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史-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13 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中译本,第158页。
注14 陆奥宗光:《蹇蹇录》中译本,第159-160页。
注15 陆奥宗光:《蹇蹇录》中译本,第60页。
注16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701、702号。
注17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707、714号。
注18 陆奥宗光:《蹇蹇录》中译本,第161页。
注19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704号。
注20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710号。
注21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711号。
注22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716、717号。
注23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1039号。
注24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718、719号。
注25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723、725、728号。
注26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746号。
注27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731号。
注28 陆奥宗光:《蹇蹇录》中译本,第164—165页。
注29 《德国干涉还辽文件》,《中日战争》(7),第366页。
注30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782号。
注31 陆奥宗光:《蹇蹇录》中译本,第166页。
注32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787号。
注33 《东亚关系特种条约汇纂》,第86页,转见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3卷,第1920页。
注34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842号。
注35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849、896、897、904号。
注36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906、909号。
注37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926、942号。
注38 《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第935号。
注39 《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奏与日使会商归辽偿费未能减少折》,《朝鲜档》(3018)。
注40 《中外条约汇编》,第153154页。
第七章 日本割占台湾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武装斗争
第一节 台湾民主国成立和台北沦陷
一 台湾民主国的成立
早在马关和谈期间,台湾人民已经感到了台湾地位之岌岌可危。马关第一次会谈是在三月二十日。三天后,日军便攻占了澎湖。日本此举,一则企图迫使清政府早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一则为割占台湾预作准备。三十日,双方签订的《停战条约》,明确规定台湾不在停战范围之内。此消息很快地便传到台湾,群情为之激愤,料到两国“停战,台湾独否,敌必以全力攻”。三十一日,署台湾巡抚唐景崧奏称:“停战,台不在列,洋行得信喧传,台民愤骇,谓:‘此停战,台独不停,是任倭以全力攻台。台民何辜,致遭歧视?’向臣及林绅维源(督办台湾团防)环问,谓:‘战则俱战,停则俱停。’众口怨咨,一时军民工商无不失望。义勇尤哗。”注1台湾人民既痛恨日本侵略者之觊觎台湾,又对朝廷之歧视台民感到愤懑失望。于是,如何保台的问题便严峻地摆在台湾人民的面前。
此时,台湾人民尚未获悉,割让台湾正是马关和谈的主要内容之一。三月二十四日马关第三次谈判时,伊藤博文提出:“我国之兵,现往攻台湾,不知台湾之民如何?”以试探李鸿章的口气。李则答曰:“贵大臣提及台湾,想遂有往踞之心,愿停战者,固此。但英国将不甘心。”于是,日本对清政府妄想依靠列强保台便摸到了底。
