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网游竞技电子书 > 大宋帝国征服史 >

第81部分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81部分

小说: 大宋帝国征服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大牛张大了嘴,吃惊道:“那是谁啊!?”
  【注1:】秧马,宋代江南一带地插秧农具。木制,形制类似于小船,人坐其上,从舱中取秧苗插入田中,同时以双脚使秧马在泥水中前后挪动。北宋时得苏轼等士大夫推广,南宋时在全国普及。
  九三之卷 第36章 岛南(上)
  赵瑜驭马而行,五十名亲卫紧随左右。自从交趾回岛之后,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来透口气了,在公文案牍中郁闷了许久,当今天他骑在马上,便忍不住驰缰而奔。迎面来的狂风从耳畔呼啸而过,烈日当空,也感觉不到丝毫炎热。
  马蹄铁敲打在夯土路面上,密如雨打芭蕉,得得作响。几十骑在黄土路上一冲而过,顿时在道路上掀起了漫天的烟尘。虽然用铁场产生的矿渣和沥青修筑的主干道,已经从港口延伸到基隆堡,但岛上的大部分道路依然是夯土所筑。尽管现在东海已经拥有两间水泥作坊,可惜的是产量却始终高不上去。月产不过千多石,单是用在基隆堡和港口的扩建工程上,就已经消耗得一干二净,根本没有多余的产量来铺设道路。不过赵瑜现在是领头狂奔,卷起的烟尘却抛在身后,却也不用担心吃到满嘴的尘土。
  赵瑜大笑着纵马而行,但他今天却并非出来游玩。他的目的地是台湾岛上,东海实际控制区最南端的温泉堡…………那是因寨堡附近温泉众多而得名。尽管东海名义上已经据有了台湾,而岛上也的确没有其他势力可以与东海军相抗衡,但由于开发时间和辖地人数的限制,东海真正的领土,就只有从基隆港往南大约两百里的狭长地带。也只有道路延伸到的地方,才是东海能控制到的地方。
  基隆之名来自于赵瑜,更是来自于后世。但东海在台湾岛上的殖民地,却不位于后世的台北、基隆,而是属于桃园、新竹一带。直到十七世纪,淡水河流经的台北盆地,大部分地区依然是湖泊、沼泽密布,而在赵瑜所处的这个时代,更是一片生人难以踏足的水泽。而东面,更有纵贯全岛的山峦。东海要想在台湾继续开辟定居点,也只能沿着台湾岛的西海岸那一长条平原地带向南发展。
  数年来的开发。已经把小小的殖民地打造得如铁桶一般,基隆辖下地十一乡八十七个村寨密布于平原之上,岛上的土著甚至不敢接近半步。但几年下来,这两百里的平原已经开发去了一多半,而剩下的土地,赵瑜却并不打算再分配出去。按他的想法。现在是继续向南开拓,让东海的殖民点彻底占领台湾西部平原地时候了…………日渐增多的外来移民也是促使他下定决心的重要因素。
  而温泉堡作为最南端的军寨,将是半月后,向南开拓进程的核心中枢。人力和物力的安排与调配的命令,都要由此地发出。这两月,大批的物资和人员,已开始被征集,不日将转运到温泉堡中。不过,前日从温泉堡传来的一条消息。却打乱了赵瑜全部地部署…………温泉堡以及附近的两个村寨,在一月前爆发了疟疾,十天之内。已经有五六百人病倒………这种情况下,赵瑜怎么也不敢把宝贵的人力向疫区派遣。
