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第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曾经主张与中国在上海进行谈判,曾经希望适可而止,曾经口口声声要把南京作为停战议和之所而不是交战之地。
但当华中方面军即将对南京形成完全包围之时,一切顾虑都被抛开了。由于一路“凯旋”,那些横得没边的师团长和参谋们对朝中高官也开始不屑一顾,以至于连一份简单的战报都懒得传给他们,近卫竟然只能和普通国民一样,在公开出版的报纸上翻找前线日军的行踪。
可是近卫仍然无比亢奋。
我们既然已经兵临城下,攻到了中国首府,对方除了升起白旗,与我签署城下之盟,还能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
出乎近卫的预料,蒋介石和唐生智都不愿意跟他签什么城下之盟。
唐生智在就职后,将自己的执行部改成了南京卫戍司令部,所有运筹帷幄的活也由他和执行部的高级幕僚们一肩挑起。
执行部本来只是督修国防工事的机构,却突然要负起全部守城之责,而且这时幕僚们又听说,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竟然以患胃病需要诊治为由,先行撤到湖南去了。
姓谷的有胃病,我们唐长官也有胃病,而且比他还严重,凭什么他一溜烟跑了,却把这么重的担子扔给我们,难道守南京原来不是他的责任,还是以为我们都是傻子,不会找借口溜之大吉?
唐生智看出部下们不仅有情绪,情绪还很大,便主动对他们说:谷司令有病需要到后方休养,你们不要对此有想法,他走了,防守南京的任务,自然只好由我们来承担了。
底下还是有人认为南京不应该守。
唐生智说,得守,不仅守,如今还只能死守。因为形势起了变化,战争将降临到家门口,南京是首都,我们绝不能够轻易地把它奉送给敌人。
我们平常总说抗战抗战,难道抗战只是为了让别人去牺牲吗,难道你们谁愿意让日本人随随便便把首都从我们手里夺走吗?
当然不能!
说着说着,唐生智的声音开始低沉下来,语气也越来越沉重。
我是负责任的主官,已决定与南京共存亡,南京失守,我也不活了,但你们是幕僚,跟我所处的地位不一样,所以我不要求你们和我一道牺牲,万一城破,你们就想办法赶紧突围。
我只要求你们一样,在我活着的时候,坚持工作到底!
如果说前一番话是大道理,后面一段掏心掏肺的体己话立刻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论职务,唐生智现在是南京最高军政长官,一级上将,当然最有理由不死,如果他都有了死在南京的决心和打算,当部下的还能弃之不顾,乃至拔脚先溜吗?
稳定住指挥班子后,唐生智随即部署守城,从前线撤下来的部队加起来总共达到十多万,但正如他先前所预计,这十多万里面能打的真的不多。
现在的唐生智,身边没有一支亲兵部队,国内情况又非常特殊,不是像东瀛军界,即使退休被重新起用后,各路人马也能对你做到服服帖帖,好像自己的老领导一样。
蒋介石虽新授其南京卫戍司令一职,说到底,也只不过是一个赤手空拳的司令罢了。
唐生智能够依靠的,还是教导总队。
此前,为了教导总队留存与否,唐生智曾与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吵得不可开交。
何应钦想把教导总队调到四川去,扩编成三个军。唐生智急了,说你要这样的话,南京根本没法守,这个卫戍司令我也没法干。
最后蒋介石拍板,留下六个主力团,三个特务团以及炮兵、骑兵等特种部队则撤至后方。
唐生智专门赶到教导总队,在对军官们训话之前,他先举了一个反证。
“汪副总裁”(汪精卫)说过,我们与日本人打仗,是要打败仗的。中日实力悬殊,谁不知道呢,可是我们越败越要战,这样终究会打败日本人的。
敌人来犯,则远战;远战失利,则近战;近战失利,则守城;守城不力,则巷战;巷战再不力,则短接;短接再不力,则自杀。
唐生智接下来说,“委员长”答应过我,只要在南京守三个月,一定会组织兵力进行反攻。
三个月太短了,我们要守六个月,无命令绝不退出南京!
一番慷慨的铁血演说,立即使场内气氛开始热烈起来。
唐生智最后问大家,是坚守南京要紧,还是保命要紧?
