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7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想夺取中欧的贸易,对中欧奥匈帝国瓦解后那些继起的国家运货去北德各港,特给予低廉的运价,这就进一步加甚了的里雅斯特的困难。
贸易统计的数字,不论是当初南斯拉夫部分地区还属于奥地利帝国的那个时候的数字,还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的数字,都没有证实南斯拉夫人所说的南斯拉夫是的里雅斯特的真正贸易腹地的这一论点。尽管意大利鼓励对意贸易,1937年度在的里雅斯特经由铁路运输的贸易额中仍有近四分之三是同意大利以外的其他国家进行的;那时对奥贸易占百分之三十四,对意贸易占百分之二十七,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贸易占百分之二十,对匈贸易占百分之七点五,而对南斯拉夫的贸易却只占百分之五点五。在经由海道运输的贸易额中,以意大利港口为对手的约占百分之二十五,其余的主要是同地中海东岸一带和比这更远的地区进行的。
对于非意大利籍的使用者来说,这个港口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所提供的自由港便利。除1891年设立的维克多·艾曼努尔区和达奥斯塔公爵区这两个主要的自由贸易区外,到1939年时又增辟了两个自由贸易区,木材码头区(木材堆放处)和圣萨巴区(石油提炼厂)。人们在自由贸易区内经营着各种加工工业,这些工业再加上它们的原材料和产品的买卖和转运,给的里雅斯特带来繁荣。没有证据表明,意大利对该港的控制削弱了它在商业上的价值或导致了偏向于控制国或只有利于任何某一个国家的过分歧视。
意大利对于的里雅斯特工业方面的发展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意大利建造战舰和大客轮,使该城拥有一万七千名直接雇员的主要工业——造船工业——得到好处;建立了一座雇有一千人的钢厂;1931年后意大利对石油精炼产品课以进口税,这就刺激了的里雅斯特发展起一个大规模的炼油工业。到三十年代后期,该港工业雇用的人员达六万人;也许两倍或三倍于直接靠该港贸易为生的人数;工业的这一发展是战前早就有的趋势的继续,并不完全是由于意大利官方政策的人为刺激,虽然贸易和工业(特别是重要的保险业)都是紧紧地同意大利经济连结在一起的。
第六节 四大国委员会提交外长会议的报告
尽管西方各大国都同意采用1910年的奥地利人口普查数字,四大国委员会还是没有就意南边界问题作出一致的决定,在1946年5月提交给外长会议的地图上,标示出来的不是一条而是四条拟议边界线。西方国家建议的三条线都把的里雅斯特留在意大利境内。英国和美国代表提出的两条线几乎完全相同,都很接近于上面所描述的1919年的种族分界线。这两条线将会使每一方留在异国统治下的居民人数减至最低限度——大约将有十一万五千名意族居民留在南斯拉夫和七万名南族居民留在意大利。而且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里雅斯特的南族居民,阜姆和扎拉的意族居民——是产业工人,如果需要交换的话,交换这些产业工人要比交换土地耕作者(特别是自耕农)容易得多。俄国提出的那条线几乎把南斯拉夫人要求的所有土地,也就是说几乎把整个威尼斯…朱利亚都划归南斯拉夫。法国拟议的线则使留在异族统治下的双方两个少数民族加在一起的总人数减至最少。但这也许可以认为只是在字面上而不是在精神实质上贯彻了委员会的指示。如果采用法国拟议的线,那末留在南斯拉夫统治下的意族居民要比留在意大利统治下的南族居民多得多,而且伊斯的利亚海岸上的所有各个意族城镇将被统统划在南斯拉夫那一边。
俄国人(以莫洛托夫为代表)接受了南斯拉夫人的观点,认为对“朱利亚…马奇”(即两次大战之间的威尼斯…朱利亚)的任何分割都会给它的经济繁荣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他主张,既然整个说来该区居民大多数是南斯拉夫人,那就应该把该区全部,包括的里雅斯特在内,都划归南斯拉夫。他承认的里雅斯特居民大多数是意大利族,但他支持南斯拉夫的观点,认为只有南斯拉夫能够利用的里雅斯特来使朱利亚…马奇和邻近的国家得到好处。如果朱利亚…马奇是一个躯体的话,的里雅斯特就是它的头部。
西方国家的外长们反对这一意见,其部分理由是:这个意见无视外长会议于1945年9月作出的联合决定,当时原决定要找到一条基本上以居民种族来划分的边界线,以使异族统治下的居民人数尽可能减少,但俄国提出的那条线却把五十万以上的意族居民留在南斯拉夫境内,而几乎没有什么南族居民将会留在意大利。他们还指出了南斯拉夫人关于的里雅斯特的那个经济论点的错误。贝文认为的里雅斯特与其说是朱利亚…马奇的头,不如说是好几个国家的一个出入口;他主张:的里雅斯特应留给意大利,但解决方案中同时应体现外长会议于1945年9月达成的协议,在的里雅斯特设置一个在国际控制下的自由港。
