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得天下-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的一种“冷战”的方法。它除了可以间接地表示恶声恶气所表示的意思外,还可以表示讨厌、讥讽、挖苦、不愿意、不赞成等意思。
9.怪声怪气
人们习惯把自己所憎恶或讨厌的人在说话时所使用的声和气看作是怪声怪气。因而,这种声和气常含贬义。不过,在有些场合下,借机模仿自己所憎恶或讨厌的人的怪声怪气,倒能表示说话者蔑视、憎恶等意思和起到挖苦、嘲讽的作用。
10.低声下气
它原是说话者在对有身分、有地位、有某种特殊的背景或自己所尊敬的人说话时,为了表示尊敬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声和气。不过,人们现在常把它看作是奴颜媚骨和窝囊的表现。
五 说话要讲究方法(5)
11.唉声叹气
人生并非如同梦幻的仙境,生活也并非总是充满着阳光。人们不时会遇到一些忧心苦闷、不快或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借用唉声叹气可以发泄说话者的内心苦闷和表示因自己无能而感到抱歉、追悔和内疚。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对某些背景特殊的人唉声叹气和辅之以笑容的话,倒是别有一番意思和情趣。
12.怨声怨气
遇到不公正、令人不满和不快的人或事情时,用这种声和气可以表现说话者埋怨、哀怨、不满、不快等情绪。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发泄内心不快和自我安慰的方法。
有声有气
13.有声有气
在有些情况下,说话者会一反常态,说起话来让听者只闻其声,不觉其气。这种有声无气的说话方式表明说话者精神沮丧、意气消沉、心烦意乱、缺乏兴趣、慑于某种威胁或体力不支。常言的“有气无声”也属于这种范畴。
14.吞声忍气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吞音现象。它通常表示说话者内疚、恐惧、惭愧、遗憾、无奈、懦弱等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常言的“欲言又止”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这种范畴。
15.屏声屏气
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说话者无意识地暂时抑止声和气,或者有意识地闭住声和气,这样往往能产生或制造某种设想的说话效果。比如:吸引、被吸引、尊敬、谨慎,等等。
16.泣声悲气
当说话者感到悲愤、苍凉、伤感时,说起话来便会带有一种无意识的泣声悲气。善于表演的人能借此表现极度的哀伤,以唤起听者的怜悯和同情。这种声和气的最大特点就是气多于声。
17.破声破气
我国歌坛上曾兴起了一股“西北风”。这种“西北风”的演唱特点就是歌唱演员以破声破气来表现西北人、山里人乃至一些普通人的那种粗犷、豪爽、热情、奔放、坚强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除上述以外,常见的声和气还包括:欢声喜气、平声静气、阴声阴气、惨声惨气,等。
不同的声和气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因此,我们说话时,不仅要注重遣字用词,而更应该选用好恰当的声和气。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再美的词语也会失去其光彩,并很有可能引起听者的猜疑、妒忌、不满、反驳、敌视、唾弃和嘲笑。
总而言之,我们在使用声和气的时候,必须遵循下列几项基本原则:
1.某一种声和气所表示的特定意思是在人们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意思具有其特定的稳定性,是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说话声和气的语义特点。我们只能遵循这一特点,而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地违背它或者改变它。例如:不用大声吼气来抒发自己的柔情蜜意,不能用粗声粗气来称赞别人,更不能用恶声恶气来表现我们激动的心情。否则,我们将不能正确地表达我们的本意,甚至还会招致麻烦和痛苦。由此可见,只有遵循声和气的语义特点和选用恰当的声和气,我们才能很好地表达我们的意思。
2.不同的声和气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思。这是语言一种歧义现象。仅以“你这死鬼”举例。用粗声粗气说,它表示反感、抱怨、指责;用恶声恶气说,它表示怒斥、憎恨、警告;用阴声阴气说,它表示诅咒;用柔声细气说,它表示亲昵;用嗲声嗲气说,它表示打情骂俏或假骂真爱;用高声大气说,它表示向听者示意去采取某种行为;用唉声叹气说,则表示被迫接受对方的建议或行为,等等。因此,使用好声和气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尽力避免可能会出现的歧义现象。
3.区别对待使用声和气时,我们不能忽视说话对象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等因素和使用的时间及场合。要根据说话对象和上述因素、不同的时间及场合而选用不同的声和气。例如:对长辈、女性、社会地位高或文化修养深的人应使用和声和气、柔声细气和平声静气,不应大声吼气、高声大气或粗声粗气。妻子在丈夫面前嗲声嗲气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但是,若妻子在大庭广众之下也对丈夫嗲气嗲气,非但不会激发丈夫的情趣,反倒会自讨没趣。
