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代史-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丘吉尔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美国人也因此在太平洋进行了反攻。
不管怎么样,美国人不可能单独行动。由于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常备军非常少。这在平时是件好事,在战时,就不得不依赖于人。
如今,美国人想采取行动,还离不开英国人的支持,以英军为主力。这一方面令英国人行动保守,不愿意冒险;另一方面也令英国人在行动上,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丘吉尔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总算是说服了美国人。
英军在阿拉曼的准备是不够充分,却远比德意联军强上许多。当蒙哥马利将军率领英国第8集团军,由东向西进攻阿拉曼防线,攻击“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的时候,美、英联军在法属北非登陆——火炬行动,自西向东对德、意军队发动进攻,彻底消灭北非的德、意军队,控制地中海,为以后在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德军在北非的势力薄弱,其主力隆美尔军团经过为期数月的连续战斗,又未经补充,战斗力大减。盟军无论在兵力、坦克、大炮等各方面都数倍于德意联军。很适合没有战斗经验的美军熟悉战场。
而且,占领北非可以增加盟军进攻欧洲的途径,吸引德军的注意力,为盟军从法国北部登陆创造条件。
英国人的意见不是没有道理,且英军为战斗主力。英国人一意孤行,美国人想“先欧后亚”,就只好让其三分。
老实说,火炬行动与阿来曼战役,实际就是一个行动的两个部分。但英国人在法国投降后,直接攻击法国舰队,杀死数千人之多,令法国人极为痛恨英国人。为了避免北非20万法军的抵抗,盟军试图把登陆北非的行动,说成是美军的单独行动。
整个行动的准备非常充分,火炬行动非常顺利。在阿尔及利亚境内,法军的抵抗有名无实,不到二十四小时便告结束;在奥兰和卡萨布兰卡,法军的士气略高,也仅抵抗了二天。战斗变成了一场向突尼斯的赛跑。
对法国人来说,战争早在39年就已经结束。多数法国人不知道为何而战。为德国人战斗,法国人觉得自己象叛徒。为国家而战,哪个政府才代表法国,这也是个问题。维希政府投降的事实,太令人失望了。
相比之下,法军更愿意与盟军合作。就象魏刚说的那样,“假如你仅仅带1个师来,我将向你开枪;假如你带20个师来,我就要拥抱你了。”
法国人与盟军的合作,出乎希特勒的意料。恼怒之下,德军挥师占领了法国南部,维希政府垮台。希特勒还迅速派出了援军。
21日,增援的德国空军和国防军在突尼斯登陆。
隆美尔的形势不错,在隆美尔军团与英国第8集团军的较量中,打了个平手。然,考虑到美军向突尼斯的快速推进,他感觉到,自己的胜利全无意义。即便战胜了英军,也是不败而败。
反复请示了希特勒,隆美尔把意大利人甩给了蒙马利哥,率领部队快速撤退到利比亚。蒙马利哥除了意大利人外,仅俘虏了少量德军。
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主力陷于东方的德国,还有整个欧洲要保卫,在同实力雄厚的美国工业系统的较量中,不可能取得胜利。
况且,德国的海军实在够呛,盟军在地中海的海、空军袭击,严重地干扰了德军的补给。
8月中,英国第八集团军成功地绕过了利比亚的马雷特防线,突尼斯的盟军占据了压倒多数。9月1日,突尼斯失守。
9月7日,北非德意军队全部投降,盟军仅俘虏就超过十五万之众。
这是一个大胜利,极大的振奋了盟军的信心,使盟国人民有了战胜德国信心。丘吉尔说,“在阿拉曼之前,我们战无不败;在阿拉曼以后,我们将战无不胜。”——这话只能作为一个良好的愿望了,事实很快就给了丘吉尔当头一棒。
盟军在非洲获胜以后,登陆欧洲就提到了日程上来。如今,美英两国有了更多的选择。除了从英国出发,进击法国北部,一举打垮德军。两国还有了新的选择,就是从突尼斯出发,攻克西西里和意大利,再从那里进攻巴尔干,或者法国南部。
北非战役结束后,便开始欧洲登陆战——“曙光行动”。这本是美国人竭力主张和要求的。英国人为了换取美国人支持北非行动,被迫同意的。“曙光行动”不是英国人想象的那种小规模登陆牵制行动,而是一次规模较大的登陆作战,一次战役。
然而,刚刚大获全胜的北非战役,却没有助长美国人的信心。
战前,马歇尔将军及其属下,都对美军的战斗力信心十足。而英国人以为,新兵没有实战经验,需要更多的训练。这也是两国在制订作战计划时的重要分歧之一。