也考虑了既不使的里雅斯特归属于意大利也不使之归属于南斯拉夫的另一种办法,那就是建立一个国际共管地区。西方盟国倾向于把这个计划看作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办法;他们忘不了两次大战之间在但泽所作过的尝试的不愉快的结果,并且无论起草一份外交文件的本领有多大,也不大可能避免在的里雅斯特设置一个国际共管地区的危险或克服它的困难。但是,在1946年7月1日,外长会议还是放弃了裁决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关于的里雅斯特的争议的企图,接受了法国人提出的界线作为南斯拉夫的西部国境线,并且同意设置一个国际共管地区。
第七节 的里雅斯特自由区
关于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前途问题的争论,在和会中重新展开了,和会是在1946年7月29日至10月15日在巴黎举行的,它给意大利人和南斯拉夫人再一次各自陈述理由的机会。有一点是两国意见一致的:它们都不赞成建立的里雅斯特自由区这个建议。意大利人对失去一个意大利的大城市感到恼火,而且真的害怕建立自由区就会在事实上导致南斯拉夫确立其对亚得里亚海顶端的控制,特别是因为,法国提出的线给予意大利的一条边界是在的里雅斯特以北,这条边界在意大利人看来是抵挡不住敌人攻击的。南斯拉夫人也感到委屈。他们认为,他们为盟国事业所作的牺牲应当得到报酬,而另一方面,意大利人应由于曾虐待意大利境内的南斯拉夫少数民族而丧失了受照顾的任何权利。然而,这里所关系到的,不仅仅是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两个国家之间的争端。所涉及的是世界范围的强权政治;而且在战略问题上,意大利人的看法是正确的。谁占有的里雅斯特和控制它的铁路交通线,谁就掌握了对中欧和地中海间海拔最低的几条山口通道的战略控制;而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和苏联集团间的天平上将会是一笔有些分量的资产。
尽管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提出了抗议,它们并没有改变外长会议作出的决定;和约第二十一条规定建立的里雅斯特自由区,并在第二十二条中具体划定了它的边界。自由区是从那些拟定法国线的专家们原来准备留给意大利的地区中划出来的。
自由区面积约三百一十平方英里,约有人口三十四万五千人,其中二十六万以上住在的里雅斯特市及其近郊。自由区居民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意大利族。自由区几乎完全不生产粮食、原料和消费品,因此它的主要工业所需的原料完全依赖外界供应。从上述关于的里雅斯特市经济状况的说明可以看出,1918年后该市怎样依赖于它同意大利之间的贸易,以及一个同意大利其他地方的工业紧密结合的当地工业又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关于自由区的前途,东西方有着矛盾的看法,同时双方都担心外界干预自由区的事务,这两点,在巴黎和会为拟订自由区规章而设立的小组委员会的讨论中就表现得很明显。双方嘴上都说有必要建立民主统治,而且规章中也明文规定要有一个由自由区人民选举的人民议会和一部由制宪会议通过的宪法。但是,掌握着控制大权的将是总督,总督要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磋商后任命,任命后实际任职多久也取决于安全理事会的决定。当时安全理事会对所提的几个总督候选人一个都不能同意接受,正说明总督这个职位十分重要。
1947年9月15日和约生效时,意大利对的里雅斯特自由区的主权随即终止,但由于安理会未能就总督人选达成协议,和约附件七所规定的临时政权无法实现。按照临时规章第一条的规定,自由区仍由盟国军政府管理——英…美军政府管理甲区,南斯拉夫军政府管理乙区,这两个区是由1945年6月20日杜伊诺协议所确定的摩根线划分的。两个区里军政府的施政情况很不一样,从1945年5月到1947年9月,对甲区的管理是按照管理意大利其他各地区的同样原则进行的。西方国家认为,军政府就其性质来说只是一种看守政府,它受国际协议的制约,有责任按照意大利的法律去管理它控制下的那个地区,并应尽可能地利用当地原有的政府结构。可是,在这一边界地区,条件是困难的;那里找不到多少地方官员,没有警察;直到1949年才举行地方选举;英…美军政府必须对付的不仅有乙区中南斯拉夫人的敌意,而且还有甲区内的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党员既有南斯拉夫人,也有意大利人。这个党鼓动了许多次罢工,并且企图利用的里雅斯特战后的不景气,这样,就使该区经济更难于走上较健康的轨道。实际上,1945…1947年间通过该港的仅有的一点业务是进口运往奥地利的救济物资,因此无论在1947年9月15日之前或在这之后,英…美军政府都不得不鼓励发展的里雅斯特同意大利之间的经济联系,以促进工业的恢复,因为,只有工业恢复了,才有希望减轻该市沉重的失业负担。
