两个弟弟早已野心膨胀,渊男生的心腹刚刚回到平壤,就被他们逮了个正着。随后他们便以国王的名义下诏,命渊男生即刻回京。
渊男生一下子慌了手脚。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最信任的两个亲弟弟居然真的在背后捅他的刀子。
得知两个弟弟已经向他张开了血盆大口,渊男生当然是不敢回平壤了,只好仓皇逃往辽东。渊男生一跑,二弟渊男建正中下怀,随即便以拒不奉诏为名撤了他的职务,然后自立为莫离支,并且马上派遣军队追杀渊男生。
渊男生躲在辽东的一座城池里面,越想越不甘心——明明自己才是高丽王国的莫离支,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流亡者了呢?
可不甘心也没有用,因为一切都已经发生了。眼下他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一座强大的政治靠山,然后兴兵报仇,夺回大权。
去哪里找政治靠山呢?
当然是去大唐。
渊男生随后就派遣儿子泉盖献诚前往长安,请求唐高宗发兵救援。
渊盖苏文死后,高宗李治就已密切关注高丽的局势,如今他的三个儿子又爆发内讧,这无疑是征服高丽的天赐良机。
乾封元年六月,高宗任命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率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等部,进讨高丽,驰援渊男生。同时授予泉盖献诚右武卫将军之职,让他当唐军的向导。
九月,庞同善部率先进抵辽东,大破前来追杀渊男生的高丽军队,随后与渊男生合兵一处。高宗当即下诏,封渊男生为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从而扶植起了一支反对高丽现政府的政治力量。
这一年年底,高宗李治意识到,全面进攻高丽的时机已经成熟。可是,要让谁担任此次东征的最高统帅呢?鉴于隋唐两朝多次对高丽用兵均遭失败,所以对于这一次的统帅人选,高宗不得不慎之又慎。
权衡再三之后,高宗终于敲定了一个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