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史-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月二十八日晨五时三十分,川村景明指挥右翼队的炮兵,开始炮击黑旗军的正面防线。这是日军发起总攻的信号。于是,内藤率各中队以全速向八卦山前进。继炮兵第二大队之后,步兵第—联队第二大队长千田贞干大尉率第七、第八两个中队,跑步向前,进逼八卦山。此时,山根信成率领步兵第一联队第二大队第五、第六两个中队。步兵第三联队第一大队,以及骑兵、炮兵和工兵,也已渡河完毕,即命步兵第一联队第二大队第五、第六中队及步兵第三联队第三中队,从南岸正面守军的东侧插进,包抄其后路。川村在命令炮兵进行炮击的同时,率右翼队涉渡大肚溪,攻击黑旗军之左翼。北白川能久则坐镇大肚溪北岸,观察战斗形势的发展。
六时许,内藤正明率部登上八卦山东面的一个山头。随后,千田贞干也率两个中队来到,立即向八卦山炮台前进。八卦山炮台“以石垒壁,有可容一营多兵力的兵营,设置重炮一门,山炮一门及后装炮二门;并有军械、弹药库,惟对后路未曾设防。”注8炮台守军见日军来攻,即发炮抗御。日军左翼队在山根信成的指挥下,步炮协同作战,以猛烈炮火掩护步兵攻山。日军以六个中队的兵力,从东、西、南三个方面向八卦山炮台发起冲锋。吴汤兴手持短铳,足登草履,帕首束腰,往来指挥,大呼杀贼。徐骧也麾军力战。然日军炮火炽烈,势不能支。李士炳、沈福山先后阵亡。吴汤兴决心与敌死战,不幸中弹仆地,鲜血洒于八卦山巅。对于吴汤兴之死,有人赞之曰:“汤兴固好男儿,不臣倭,不屈节,执戈制梃,授命疆场,其心嚼然而不滓,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注9吴汤兴牺牲后,八卦山守军亦伤亡殆尽,且弹药告罄,徐骧率余部二十人走后山,突围而出。日军遂登八卦山。时为上午七时十分。
此时,中路的战斗也已结束。罗树勋、罗汝泽父子出南门,匿乡间,数日后至鹿港渡闽。知府黎景嵩见状,亦偕李维义奔鹿港,又循海至台南。
唯独西路的战斗,仍在激烈进行。先是,川村景明率日军右翼队过大肚溪,经国姓井向中寮、茄冬脚前进。王德标“跃出队御之,势猛甚。黑旗七星队从之。日军多死伤,不能前。”孔宪盈亦在茄冬脚力战,与日军相持。吴彭年正在督战,见八卦山已竖日旗,便勒马率军回救。至南坛巷,亲率黑旗七星队三百人夺山。日军猛放排炮,七星队伤亡甚众,难以向前。左右掖而奔,吴彭年厉声斥之,乃止。而山上敌弹密如雨落,吴彭年身中数弹,犹奋力向前,终不支仆地,壮烈殉国。有诗人作《哀季子歌》,云:“巨炮雷轰力劈山,榴弹雨下响甸甸,身中数枪靡完体,据鞍转战莫敢撄。血溅衣襟溘然逝,凛凛面色犹如生。……人居世上谁无死?泰山鸿毛权重轻。”对吴彭年的爱国精神及其牺牲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甚至认为:“公故不顾成败利钝,效死弗去,直欲以身报国,不敢畏缩不前。卒至身中数枪,与马同阵亡。古之忠臣烈士,何以加此哉?”注10这个评价并不是过分的。
吴彭年牺牲后,王德标还在与敌拚战,他“身被数创,望敌兵
坚立不退,麾军截击不少挫。而回顾八卦山火起,炮声如雷,探哨报彰化失矣,左右强挟之行。”注11王德标可以称得上黑旗军勇将中的一位代表。
日军既占八卦山,遂分兵从东、南、北三门入城。日军进城后,即满城搜索,“路逢人则杀之”。注12日人自己承认:“彰化城内,尸体到处可见。”据日本宪兵队调查,仅在街面上,即发现“尸体二百五十余具”。注13当然,这只是被杀者的一部分,是一个被大大缩小了的数字。
上午十时,北白川能久亲登八卦山炮台,俯瞰台湾府城,遥望尚在刘永福黑旗军守卫下的台南,不禁得意洋洋,决心乘胜南进。并赋《帅师将向台南有作》诗,有“旭光将被台南地,歼彼渠魁安万生”注14之句。他当即在炮台上发布命令,以川村景明率右翼队迅速占领鹿港,骑兵大队长涩谷在明大佐率骑兵向嘉义前进,由刚晋级为步兵少佐的千田贞干率步兵第一联队第二大队为之后援。但是,经过整整三个月的作战,近卫师团伤亡及患病者人数迅增,据九月份统计,仅患霍乱、痢疾、脚气等病的官兵即达四千二百七十四人注15, 占近卫师团作战人员编制一万四千五百六十九名的三分之一弱。有文献记载;“彰城设野战医院,初止患者二百余人,后数日疫症流行,忽千余人。患者(多在)市内铺户,病人呻吟。至九月中旬,病势益烈,师团中健者约五分之一。山根少将、中冈大佐、绪方参谋及其他将校多入鬼籍。行军困难,于此可见一斑。”注16日人为之作诔文曰:“出征不归,客死千里。待彼门者,茕茕无倚,涉彼岵者,瞻望长跂。痛恨深憾,哀莫穷已!”注17词意缠绵凄怆,怨天恨地,殊不知这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而造成的人间悲剧。