谁知道,刚与德军交手,就叫隆美尔打了个满脸开花。如果不是德军指挥出了问题,恐怕会一直把美军赶到海里面。
战后美国人的态度大变,又严重地低估了美军的战斗力。对“曙光行动”是否继续,美国人非常忧郁。但时间到了这时候,苏联的形势越愈发的不妙。
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已经持续了五个月,中军的轰炸比德军还频繁。大量燃烧弹的使用,连绵不断的轰炸,已经把城市变成一片废墟。而伏尔加河水路的中断,更加剧了供给的困难。当地的大多数工厂都毁于轰炸,或者是搬迁到居民区,以小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
斯大林使尽手段,来催促美英尽早登陆欧洲。北非作战在苏联人眼里,完全是不负责任,推萎拖延的手段。苏联与美英的不信任加深了。美英没有对中国宣战,这就很令苏联人不满意。第二战场从欧洲挪到了北非,更加深了不满。斯大林生性强硬,威胁的电报,络绎不绝。
苏联人坚持不了多久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苏联红军的士气为低谷,德军几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几座城市。是斯大林格勒的战斗,鼓舞了人心,使苏军恢复了士气高昂。中国对苏宣战,这是个沉重打击苏联人勉强维持下来。斯大林格勒沦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苏联人士气已经不高了,如果因此崩溃,苏联可能就此土崩瓦解。即使坚持住了,但斯大林感觉不到某种诚意,也可能发生盟军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于是,现在轮到英国人主张继续“曙光行动”。
一般说来,英国人不喜欢直接登陆欧洲作战。按照他们的传统习惯,英国人会用物资贸易和封锁,来削弱欧洲大陆上的敌人,扶持友邦。说白了,就是拉一派打一派,等欧洲国家互耗的差不多了,英国再来捡便宜。
这种手法是老了点儿,但有效就好。欧战英国人倒是直接参战了,派出几百万军队登上欧洲大陆,结果就别提了。真是令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然而,现在的情况却不同了,再打下去,德国人就统一欧洲了。通过中东,德国与中国保持着贸易往来;通过中国,德国与世界保持物资流通。封锁的办法,不起作用。欧洲对美国是利益所在,对英国则生死攸关。
曙光行动就是大铁锤计划的改进版。在北非作战还没有结束,盟军就开始着手为星光行动作准备,连续运送了大批物资和兵员到英国。准备随后,从英国出发,在法国北部登陆。
预计到北非战役的损失,美国还特意从中国购买了大批商船和物资加以弥补——此类消息总会在稍后被通知德国。但这一消息夹杂在众多同类消息中,被德国人忽略了。德国人没有想到,美英联军会在短期内发动第二次登陆,这种行为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从准备到实施,整个计划匆匆忙忙,与北非战役只间隔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盟军的行动也算是出奇不意了。
10月4日,曙光行动行动开始。不过,美英联军进攻的目标,不是法国北部,而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岛。
丘吉尔是决心很大,开辟第二战场,帮助苏联人鼓起勇气。但这不意味着,他会同意在法国登陆。要知道,德军就算不从苏联战场调回军队,也足以在这里凑齐四十几个师的部队。那得出动多少美英军队,登陆作战,才能动摇德军防线。
丘吉尔是被迫答应了曙光行动,可他并不真的准备落实。或者说,丘吉尔准备进行的是一次试探性的牵制攻击。现在,美国人的决心动摇。英国人便趁机主导了行动,把进攻方向,从法国北部,转向了西西里岛。
登陆战是件很麻烦的事情。英国海军称雄数百年,加上新兴的美国海军,打德国海军(指水面作战)是胸有成竹。但说到登陆战,近几十年来,英国人也干过几回,但每次都干净利落的失败了。
登陆战的主要困难在于现代军事上的变化。军队使用重武器,使其严重依赖港口进行补给,而港口却都会有重兵把守。而且,登陆作战需要风平浪静的天气,并在大潮期间方可。因为如此,才可以迅速上岸。在未上岸前,陆军只能当成靶子用,十分脆弱。
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使登陆战的时间容易为敌人所预测,实施起来自然会困难重重。
但这对丘吉尔不算什么,他有句名言,“真相必须有假相做保镖”,这是撒谎的诀窍。美英联军的军事行动,多是采用此类欺骗战术,才大获成功。
