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魂断大明 >

第2部分

魂断大明-第2部分

小说: 魂断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敢幌淙氲睿涞乃奈Ь阌锰ぐ哪谝补嗌M躅崛×颂叮淝每锩娌刈哦入喝牛约棒卖纳鄙任铮⒂刑甑兑槐滓В耙徽胖剑街行醋牛骸霸蕿纱庸砻懦觯嗳舜铀赜党鲂校∧嚎苫峒窭止畚鞣俊!敝煸蕿商鞠⒌溃骸疤烀绱耍褂惺裁纯伤档模俊碧嗔⒓慈〕鎏甑叮煸蕿商攴ⅰV煸蕿赏蚜艘鹿冢萧卖模睾枚入海灰幻婷莼鸱俟6偈被鸸庑苄埽呀鸨袒曰偷幕使瘴医;屎舐硎希痘鹱跃。啥喟敕偎馈V煸蕿赏纯抟怀。庖鲁鲎摺9砻旁谔矫拍冢悄诔且话牛鋈菀蝗顺鋈耄馔ㄋ馈V煸蕿韶褓拖瘸觯溆嘁嘤愎岢雒拧C磐庹糜幸凰倚〈杏幸坏朗浚糁煸蕿沙酥郏⑦凳壮仆蛩辍5朗克担骸白蛞姑渭呋实郏祭创耸睾颉!绷魍鲋钊怂斐酥鄱ァ
这是个十分离奇的传说,流传很广。在西南数省留有不少有关朱允炆的遗址和传说。据说是朱允炆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还作了一首诗: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颇为符合朱允炆身份。
虽然无法证实朱允炆是否真的流亡道西南一带,但其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朱棣在大火中找到了两具尸体,当作是朱允炆与皇后马氏下葬,但其实他内心深处,也对朱允炆的死很怀疑。朱棣曾经派户科给事中胡濙,配上认识朱允炆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武当道士张三丰(时人称为“张邋遢”,大名鼎鼎的奇人,不修边幅,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的名义,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打探朱允炆的下落。永乐二年(1404年),又有谣传说朱允炆已经逃亡海外,朱棣又派亲信宦官郑和(世称“三保太监”)领兵浮海,远巡西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但也未查到朱允炆下落。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外面漂泊十几年的胡濙突然赶回北京。此时朱棣驻地刚好在宣府驻军。胡濙匆忙赶到宣府时,已经是深夜,朱棣已经睡下,听到是胡濙回来,立即批衣照见。君臣二人一直密谈到四更。《明史》记载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如此推断,显然胡濙已经打探到了朱允炆的确切消息,而且事隔多年,朱允炆已经没有任何争夺皇位的想法和可能了。自此,朱棣不再追查朱允炆的踪迹。
还有记载说后来年已六十四岁的朱允炆因被人发现而被接入京城。明英宗为了辨明真伪,让曾侍奉过朱允炆的老太监吴亮出来鉴别,朱允炆的左脚趾上有颗黑痣,吴亮验过属实,就捧着朱允炆的脚哭了起来,朱允炆就被迎入宫内居住,直到老死。万历二年(1574年)十月,十二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向首辅张居正问及朱允炆的下落。张居正当时回答说:“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朱允炆)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张居正也认为朱允炆并没有烧死,而是逃走了。因为时间已久,明成祖朱棣当时担心的朱允炆复辟问题已经不复存在,连明神宗都公然发问,可见当时已经不是什么忌讳。
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难以确考,为明史的一大疑案。
明朝的那点事儿 000章:被诛十族的人
朱棣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
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曰:‘独不畏九族乎?’方孝孺义无反顾,抗声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明朝的那点事儿 000章:为了皇位被侄子蒸死的叔叔
朱高炽就是朱棣的大儿子,永乐二年被立为太子的朱高炽。
高炽是个心地善良的大胖子,行动有些迟缓,同他弟弟朱高煦的虎虎有生气和极端的心狠手辣,正好是两极分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朱棣自立为皇帝之后,之所以拖了一年多才确定自己的接班人(皇太子),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臣中间,有一股较为强大的势力,在做着朱高煦的“托”。这些“托”们希望,高煦最终可以挤掉在永乐元年仍旧只有世子名份的朱高炽,而成为其老爹身后的皇位继承人。此外,朱棣在起来造他侄子朱允炆反的时候,曾经答应骁勇善战的二儿子朱高煦,只要帮着自己夺过江山,就改封他为皇太子。因而,这一有违“嫡长子继承制”的“换人”计划,差不多就要成为现实。然而,在成祖身边担任机要秘书兼顾问的解缙、黄淮等人,却一致表示反对。这几位饱读诗书的文人,在对朱高煦投反对“票”的时候,所抱持的理由,当然仍旧是那个不可逾越的“由嫡长子接班”的“周公旦定律”。
