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41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41部分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毁灭是计划通过国家的瓦解来实现的。到1939年初,这个国家的三个组成部分已经不再在一个共同的结构内活动,而是各自在国际上存在。卢西尼亚作为纳粹乌克兰的宣传鼓动基地,正在恶化布拉格同波兰和匈牙利的关系。纳粹对斯洛伐克分离主义的利用正为德国进行干涉准备机会,斯洛伐克的极端分子即将在第二幕中扮演的角色正是亨莱因的党在第一幕中所扮演的角色。1939年2月,他们为斯洛伐克独立而进行的鼓动达到了最高潮。布拉格政府必须作出决定,究竟是默认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瓦解,还是采取可能突然引起危机的行动。3月6日,布拉格政府对卢西尼亚进行干预,3月9日对斯洛伐克进行干预,将最积极从事分离主义活动的部长解职。这些行动是布拉格的政府想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全境内确立其权威的最后尝试。
  现在德国进行干涉的条件已经具备。在纳粹强大的压力下,在他们的国家可能被移交给匈牙利的威胁下,斯洛伐克的议会在3月14日投票决定斯洛伐克独立。布拉迪斯拉发的人民以冷漠和悲观的态度接受了独立宣告。斯洛伐克人同捷克人的分离就这样凭德国的暴力来贯彻,丝毫不能使他们表示自发的行为,这是他们对马萨里克和贝奈斯的共和国的最后敬意。同一天晚上,胡斯特的政府也采取同样行动,宣布喀尔巴阡…乌克兰独立。头一天午夜,卢西尼亚人给希特勒发了一个电报,要求他接受喀尔巴阡…乌克兰为德国的保护国,可是并未得到回电。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内,卢西尼亚省在它的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即喀尔巴阡…乌克兰共和国。它摆脱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束缚,但尚未被匈牙利再吸收,然而它作为所希望的一个自由乌克兰民族的最后残余的化身,似乎也只是象远在喀尔巴阡山另一边的卢西尼亚人的加利西亚公国的依稀重现,那个公国在十三世纪下半叶的蒙古人入侵浪潮中,曾作为古老的基辅俄罗斯世界的最后代表。
  3月14日晚上,希特勒把哈恰召到柏林并在次日清晨举行会晤,这是最粗暴、最臭名昭著而又最足以证明希特勒迫使一个外国政治家服从他的一次会晤。他以空军将立刻毁灭布拉格相恫吓。强迫哈恰签署一项“将捷克人民及其国家的命运置于德意志帝国元首之手”的协议。3月15日黎明,德军从各个方向侵入捷克斯洛伐克,在大雪纷飞下迅速推进,希特勒在给德国人民的布告中宣称:“捷克…斯洛伐克已不复存在。”当天晚上,在实行宵禁后街道上已寂无行人时他进入了布拉格,在赫拉德昌尼古堡睡了一晚。3月16日,他从那里发出兼并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并将它们作为保护国的法令。迄至那时为止,在欧洲除不时有过小型国家如安道尔和摩纳哥、圣马力诺和爱奥尼亚群岛、克拉科夫共和国以及但泽自由市以外,还从未有过保护制国家。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即便是在受哈布斯堡王朝奴役时,在法律上也还是一个王国,如此古老和大块的土地如今所处的地位却降为西方对伊斯兰世界和原始民族进行扩张的主要法律工具,这表明西方社会的解体较之巴尔干化——它早已从东方基督教世界侵染着西方社会——又前进了一步,即殖民化。西方强国就不再垄断拥有帝国领地的威望了,因为德国已在欧洲取得了殖民地和保护国。
  当斯洛伐克在3月14日宣告独立时,匈牙利立即向布拉格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捷克军队撤出卢西尼亚。哈恰正在从柏林返回途中时,捷克政府实质上已接受了最后通牒,同一天晚上匈牙利军队小心翼翼地开始侵入卢西尼亚。以后的两天,匈军由于遭到乌克兰游击队的抵抗,只得在大风雪中沿着山谷缓慢地前进。沃洛辛将国家献给了罗马尼亚,本人也逃到那里去了。可是罗马尼亚却恐慌失措,它进行了动员,预期匈牙利在入侵卢西尼亚之后会入侵特兰西瓦尼亚,还害怕保加利亚在南线采取行动。它自己的国家结构看来正处于危险中,所以只占领了卢西尼亚边界上的几个村镇就感到满足了。3月16日,匈牙利人占领胡斯特并到达了波兰边界,捷列基便在布达佩斯宣布吞并卢西尼亚。占领于3月19日正式完成,不过战斗还继续进行了几天。匈牙利再一次伸展列喀尔巴阡山的山巅,实现了和波兰的共同边界。
