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港版无删节全本)作者:傅高义-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Oksenberg;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MF; the World Bank; and GATT: Toward a Global
Economic Order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0)。
'1618'这个团队的官方领导人是 Shahid Husain; 他是世界银行东亚区业务副主任,但中国的工
作,包括在中国的团队,都由林重庚领导。见 Jacobson and Oksenberg;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MF; the World Bank; and GATT。
'1619'Fewsmith; Dilemmas of Reform; p。 130。
'1620'Edwin Lim et al。; China: LongTerm Development Issues and Options: The
Report of a Mission Sent to China by the World Bank (Baltimore: Published for the World Bank
b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5)。 这个报告包含教育、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经济
项目和经济结构几个分册。
'1621'Fewsmith; Dilemmas of Reform; p。 137。 这次莫干山会议召开于 1984 年 9 月 310
日。
'1622'Saburo Okita; Saburo Okita: A Life in Economic Diplomacy (Canberra:
AustraliaJapan Research Center;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3); pp。 112123。 1991
年 8 月作者与下河边淳的交谈。
'1623'邓力群:《十二个春秋(19751987):邓力群自述》(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
页 125126。1987 年至 1988 年我参观中国工厂时,见到工厂里贴有很多布告牌,有关基本管理原则,
以及根据员工遵从日本范例的表现而进行等级评定。
'1624'邓力群:《十二个春秋(19751987):邓力群自述》(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
页 125126、156。
'1625'ChaeJin Lee; China and Japan: New Economic Diplomacy (Stanford;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4); p。 138; Okita; Saburo Okita: A Life in Economic Diplomacy。
'1626'董辅礽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下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下
册,页 152153。
'1627'《陈云年谱(19051995)》,1983 年 6 月 30 日,页 328329;《邓小平年谱
(19751997)》,1983 年 6 月 30 日,页 918919。
'1628'《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83 年 12 月 22 日,页 949950。
'1629'《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84 年 6 月 30 日,页 987;SWDXP3; pp。 7275。
'1630'Naughton; Growing Out of the Plan。
'16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中册,页 610619;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545557;Fewsmith; Dilemmas of Reform;
pp。137138。
'1632'Xiaokang Su and Luxiang Wang; Deathsong of the River: A Reader's Guide to
the Chinese TV Series 〃Heshang〃 (Ithaca; N。Y。: East Asia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1991)。
'1633'SWDXP3; pp。 9099。
'1634'Jinglian Wu;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Mason;
Ohio: ThomsonSouthWestern; 2005); pp。 357369; 董辅礽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
册,页 310311。
'1635'Wu;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p。 357。
'1636'Barry Naughton; 〃False Starts and Second Wind: Financial Reforms in China's
Industrial System;〃 in Elizabeth J。 Perry and Christine Wong;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5); pp。 223252; David Bachman; 〃Implementing Chinese Tax Policy;〃 in
David M。 Lampton; e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PostMao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pp。 119153; Penelope B。 Prime; 〃Taxation Reform in China's Public
Finance;〃 in U。S。 Congress; Joint Economic mittee; China's Economic Dilemmas in the
1990s: The Problems of Reforms; Moderniza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1; and Armonk; N。Y。: M。 E。 Sharpe; 1992); pp。 167185。
'1637'《陈云年谱(19051995)》,1985 年 2 月 18 日,页 375376。
'1638'董辅礽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册,页 311312;Wu;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pp。 363; 949952。
'1639'《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85 年 1 月 23 日,页 10271028。
'1640'对广东干部的采访,无日期。
'1641'Fewsmith; Dilemmas of Reform; p。 152; Richard Baum; Burying Mao: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Age of Deng Xiaopi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181182。
'1642'Ezra F。 Vogel; One Step Ahead in China: Guangdong under Refor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 291294。
'1643'Fewsmith; Dilemmas of Reform; p。 153。
'1644' 《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85 年6 月29 日、8 月1 日,页10551056、10631065。
'1645'SWCY; 3:340344; 《陈云年谱(19051995)》,第 3 卷,页 383384。
'1646'SWDXP3; pp。 144150。
'1647'SWDXP3; p。 203。
'1648'Ziyang Zhao; 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Zhao Ziyang; trans。
