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

第32部分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第32部分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画外音]六国的人才,国土远大于秦国,但是六国最终被秦国吞并。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面,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杜牧的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秦统一天下的偶然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六国犯错误,第二,秦国的偶然性。韩赵魏燕楚齐,六国犯错误,等于帮了秦国的忙。六国犯的错误,第一,三家分晋,我们专门用一集讲过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和秦统一天下的关系太密切了。晋国是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分出来的韩赵魏都很了得,如果韩赵魏合成一国,挡在秦国的中间,秦国就不可能兵出函谷关,也不可能统一天下,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晋。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三个诸侯,这一分给秦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三家分晋,三家分秦,秦能统一天下吗?但是历史非常奇特,当秦国苦苦挣扎,觉得兵出函谷关出不成的时候,晋国一分为三,这叫天助秦国。三家分晋的受益者不是韩赵魏,最大的受益者是秦国。第二,赵国盛衰,三家分晋,秦国占了大便宜,但是韩赵魏三家中间,又出来一个赵国,特别强大,特别是赵武灵王,甚至想灭掉秦国。赵国的军事力量当时非常强大,但是赵武灵王先明后暗,竟然想让长子做代王,让幼子做赵王,把赵国一分为二,结果导致沙丘政变,自己被饿死了。这样一个国君,没有出现在秦国,出现在赵国。紧接着,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不信任廉颇,用了赵括,导致长平之战失败,45万大军被杀。亡国之君赵王迁也中了反间计,杀了李牧。三个国君,犯了多少错误,帮了秦国的大忙。再说韩国,韩国的悲剧在于韩非生的太晚,要是早一点出生,韩非比商鞅厉害多了,韩非是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集大成者,如果韩非早出世几十年,如果韩王重用韩非,让韩国强大起来,光一个韩国,就把秦国封死了。历史曾经眷顾过魏国,但是魏国错失了机会,魏文侯第一个重用李愧变法,战国初年,第一个强大的国家就是魏国。但是后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战败,而且他的顶级人才,吴起,孙膑,范睢全跑了,最后剩下一个信陵君。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公元前247年大败秦国,这一年秦庄襄王去世,赢政即位。这时候秦国已经非常强大了,如果信陵君能活下来,那赢政这盘菜不好吃。结果信陵君最后被安厘王罢职,郁郁寡欢,沉迷于酒色之间,四年而死,历史并不是没有给魏国机会,但是错过了。燕国,微不足道,但是燕国充分享受了远交近攻的所有好处,但是燕国弱齐,疲赵,无事生非,削弱了秦国的两大对手。楚国,不思变法,政治腐败,那么庞大的国土,最后亡国。最后是齐国,齐愍王滥用武力灭宋,导致五国伐齐,被灭五年。君王后和齐王建不用武力,最后相当五百里地的封君,饿死在松林里面,是国策错误。你看看,六国出了多少错误,没有一国不犯致命错误,所以最后都无可奈何花落去,我们都觉得非常可惜。六国的人口,国土面积,军队总量都是秦国的若干倍,最后被秦国一个一个收拾掉。所以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两大因素造成的,一是自己代代明君,代代用才,必然的结果。另一个是六国不断的犯错误,不断地衰落,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秦国赢了。秦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中间,包含了六国很多的偶然。此外我们也要承认,无论有多少偶然性,毕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那么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又会如何经营庞大的帝国呢?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
  27:集权皇帝