永乐二年,解缙三十六岁、朱棣四十五岁、朱高炽二十七岁;几年以后,解秘书、黄秘书都将为自己在这一年里,替二十七岁的朱高炽维护“合法权益”,而付出惨重代价。因为,那个与皇帝宝座失之交臂的朱高煦,已经将他爹朱永乐的这两名机要秘书,当作眼中钉、肉中刺,而列入了他的“黑名单”。
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在靖难战争中军功显赫的朱高煦被立为汉王,封地在边远省份云南。但朱高煦以云南过分地遥远为理由,而拒绝前往。朱永乐见二儿子使出无赖手段,赖在自己身边不走,就睁一眼闭一眼,放任自流地随他去了。正是朱永乐对二儿子不服从分配的工作态度不闻不问,方才使得朱高煦时常以挑战者的姿态,来面对他的老兄朱高炽——经常『性』地对皇位继承人进行寻衅滋事,也就成为了汉王朱高煦呆在老爹身边所从事的主要工作。
朱高炽虽然贵为法定的元首接班人,但他却仿佛置身险象环生的急流当中。直到永乐十六年,在通过了他爹朱永乐的一项秘密考察之后,他的接班人地位,才最终算得上是铁板钉钉、完全稳固。
永乐二十一年八月,明成祖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于洪熙元年五月病逝。明仁宗的长子朱瞻基即位,即明宣宗。宣宗对朱高煦这位有功劳、武功高强的叔叔很是尊重,有求必应,朱高煦反以为宣宗软弱无能,更加骄横狂妄,认为夺取皇位的机会来了。
朱高煦自被成祖强令到乐安后,心中怨恨日盛,预谋夺取皇位的心理十分急迫。永乐二十一年八月,成祖御驾北征,死于回师途中,朱高炽即位。朱高煦便加紧了谋取皇位的行动。一方面由其子朱瞻圻在北京窥探朝廷的一举一动,派信使迅速向父亲报告。一方面派遣自己的心腹潜到北京,伺机叛『乱』。不久,仁宗去逝,宣宗朱瞻基即位后,更加赏赐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对这两位皇叔的待遇明显高于其他王府,朱高煦每每向皇上提出请求,多次敷陈利国安民之事,宣宗都一一照办,命令各部实行,然后再付书信向朱高煦致谢。宣宗对群臣说:“皇祖曾嘱咐先皇说皇叔有二心,应当加以防备。而今皇叔所言,全是出于一片诚心,说明他已洗心革面,皇祖的话可以不顺从照办。”此后,不管皇叔提出任何要求,宣宗都按朱高煦的意见一一照办,而朱高煦日益肆无忌惮。
征讨大军前锋到达乐安,朱高煦向前锋军下战书,约定明晨开战。宣宗接到前锋大军报告后,命令大军蓐食兼行,于八月二十日到达乐安,驻扎在乐安城北,包围了四门,朱高煦命令军士守城,宣宗命令发神机铳,打算『逼』迫朱高煦投降,神机铳响声大如雷,杀伤力巨大,叛军立刻失去斗志。诸将请求即刻攻城,宣宗不允许,再次把劝降书信用弓箭『射』入城内,朱高煦仍不理会。这时,城中将士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皇上。朱高煦惊恐万分,见无法与宣宗对抗,便趁夜晚天黑,秘密派人到宣宗的行营,禀告皇上,朱高煦愿意今夜出城投降,但念及就要与妻儿诀别,打算明日交出城池认罪归降,宣宗允许。当夜,朱高煦把通谋书信及兵器烧毁,销毁了谋反的所有证据。八月二十一日,天刚放亮,宣宗移驻城南。朱高煦准备出城认罪归降,王斌等极力劝阻,说:“宁可战死,也不为人擒。”朱高煦见无法出城,便哄骗王斌等,又回到汉王府,然后偷偷地从后门抄小道出城去见宣宗。
众大臣请求宣宗将朱高煦处以正典刑,宣宗不同意,拿出大臣们控告朱高煦的奏章晓示他。朱高煦吓得面如土『色』,跪在地上,叩头如捣蒜说:“臣罪该万死万万死,惟听陛下处置。”宣宗命朱高煦拟书信召集参与谋反的亲属,余党全部被擒。宣宗又赦免了乐安城守军之罪,胁从者也一律不再追究。命阳武侯薛禄和兵部尚书张本镇抚乐安,把乐安州改名为“武定州”。八月二十四日,押解朱高煦等班师回京。
宣宗押解朱高煦回京后,将朱高煦父子除籍废为庶人,在西安门建造囚室,名曰:“逍遥宫”,用铁链缚住朱高煦手脚,长木曳地,囚禁在逍遥宫内。一天,宣宗去看望皇叔朱高煦,实则是进一步审查他。朱高煦见宣宗到来,欲羞辱之,等宣宗一进门,朱高煦运足力气猛拽拖地长木,宣宗猝不及防,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宣宗震怒,命侍卫用300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起来。朱高煦大怒,在缸内哇哇大叫,运力举起铜缸欲砸向宣宗。宣宗大惊,急命取来木炭,堆积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
明朝的那点事儿 000章:明惠帝的传说