  由蚊虫传播地疟疾,是南方的常见病。不仅是台湾,两广、福建、荆湖一带,也多有人感染此症。在大宋南方诸路,因此而丧生者,每年数以万计。所谓南方瘴疠,很大一部分就是疟疾。当年,赵瑜决定迁居台湾。最先做的就是下令搜集各种医治疟疾的药方。但找来的那几百条药方,却皆是无用。而赵瑜记忆中的治疟特效药,如金鸡纳霜奎宁,这时候还在秘鲁的丛林中自由生长,不过他凭着一点模糊的记忆,终于想起还有一种称为青蒿的疟疾良药。不过大宋朝叫青蒿地植物实在有太多种类,而对植物学和药物学毫无见识的赵瑜,又记不清究竟是哪一种。实在无法,却只能耗费时间。一种种的让人实验。到最后,花了一年多的功夫,病死的试验品多达数百,东海的医师们终于找到了那种药草,却是南方一带路边常见的臭蒿,也叫黄花蒿。
  自从有了青蒿为倚仗,东海军才能安安心心的开发台湾。不过青蒿只能医治疟疾,但最好的做法却是避免感染疟疾,也就是防疫。焚烧荒草杂木。填平水坑。禁止捕捉池塘沟渠里地鱼类,都是为了防止蚊虫滋生而例行的工作。同时。每年台湾岛上,消耗石灰最多的并不是道路建设,而是防治蚊虫的工作。各大石灰窑近七成产量,都被倾倒入各个聚集有孑孓的水域,而那些向上报告有孑孓出没水域的百姓,也都能得到奖励。再比如在大宋受到疯狂追捧的玉露香精,最早的用途,却也是拿来驱蚊的。就算是现在,玉露香精地八成产量依然是最适宜驱赶蚊虫地薄荷香型,这些薄荷香精也直接配发给东海军的高层们使用,至于下面地士兵和百姓,也都被规定必须每日用艾草熏衣,以避蚊虫叮咬。
  由于措施得力,宣传工作也跟得上,上岛后的这些年来,疟疾疫症少有发生,同时也都是个例。每年死于疟疾的,不过两三百人…………这还是包括了奴工后的数据…………相对于岛上的数万人口,这比例已经很小了。所以对于此次疟疾爆发,赵瑜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昨日晚间,派去调查内情的两个郎中传回了结论,也解开了赵瑜的疑问。原因很简单,温泉堡附近的几个村寨都是粤人,虽然他们都有按规定剿灭孑孓,也没有忘记像水塘中倾倒石灰,但有一个地方被遗漏了,那就是稻田。在那两个村寨开辟的稻田里,滋生了大量的蚊虫,而原本生活在稻田里,会生出蝌蚪来吞食孑孓的青蛙,却都被那些粤人吃掉了。
  “吃掉了?!”昨天,当赵瑜听到汇报的时候,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而那个回来通报的医师却肯定道:“正是被吃掉了。蝌蚪以孑孓为食,但这两年,那些粤人却把稻田里的青蛙吃得一干二净,今年年后放水插秧,蚊虫便猛然滋生,今日疟疾爆发,其来有自。”
  “那些广东佬!”赵瑜简直不知该说什么好。在他前世地那个时代。广东人就已因千奇百怪地食谱闻名于世。而在宋代。粤人餐桌上地菜肴。却一样不输于他们地子孙。或者说。广东人神奇地菜单。至少在千年之前。就已经十分地稀奇古怪了。
  虽然赵瑜没有品尝过粤人天下闻名地菜单。但从去过粤人家里作过客地人嘴里。他还是听说了一些让人遍体生寒地传闻。山鳖、竹鼠。这些都属寻常。生割鱼唇、腊煮鹳足。那是珍馐美味。所谓遇蛇必捕。不问短长;遇鼠必执。不别小大;蝙蝠之可恶;蛤蚧之可畏;蝗虫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虫之秽。悉炒而食之。蝗虫之卵。天蟒之翼。悉而食之。甚至有一道名菜。就是把混杂着内容物地羊胃直接煮熟。号为青羹。当客人来地时候。就当作主菜端上餐桌。以试宾客之心。客能忍食则大喜。不食则以为多猜!注1