四月一日,日本提出的和约底稿第二款,即要求将台湾全岛及所属诸岛屿永远让与日本。在十日的第五次谈判中,伊藤大施恫吓手段,声称,“广岛有六十余只运船停泊,计有二万吨运载,今日已有数船出口,兵粮齐备”,若中国不肯相让,“当即遣兵至台湾”。十五日第六次谈判时,李鸿章打出台民反对割台这张牌,冀有一线之转
机,对伊藤说:“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然日本侵略者割取台湾的决策已定,李鸿章之争辩只能是徒费唇舌。因此。伊藤的回答很干脆:“听彼鼓噪,我自有法。”“中国一将治权让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责。”“我即派兵前往台湾,好在停战约章,台湾不在其内。”注2清政府终于向日本完全屈服。十七日,《马关条约》在马关春帆楼签字,其第二款规定中国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让与日本。台湾人民一直担心的事情竟然成为现实了。
《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割台的消息便传到了台湾。“台人骤闻之,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注3清政府将台湾让与日本,不仅激起了台湾广大群众的无比愤慨,也引起了台湾官绅的极度不满,纷纷提出抗议。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割台运动迅速在全台范围内兴起。
在这个运动中,前工部主事丘逢甲是最重要的领导者。
丘逢甲(一八六四——一九一二年),又名仓海,字仙根,号蛰山,又号仲阏,所著诗文常署南武山人或海东遗民。丘氏本为姜尚之后裔,周初封于营丘,因以丘为姓。战国以降,先祖迁徙不定。至南宋末年,二世祖从文天祥抗元,始定居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清乾隆年间,曾祖移家台湾,居于彰化县翁仔社。丘逢甲“幼负大志”,“毅然以天下为已任”。一八九九年,中进士,钦点工部主事虞衡司。但他无意仕途,告假还乡,主讲台中府衡文书院。日本挑起战争之初,丘逢甲以台湾孤悬海上,久为日本所垂涎,长叹曰:“天下自此多事矣!日人野心勃勃,久垂涎于此地,彼讵能恝然置之乎?”注4于是,他首倡组织义军,加强战备,以防范日军进攻。不久,唐景崧命其总办全台义勇事宜,“遴选头目,招集健儿,编伍在乡,不支公帑,有事择调,再给粮械”。注5一八九五年三月,丘逢甲正式组成一支义军,共十营。其中,丘逢甲自带诚字三营、靖字一营、捷字一营;其兄丘先甲分带信字三营;进士陈登元分统良字两营。当时,他奉命防守台北后路的南崁、后垅一线,颇寄希望于驻守台北战略要地的清军,认为“但使诸将协心,能与防地共存亡,倭寇虽凶,未必即能全占台省”。注6他相信,只要台北驻军能够守住,则台北后路的义军尽管力量单薄,也必能坚持到底。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朝廷竟然把台湾一省割给日本。
四月十八日,割台消息已经证实,丘逢甲上书抗议,质问朝廷:“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谨率全台绅民痛哭上陈。”注7适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汪春源等,也联名上书清廷:“今者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与倭人,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纵使倭人胁以兵力,而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势必勉强支持,至矢亡援绝数千百万生灵尽归糜烂而后已。”“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为皇上赤子,虽肝脑涂地而无所悔。今一旦委而弃之,是驱忠义之士以事寇雠,台民终不免一死,然而死有隐痛矣。……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并警告说:“睹此全台惨痛情形,岂有不上廑圣虑?但以议者必谓统筹大局,则京畿为重,海疆为轻故耳。不知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大局必有不可问者,不止京畿已也。”注8他们的上书,表达了台湾人民誓死保台的决心。
四月十九日,唐景崧接总理衙门复电,略谓:“割台系万不得已之举。台湾虽重,比之京师则台湾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又台湾孤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又言:“交割台湾,限两月,余限二十日。百姓愿内渡者,听;两年内,不内渡者作为日本人,改衣冠。”注9此电传出后,台北立即鸣锣罢市,绅民拥入巡抚衙门,哭声震天。唐景崧鉴于台湾绅民强烈反对割台,迭奏电恳,两月之内电陈至二十余次之多。甚谓:“祖宗缔造之艰,史册俱在,传至二百余年,失自皇上之手,天下后世,谓皇上为何如君?他日更何以见祖宗于地下?臣为祖宗守土,惟有与台为存亡,不敢奉皇上之诏。”又谓:“弃地已不可,弃台地百数十万之人民为异类,天下恐从此解体,尚何恃以立国?且地有尽,敌欲无穷,他国若皆效尤,中国之地可胜割乎?”注10清廷以和议已有成说,悉置不答。