很快,希特勒就得到了准确情报,盟军准备进攻西西里,但仅仅是为进攻撒丁岛和希腊做掩护。
进攻撒丁岛,是为进攻法国南部作准备;进攻西西里岛,则可以进攻意大利;在希腊和巴尔干登陆,则可以切断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通道,如果盟军会与南斯拉夫的铁托汇合。德国的巴尔干盟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很可能倒戈。这样一来,盟军就一跃进至奥地利和匈牙利,冲到德国大门口了。
希腊和巴尔干半岛、撒丁岛、西西里岛。这三个地方都可能是盟军进攻的目标。
现在,有了可靠的消息,反复核实消息无误后,希特勒相信了这一情报。就调动部队,进行了部防。简单地说,无非就是削弱了西西里岛,加强希腊等地的防御,称了美英的心意。
战斗之初,美国军队因为缺乏经验,除了很多差错,在一团混乱中,也完成了登陆任务。但接下来,就是一场恶梦了。
几天以后,希特勒知道自己被欺骗了,恼羞成怒,他急于给盟军以严厉地打击,以挽回局势。于是,希特勒亲自出马,给我拍了电报,希望中国空军能在苏联战场为德军的作战提供支援。
牵一发而动全身,事情就是这个样子。我明明知道德国空军会被调到哪里,也得装作不知道。因此,我都没有问详情,就答应了希特勒的请求。希特勒大喜过望,连连表示“中德友谊永世长存”云云。
花花轿子人抬人,我也就顺水推舟地作了类似的回应。
当然,这东东是当不得真的。当初年少时,我没少听说,中苏友谊永世长存的结果——没国两年“友谊永世长存”的两国差一点儿就爆发了核战争。
一个人的欢乐总是建立在另一个人,或一些儿人的痛苦之上。希特勒是高兴了,罗斯福和丘吉尔就要倒霉了。
PS:修改了一下,查资料真麻烦.今天还有一章……为什么说这话的时候我又感到阵阵的心虚……哎,我可真是个虚心的人啊!
第141章
10月份的地中海,风高浪急,并不是登陆作战的好时机。美英联军又刚刚结束北非战役,利用这个心理上的盲点。盟军在登陆作战的初期,并没有什么太多伤亡。
驻西西里的意大利守军多为强行招募的本地人,训练平平,且兵无斗志。盟军登陆之初,意大利人带来的最大麻烦,就是投降的意军太多,打乱了盟军的进攻,阻挡了盟军的登陆。
在我的印象里,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似乎一直是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除了寥寥无几的几场小战斗,英勇一点儿。其余时间,意军造成的累赘都要比贡献大。我记得意军最“辉煌”的战绩,发生在二三年前的北非战场。五十万意军被五万英军打败,俘虏无数。
德军努力奋战,但数量有限,只有新式的“虎”式坦克,令美英联军吃了点儿亏。但是,在护航的美国巡洋舰舰炮的炮击下,坦克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并没有改变结果。盟军仅伤亡四千多人,就完成了登陆。其中,很多伤亡还是由于天气原因,或是美军的误伤。
不过,随后的战事就不那么顺利了。
希特勒是下了决心,要给美英一个教训,竟然敢于向如日中天的德国进攻(希特勒高喊:“日出东方,唯我不败!”)。他一边严令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不得后退,并派出了大批援军;一边大举从苏联战场调动了2000多飞架,返回欧洲参战。空军的调动很迅速,但数量众多的飞机,也还是花了三天时间。
10月6日,第1伞兵师和第29装甲步兵师等,共四个师的增援部队,越过海峡,登上西西里岛,使岛上德军增加到六个师。这些部队调动到意大利,就是准备去北非作战的。没有想到北非战役结束这么早,倒用在这里了。
10月10日,德国空军抵达意大利。随机而来的还有从苏联战场返回的两个伞兵师。这些人只携带了随身武器,但伞兵的重武器本来就没有多少,补充也很方便。
10月12日,从德国出发的三个装甲步兵师,到达了科西嘉半岛,与伞兵部队汇合。他们还随身携带配备给伞兵师的重武器装备。
10月13日,从法国出发的两个装甲师,抵达科西嘉半岛。从苏联战场调回的两个装甲师正前往法国,预计回在于15日到达。
到10月14日为止,德军在西西里岛上,已经聚集了13个师,共二十五万大军。
希特勒如此大规模的调动兵力,自是没有瞒过盟军。盟军虽然搞不清调来的德军有多少,但查明番号的部队就有五个师。希特勒的强硬反应,大出美英联军联合指挥部战前作出的判断。
密切关注着此事,丘吉尔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他不由得吸了口冷气。希特勒的意图很明确,德军是想在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