and ed。 Bao Pu; Renee Chiang; and Adi Ignatius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09); pp。
122123。
'1649'SWDXP3; May 19; 1988; pp。 257258。
'1650'SWDXP3; May 19; 1988; pp。 257258。
'1651'董辅礽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册,页 316。
'1652'吴国光:《赵紫阳与政治改革》(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页 526531。
'1653'SWDXP3; pp。 271272; 《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88 年 9 月 12 日,页
12471248。
'1654'Wu;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p。 368。
'1655'Fewsmith; Dilemmas of Reform; p。 228。
'1656'《陈云年谱(19051995)》,1988 年 10 月 8 日,页 416417。
'165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993),上册,页 253255。
'1658'董辅礽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册,页 321322;Wu;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p。 369。
'1659'对这些不同选择更全面的介绍见 William H。 Overholt; The Rise of China: How
Economic Reform Is Creating a New Superpower (New York: W。 W。 Norton; 1993); pp。
3245。
第 17 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
纵观中国帝制时代的历史,每当一个朝代衰落时,广袤的边境地区就开始试图摆脱中央的控制。而在豪强兴起建
立新的朝代后,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又会被收回和加强。随着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国在 19 世纪 90 年代的衰落,朝廷
大员李鸿章面对西方列强,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将中国一些沿海领土的控制权转让给西方国家。1895 年甲午
战败后,李鸿章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898 年又与英国签订了租让香港新界的法案。因而,李鸿章被视为对洋人卑躬屈
膝的卖国贼,是中国历史上最受诟病的官员之一。就像过去改朝换代的豪强一样,毛泽东收复了晚清政府丢掉的大部分
中国领土,包括上海、青岛等地的租界,但他却未能收复台湾和香港。这个重任落在了邓小平的肩上。'171'
和过去的皇帝不同,毛泽东得以利用电台、电影、报刊和现代宣传机器,为实现爱国主义目标而获取民众支持。
他尤其擅长动员中国的年轻人,使他们对自己的伟大文明曾经遭受的屈辱义愤填膺。一旦民族主义的火焰被煽动起来用
以巩固对自己的支持,就不会有任何共产党领导人可能选择背叛这种民众情绪,邓小平也不例外。所以邓上台之后,便
把收复台湾和香港视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之一。
邓小平也努力加强对中国边境地区的控制。中国的北部、西部和南部边境都是多山地区,那里的少数民族过着勉
强温饱的生活,比平原地区的农民更加贫困。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有限、缺乏组织,也得不到境外支持以抗衡北京的控
制。但是西藏有所不同,一千多年前藏人就已经拥有一片几乎和当时的中国一样大的区域,虽然藏人的领土逐渐缩小,
但一些较小的藏民群体仍散居于中国的几个省份,藏传寺院和喇嘛庙也足以成为抵抗汉人统治的中心。在邓小平时代,
他们得到流亡印度的一个庞大团体的支持,该团体在政治上很活跃并一直同中国敌对。尤为重要的是,藏人有达赖喇嘛
的领导,他在全世界的追随者之众超过任何其他的亚洲领导人。
为了收回台湾和香港并维持对西藏的稳固统治,邓小平就像其他中国统治者一样,在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但他
更愿意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获得当地民众的合作且避免使用武力,他愿意给予他们相当大的自治权。1979
年 1 月,邓小平在成为头号领导人不久后便宣布,中国对台湾和香港拥有主权和最终控制权,但允许这些地方享有高度
自治。这一政策的基本思想是由周恩来提出的,但在邓小平当政的 1982 年得到了深入而系统的阐述,正式成为「一国
两制」的政策。这项政策允许香港和台湾在 5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继续保留不同的社会制度。邓小平也愿意给予西藏
相当程度的自治,允许它保留自身的大量文化风俗。
谋求台湾统一
即使知道美国与中国恢复邦交仍会继续对台销售武器,邓小平依然决心在自己掌权时期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
'172'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并非来自地缘战略的考虑,而是因为这个由中国的死敌所统治的岛屿,让人痛苦地联想到中共仍
未彻底结束内战。更令人难堪的是,台湾作为一个触目的象征,代表了帝国主义者瓜分中国所带来的百年耻辱。
1979 年 1 月 1 日是中美正式建交日,其时正值邓小平担任头号领导人几周之后。邓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
湾的重要性。他列出三个主要目标:(1)实现四个现代化;(2)中美关系正常化;(3)将台湾回归列入工作日程。
'173'几天后,他又对参议员萨姆?努恩(Sam Nunn)率领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团说,中国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否
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174'邓小平的理由很容易得到中国人的理解,在他们看来,
如果没有美国支持,台湾为避免被军事占领只能选择与大陆统一,因此,美国维持对台关系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构成阻
碍。1980 年 1 月,邓小平在说明未来十年的主要目标时,再次将统一台湾作为目标之一。'175'在与美国进行关系正常
化谈判时,邓预期台湾将在几年内回归大陆,当时甚至伍德科克也这样认为。
历史上的先例也为邓小平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希望。郑成功被刚建立的清朝打败后,率领明朝余部逃往台湾;
22 年后的 1683 年,当时统治台湾的郑成功的孙子同意台湾重归大清管辖。1949 年蒋介石被中共打败后,也逃到了台
湾。邓小平希望他在莫斯科的同窗、蒋介石之子蒋经国总统也会遵循郑家的先例。1979 年元旦的全国人大致台湾同胞
书宣布,如果台湾回归大陆,中国将尊重台湾的现状。邓小平也对萨姆?努恩的代表团说,如果台湾回归大陆,它可以
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一百年不变。台湾必须降下自己的国旗,但可以保留军队。'176'但蒋经国得悉邓小平的建议后,却
作出了挑衅性的回应:他重申了增加军事预算、加强军力并最终光复大陆的意图。'177'此外他也继续坚持台湾的「中华
民国」代表全中国,立法院委员则是中国所有省份的代表。
同时,美国国会使局势变得更为复杂——它于 1979 年 4 月 10 日通过了《台湾关系法》,使蒋经国大受鼓舞。
该法案旨在调整美国与台湾的贸易、交往和其他领域的一系列相关条约。由于台湾政府不再是全中国的正式代表,这是
必要的一步。但是,《台湾关系法》的内容和精神超出了对具体条约的调整,它反映了很多反对美中关系正常化的国会
议员的情绪。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谈判期间,国会一直被蒙在鼓里;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一心想与中国恢复邦交,很少考
虑台湾的安全,也未能充分预见到美国国内支持台湾的政治势力之强大。'178' 美方在 1978 年 12 月的一个深夜把蒋经
国叫醒,告诉他几小时后将宣布与中国大陆正式建交,这一做法被国会认为具有侮辱性,加强了国会要帮助台湾的决心。
国会中不少人得到过台湾慷慨的资金支持,或是与对台出售武器的公司有来往,他们认为正常化过程没有以任何方式顾
及到忠实的台湾朋友。法案要对美国的轻慢行为有所纠正,它要求美国向台湾提供必要的自卫武器,并宣布,以和平手
段之外的任何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都将引起美国的严重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