  赵瑜当日听到这一段…………尤其是那道青羹地原料…………虽然没有当场吐出来。但转过脸去仍免不了要暗中作呕。所以。当他听闻疟疾爆发地起因。惊讶过后。也只能叹气了。这根本就是报应啊。
  不过尽管疟疾在爆发。但开发岛南地进度却不能停下。按陈正汇地预计。今年上半年。至少会有上万户新移民来到岛上。需要安排下地村寨至少得有四十处。这种情况下。进军南方已是迫在眉睫。所以赵瑜要到温泉堡当地去亲眼看一看。情况究竟如何。那场疫症到底会不会继续肆虐。从而耽搁东海向南开拓地速度。
  今日晨起之后。处理了一些残留地公文。赵瑜便领众上马南行。走了半日。虽然其间间或奔驰。但毕竟出来时已经晚了。所以时近中午。一行人才到了距港口八十里地兴洋乡。抬头看看天色。赵瑜吁地一声。轻轻拉住了马缰。见赵瑜停步。亲卫们也都齐齐拽住了缰绳。
  “大当家?”亲卫队长不知为什么赵瑜会停下来。忙上前询问着。
  赵瑜翻身下马,说道:“行了半日,就算人不累,马也累了。等吃了午饭,休息一阵,再往前赶。”
  “是!”亲卫们齐刷刷的下马,行动间,步调几乎一至。这些亲卫下马之后,不待吩咐,就前后四散开去,布下了警戒线。
  赵瑜牵着马,在路上慢慢走着,望向远处的村寨,扬扬下巴,问道“那是哪个村子?”
  亲卫队长左右看看地形,回头道:“刚才经过的里程碑是八十三里,那里应是兴洋四村。”
  “八十三里?午后赶一赶,入夜前应该能到。”赵瑜说着,突然听到前面的树荫下传来一阵喧哗声。他循声望去,只见两个亲卫正把一个农夫向外拖去。
  “你们作甚?!”赵瑜一声大骂,几步赶过去。
  “大当家,这个人躲在树后面……”
  “什么躲!?看着你们凶神恶煞的样子能不躲吗?!”赵瑜直言打断,训了两句,回头对着那个农夫笑道:“这位兄弟,不要见怪,我这些手下都是小心过了头了。你自休息,我们不打扰你!”
  【注1:】以上皆出自《岭外代答》第一百二十四条:异味。
  九三之卷 第37章 岛南(下)
  赵瑜坐在树荫下,自己摇着把蒲葵扇在那儿扇着风,而亲兵们却都在忙碌着。几十匹坐骑被牵到路边,鞍鞯都被松开,就着沟渠中的流水,一口接着一口被喂食着由豆饼、麦麸和干草拌合成的马粮。
  另有几个亲兵,从马鞍下的袋子里取出一些纸包,里面装的都是制式的军用干粮。把煮熟晒干的粳米磨碎后,压制成型的米饼…………《齐民要术》中称之为糗,配上两块咸鱼,再加上一小包豆豉干,就是一个士兵一餐食用的军粮。本来依照赵瑜的想法,制式军粮中还应该放些果脯、糖块什么的,以给士兵们补充足够的热量,不过赵文把算盘一打,立刻就否决了这个提案。现在,凭东海的财力虽然还可以支持,但若是将来扩军后,兵力达到二三十万,那再多的钱也不够这样花的。
  这种便携式军粮的制作,并不是出自赵瑜来源于后世的灵感,而是这个时代大宋军队里的一直通行的做法。除了糗等携带干粮的制作,大宋军中,还有粗布浸醋法,等粗布浸透了醋液后,晒干随身携带,需要用时,剪下一小块放入锅中,就可以喝上带醋酸味的汤水。也有制取随身用的盐块、醋饼以及代替酱菜的咸豆豉的方法注1…………大宋军队的后勤思路,已经远远超越于时代的局限,几近于现代化了。