  [画外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赢政面前,那就是他的称谓问题。在秦朝以前,周天子都称王,昔日唯我独尊的称号,已经被许多人堂而皇之的采用。秦王嬴政面对自己大一统的江山,觉得王的称号已经无法彰显自己的威严,于是,一个新的称号诞生了,那就是皇帝。皇帝一词究竟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公元前221年的一天,秦王嬴政坐在都城咸阳的大殿上,分外高兴。因为刚刚接到他派往齐国的使者带回来的消息,齐王田建愿意去做一个五百里地的封君,举国投降。齐国不战而降,大大缩短了扫平六国的时间,其次,他对齐王的愚蠢感到可笑,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五百里地封君的事儿。大殿上的大臣们,听说出使齐国的使者回报以后,都高呼万岁。就在这个时候,赢政向当朝的大臣们提了一个问题。他说如今天下大定,我不能再叫秦王了,该叫什么,大家商量一下。大殿上鸦雀无声,然后大臣们开始议论,手下重要的大臣,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廷尉,这时候廷尉是李斯,商量以后,向赢政报告。他说古代最有名的莫过于三皇五帝。三皇就是天皇,地皇,泰皇,三皇中间,泰皇是最尊贵的。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而三皇五帝他们统治的地盘,比我们现在的大秦要小得多,而且诸侯有时候来朝,有时候也不来朝拜。所以,大臣商议,三皇中间,最尊贵的是泰皇,所以建议秦王改称泰皇。赢政听完以后,讲了两句话。第一,去“泰”留“皇”,保留五帝的“帝”,合起来叫皇帝。这就是赢政横扫六国以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且当即拍板,做了个决断。大臣们又说,今后你所有的命令都叫做“制书”或者“诏书”,而且你本人自称“朕”。朕这个字在中国古代是第一人称代词,原来谁都可以用,现在只有秦王才能用,这就是中国皇帝之称的由来。这个定下来以后,赢政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他说过去古代的君王死去以后,新继位的君王和大臣,要根据先王一生的表现给他用一个字概括,这个字叫“谥”。他说这个做法不好,叫以下议上,从我这儿开始,废除谥法,我叫始皇帝,我死以后下面的叫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这是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做的第一件事,两个问题,自称皇帝,取消谥法。这两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大事情,因为从此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谁也没有再改变称呼,都叫皇帝。赢政的这种做法,毫不保留的说,表明他的头脑已经开始发热了。他用了不到十年时间,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完成以前秦国35代国君没有完成的事,他觉得他的秦王朝可以传之万世,不可能再改朝换代了。而且他不允许后代的君王和大臣,给前代君王议定谥法,实际上是取消了,也就是剥夺了后世对他的评价,因为谥号是一种评价。有的皇帝死后称“武”,有的称“文”,这都是有讲究的,有一定的标准。还有的皇帝,没有活到应该活到的年龄,或者被杀了,他可能被称为“哀帝”。文,武,哀都是谥号,秦始皇把这些统统剥夺了,不允许死后对他的评论,生前就更不允许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秦王嬴政在继承了国君位置统一天下以后,为什么他立即作的事情就是自称皇帝,而且取消谥法?
  原因大体上有三点,正名,神化和圣话,我们一一来说明。中国古代的文人,特别是古代的帝王都非常重视正名,孔子就说过:“必也正名乎”,古人都认为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正名是一件大事情。秦始皇商议帝号,从本质上讲,就是要订一个称呼,这叫正名。第二点,称皇帝的过程,也就是树立自己绝对权威的过程,什么叫“皇”,古书记载,天人之总称叫做皇,“帝者天号”,天之号,所以,皇和帝是两个最神圣的词。秦始皇把这两个最神圣的词拼到一起,作为自己的称呼,明摆着是神化自己。第三点,圣化,秦始皇是一个皇帝意识非常强烈的帝王,他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至尊,至圣,至大,至上的位置,所以需要圣化自己。我们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以龙自居,中国的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而在先秦,龙是一种神物,也是民间老百姓对皇帝的俗称。所以秦代的老百姓把秦始皇叫做“祖龙”,据《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临死之前,民间流传一句话,叫“今年祖龙死”,这话就传到了秦始皇耳朵里。这种带有预言性质的话,我们叫做谶。秦始皇听了以后,脸沉下来,好长时间没有说话,后来就作了个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说祖龙不是我,是人类的先祖,否认自己是祖龙。实际上他龙的意识非常强。再一个,就是垄断心态,比如我们说的“朕”,本来所有人都可以称朕的,但从秦始皇以后,只有皇帝才可以称朕,这就是垄断了一个字,实际上就是表现了秦始皇唯我独尊的思想。因为帝王制度,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制度,所有权利控制在一个人手里。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其实秦始皇正名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控制。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他知道他现在掌握的不是一个秦国了,而是包含七国在内的一个庞大帝国。这样一个帝国,如何掌握住,就需要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便于控制整个天下,这时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