众人热血沸腾,皆大呼:守城要紧。
鼓动完了,唐生智来实际的。
在南京的教导总队官兵,先给诸位发三个月薪水,有家眷的发一个月安家费。12月1日之前,均想办法把家眷送回家或送到后方。
要做到后面这一点承诺已渐显困难。从水面走,由于中央海军几乎全军覆灭,日本海军开始冲破江面封锁线,逐渐深入长江江面。从陆地走,包围圈又正在合拢,危险亦无处不在。
但是再困难也得做,因为多年带兵的经验告诉唐生智,这是收拢军心的起码保证。
唐生智告诉官兵,有不愿留下来的,三天内请假,可以自行离去,但多发的薪水就没有了,还得落一个怕死的名声。
何去何从,诸位得想清楚。
都想清楚了,没看到有多少人提出要请假离开。
薪水发了,家眷送了,唐生智又命人大量采购烟酒,要吃要喝可以随便拿。
所有这一切做完,他开始板起脸,拿起蒋介石亲授的尚方宝剑。
各部凡擅自撤退者,一律按连坐法惩处,我将调宋希濂作为预备队,在江边专门负责维持军纪。
若不借助教导总队,并来个恩威并施,以上海溃退后的士气,南京恐怕半天都难守。
第22章 破碎的歌谣
12月1日,苏联空军率先拉开南京保卫战的序幕。
早在三个多月前,中苏双方就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从这时候起,苏联开始成为主要对华军援国。从新疆到兰州,为运送军援物资而专门建立起一条长达3600里的交通运输线,它是当时维系中国继续抗战的最重要的一条国际生命补给线。
不仅援助物资,苏联也直接派部队进行支援,这就是苏联志愿空军。
这里的“志愿”,当然并不一定代表个人志愿,其背后实际是政府意志的结果,就像十几年后中国派出的抗美援朝志愿军一样。老美起初傻乎乎的,还真以为跨过鸭绿江的是中国民间人士,在异域大搞个人英雄主义哩。
所谓的苏联志愿空军,其实是苏联应中国政府要求,将分布在中亚和西伯利亚的空军各师团组织起来,以志愿的名义,轮流派来中国的正规参战部队。
同是战斗机飞行员,苏联飞行员跟美国飞行员的习惯又不一样。如果是在休假中,苏联人其实是很放纵的,几乎什么粗鲁来什么,相比之下,美国人倒并不像传说中那么胡作非为,大多数人还算是比较守规矩的。
但到工作阶段则又不同。很多美国飞行员看上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有人上岗了还会偷个空子去警卫室玩玩牌。苏联飞行员却有着铁一般的纪律,打起仗来甚至比日本人还机械和玩命。
简单来说,他们是这样一种人:既能够通宵达旦彻底狂欢,也同样能够二十四小时不眠不休地疯狂作战。
苏联空军使用的战斗机是“黄莺”和“燕子”。
在西方人当中,苏联人是很懂些美学的。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最好的时候,苏联歌曲曾一次次让我们的父辈为之迷醉,这恐怕不是偶然的。
就像他们把火箭炮命名为“喀秋莎”一样,那完全是一个美丽姑娘的形象,它充分验证了,战场除了血腥还有诗意。
“黄莺”的学名是伊…15,这是一种双翼机,它的特点是功率大,差不多是平常飞机的两倍,因此在空中停留时间长,适于空中角斗。“燕子”,即伊…16,是单翼机,看起来粗糙,但是速度快,适于追击。这两种飞机的性能谈不上一定盖过日本的96式,但双方的性能已经大致接近了。
“黄莺”和“燕子”实在是一对好搭档,这两只轻盈的小鸟一高一低,交替翻飞,常常能弄花对手的双眼。
12月1日这一天,日本政府作出了攻占南京的决定。于是有九架96式奉命飞到南京上空来撒劝降传单。
中苏空军加大油门,呼的一声冲了出去。一共六架“黄莺”,分别由五个苏联飞行员和一个中国飞行员驾驶。
96式果然了得,马上摆开陈纳德所说的那种诱饵阵型,两个回合一过,一架苏联“黄莺”中弹起火摔了下去,中国飞行员练习“黄莺”时间不长,驾驶飞机连熟练都谈不上,所以也只好赶紧撤离。
六去二,四对九。
剩下来的四架苏联“黄莺”没有选择逃走,而是继续缠斗。其中,一架“黄莺”被96式紧紧咬住,怎么甩也甩不掉。日机越追越近,开始第一次射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黄莺”突然向下一个俯冲,把全部子弹都闪在了身后。日机见状,也跟着全速俯冲下去,然而“黄莺”又是一个令人惊艳的横翻,闪到一边后,反过来向96式开火。
虽然它们谁都没有打着谁,却已经把地面上的一个人给完全看呆了。
此人就是陈纳德。他经历过的空中格斗太多了,见过的空战高手也数不胜数,但眼前的苏联飞行员仍让他叹为观止。
那么多复杂的空中技巧,可以一口气做完,你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人!