  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一样,完全的独立只有一天,但它的命运并不是被吞并。3月15日,希特勒离开柏林前往布拉格时,蒂索打电报乞求他将斯洛伐克置于他的保护之下;3月16日希特勒正式复电同意。从那天起,德军开进斯洛伐克,占领了全部战略要地。保护条约是于3月18日在维也纳和3月23日在柏林签字的,根据条约德国实际上已接管了斯洛伐克的国防和对外关系。在柏林又增加一项秘密议定书,使斯洛伐克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都成为德国的保护国,在两国之间实际上建立了关税同盟。然而德国对斯洛伐克的保护是临时性的,也是不够明确的。它并未制止匈牙利在3月23日侵入斯洛伐克的东南部,当时德国的注意力正集中于夺取美美尔并占领翁谷铁路线和一些城镇。匈牙利人争辩说,他们入侵是在德国和斯洛伐克的条约在柏林签字前几小时,不过此后的战斗却一直持续到那个月的月底。
  希特勒为1939年3月的收获所付出的代价是放弃它的乌克兰计划。他在3月25日告诉勃劳希契,他不再抱短期内设立乌克兰国家的打算。这本是德俄改善关系的必要条件,希特勒不可能看不到他在这方面的利益。乌克兰皮埃蒙特的消失去除了自慕尼黑事件以来东欧政治上最干扰人心和最无法估量的因素。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意味着放弃实际上曾是德国和罗马尼亚的共同边界,德国当时作出这一点让步是表示它尊重匈牙利和波兰的愿望。然而在捷克斯洛伐克分崩离析的混乱局面平静下来的时候,权力的新模式已能看得清楚了,从个别到全体的小国都发现自己的地位大为削弱,匈牙利由于收获领土而使自己沦为奴隶,它的西部和北部同德国接壤的边界现在都已处于附庸地位。罗马尼亚受到德国和匈牙利联在一起的威胁,较之过去德国控制卢西尼亚走廊时更为严重。马扎尔帝国主义在北方一带秣马厉兵,接着也许就要受怂恿而转向东方了。因布拉格陷落而引起了情绪上的反应,罗马尼亚便于3月23日同德国签订了一项它在上年12月曾拒不签订的长期贸易协定;这就使罗马尼亚在经济上成为德国的附庸,但也可能暗示着德国对它边界的保证。南斯拉夫也感到了民族解体的预兆。塞尔维亚人的反应较之东欧任何其他民族更突出地积极,当时在贝尔格莱德要求建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民族联合政府的呼声日益增强,但在克罗地亚,对于在德国操纵下的斯洛伐克自治模式还有不同的想法,而意大利人则忧心忡仲地看到德国的阴影逐渐向阜姆、的里雅斯特和亚得里亚海迫近了。
  波兰是最直接受到威胁的国家。来自卢西尼亚的乌克兰危险的消失完全被德国在斯洛伐克的出现所抵销,后者是更为露骨、更为强大的威胁。
  1938年秋季和1939年春季捷克冲突的不流血解决以及兼并斯洛伐克,使大德意志的领土得以圆满调整,因而此时有可能根据或多或少有利的战略前提前考虑波兰问题。
  德国于3月23日夺取立陶宛的美美尔,这是1939年3月强暴事件的尾声,也可以从反面说明并强调波兰的被包围。“此后德国人对立陶宛十分‘宽宏大量’,希望立陶宛能由于维尔纳而成为它反对波兰的盟国,成为它北翼的另一个斯洛伐克。”
  美国驻柏林的武官在一份报告中敏锐地描绘了新的形势:
  德国由于占领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在军事上和战略上所取得的利益是巨大的。从战略上看,德国已置身于波兰和匈牙利之间,明确而又永久地防止了波匈反对它的联合行动,而且,如果德国要对波兰采取行动,它现在已控制了通往克杜科夫、林堡和俄国乌克兰的大门。它现在所处的新地位可以把它的军队部署在波兰的三个方面,可以从容不迫地给予又迅速又有力的打击。至于对匈牙利,德国也从西北两个方面威胁布达佩斯,德军所处的地位可以长驱直捣匈牙利的肥沃大平原或通过匈牙利进入罗马尼亚。从德国据有的新的战略地位来看,匈牙利占领的卢西尼亚的崇山峻岭已无足轻重了。
  从此以后,小国要么就加入德国的行列,要么就求助于反德各大国的从未履行的保证;可是在第一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后残存的东欧中立集团的幻想这时终于破灭了。因此,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正由于其实现的具体情况而失去其主要目的了。希特勒把他对乌克兰的长期计划搁在一边,却换得了当前如此巨大的利益,这正是希特勒策略天才的特征;或则也是形象地说明,当一个大国正处于扩张的春潮高涨时,小国的防御性策略只会倒戈反击自己,成为一股洪流中的支流;“因为在这一点上,权力的本质正如名望一样,总是日益增长,或是象重物体的运动,走得越远,速度越快”。