相传,朱允炆逃离京城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终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太祖朱元璋曾出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他和燕王朱 棣以对。朱允炆对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则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朱 棣之对太祖较为满意。从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 棣的野心勃勃。太祖驾崩后,皇室想了一些方法来巩固朱允炆的皇帝宝座。但毕竟人算不如天算,后来江山终究被朱 棣所得。而上面的对联却成为二人命运的谶语。
话说朱允炆在湄江隐姓埋名,自称应文和尚,留下了许多对联诗话。其中对观音崖风光的描写联“峰如巢风彩,崖似卧龙文。”使观音崖群山之秀美,崖峰之深奥玄妙跃然纸上。
在长期的流亡过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晋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东山再起的一天。但后来他慢慢地发现,朱 棣管理国家的能力比自己实在要强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有联为证:“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轻风吹拂着平静的心,沉醉于大自然之中,哪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多年以后,朱允炆触景伤情,咏联一副:“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这既是对湄江美丽风光的衷心赞美,也是对自己一生坎坷命运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无奈现实的宣泄、壮志难酬的遗憾的真实写照。
终隐江西三清山入道
传说:建文帝晚年终隐在江西三清山,担任三清宫住持道士,亲自规划布局建设了三清宫、龙虎殿等数十个道教建筑体系,把三清山福地打造成了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交相融合的两重八卦『迷』宫。三清宫竣工后,他在正殿左右两根顶梁大石柱上亲自撰题“三天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楹联一幅,在三清宫前牌坊石柱上刻:“天颜咫尺登坛皆俯首之恭,云路迢遥入门尽鞠躬之敬”对联。从联语中可以看出,建文帝虽遁入清静空虚之门,但仍然难以完全断绝红尘世俗之念,寄希望于三清尊神保佑大明皇位传承千秋万世。而三清宫殿正门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与朱元璋龙兴之地凤阳龙兴寺内的一幅对联:“庙内无僧风扫地,寺中少灯月照明”有异联同义,相承继袭之妙,为祖孙两人一个前,一个后同入佛、道空虚清静之门的无奈经历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注解和佐证
明朝的那点事儿 第一才子
前段时间,有读者问我,在明朝第一才子的美誉到底是解缙还是唐伯虎?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想回答,但因为一直没有时间整理,所以一直在拖。今日花了点时间,正好可以回到这个问题。
首先,小景个人认为,二人都很有才,但说到明朝第一才子,我还是认为是解缙。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三元(会元,解元,状元)及第的大才子之一,而唐伯虎只是解元及第。解缙主编了著名的《永乐大典》,在成祖晚年,立储问题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唐伯虎只是在江南民间又一定的知名度,充其量只是江南第一才子,甚至有学者质疑是否真有唐伯虎其人。虽然二人并非同时代的人,但二人的成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若不是周星驰和巩俐演的一部《唐伯虎点秋香》,又有几人知道唐伯虎呢?
说到这儿,我们来看一看解缙的人物生平。
解缙,正史多有记载,野史亦有说法。解缙生于 1369年,卒于 1415年。明史有《解缙传》,说其 “字大绅,吉水人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这段文字,说明解缙自幼颖敏绝伦。据说解缙 5岁,父教之书,能应口成诵;7岁能著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诵数千言,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