一般来说,空战的时间都很短,几秒或最多几分钟内便能决出胜负,但那一天的南京空战特别长,总计达半个小时。结果是,日本战斗机败逃,双方都未有人员伤亡。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陈纳德在看到这一幕后,立即断言,在中国空军实际处于瘫痪的情况下,苏联空军与日本航空队绝对有得一拼。
果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就有了一架“黄莺”击落三架96式的好消息,而“燕子”出击五次,也一口气揍下了六架96式轰炸机。
与之同时,江面上毫无防备的日舰也遭到苏联轰炸机的打击。虽然轰炸机数量有限,没能鼓捣出像后来偷袭珍珠港那样的效果,但仍击沉一艘巡洋舰和两艘运输舰,另有六艘日舰中弹后燃起大火。
这是南京保卫战的序幕战,也是极少的几个精彩瞬间之一。很快,这一切都将结束,因为三天后,苏联空军连起飞基地也没有了。
12月4日,南京郊外开始传来隆隆炮声。
苏联空军已经被迫放弃南京机场,南京上空满天飞着的都是日机,而蒋介石也被迫搬离南京陵园官邸。
离开之前,他再次用一天的时间,检查了紫金山防御阵地。
在“励志演讲”中,唐生智告诉大家,蒋介石要他在南京守三个月,其实是自行拔高了。
蒋介石从没奢望过南京能守这么长时间。他对唐生智说的是:如果能支持两周是最好的。
可是当这位“委员长”一次次视察阵地,环视眼前起伏的山峦时,又不住喟叹:首都锦带江山,实天然要塞,守一两个月应该可以吧。
如果说有奇迹,这时候的蒋介石应该是真心期盼奇迹能够发生的。一两个月,得到喘息的中国军队定然可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南京或许可保无虞。
虽然朝中文武百官都已陆续撤离南京,但他还迟迟不愿离去。
到12月6日,想不走也不行了,因为日军已逼近南京外围的第一道防御线,远战开始。
在确定必须离开后,蒋介石一大早就驱车晋谒中山陵,作最后一次告别。
中山陵是国民党的圣地,也称得上是蒋介石个人的福地。
他曾经在这里发起二次北伐,曾经在这里完成“奉安大典”,也曾经在这里削平一座又一座山头,从而登上事业和权力的顶峰。
可是如今只能挥手自兹去——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将意味着的是暂时,还是永远。
一边“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另一边却“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岁月披离,人与人之间可以作为不同,可以性格迥异,然而到了那一刻,境遇和心情却多有相似之处。
正值秋冬之交,梧桐落叶铺满过道,一座紫金山显得那么凄清,面对此情此景,他已无法完全掩饰自己的心情,开始神情怅惘,满面郁悒。
一级级台阶走上去,又一级级台阶走下来,回过头去,所有的景物都那么熟悉,可即使是一草一木,如今也都在深深刺痛人的心灵。
岁月如同梦境,成功恰似虚幻,而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比人更强悍的始终是命运。
除了南京,除了中山陵,蒋介石需要郑重告别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过去的死敌,如今的臣子——唐生智。
没有这个人慷慨赴任,最后恐怕真的要由自己这个统帅来守城了。
患难见真情,你必须感谢他,不是以“主公”的名义。
蒋介石带着宋美龄来到唐生智公馆,当着面对他说:孟潇兄,我知道你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却要有劳你来守南京,我心里很难过。
这句话颇令唐生智感动。
我是军人,守卫城池本来就是军人分内之责。现在,我还是要重复曾对你说过的那句话,就是“临危不乱,临难不苟”。
没有你的命令,我绝不撤退!
临别时,蒋介石告诉唐生智,云南龙云已答应出动滇军抗日,那是一支很强的地方部队,眼下已沿浙赣铁路东进浙江。如果南京能多支撑一段时间,等滇军到达后,必能先行缓解南京外围的压力。
我走了,你千万保重身体。
12月7日凌晨,蒋氏夫妇驾机飞离南京。
12月8日,南京外围的第一道防御线被击破,远战失利,唐生智转而组织第二道防御,展开近战。
由于完全失去制空权,日机得以对南京实施密集轰炸,被作为指挥所的唐生智公馆也屡屡挨炸,玻璃被震得粉碎,桌上物品在空中乱飞。
幕僚们十分担心,都要求转移地点,唐生智却摇了摇头。
大敌当前,我要在这里进行指挥,不能为几颗炸弹就搬走,你们走吧,我和两位副长官留在这里就可以了。
最后,其他人都搬到了地下室,唐生智则仍在地面进行指挥。
近代历史上,南京迭遭兵燹。离得最近的两次,一次是太平军攻城,一次是湘军攻城,但两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先行占领紫金山。
紫金山是南京的最高点,占领这里,就等于把握了主动。
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湘军,都是凭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