乙区的南斯拉夫军政府并没有受以看守政府身分行事之类想法的约束。从1945年起南斯拉夫就开始了这样一个过程:把他们那个区的施政管理机构同南斯拉夫本国打成一片,特别是在司法领域中,他们用人民法庭来取代执行意大利法律的意大利法庭。1947年9月自由区建立以后,这一过程在乙区继续进行,所以乙区的施政管理方针是同按照和约规定并入了南斯拉夫的威尼斯…朱利亚地区如出一辙的。
第八节 意大利的非洲殖民地
大战结束时,意大利的殖民地除费赞自1942…1943年间被勒克莱尔将军征服后一直由法国人统治外,管理权都掌握在英国军政府手中。早在1943年9月21日,丘吉尔就对意大利要求收回其殖民地这一问题发表了英国政府的看法:“意大利……帝国已经失败——无可挽回地失败了。”1945年9月,外长会议一致同意不存在意大利保留其殖民地的问题,但对这些殖民地的前途没有作出决定。这些殖民地同的里雅斯特一样,也是国际角逐的一个焦点;外长们都同意这些殖民地应根据联合国规定的托管办法处理,但所应采取的托管形式问题——是国际共同托管还是由一国托管——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西方盟国一致反对可能使苏联成为这些殖民地之一的托管国或哪怕只是成为参与国际共管的一个成员国的任何建议,因为不论前一种或后一种身分,都会使苏联获得插足地中海的门径。与此同时,美国人怀疑英国有“帝国主义”野心,而法国人则不愿看到同他们自己在西北非的保护国和领地接壤的这些北非地区有走向独立的任何发展。
由于外长们没有能对意属殖民地的前途达成协议,对意和约第二十三条只是说“意大利宣告放弃其在非洲的属地利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兰的一切权利或所有权”,并规定上述属地在最后处置办法未决定前继续由目前的行政当局管理,其最后处置办法则应由法、英、美、苏四国政府于本条约生效后一年内予以决定。如四大国政府不能取得协议,这一问题应提交联合国。
盟国与意大利之间的停战协定于1943年9月签字后不久,意大利政府就曾试图把法西斯上台以前已有的意大利殖民地——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和利比亚——同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所征服的土地区别开来,并声称意大利在1884年获得厄立特里亚和在1889年获得索马里,都曾得到英国的鼓励。对于英国的论点,说意大利的表现证明它不配拥有任何殖民地,意大利政府从不试图答辩,他们也显然不能意识到近二十年的法西斯暴政在当地居民间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意大利人还企图使全世界相信,他们之所以要殖民地,主要是因为他们实在有必要为众所公认的意大利人口过剩的严重问题找一条出路。这个论点是说服不了明白情况的人的,因为,如果不把埃塞俄比亚计算在内(这是对的),即使要每户人家负起沉重的经济担子,也没有一块意大利殖民地能够供养得起几千人以上的欧洲殖民者,而区区几千人的这个数目,同意大利每年四十万的人口自然增加数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意大利的政治家们很明白这个事实,而他们听任意大利舆论在这一问题上被引入歧途,以致一些不了解情况的意大利公民心里产生了怨气,特别是对英国的怨气,为此,这些政治家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
不过,意大利取得厄立特里亚、索马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它取得利比亚,确实和后来的法西斯征服性质不同。促使意大利占领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的,是它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野心,这和十九世纪后期创建殖民帝国的其他欧洲国家的野心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也并不比后者更应该受谴责。当时意大利政府的动机是,想借此表明刚统一不久的意大利已是一个必须认真看待的国家。在厄立特里亚,直到三十年代为止,意大利政府的政策虽然老式了些,还是合乎情理而没有激起人们的反感。当时住在该地的意大利人为数甚少,只有四、五千人;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