  亲兵队长从手下那里接过一份军粮,检查了几眼,才恭恭敬敬的双手呈给赵瑜。赵瑜抬手接过,直接张嘴就啃了起来………他和亲兵们吃得东西都是一样,按旧日的定规,东海军出战时不论地位高低,军中的伙食必须一视同仁,但现在的军规更为森严,只要军队出了营地,所有食物配给。官兵们都不会有任何区别。这等军规,除了使军中上下一心,保证军官们的威望,同时也是为将来战时的后勤考虑,赵瑜并不希望看见未来哪一天,出现辎重车队不送军粮。而为军官们送水果的情况…………不过这干粮的口感其实并不好,又干又涩,难以下咽。正常情况下,应是放在锅里,加水煮过,再掺些能食用的野菜,才会端给士兵们。但赵瑜今天只是出巡,不是行军作战,当然不可能携带炊具。就只能喝两口葫芦里地清水,把咸得跟盐块没两样的鱼片和干饼一起冲进肚里。
  亲兵们忙完了杂事,也便分散了坐下来用餐。几十个人坐下的位置看似散乱。但隐隐的,把赵瑜护在中心。那个农夫哆哆嗦嗦的坐在不远处,想走不敢,留着却也害怕,附近的几个亲兵围着一圈,则从不同角度虎视眈眈地盯着他。赵瑜在旁看着,笑着摇了摇头。不过这些也是亲兵们忠于职守地表现,若是他们大大咧咧,随意的把陌生人放进防御圈。那赵瑜也坐不安稳。
  赵瑜把干粮几口吃完,对那农夫招了招手:“那位兄弟,过来说话!”
  农夫犹豫着,一个亲兵在后面推了他一下,“大当家唤你,还不快过去!”
  农夫忙不迭的爬起,走到赵瑜面前,跪下磕了几个头:“小人见过大当家!”他当然知道,东海上。能被唤作大当家的只有一人。面对赵瑜,他头也不敢稍抬。
  赵瑜笑了,示意亲兵把人扶起,温言道:“这位兄弟,不知如何称呼?”
  “小人姓张,名唤大牛。”
  赵瑜挑了挑眉毛,这张大牛的乡音,他十分的耳熟:“听张兄弟的口音,老家应是在两浙罢?”
  “回大当家地话。小人正是台州宁海人!”
  “就在明州边上啊!那就是老乡了。”赵瑜笑道。拍拍身前地地面:“来。坐下来说话。”
  张大牛谢过了。诚惶诚恐地坐下。赵瑜便指着附近地田地。问道:“这里应是属于兴洋四村地地儿罢?怎么我看了半天。这片地里就张兄弟你一人?”
  “俺半月前才来。误了农事。村里地其他家都已经把地种上了。”张大牛见赵瑜说话和气。倒也放松了心情。他指着那块过火后地黑地。“而俺家地地才烧过荒。这几日要把地翻耕好。等秧苗出土。才好赶得及抛秧。所以现在忙啊!若是耽搁了日子。今年就只能种一茬了。”
  “哦。是这样啊!”赵瑜点了点头。又问道:“不过其他家地地。这么大一片。总得有几个人来干活罢?除草施肥什么地。都不用做嘛?”
  “大当家有所不知。插秧之后。农活就没那么重了。除草、施肥地活计。隔三岔五做一次就够了。像今天太阳这么毒。大伙儿都是大清早把农活做完。等太阳高了。就回去休息了。到了午后。就很少有人再出来忙。何况……”
  “何况什么?”
  “俺听村里的老人说,这岛上地力甚足,插下秧后,只要按时浇水,连肥也不用施,到时候就能开镰收割。并不需多费心力。据说有些人家,都是花钱雇了奴工来插秧,中间放放水,等到了收成时,再雇奴工来开镰,从头到尾,根本就不用下地的。”张大牛絮絮说着,听他的口气,都充满着羡慕。
  “原来如此,倒长见识了!”赵瑜笑着点头,眼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