注释:
注1 吴德功:《瑞桃斋文稿》下卷,《吴统领彭年传》。
注2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102页。
注3 连横:《台湾通史》下册,第726页。
注4 吴德功:《让台记》,见《割台三记》,第60页。
注5 吴德功:《让台记》,见《割台三记》,第59页。
注6 《日清战争实记》第40编,第7页。
注7 《日清战争实记》第40编,第9页。
注8 《日清战争实记》第40编,第10页。
注9 吴剑清:《台湾民族英雄吴汤兴传》,见《民族英雄吴汤兴文献》,第18页。
注10 吴德功:《让台记》,见《割台三记》,第6162页。
注11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43页。
注12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43页。
注13 《日清战争实记》第40编,第11页。
注14 《日清战争实记》第43编,第29页。
注15 《日清战争实记》第43编,第5页。
注16 吴德功:《让台记》,见《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1期。
注17 《日清战争实记》第43编,第8页。
第四节 台南府保卫战
一 刘永福力撑危局与黑旗军反攻台中
日军近卫师团占领彰化后,即分三路出动:一出西门至鹿港;一出南门至社头;另分一支至云林街,越日至北斗街。八月二十九日,日军陷云林县。三十日,其前锋抵大莆林,薄嘉义县。台中诸城皆失,台南形势十分危急。
当时,黑旗军的处境极其困难。“局储军械,惟云者士得枪二千数百支、毛瑟枪数十支、林明敦枪数百支,余土枪土药半遭湿蒸,不堪用。”注1能战之兵不足十营,而且粮饷匮乏。据日本方面得到的情报:“刘永福内无粮饷,外无援兵,仅用功牌送功名,以系将士之心而已。”并且有李维义营中文案名高慧者密告日人:“刘永福缺乏军饷,是其败之一端”;“兵力不足,是其败之二端”。注2所以,日军对台南黑旗军的情况了如指掌。若不是有刘永福在台南坐镇指挥,恐怕台南府在几天之内就会陷入敌手的。
刘永福(一八三七——一九一七年),又名义,字渊亭,广东钦州人。先世居广西博白,世代务农。父刘以来迁钦州,因定居焉。刘永福早年参加天地会。失败后,避入中越边境一带,并正式创建了黑旗军。在抗击法国侵略的战争中,他屡建奇功,名扬中外。战后,回国任广东南澳镇总兵。甲午战争爆发后,奉旨帮同台湾巡抚邵友濂办理防务。于是,调所驻燕塘三营,选壮汰弱,补充缺额,共足四营,又遣三子成良新招两营,为统带。随即乘轮赴台。九月二日有电旨:“刘永福着即赴台南,会同镇、道筹商布置,务臻周密。”注3四日,刘永福行抵台南,刊“帮办台湾防务闽粤南澳镇总兵关防”。台南本有台湾道陈永騄、台湾镇总兵万国本驻守,刘永福到职后,与他们同居一城,名为帮办,实则无法号令,只好南移凤山之旗后海口,“于该处起筑泥营、炮垒驻扎”。十二日,向朝廷建议:“查台湾势处孤悬,四面受敌,必南北联络一气,临时堵御,呼应方灵。”注4此乃有所感而发,但并未受到重视。十月间,邵友濂调署湖南巡抚,旨谕前台湾布政使唐景崧署理台湾巡抚。唐虽在中法战争期间与刘在越南共事,然“疑刘有异志,颇相猜忌,不肯假以事权”。刘曾亲至台北,与唐会商全台防务,并提出留驻台北以协助处理军务,而被一口回绝。刘永福以此颇不安于位,产生离台内调的念头。每与人谈及唐“排挤倾陷状,几痛哭流涕”。注5对此,丘逢甲有言:“景崧虽号知兵,而防敌御寇远不逮永福。全台形势尽集于台北……景崧一人守台北,无永福以佐之,恐守之非易。台北一破,台南将孤守无能为矣。”注6这是很有见地的。不久,唐景崧又令刘永福往台湾岛最南端的恒春扎守。恒春至台南有八日路程,唐出此令,其意可知。时人为之叹曰:“唐欲举大事,正宜引为臂助,乃不能推心置腹,以至如此!有一良将不能用,而所用将佐专择逢迎巧滑贪鄙嗜利之小人,欲不败其可得乎?”