4.积极向上。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有时会有不满、不快、伤心、忧愁或悔恨,但懂得和善于生活的人不会因此而沉沦,他们会从中振作起来,成为生活的强者。因此,我们在说话时,使用的声和气要力争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和充满活力。这样,我们才能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一 语言重在巧(1)
历史上,孔明巧舌战群儒,苏秦纵横于捭阖,都充分显示了语言的力量,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被动转为主动,由此立下了不少功劳,其辩才更让后人倾慕。但是,在生活中,有时你会遇到一些不容讲理,不能讲理或根本不讲理的人或事,这时,简短机智的巧言,就显得更为有效了。
语言的“巧”,首先在于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一定要摸准对方的心理,然后一针见血地“攻击”,使他迅速做出有利于你自己的反应。
唐文宗年间,著名诗人、太学博士李涉一次途经九江遇到强盗拦劫。李涉手无寸铁,眼看就要被擒。这时面对强悍的绿林大盗,李涉口吟一首七绝:“春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强盗们听后大喜,于是以礼相待,说愿将其放回,只求能把诗留下。俗话说:“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何况李涉面对的是与官家为仇的绿林大盗,一语不慎,就会招致杀身大祸。这时李涉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准确把握了对方的心理:第一,作为绿林好汉,重的是义气,因此李涉首先尊重他们,称他们为“豪客”,并在诗中表示愿意与他们为友,无论何时相见都可以亲密交往,不用“回避”,这就使得这些好汉不好再与他为敌。第二,作为强盗,忌的是一个“贼”字,李涉却用“客”“君”字眼相称,并且把他们粗暴的拦劫行为说成是“夜知闻”后的善意相访,这就使得强盗不能再与他为敌。第三,作为著名的诗人,他以诗作答,显示了自己的身份,以自己的名声影响强盗们的心理,又在诗中肯定了这些人在世上的地位,提高了他们的身价,使他们不能不以礼相待。这些常被人们歧视的人竟得到如此地尊重,又怎么会加害于他呢?。而李涉也正是准确把握了对方的种种心理,才使自己转危为安。
无独有偶,巴尔扎克的“处贼方案”更是一绝。一天夜里,一个小偷钻进巴尔扎克的房间,在他的桌子里乱摸。巴尔扎克被惊醒了,他悄悄地坐起来,点亮了灯,然后微笑着说:“亲爱的,别找了,我白天都不能从那里找到钱,现在天黑了,你就更别想找到啦。”小偷看着平静的巴尔扎克,没趣地退了出来。巴尔扎克也正是摸准了小偷的心理,才能如此冷静处理这一意外的情况。首先他明白小偷是来偷钱的,不是来害自己生命的,所以他不慌;同时他了解小偷在偷东西时神经特别紧张,稍一受惊,就会惊惶失措,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反而会危及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不喊。他称小偷为“亲爱的”使小偷不至于因被发现而与他为敌。其次,他明白小偷的目的主要是钱,所以他明确告诉小偷,自己没有钱。这时的小偷,既拿不到钱,又不会被抓,不走又呆着干什么呢,只有乖乖退出了。
灵活运用语言的各种要素。常言说“妙语生花”,就是指将常用的语言经过个人精心组合,使它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曾国藩就曾巧用一词,使自己转危为安。曾国藩1854年创办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于1855、1858、1860年三攻三败,最后全军覆没。但这个败军之将不仅没有被问罪,反而加官进爵,升任两江总督。当然,其中一部分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昏庸,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曾国藩的巧语花言。他在向朝庭的奏折里写道:“臣为报效朝庭,屡败屡战,坚持不懈,终因……”好一个“屡败屡战”!就这一个词竟让其成了国家栋梁、忠国英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巧言功力。
善用反问使说话有力
抗战时期,有一个地主待长工很刻薄,半夜里就让长工去干活。长工说:“等我缝完了衣服就去。”地主冷笑说:“天这么黑,你怎么看得见呢?”长工立刻反问道:“既然天这么黑,又怎么能干活呢?”一句反问,驳得地主哑口无言。
据说,某工厂举行“振兴中华读书演讲会”,演讲者小红一出场就说:“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论坚守岗位》。”说完就朝会场外走去,台下顿时哗然。过了约两分钟,她又回到讲台上,面对听众,说:“如果我在演讲时离开讲台是令人不能容忍的话,那么工作时间擅离生产岗位,难道不应该受谴责吗?”听众沉默片刻,随即报以掌声。一个反问,简明而有力地说清了“坚守岗位”的重要。