  当然,秦始皇是夺了周天子的江山,建立了秦帝国。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秦始皇最后把东周也灭了,把周天子封的诸侯都灭了,等于夺了周朝的江山。那这个合不合法,这就是一个问题,秦始皇就需要找一个合法的依据。如果通读二十四史,会发现历代帝王在论证自己的合法性的时候,都玩了四种把戏,符谶,德运,传国玺,封禅。这四条要么全做,要么做其中的几条来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我们先说符谶,符是福瑞,祥瑞,一个新王朝建立之前,会出现一些祥瑞的事儿。秦始皇建立秦帝国的时候,没有出现祥瑞,他找了一个根据,说五百年前,秦文公打猎,打到一条黑龙,这是个祥瑞,把五百年前的老祖宗搬出来证明自己合法,就这一个祥瑞。刘邦后来就多了,斩白蛇,什么头上有云气,云气别人看不见,只有吕后能看见。刘邦爱喝酒,没钱净赊酒喝,到年终不给钱。他赊谁家的酒,谁家的生意就特别红火,这全是神化。甚至连刘邦出生都是神化的,他不是他爹他娘生的,是一个龙缠在他娘的身上,生下了他。当了皇帝以后,都要想办法,刘邦的办法比秦始皇多,在秦始皇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第二点叫德运,这个词大家有些陌生,但是有八个字大家非常熟悉,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什么叫“奉天”,就是奉天命,“承运”就是承德运。德运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种学说,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哲学思想是阴阳,后来发展到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代帝王把每一个王朝和五行相配。秦始皇这个时候,他说周朝是火运,秦始皇就称自己的王朝是水运,水可以克火。这个说法是齐国的一个人,叫邹衍,提出来的。他说五行是五种德,王朝的更替,是一种德运的王朝取代了另一个王朝,这叫五行相克。五德始终,就是金木水火土,是互相取代的,周朝是火,秦朝是水。五行又和五色相配,红黄蓝白黑,水配的颜色是黑色。五行再和东西南北中相配,水配的是北方,秦始皇就说自己的王朝是水运王朝,取代了火运的周朝。而水运的方位是土,四季是冬季,还和五色相配,是黑色,这是一个完整的五德始终,王朝的交替。所以大家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秦始皇穿的衣服,文武百官的衣服,大殿的颜色,主色调是黑色,你要是不懂五德学说,就是看个热闹,懂了你就明白是有讲究的。秦始皇还规定,水运王朝,水运是主,数字是主“六”,水是阴,火是阳,水运王朝以六为吉数。这个六的由来,我们看两个卦,五行和八卦相配,这个是乾卦,这个是坤卦,乾卦是阳,坤卦是阴。坤卦你看,分为六排,依次是初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上六,整个的阴都是以六为代表,所以水运王朝崇尚六。秦始皇规定,官员的帽子六寸高,一步是六尺,坐的车要六尺,驾车的马要六匹,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搞了一整套,这就是所谓的德运说。听起来挺悬乎的,秦始皇就是要用这些论证他的王朝是个水运王朝,当时的人都信这一套,所以当时一说,大家都知道他是受命于天的天子,承认他。第三点,传国玺。我们在《秦赵之争》中讲过,秦昭襄王想用15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没有换成。后来秦国灭赵,和氏璧就到手了。秦始皇让李斯写了八个字,把和氏璧刻成一个传国玉玺。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用蓝田玉刻的,这八个字是“受命于天,即寿永昌”,说我的地位是老天给的,可以永远传下去。传国玺很重要,刚才我们讲德运,总觉得不好琢磨,传国玺就不一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古人就认为传国玺是德运的一个物质化的表现,我当皇帝是合法的,因为我有传国玺。我们听三国,孙坚得到传国玺,闹了很大矛盾,每一个当皇帝的人,都想拿到传国玺,拿到就证明是合法的,就是奉天承运的。传国玺宋代以后丢了,朱元璋当了皇帝,没有传国玺,遗憾了很长时间。第四个,就是封禅,在泰山顶上修一个坛,祭天,这叫封。在梁父山底下祭地,这叫禅。泰山和梁父山是两座山,梁父山在泰山脚下,封和禅一前一后,同时举行,合起来叫封禅。秦始皇是在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个封禅大典不是一般的祭天仪式,是一个具有宗教性质的祭天地仪式,不是一般人可以祭的,平民百姓敢到泰山上祭天,那是找死。古代举行封禅的只有两种人,异姓而王的人,改了姓自己当皇帝的人。再一个,治理天下太平的人,除了这两种,其他人不行。我们知道秦始皇,汉武帝都举行过封禅大典。其实这个封禅是个仪式,秦始皇就是要通过这个仪式,证明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合法皇帝,就是夺周天子的江山是合法的,这个很重要。第一,证明皇帝不是偷来的,第二,其他人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