日军从澳底登陆后,台湾镇总兵万国本辞职离台,刘永福兼署台南镇篆,始驻台南府城。唐景崧内渡后,台南绅民公议,举刘永福为台湾民主国总统,辞之。以后,台南绅民铸台湾民主国总统银印一颗送来,刘永福复恳辞曰:“今诸君送此印来,无非欲保身家、固土地,不甘为蛮夷牛马而已。诚宜决意抵敌,务须互相协力,筹军饷,为第一着紧要之事。盖军饷足用,士肥马腾,日本虽然厉害,吾岂惧哉?”又称:“区区此印,无能为力。盖有在此不在彼之故,诸君以为然否?请将印带回销之可也。”注7卒不收印。六月二十一日,由上海转到署两江总督张之洞来电,内称:“俄国已认台自主,问黑旗尚在否?究竟能支持两月否?似此外援已结,速宜将此事遍谕军民,死守勿去,不日救兵即至也。”注8这封电报,对刘永福和黑旗军将士是一个很大鼓舞。二十九日夜,“设坛幄,祭告天地神祗,台南文武百余人并集,歃血同盟,并作《盟约》云:“变出非常,改省为国,民为自主,仍隶清朝。即各友邦,许为辅助,何况我辈,敢不维持?呜呼!为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内事也,万死不辞。一时千载,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注9三十日,以救兵将至布告,“万众欢声如雷”。注10
此时,南侵日军正被阻于新竹,进退维谷,处境困难,而刘永福之坐镇台南,更是其心腹大患。桦山资纪为摆脱困境,想出了劝降的一招,寄希望于一纸书信,以不战而胜。早在六月二十五日,桦山致书刘永福,劝其“速戢干戈”,奏请日皇“待以将礼,送还清国;如部下将卒,亦当宥恕其罪,遣还原籍”。八月二十三日,此书才由英国兵轮送至台南。二十五日,刘永福复书桦山,斥责日本“弃好崇仇,无端开衅”,表示“当与台湾共存亡”,“守效死勿去之义,以守兹土,以保此民”。注11复书义正词严,坚决驳回敌人的劝降阴谋,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在此之前,形势一度对抗日力量非常有利。但是,由于台湾府知府黎景嵩不肯与刘永福联合,错过了收复新竹的大好时机。后虽请黑旗军北上,而时过境迁,已难以为力。经过彰化之战,刘永福损兵折将,元气大伤。部将李维义自彰化逃回后,再三提出要到布袋嘴一带据险扼守,刘永福发给饷银,令其统镇海中军左营前往。然而,李维义一到布袋嘴,即“将银席卷,并连各枪支变卖”注12,竟同黎景嵩一起带数百人,雇船逃往厦门了。兼护台湾道道台和台南府知府的安平县知县忠满,也弃军逃往厦门。部下的叛逃,更使刘永福内外交困,而莫展一筹。台南的形势更为严峻了。
尽管如此,刘永福仍然决心抗敌,力撑危局。此时,王德标正在嘉义县养伤,“英气不衰,誓吞敌”注13,刘永福命其在嘉义据守,但仍感前敌统将乏人,文案吴桐林力举杨泗洪“可当大任”。他深以为然即命杨泗洪统镇海中军正营、后营、前军右营、武毅右军右营兼吉林炮队共五营,“节制黑旗前敌诸军,及各地义勇队,咸归调遣”。注14
杨泗洪(一八四八——一八九五年),字锡九,江苏宿迁人。出身于拳技世家。“性倜傥,有远志”。“好济人危急,削不平。”曾投效湘军,积功保至游击。一八四四年,刘铭传奉旨赴台治军,杨泗洪以营官随行。时法军侵台,在沪尾一战中,杨泗洪“率部挫其锋,敌为却”。刘铭传“极奖藉之,由是名大著”。注15累保记名简放提督,赏硕勇巴图鲁勇号。又奏署台湾镇总兵。后刘铭传因故辞职离台。至一八九一年,邵友濂任巡抚,尽废前任之政,裁撤防军,将杨泗洪降为营官。及日军侵台,连陷台中诸城,杨泗洪义愤填膺,决心守土不去,以恢复为己任。既奉命节制黑旗前敌诸军,为刘永福之知遇和信任感泣不已。他对吴桐林说:“我当以身报大将军知遇之恩,庶不负先生牙齿力也。”注16遂集队誓师,当众宣言,“励其忠义之气,激以夷狄之辱,垂泪而道,士气奋发,慷慨启行。”注17
刘永福在任命杨泗洪节制前敌诸军的同时,又接受文案吴桐林、罗绮章的两项建议:一、“议抚”;二、“仿内地保甲;行联庄法;令各乡自近及远,渐次举行。”注18所谓“议抚”,即招抚各地抗日的义首;所谓“联庄法”,“即一庄联十,十庄联百。由合南联至台中,由台中联至台北。倭至则协力攻倭,倭去则严查土匪。”注19刘永福以台中抗战数月,以新苗义军之功居多。彰化之陷,徐骧带二十人突围至台南,刘永福慰之,命入卑南募兵。于是,台南各地的义首纷纷应招,其中著名者为简成功、筒精华、黄荣邦和林义成。简成功,原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