至是,台湾绅民皆知让台之事已无可挽回。于是,以丘逢甲为首的台湾绅民,连日会商固守之计。前驻法参赞陈季同提出“民政独立,遥奉正朔,拒敌人”注11之策。众皆认为:“万国公法有‘民不服某国,可自立民主’之条,全台生民百数十万,地方二千余里,自立有余。”注12这是自主保台之议的初步酝酿。
但是,当时一些官绅还幻想依靠欧洲各国来保住台湾。张之洞即力主“远交近攻”之策,“以重利求大国力助”。四月二十二日,他又致电唐景崧,提出“守口聘英将,巡海乞英船”的“庇英自立”注13之策,当天,唐景崧即与英国驻淡水领事金璋商谈,提出以台归英保护,请其将此请求转达于英国公使欧格讷。他还致电总理衙门称:“方今中外局势已成,非借西法联络各国无以自立。必先去找疑忌,且必有利与人,始肯助我。”四月二十七日,正式建议朝廷,将台湾归英国保护,“土地政令仍归中国,以金、煤两矿及茶、脑、磺三项口税酬之”。注14当然,这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因为此时英国政府已完全站在日本一边,俨然以盟国视之。金伯利即私下对加藤高明说:“英日两国,其利害关系颇为相同。今后日本必将加强其兵力,特别要努力加强海上之力量。……极希望今后两国交往益加亲密,经常保持友谊。果真如此,一朝有事之际,亦可互为帮助。”注15正由于此,当龚照瑷于五月一日会见金伯利商请保台时,金伯利便“坚以办不到辞”注16之。又电令其驻日代理公使劳瑟向日本外务省辟谣:“近来有英国要占领台湾之谣传,此纯系无稽之谈。英国声明决无占领该岛之意,但此声明请勿登报。”后来,英国政府还将此事之内幕密告日本,并称:“清国已得悉贵国将要求占领台湾岛作为和平条件之一,而欲预先杜绝日本之要求”,“因而断然拒绝其提议”。注17
求英国不成,又转而求法国。起初龚照瑷的态度很乐观。五月一日,他致电唐景崧,告“法有保台澎不让倭意”。二日,又致电总理衙门说:“密商保台澎办法,现台湾吃紧,法已派人护商,先遣员晤台抚,面商机宜,有兵登岸。请电台抚晓谕地方勿警疑。”注18确实,法国有染指台澎之意,并拉拢西班牙与之联合。但此举遭到了德国的坚决反对。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竟代为日本出谋划策,以抵制法国。他对青木周藏说:“如法兰西或西班牙致送照会,可以明确答复,日本将决心占领台湾及澎湖岛。”注19由于德国的反对,法国占领台澎的图谋也就无法实现。四日,法国外交部长阿诺托对龚照瑗说:“保台一节,已联合西班牙、和(荷)兰,正在筹划,适闻中日新约批准,事势既定,动多掣肘,一切布置,徒费苦心。”注20借口条约批准而收回了原先的“保台”许诺。
台湾绅民一面运动各国援助,一面继续吁恳清廷设法挽回。
丘逢甲等写下血书,表示“誓不服倭”,并质问朝廷:“皇太后、皇上及众廷臣,倘不乘此将割地一条删除,则是安心弃我台民。台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注21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忽行割地议,志士气为塞,刺血三上书,呼天不得宜。”注22即追忆此事而作。台湾绅民见运动英、法保台既无成效,呼吁清廷也无结果,不得已于五月十五日电总理衙门及各省大吏,其文曰:“台湾属倭,万民不服。迭请唐抚院代奏台民下情,而事难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伏查台湾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台民此举,无非恋戴皇清,图固守以待转机。”注23十六日,唐景崧亦电总理衙门称:台民“愿死守危区,为南洋屏蔽”,“此乃台民不服属倭,权能自主,其拒倭与中国无涉。”注24这表明:台湾人民在“事难挽回”的情况下,决心要自主拒日保台了。
台湾绅民和唐景崧的呼吁恳请,不能不使清廷受到震动。先是,《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廷迫于全国上下强烈反对,“连日纷纷章奏,谓台不可弃,几千万口交腾”,以及“台民誓不从倭,百方呼吁”,即曾电谕李鸿章“再行熟查情形”,“详筹挽回万一之法”。及览五月十六日“台民不服属倭,权能自主”之奏,当日又电谕李鸿章“台湾难交情形”,再次命其“熟筹办法”。注25十八日,李鸿章复奏,谓接伊藤博文电告,日本新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已于十七日起程赴台,而且“词意甚为决绝”。并恐吓道:“此处恐开衅端,并连累他处,务祈慎重筹办,大局之幸!”注26所谓“他处”,主要是指京畿和辽沈两处。清廷怕就怕重开衅端,危及京畿和辽沈。所以,李鸿章的恐吓非常有效,清廷也就死心塌地,再也不敢存一丝挽回之想,只要眼前能保持苟安也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为了“免致日人借口”,清廷便一面电令唐景崧开缺“来京陛见”,“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内渡”,一面谕李鸿章饬令李经方迅速“前往商办”,以示“中国并无不愿交割之意”。注27
至此,台湾绅民终于完全绝望,“日集众会议,欲抗朝命”。注28五月二十一日,台湾在籍官员工部主事丘逢甲、候补道林朝栋、内阁中书教谕陈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