以上两个例子,无论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反驳对方的谬误,都生动地说明了巧妙地运用反问比陈述效果会更好。所谓“反问”,就是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答案已寓于问句之中,它比正面发问更有力量。
反问还有一个妙用,就是在有些问题不便答复又不便回绝时,可用其作为挡驾。例如,有一个记者问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美国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基辛格风趣地说:“我的苦处是数目知道,但不知道是否保密?”那记者赶紧说:“不是保密的。”基辛格就反问说:”那你说是多少呢?”一个反问巧妙地踢回了皮球。
由此可见,善于运用反问,可以使自己的说话更有力量。
一 语言重在巧(2)
忠告应当不逆耳
忠告,对于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不会爱人的人同样不会给人以忠告,所以我们应该给人以忠告,并且欢迎忠告。
一般来讲,忠告总是不顺耳的,究其原因:反感情绪战胜理性认识,使其难以听进忠言。
例如,一位中学生,在外玩了一整天,突然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应该的,于是暗下决心:回家后一定好好学习。但是一走进家门,母亲便急不可耐地训斥儿子:
“你又到哪里野去了?还不快去复习数学,看你将来还考得上大学!”
“哼,上大学,上大学,我就不信不上大学就混不出人样!”
受逆反心理驱使,一气之下,儿子又跑出了家门,母亲的一番好意竟起到了如此的效果。
看来,仅有为别人着想的良好愿望还不行,忠告也需要技巧,否则就会收到反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如愿呢?
1.谨慎行事
说到底,忠告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根本的出发点。因此,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谨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随便草率。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但也不能过于委婉,否则对方会对你产生反感情绪。
2.选择时机
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是忠告的第二个要素。
例如,当下属尽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终没有办好时,此时最好不要向他们提出忠告。如果你这时不适时宜地说“如果不那样就不至这么糟了”之类的话,即使你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且很在理,部下心里也会顿生“你他妈没看见我已拼出死命了吗?”的反感情绪,效果当然就不会好了。相反,如果此时你能说几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的安慰话,然后与下属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再适时地提出一些忠告,那么下属才会欣然接受。除此之处,在什么场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是一对一的形式,尽量避开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向对方提出忠告。因为这样做,对方就会受自尊心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
3.不要比较
忠告的第三个要素,就是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为此时的比较,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例如,“我说三郎呀,你看隔壁家的正夫多有礼貌,多乖啊!你和正夫同年生,你还比他大两个月哩,你要好好向他学习,做个好孩子哟!”
一位母亲这么忠告自己的儿子。
“哼,嘴里整天是正夫这也好那也好,干脆让他做你的亲生儿子算了!”
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母亲的忠告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再如,“我说,你看铃木太太哪天不是整整齐齐的,而你总是不修边幅,你就不能学学人家的样子吗?”
丈夫对不整洁的妻子提出了忠告。
“学学人家?你的收入有人家丈夫多吗?你有了钱,难道我还不会打扮?”
虽然妻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弱点,但出于自尊心,她没好气地回敬着丈夫,丈夫的忠告失败了。
言语中的“兜圈子”技巧
一般来说,直言快语,是人的真诚所在,是受欢迎的。但在日常交际中,就不一定如此了,轻者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者造成麻烦,违背言语交际的初衷。所以适时地有意绕开中心话题和基本意图,采用外围战术,从其它的事物、道理谈起,却常能收到较理想的交际效果。请看下列三例:
1.一位年轻媳妇,见小姑穿上件新的羊毛衫,猜想是婆婆买的,故意高声对小姑说:“嗬,从哪里买来的羊毛衫,真漂亮!”婆婆在一旁答话:“从对门商场买的,刚到的货。我先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