  波希米亚过去在欧洲危机中曾两度充当过主角,十五世纪的胡斯革命不仅是新生的捷克民族主义对德意志权势上升的反抗运动,而且也是在自由的精神道德或思想意识方面所设想的一系列民族革命的第一次革命,此种革命贯穿于全部西方历史,而以民族运动和1918年的威尔逊原则为最高潮;就它的宗教和社会方面的极端表现所产生的国际影响来看,它对宗教会议运动所起的作用正如后来布尔什维主义对国际联盟所起的作用一样。在十七世纪的最初二十五年期间,波希米亚又一次公然对抗德国的天主教,当时它取消了它与哈布斯堡王朝的关系,另外选举了一个信新教的亲王为国王,这便加速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波希米亚人在胡斯战争中保持了他们的独立,他们对欧洲的军事优势确实也保持了十七年之久,最后以1436年的协议,与巴塞尔会议取得了妥协,根据协议他们的宗教自主获得了承认。在三十年战争开始时,他们在对抗反宗教改革军队的战斗中,只保持了两年独立,其后自白山灾难性的战败后,他们的独立丧失了整整三个世纪。在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捷克人第三次成为欧洲危机的中心,这一次他们是受害者而不是主角,他们扮演的是一个默然的顺从者而不是一个反抗者,他们在1938年9月对大国的意志只抵制了一个星期。1939年3月,他们一枪不发地屈从了。自十五世纪以来,由于现代国家的实力和组织的增长,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差距是那么明确,致使现在较小国家的人民要保持其独立是那么困堆了。但是希特勒提倡的消灭小国的主张,却加深了大国之间角逐的尖锐化,其趋向是他所不能控制的。早在六十年前俾斯麦就说过,如果哈布斯堡王朝瓦解,俄国所要占有的就不仅是加里西亚,而是全部奥地利斯拉夫人。
  至于波希米亚,欧洲永恒的战场,润泽我们的各条河流所发源的大高原,上帝竖在我们大陆中心的天然大要塞,如果落到俄国手中,那就意味着我们被奴役,如果波希米亚在我们手中,那就意味着对沙皇帝国进行毫不留情的和永无休止的战争。我们可以看到奥地利的继续存在是我们自己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
  希特勒的治国谋略不懂得他前任的那种有限目标和适度节制,因为他的治国谋略确实实现了俾斯麦政策中的更为深刻的精神特质——暴力、欺诈和骄横。正是1939年3月15日胜利自身带来了俾斯麦所预见到的各种后果。
  纳粹于1939年3月兼并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加上前一年征服奥地利,可说是德国历史的恢复和完成。第三帝国是在第二帝国的基础上,但是在更为缩小的边界内建立起来的,新的帝国现在突然以古代帝国的面貌出现,扩展到它以前的东部边缘,并自称有权继承其遗产。如同拿破仑帝国曾经乞灵于加洛林王朝的传统一样,希特勒的大德国也求助于奥斯曼帝国的传统。并吞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就重建起撒克逊和撒利历代帝王的东部边界,而且并吞是在明确提到“千年之久的历史”情况下进行的。前一年夏天,在同奥地利合并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王杖标志就从维也纳带回到纽伦堡,现在一年一度的党代表大会——德国人新的公共节日——就在这里举行。
  '希特勒说'我已叫人把旧德意志帝国的王权标志送到纽伦堡,不仅让我们德意志人自己,也让整个世界都想到,在发现新大陆五百多年前。就存在一个强大的德意志民族的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长期沉睡。德意志人现在醒来了,而且显得是自己千年王冠的所有者。
  求助于奥斯曼传统是以一种新的、更有力的方式,来坚持德国由来已久的在欧洲称霸尤其是在东欧各民族中称霸的要求。里宾特洛甫对松冈说,“新的德意志帝国实际上将建立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古老传统的基础之上,当年它是欧洲大陆上唯一的统治力量。”匈牙利曾对前一年11月维也纳裁决书的不公正表示不满。希特勒在1939年1月对匈牙利外交部长恰基加以叱责时,他说匈牙利人只想到千年之久的圣斯蒂芬王国,但他自己要以古代德意志帝国的名义压倒这些妄想。不过,所有这些说法都表明是现在把过去塑造成为自己的形象。因为从十世纪以来,波希米亚一直是承认帝国的宗主权的,而且在十一世纪帝国几乎把匈牙利降低到附属国,但这个帝国一直有别于一个德意志民族国家。直到十五世纪,与开始形成的德意志民族主义相呼应,“德意志民族的”这个字样正式加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号上。希特勒的早期征服比之中世纪的回忆具有更直接的促进作用。这些征服对非民族的过去,来了一个清算,过去德意志人曾被分隔为许多弱小国家或是被分开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